「我在哪一步可以阻止你呢?」
伊吹像個無法獨自修理畢達哥拉斯裝置的小孩,聲嘶力竭的哭喊著。
如同志摩說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個畢達哥拉斯裝置,每到一個位置就有許多選項等著我們選擇,其中出現的機關會讓我們被迫做出選項,我們被障礙物阻攔改走另一條道路,走著走著發現風景變了,變成了我們曾經不願看到的風景,這時候回頭一看,早已不見當初走來的道路。
前刑警蒲郡為了手刃殺死他老婆的犯人,決定走入那個深淵,代表著正義的警察手裡沾滿著鮮血,令人想起在《重力小丑》這本小說中,伊坂幸太郎筆下同樣代表著光與暗的春。
蒲郡與春可以說是同類人,在一開始的故事中都有著悲慘過去,同時創作者把他們的初始定位放在了善的位置上,而又是什麼把這兩人拖進陰暗的一邊呢?
這也是社會派時常用的手法,在裝載著道德與情感的天枰上你選擇傾向那一邊?
蒲郡與春兩人心中一開始的天枰都是平衡的,直到自己的摯愛受到無可挽回的傷害,在他們的天枰中心狠狠的撕開一道裂痕,不管怎麼填補都無法填平的傷口。
他們開始做出選擇,情感壓過了道德,順從著障礙物改變了人生的道路,踏入了陰暗的叢林。在旁人看來,他們走入了黑暗,只有他們才知道自己的選擇填平了那道傷口,也在無形之中撕裂了旁人的內心。
在看這些故事時,我們就像坐著無數的思想實驗,透過這些虛擬卻無限接近真實的故事帶出許多極端的情況,換作是自己,我們有辦法做出別於蒲郡的選擇嗎?如果自己是伊吹又該如何修復那段創傷,看著這些畫面,愣在螢幕前,然後思考著。
#MIU404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被 迫 順從 實驗」的推薦目錄:
- 關於被 迫 順從 實驗 在 緒語の雜食性影劇觀後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被 迫 順從 實驗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被 迫 順從 實驗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被 迫 順從 實驗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被 迫 順從 實驗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被 迫 順從 實驗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被 迫 順從 實驗 在 自己選擇的人生才值得活當你感覺活著的痛苦大於快樂時 的評價
- 關於被 迫 順從 實驗 在 人造抑郁症?残忍心理学实验“绝望之井”告诉你 - YouTube 的評價
被 迫 順從 實驗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當我們看到鎂光燈下的成功人士,熱情地暢談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帶著熱忱過生活、充滿使命感、這是我的天職、我正在活出夢想」。
🙋你是否也曾閃過一絲念頭:「#我的熱情在哪裡?」可是,為什麼當我們決定起身尋找熱情的時候,卻又不知從何找起?
📚推薦《黑馬思維》這本書,帶你從心出發,打造專屬於自己的熱情
🔗我的閱讀心得:https://readingoutpost.com/dark-horse/
【什麼是黑馬思維?】
最近讀到《黑馬思維》這本書,作者是兩位哈佛大學的教授陶德.羅斯與奧吉.歐格斯,他們共同帶領「個體性科學實驗室」,推廣個體性在學校與職場的應用。書中探討「標準化」與「個體化」之間的差異,讓讀者學習如何發揮個體化的優勢,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們的觀點深得我心:「他們反對遵循熱情,而鼓勵自行創造熱情」。他們也認為現代的教育與企業還有個盲點:「建立標準化的系統,從系統中挑選出優秀的人才」。這種追求效率的運作方式,讓人們變成被系統揀選的對象,而不再是擁有選擇權的個體。
書中定義的「黑馬」指的是那些在傳統認知下,原本不被看好的人們,最後卻橫空出世取得非凡的成就。這些人們採取一種忠於自我實現、突破「標準化」框架、勇於探索未知邊際的思考方式,專注於「個體化」的發展,而非隨波逐流。
因此,懂得發揮個體化優勢的人們,就能夠創造屬於自己的熱情,不受限於標準化體制的選項,活出滿意且充滿自我實現的人生。這篇文章裡,我將回顧書中的論述歷程,同時帶入我自己的想法跟經驗。
【標準化出了什麼問題?】
行銷大師賽斯.高汀在某次受訪時曾經談到,公立學校是由工廠業主建立的,因為工廠裡需要更多順從的員工,擁有權力的企業主會告訴你:「跟著我說的去做,乖乖在學校念書,到公司去應徵就業,好好做50年,下班回家看電視,多買些東西…」
他認為,人們被誘導認為自己應該要跟隨大眾,社群媒體讓這件事情更加惡化,還加深了人們的從眾效應。許多快速成功和一夜致富的噱頭,爭奪著我們殘存的注意力。這些從眾的壓力和無法實現的速食目標,使人們陷入痛苦與沮喪。
在傳統的標準化協定下,「最佳方法」和「黃金標準」讓主管和高層輕鬆許多,不必花時間找出每個人的強項,再調整系統幫助他們發揮。然而,賽斯.高汀認為:「讓我們真正感到快樂的是掌控感,知道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掌控力」。
【我們不是在選擇,而是在被挑揀】
Netflix推薦適合的好片給你,亞馬遜推薦適合的書籍給你,Youtube和電視替你做選擇,Google替你挑選搜尋結果,臉書和推特提供專屬的動態消息給你。於是乎,這些企業彷彿比我們還了解自己。我們看似有許多選擇,到頭來卻沒有什麼是自己選擇的。
你或許會說,我們可以選擇要讀哪一所大學、念哪一個科系、怎麼靠文憑走出下一步。該讀企管碩士?進入科學園區?考取護理執照?參加律師資格考?於是,你想著「跟別人一樣,但做得更好」,這些標準化的目標,自然而然成為你的目的地。
到頭來,你只是從他們替你準備的巧克力和挑一顆來吃。因此,對於吃不到巧克力的人們,人生常伴隨著巨大的失落與煎熬。於是,當我們又聽到「追尋你的熱情」這類建議,不免懷疑是自己能力不足?見識不夠?還是根本就沒什麼熱情?
【追尋熱情是個糟糕的建議?】
標準化的思維希望人人朝著單一方向前進。標準公式是,你需要知道目的地。如果你對醫學有熱情,就朝著醫學院的階梯爬上去。如果你對電腦有熱情,就設定一條通往矽谷的求學之路。我們常以為的熱情,不過是標準化目標逆推回來的選項罷了。
回想我自己也曾經迷惘,選擇進入大公司任職,以為自己擁有熱情的目標就是晉升公司要職。後來才漸漸發現,我不喜歡職場政治、而是喜歡人際互動;不喜歡掌權發落、而是喜歡用影響力助人成長;不喜歡嚴密的軍事化管理、而是喜歡有條理地推動團隊前進。
但是,對黑馬而言:「熱情不僅有很多方向,還會變動。關鍵是由你掌控,熱情不是用來遵循的,而是可以打造的。」關鍵不是遵循最熾烈的一股動力,而是妥善調和許多不同的動力,越多越好。
這個觀念加強我了信心,起初自以為的的熱情,並「不一定要堅持不懈」,途中做出改變或放棄,並不是一件羞恥的事。而是在邁向目標的過程中,依據自己內在的動力,去調整和適應新的方向,逐步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熱情。
【如何創造自己的熱情?】
作者認為:「遵循熱情不用花多大力氣,打造熱情則比較辛苦,需要你認真地深入探索自己,但報酬很可觀。」如果你做的事情很符合內在動力,你會走得很精彩、很滿足。反之,如果你忽略動力,則會走得有氣無力,甚至放棄再走下去。
要辨識自己擁有熱情的強項,不是藉由內省,而是要透過「實際的行動」。以我自己為例,我試圖透過經營部落格,逐步創造屬於自己的熱情。起初,只是單純在Meduim平台分享閱讀心得,寫的不怎麼樣,發文頻率也不固定。
後來,感覺經營部落格的概念很酷,決定動手自架,發文也越來越得心應手。除了增進自己的思考之外,還能影響更多讀者接觸閱讀,形成一個正向的熱情循環。起初不熟悉的各項技能,因動手實作而漸漸熟練,進而發現更多待探索的領域。
而且,「創造熱情」的概念也具備彈性,某些在你二十歲時耀眼燃燒的動力,到了五十歲時或許就沒有那麼熾烈。尋求新的機會,新的動力,加以調整。熱情就像是把噴槍,你的熱情可以將它點燃,但也可以與時並進尋找新的動力,讓噴槍燒得更旺。
當你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往往可以逐漸做得更好。
【如何評量自己的熱情?】
你或許會問道,什麼時候才能確定「自己創造出了持之以恆的熱情?」我的看法是:「你連續幾天早上,鬧鐘一響就馬上起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強烈一點甚至於:「你有多常在鬧鐘響之前就起床?」
這裡指的並不是那種睡不好的情形,也不是因為失眠而造成的「不得不早起」。這種感覺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澎湃,在早晨剛睜開眼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展開新的一天。似乎有股無形的驅動力,引領著自己離開溫暖的床鋪,踏上全新的旅程。
我之所以會這樣認為,是因為我的感受特別深。自從開始架設部落格,頻繁地閱讀與寫作分享,在過去的一年間,我維持每天六點起床開始進行晨間儀式(瑜珈、寫作、閱讀),包含所有週末與假日。在鬧鐘響之前的5分鐘醒來,也是常有的情況。
回顧起來,比起自己30歲之前,每天過著自動導航模式,過一天算一天的態度,這種改變讓我感到十分驚訝。我不敢很肯定地說,每個人的熱情都是以這種樣貌呈現。但是,當你創造出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且也樂在其中,整個人肯定有哪兒變得跟以前不再一樣。
【真正的目標是成為最好的自己】
與另一本書《恆毅力》論點有所差異的地方,不是要我們傻傻地堅持達成目標。而是在朝著原定目標的路上,持續鍛鍊與開拓視野,不害怕採取不同的途徑,擁抱踏出舒適圈的勇氣。重點不是跟標準化體制下的別人比,而是跟強調個體化特質的自己比。
標準化認為:「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成就卓越,體制該挑出別具天分的人,然後好好獎勵他們」;反之,黑馬則認為:「人人都能成就卓越並實現自我,體制該協助所有個人把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是的,每個人都能成就卓越。
作者維鼓勵人們忽略目的地,關注手中的機會,而非道路的盡頭。就像在登山一樣,尋找身邊最陡的山坡,採取適合自己的爬山策略。不要試圖爬別人的山,每個人都有自己最適合爬的山。
我很喜歡作者們對於成為「最好的自己」的詮釋:「黑馬追求的不是眾人眼中的成功,而是心中最好的自己的樣貌。你的目標是成為最好的你,而這並不妨礙別人做最好的他們。」
【後記:當一匹脫韁的黑馬】
我非常推薦《黑馬思維》這本書,給在標準體制下感到載浮載沉的學生或上班族,體認到自己可以透過不斷實踐與嘗試錯誤,磨練技能進而發揮自己未知的潛能。也推薦給父母、老師、企業主,認識傳統標準化的盲點與弊端,不要扼殺擁有無限潛能的黑馬。
「直到我走上曲折的道路,才終於以自己為榮」,讀到書中這句話時,讓我久久不能自己。對於勇於創造自我的黑馬而言,這條路或許艱難、或許罕無人跡。但懂得培養獨立思考、發覺內在動力、掌握個人發展策略,才能在在這個高度從眾的世代,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如同知名作家提摩西.費里斯在《人生給的答案》書中引述作家尼恩的名言:「生命格局的大小取決於勇氣的多寡。」成功取決於願意跨出舒適圈的對話與行動。他發現最充實又具影響力的人,都認為他們的人生旅程有25%在追尋自我,剩下的75%則在創造自我。
最後,引用《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的這段話:「有些鳥兒是永遠關不住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總有些人,他們一輩子註定要活到極限,一輩子都想觸碰自己能力的邊界。」期待你也能成為一匹脫韁的黑馬。
直到我走上曲折的道路,才終於以自己為榮。
先覺出版 - 思潮的最前線,知識的最先覺
被 迫 順從 實驗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嘗試和緊抱絕對權力訴求不放的人,是不可能被改變的。這時候要謹記:絕對權力訴求對對方而言是救命的盾牌,保護他們以免情緒亂成一團。如果你嘗試將這面盾牌搶走,那就像是從一個溺水的人手上搶走救生圈般的殘酷。這種行為絕對會招致對方滿滿的恨意。
每個人都相當渴望自己的需求能被別人接受與尊重,這股渴望甚至比渴望需求被滿足更為強烈。
到底什麼才叫做尊重一個人的需求呢?起碼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認這個需求的存在,並且清楚地表達這個需求被聽到了。
取自《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
************************************
各位朋友,早安:
這篇摘文可以配合昨天晚上的文章一起看,是談到如何陪伴與支持身邊失控的人。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373393132676973
記得,是陪伴與支持,而非試著控制對方。我們將心比心,當我們自己感覺到要被控制的時候,就會乖乖接受嗎?
我今天會多談談需求這件事,看見自己的需求、看見對方的需求,是良好互動的基礎。但在我們的文化中,討論自己的需求,其實容易被拒絕,容易被視為軟弱。這是為什麼我們想要對方滿足我們的時候,習慣使用權威的原因之一!
我們很容易看到身邊有人在互動的時候,訴諸權力,使用壓迫、威嚇、詐騙、羞辱……等負面手段,要他人順從聽話。所以在我們的文化中,尊重對方的需求相當不容易,因為環境中充滿負面示範。
那麼,不尊重對方的需求,要怎麼談愛呢?
所以,真的不懂得愛人,那也沒關係。只想要滿足自己,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這是常態。那就好好談條件交換也可以,這樣關係也可以持續,儘管沒有愛。
祝願您,先看見自己的需求,然後試著滿足,學習接納與尊重自己吧!
************************************
【文/ 薇薇安‧狄特瑪】
3 保持距離
正因情緒負載被觸動的人們,會一秒轉變成令人不舒服的同伴,因此這個步驟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要學會與他們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你可以說:「我可以理解,你現在一定很生氣,但我真的不喜歡你用這樣的口氣和我說話。」透過主動告訴對方你尊重他的感覺,同時也向對方表達,該尊重彼此應有的適當距離。特別是和小孩相處時,學齡階段的小孩通常正在學習,如何適當表達自己的各種憤怒、痛苦、挫折及其他情緒負載。
另外,將自己與對方的觀點清楚分開,也是保持安全距離的重要方法之一。你可以這麼說:「我的印象是,最近公司大部分的人對準時這件事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我聽說你有不一樣的看法。」以迂迴的方式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同時表明對方的觀點也很重要,這和直接開門見山地詢問對方是完全不同的。簡單地開啟對話告訴對方他可以有不同觀點,不需要直接指出他的觀點是錯誤的,這點相當重要。就算對方願意從我們的出發點來看整個公司準時的情況,由於他的感覺已經受到情緒負載的牽引與扭曲,最終他也只會看到自己心裡想看的那個故事版本而已。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目的是提供對方足夠的同情心,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對方的故事。
***
4讓對方專注在自己的需求上
人們在情緒負載被觸動的狀況下,絕對權力訴求這股災難性的力量,通常會占據整個腦袋,變成主導中心。因此,如何消除這股力量就變得相當重要。在多次的實驗中已經證明,嘗試和緊抱絕對權力訴求不放的人,是不可能被改變的。這時候要謹記:絕對權力訴求對對方而言是救命的盾牌,保護他們以免情緒亂成一團。如果你嘗試將這面盾牌搶走,那就像是從一個溺水的人手上搶走救生圈般的殘酷。這種行為絕對會招致對方滿滿的恨意。在這種情況下,在釋放情緒負載所學習到的技巧就能派上用場。我們能伸手幫助對方,將內在的最後一小步往前推進,面臨相同情況時,有個能讓我們得以被解救的小步驟:從絕對權力訴求轉換成需求。
實際操作方法如下:首先,不需要給對方的絕對權力訴求過多注意力。就讓他抱著救生圈吧!因為說實在的這個救生圈沒有太大意義,而且在幫忙的過程中,有沒有拿走救生圈其實也沒有差別。雙方比較感興趣的應該是在這個盾牌背後藏著哪些需求?回到前面例子:我們的同事相當生氣,覺得全公司的人都在混水摸魚。他所抱持的絕對權力訴求可能是:「所有的人都應該準時出現在會議上。」藏在這個盾牌背後的需求其實可能是:「我希望大家能更珍惜與重視我的時間。」 或是:「如果會議開始的時間被延後了,希望有人可以通知我。」 也可能是:「我希望會議可以準時開始。」
不過在對方盛怒的情緒中,通常很難分辨,究竟絕對權力訴求背後所隱藏的需求是哪一個?因為若一個人的情緒負載被觸動時,通常在他內心所有的需求會前仆後繼地一起湧現。除了這個原因外,其實很多人從來沒有認真想過如何去正視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好好表達。在我的教學經驗中,想要幫助其他人瞭解自己,有許多方法可以嘗試。
第一種方法大家應該都猜到了:直接詢問。你可以這麼問:「那麼你覺得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平心而論,大家對這個單純問題的反應時常讓我驚訝,這個基本的問題通常就能讓多數人開始正視自己的需求,不再發怒。不論是小孩或成人,在職場或私人領域中,單刀直入的提問都能發揮正面功效。這個提問還可以成功轉移對方的注意力,不再執著於他的絕對權力訴求,反而是專注在個人的需求上。
第二種方法執行起來不如第一種方法容易,但是效果一樣很好。我們可以在對話過程中試著感受與察覺對方的需求,用言語替他表達出來,並且將所察覺的需求以問句形式告訴對方,請他確認。換句話說,你可以這樣詢問:「你希望這個會議能準時開始──這樣對嗎?」這時候就算猜測沒有正中靶心,效果也相同。對方會將我們所提出的詢問和自己的內心狀態做比較,兩相比擬之際,就已經開始與自己的內在需求搭上連結了。除此之外,詢問語句中也夾帶了暗示性的意涵,隱約傳達給對方「會議一定要準時開始」並不是一個既定的法則,不過是他個人單純的願望而已。
***
5尊重並贊同對方的需求
按照我的教學經驗來看,最後一個步驟通常是最困難的步驟,但同時也是至關重要的轉折點。絕大多數的人不管是下意識或明確的認知,基本上都認同一旦有需求,這個需求就必須被滿足。只要這個信念仍然存在,那個心中未被滿足與實現的需求就會形成壓力,無可避免。反過來看,這其實也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導致我們不容易發掘自己的需求,傾聽別人的需求也同樣顯得特別困難,尤其是當兩人的需求不一致時。
這個部分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原來每個人都相當渴望自己的需求能被別人接受與尊重,這股渴望甚至比渴望需求被滿足更為強烈。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心智成熟度以及思考能力可以理解,至少是在沒有被情緒負載觸動的情況下。這個道理想必大家從幼稚園開始就已經有深刻的體悟。假設有一個需求,這個需求既沒有人願意聆聽,也沒有人給予足夠的尊重和支持,更別提能被實現,那麼這個需求到最後,通常就會轉變成情緒背包的一部分。
不過,到底什麼才叫做尊重一個人的需求呢?起碼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認這個需求的存在,並且清楚地表達這個需求被聽到了。舉例來說,當我們說:「我聽到了,你說這件事對你很重要。」或是:「我聽到了,這是你心中最大的一個願望。」
當我們這麼做時,不僅透露讚美對方願望的訊息,同時也認同對方願望存在的正當性。可以先用一句簡單的話來達到這個作用。例如:「我完全可以理解。當然啦!要是大家都可以準時出席會議一定很棒。」藉由給予對方需求一定的尊重度,可以讓真實情況以及對方需求之間的差距變得更明顯。同時,這個行為不啻是將手指戳進他的傷口一樣,因為絕對權力訴求不計代價極力要掩蓋的,正是那個令人隱隱作痛的創傷。
藉著給予對方同情心以及提供情感支持的空間,我們就像是發出一個邀請訊號給對方,讓對方開始去感覺創傷帶來的痛楚,而被觸動的情緒負載也就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釋放。如果情況允許,我們還可以用其他句子進一步的將事實表達明白。例如你可以這麼說:「……不過事實就是,現在這個會議不是這種完美的出席情況。」或者你也可以選擇不要太過強求,見好就收。
這些基本原則如同一開始所提到,並非是藥廠研發的專利處方箋,不能給你藥到病除的保證。但是這些原則能幫助你,當身邊的人失控時,能將對方引導到一條新的情緒修復道路。假如我們能成功地操作,執行這些原則的當下就能激發身邊的人,讓他們對自己被觸動的情緒負載保持一個相對成熟、也比較緩和的處理態度。但是執行這些基本原則,就像是在人際關係裡許多的討論主題一樣,說比做簡單。不過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些原則絕對值得一試。
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我們要先從自己在距離情緒負載爆發的門口前先恢復正常。因為當一個人情緒負載被觸動時,不論多麼極力想要隱藏自己的憤怒,其他人絕對能察覺到我們正在盛怒中。就像是家裡有個地方著火了,而我們極力吸著煙希望鄰居們不會聞到燃燒的煙味。就算是一個大家公認神經大條的人,也能在幾百公尺外就聞到空氣裡飄著情緒負載觸動的煙硝味。這種知道不對勁的直覺反應就像是體內內建了一個偵測雷達。
實際練習中,我們要做的就是,立刻為自己找一個可以操作情緒負載釋放的空間,或是將自己被觸動的情緒負載先找個合適的空間擱置起來。唯有這樣處理,我們才有能力按照上面的基本原則來引導身邊失控的人們。
.
以上文字取自
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情緒智力管理專家教你卸下不健康的情感負債,重拾前進力量的傷痛癒合練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844
.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被 迫 順從 實驗 在 人造抑郁症?残忍心理学实验“绝望之井”告诉你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残忍心理学 实验 “绝望之井”告诉你,战胜抑郁有方法绝望之井B站 ... 靈魂與肉體 被迫 剝離,他們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幽靈人”[腦洞烏托邦| 小烏| Xiaowu]. ... <看更多>
被 迫 順從 實驗 在 自己選擇的人生才值得活當你感覺活著的痛苦大於快樂時 的推薦與評價
相反地,如果事情是出於被迫而非當事人的選擇,即使得到一模一樣的結果及 ... 實驗對兩組狗同樣施予痛苦的電擊,其中一組安排了可自行躲避電擊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