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5月號
「文」、「化」、「文化」?
現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們會面對各種不同文化的衝擊,例如韓國、美國等不斷輸出其文化,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歷史來看沒有任何種族遇到中華文化不被同化的,由此可見其強大。但到底什麼是「文化」?於很多人而言卻似懂非懂。
要理解文化是什麼,需先理解基礎。中文字構成和使用方法分成六書 (六種類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從字面上來理解,六書里的象形,「文」是紋理圖形的意思,是文字形成的樣子,「化」是變化、融化、消化的意思。中文的「文」與「化」二字合併起來是什麼意思呢?既然「文」是文字的樣子形狀及其意義,那麼「化」就是把文字上的意思理解消化,並融化到自己的生活和行為中去。現代人常常討論「文化」,但事實上只討論「文」,而未做到「化」,也就是字面意思知道,或道理知悉,但心態上和生活中都不履行,因此無法將這些道理融入生活中。
吾於兩岸三地不同的大學和學院演講教儒學,並將科學、物理、數學、生物、醫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行為學、家庭問題等與儒學結合應用,告訴學生們應用方法和重要性,學生反應熱烈。有學生和我說他看過一些儒學的內容,枯燥乏味,照本宣科,感覺與現今社會應用脫節,這就是有些人只做到有「文」但未「化」,所以也無法「教化」學生。
在英文里 CULTURE (文化) 的解釋是經過經驗和教育發展知識以及培養靈魂提升,這和儒學里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一致的概念。格物致知是從外界取得知識,誠意正心則是培養正確的心靈。中華文化與外國哲學在很多基本道理上並無差異,那麼為什麼現今中國社會普遍偏重於知識的增進而沒有對等的追求心靈的提升呢?中華文化的根源—易經的基礎原理已經揭示了這一點:所有事物都有陰陽內外,知識和物質來自於外,而心靈提升為內部發展,只重視外而不重視內,或僅重內不重外,都只有一半。生命不能只重視知識物質,也不能只重視心靈提升,必須兩者兼備,心物兼具,好比計算機要硬件技術發展,但也需要軟件提升一樣,缺一不可。這其實就是「文」與「化」,兩者不能分開。因此必須先理解這兩者的相對重要性,才能並學並行並用。
那麼日常生活里要怎麼做到有文有化呢?「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可見孔子提倡身體力行,學以致用。「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王陽明先生提倡知行合一。正所謂「知而不行,等於不知」。
現在普遍推廣國學,但很多人僅知其表而不知其意,有些知其表也知其意但不貫通不作為,這些都是無用的,不能被稱作「化」。因此我們雖然要不斷發展外部知識,但也需要心靈的提升,經過力行及經驗不斷修正自我,才能將正確觀念和作為內化。這才是「文化」真正的意義,也才能做一個真正的文化人。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王 陽明 格物致知」的推薦目錄:
- 關於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游祥禾-人生使用手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討論] 王陽明的守仁格竹- 看板gallantry 的評價
- 關於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一言九鼎文史筆記- 理學與心學草露不辭芒履濕,松風偏與葛衣 ... 的評價
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會考之思─教育要帶孩子去哪裡
薛慧綺/教(台東市)
國中會考中,仍有偏鄉考生對某些考科是直接放棄。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報廿四日「會考自然科,出現城鄉差距」的報導,讓我想起擔任會考監試委員時無意間發現的情境,藉此分享一下我的所見。
我監試的考場,有一半是某國中體育班學生,坐在講桌正前方的一位,特別引起我的注意。社會科、國文科都非常認真思考、作答,答案也近乎正確,寫作測驗更是寫到第二面的三分之一,且段落明晰。然而,數學科卻是幾乎不看題目的隨意畫卡;自然科剛開始還努力答題,遇到滑輪、電路等與物理相關、可能需要計算的題目時,就是一臉懊喪,胡亂填答;英文科第一大題還勉強,後面遇到閱讀題,也是直接放棄。
從這位學生的表現來看,他可以算是有心想讀書的孩子,社會、國文,乃至於自然科中的化學或生物,應該都有認真準備吧?但為什麼其他科目,會選擇無奈地放棄呢?這樣的孩子,我相信不只是這裡,全國各地皆有,為數不少且逐年增加。可以想見,這樣的孩子即使上了高中,也只會加深挫折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數學不要硬背公式、自然科要實驗與探究、英文要重視聽力與口說,都是新課綱「素養」精神的要項,也是值得努力的目標。設計課綱與決定教材的專家學者們,是否捫心自問:什麼樣的情境下,可以不透過前人的理論或知識基礎,就發現一個公式且運用自如?可以自己傾注溶液、組裝零件、摘花採果,就知道自然界的道理?可以隨時如身處國外,自然而然地會聽會講?尤其在各方資源不足的偏鄉,可能連基本學科都顧不上時,這樣的教學與考試內容,無疑是不公平的。
教育部國教署強調,已補助各地方政府辦理相關提升教學設備計畫,鼓勵各校申請實驗設備的建置,同時亦辦理中小科學教師探究課程設計工作坊,以補足偏鄉教師資源。但這不僅是硬體與師資的問題,而是教育根本步驟錯誤的問題。
一○八課綱新增了跨學科彈性課程之後,基礎學科時數大減,對科目的基本認識不夠,要懵懂茫然的國中生如何依興趣選擇課程?基本理論都不會,如何走進實驗室自由探究實作?學問有其順序與邏輯,如今已站在最高學術殿堂的學者們,是否就忘了自己以前求學的過程與面對課題的困境?
朱熹強調「格物致知」,萬事萬物皆可有理;王陽明面對竹子數日,僅得到飢腸轆轆與頭暈幻聽的結果,並未「格」出任何「知」來。兩位學者如此大的分歧在於,朱熹認為應從外物去證明事理的存在,是先有理而證之,王陽明若未先得理,則如何得證?套用到現今的教育現場亦然,國民教育應該是培養全體國民達到某一知識水準,且以此為基準,發展各項專長。如今在還沒認識根本,就要往分枝邁進,無疑是教孩子邯鄲學步,最後一事無成呀!
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游祥禾-人生使用手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宋朝朱熹:『格物致知。』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你要不停的琢磨洞悉了道理,就可以洞悉世間一切,落實於生活中。
明朝王陽明則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這世界上沒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你會知道而不去做,只是因為你不知道。
一個都知道的人,為何無法安全快樂自在地度過這一生呢?
你們身邊有沒有一種人,他們總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一旁大放厥詞、品頭論足,他/她什麼都知道,但你可以清楚地感覺到他們過得不快樂,他們臉上很少有笑容,是不是,為什麼?
不論是朱熹還是王陽明,他們所說的知道但是做不到的這一類人,其實就是不知道。
之後影片也會同步更新在禾福田YouTube頻道上嘍,歡迎大家去訂閱追蹤喔!
http://bit.ly/2QgElV6
禾福田成長學院最新課程一覽表
https://iholife.1shop.tw/
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一言九鼎文史筆記- 理學與心學草露不辭芒履濕,松風偏與葛衣 ... 的推薦與評價
王陽明 的格竹來自於朱熹的理學,程朱(程頤朱熹)之學認為天地間充滿著「理」,是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則,我們讀書博學之後,可以「格物致知」把這宇宙的理解釋出來,這是 ... ... <看更多>
王 陽明 格物致知 在 [討論] 王陽明的守仁格竹- 看板gallantry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禮記大學篇所提: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格物致知,
這裡的格是研究的意思,而這也是朱熹理學觀點的一部份,
換成比較現代的講法,就是做Research啦,
假設我對某件事很好奇,我透過去觀察某事物,
整理它的現象,最終瞭解事情的本質。
如同牛頓看到蘋果往下掉,開始研究蘋果為什麼往下掉這件事情,
最後瞭解到萬有引力的道理。
以現今的眼光來看,「格物致知」透過研究事物獲得知識、道理
與現今的科學研究精神十分類似。
明代的王陽明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
下定決心要瞭解竹之當中的道理,抱著竹子研究了好幾天都沒睡覺,
最後什麼都沒有發現,結果卻因為過勞而病倒。
結果王陽明對「格物」這件事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這件事也就是「守仁格竹」的典故。
我看完這個故事後,
個人觀點是認為王陽明只是天真的認為,只要一直看著某事物,
什麼都不用作道理自然就會出來。
似乎沒有去思考"要研究什麼"和"怎麼研究",
以王陽明研究竹子這件事而言,
我們可以選擇研究:
為什麼竹子會是中空的結構,中空的結構可以帶來什麼好處?
中空結構是否可以為竹子帶來彈性?
選擇我們要研究的主題後,開始思考研究的方法,
假設我們把竹子的中空結構填滿,會發生什麼事,
最後發現,原來竹子的中空結構,可以提供遇到大風時所需的抗彎抗扭能力。
我認為王陽明從頭到尾就搞錯方法,
沒有思考格物致知的本質,只是一頭熱的哉下去。
以上是個人對王陽明「守仁格竹」的一點看法,不知道大家如何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36.176.15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