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審變更法律見解對已確定案件之效果/吳巡龍 檢察官
http://www.angle.com.tw/news/post.aspx?ip=4966
📕訂閱月旦系列雜誌,#加贈書籍2本,#影音1場:http://qr.angle.tw/gyj
終審法院見解若有變更,對於已判決確定之案件,包括仍在執行之受刑人,有無溯及既往之效力?吳巡龍檢察官本文以大法官解釋切入,大法官解釋認為法律見解變更無溯及效力,得提起非常上訴之案件仍限於原因案件,其效力不及於其他確定判決;再進入大法庭新制後的見解,大法庭亦認為:大法庭裁定統一見解之效力,亦不及於其他確定判決;同時,吳巡龍檢座亦將美國法之判決與德國、日本之見解並陳,提供不同思路。通篇文章文字洗鍊,論理一貫且透徹,旁徵博引,值得一讀。
◎本文出處:終審變更刑事法律見解對已確定案件之效果,#吳巡龍,月旦法學教室第217期
🈵2021 #線上國際書展(活動期間享75折起)💝:http://qr.angle.tw/p3e
📕訂閱 #月旦雜誌,#加贈書籍2本,#影音1場:http://qr.angle.tw/gyj
👨🏫#月旦講座, #增進職能實力👉http://qr.angle.tw/9tb
🏫【月旦精粹之選】▪網羅 #修法重點論述👉http://qr.angle.tw/ki0
📖#月旦知識庫 優惠方案👉http://qr.angle.tw/bpn
#徵收補償、#違章建築、#釋字796、#獨立董事 與 #審計委員會 權限
【#1月新書推薦】
👉http://qr.angle.tw/if0
【#12月新書推薦】
👉http://qr.angle.tw/bjh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談近代刑法的例外狀態:死罪、死刑、死囚 主持人:何澄輝(荷蘭萊頓大學東亞區域研究博士候選人) 主講人:謝煜偉(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劉秉郎(蘇案當事人)、許家馨(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死刑,作為一種最嚴厲的刑罰手段,一般被認為必須適用在「情節最嚴重之罪」(ca...
溯及效力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行政訴訟裁判基準時點之理論與適用/彭鳳至大法官
🔜http://qr.angle.tw/i7u
訂月旦裁判時報贈《元照網路書店Coupon券🎁》300元,完整介紹
👉http://qr.angle.tw/ir7
裁判基準時點之概念,是牽涉事實或法規有變動之情形下,法院判斷請求有無理由應以何時作為判斷的基礎問題。在一般給付訴訟與確認訴訟的裁判時點問題不大,然而在撤銷訴訟與課予義務訴訟的裁判基準時點則有不同的見解。對於基準時點到底是實體法認定或是程序法上的認定?裁判基準時點的認定在德國、台灣曾經發生過什麼經典的案例?在文章內有詳盡的描述與大量的判決,由彭鳳至大法官帶領讀者一窺全貌。
✔關鍵字:#裁判基準時點、#課予義務訴訟、#撤銷訴訟、#溯及效力、#實體從舊程序從新
溯及效力 在 千錯萬錯,柯神不會有錯!爹親娘親,不如小英主席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歐美司法是不能關說施壓的,誰要是做了,就是永遠退出政壇,別想在政治圈混了。在台灣關說施壓司法的王金平柯建銘段宜康都好好的,沒事。
拿非食品級的石膏貼上食品級的假標籤來給人做豆腐豆花,這樣的黑心商人有段宜康的護航,不斷對食藥署與檢察官施壓。檢察官都跳出來抗議了。
這樣的商人只有易科罰金,這樣的立委還繼續在國會殿堂之上。台灣的政治真是落伍又臭不可聞。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621002653-260402
引發檢察官與立委段宜康互槓的永昌化工黑心石膏案,一審審理期間衛福部修改標準把無水硫酸鈣列為食品添加劑,因此判決無罪,但二審認為修法不能溯及,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逆轉改判負責人周德永6月徒刑、得易科18萬元、公司罰300萬元,案經經上訴,最高法院駁回定讞。
2015年間承辦本案的新北地檢署檢察官黃孟珊在臉書貼文,指控段宜康「努力」讓無水石膏成為合法添加物,並介入偵辦、審理中的案件,段宜康憤而提告,但事後又撤告,檢方最後對黃孟珊作出不起訴處分。
新北市鶯歌區永昌化工的76歲負責人周德永,從2013年起在大陸湖北應城市經營的「永昌石膏化工(應城)有限公司」,生產不得作為食品添加物之25公斤包裝的無水硫酸鈣,假冒為公告許可的食品 添加物二水硫酸鈣,並套上每包30公斤裝,且在包裝代正面虛偽標示 為食品添加物,供下游食品廠商製作豆花、豆腐。
檢方將周男起訴,新北地院審理期間,衛福部修改標準,將無水石膏為合法食品添加劑,法官因此判決周德永無罪,但智慧財產法院認為,衛福部的行政命令,沒有溯及效力,周德永應依犯罪時的法令處罰,將他判刑6月,得易科罰金,併科永昌化工300萬元罰金,案經上訴,最高法院駁回確定。
溯及效力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談近代刑法的例外狀態:死罪、死刑、死囚
主持人:何澄輝(荷蘭萊頓大學東亞區域研究博士候選人)
主講人:謝煜偉(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劉秉郎(蘇案當事人)、許家馨(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死刑,作為一種最嚴厲的刑罰手段,一般被認為必須適用在「情節最嚴重之罪」(capital crimes),必須經過最嚴謹的證據調查與量刑判斷程序,始能判處(capital punishment),同時,必須要在基於國家刑罰權之意志下才能執行以剝奪死囚之生命。可以說,現代的死刑制度便是由「死罪」立法、「死刑」判決、以及剝奪「死囚」生命所共同交織而成的複合體。
台灣,在揮別威權統治走向現代的刑事制度之後,有人樂觀地認為死刑不再是主權者強化統治權力的道具,而是維護社會安全的灘頭堡,只要我們謹慎小心避免濫用,沒有廢除死刑之必要。
同時,也有人認為,死作為一種處罰,意味著對加害者課以與罪行相對應責任的應報,不但沒有違反人性尊嚴,反而,透過處刑,宣示了被害者的人性尊嚴,也讓犯罪者在倫理上終極實踐了身為人的尊嚴。這種論述可溯及自啟蒙時代的康德與黑格爾,其可謂近代市民刑法理念的始祖。
市民刑法理念建立在個人彼此尊重、視對方為同等自由的人格,形成相互承認法關係等基礎之上;犯罪是上述法關係的破壞,以及對法規範效力的否定;而刑罰則是透過權利的剝奪,以抵消因犯罪所減損之自由或自律性保障。
然而,這種市民刑法的論理究竟潛藏著哪些根本性的問題?死罪、死刑、死囚究竟在市民刑法的理念中處於何等地位?本次座談即是從這兩個問題出發,反思台灣的死刑制度。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溯及效力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談近代刑法的例外狀態:死罪、死刑、死囚
主持人:何澄輝(荷蘭萊頓大學東亞區域研究博士候選人)
主講人:謝煜偉(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劉秉郎(蘇案當事人)、許家馨(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死刑,作為一種最嚴厲的刑罰手段,一般被認為必須適用在「情節最嚴重之罪」(capital crimes),必須經過最嚴謹的證據調查與量刑判斷程序,始能判處(capital punishment),同時,必須要在基於國家刑罰權之意志下才能執行以剝奪死囚之生命。可以說,現代的死刑制度便是由「死罪」立法、「死刑」判決、以及剝奪「死囚」生命所共同交織而成的複合體。
台灣,在揮別威權統治走向現代的刑事制度之後,有人樂觀地認為死刑不再是主權者強化統治權力的道具,而是維護社會安全的灘頭堡,只要我們謹慎小心避免濫用,沒有廢除死刑之必要。
同時,也有人認為,死作為一種處罰,意味著對加害者課以與罪行相對應責任的應報,不但沒有違反人性尊嚴,反而,透過處刑,宣示了被害者的人性尊嚴,也讓犯罪者在倫理上終極實踐了身為人的尊嚴。這種論述可溯及自啟蒙時代的康德與黑格爾,其可謂近代市民刑法理念的始祖。
市民刑法理念建立在個人彼此尊重、視對方為同等自由的人格,形成相互承認法關係等基礎之上;犯罪是上述法關係的破壞,以及對法規範效力的否定;而刑罰則是透過權利的剝奪,以抵消因犯罪所減損之自由或自律性保障。
然而,這種市民刑法的論理究竟潛藏著哪些根本性的問題?死罪、死刑、死囚究竟在市民刑法的理念中處於何等地位?本次座談即是從這兩個問題出發,反思台灣的死刑制度。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溯及效力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談近代刑法的例外狀態:死罪、死刑、死囚
主持人:何澄輝(荷蘭萊頓大學東亞區域研究博士候選人)
主講人:謝煜偉(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劉秉郎(蘇案當事人)、許家馨(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死刑,作為一種最嚴厲的刑罰手段,一般被認為必須適用在「情節最嚴重之罪」(capital crimes),必須經過最嚴謹的證據調查與量刑判斷程序,始能判處(capital punishment),同時,必須要在基於國家刑罰權之意志下才能執行以剝奪死囚之生命。可以說,現代的死刑制度便是由「死罪」立法、「死刑」判決、以及剝奪「死囚」生命所共同交織而成的複合體。
台灣,在揮別威權統治走向現代的刑事制度之後,有人樂觀地認為死刑不再是主權者強化統治權力的道具,而是維護社會安全的灘頭堡,只要我們謹慎小心避免濫用,沒有廢除死刑之必要。
同時,也有人認為,死作為一種處罰,意味著對加害者課以與罪行相對應責任的應報,不但沒有違反人性尊嚴,反而,透過處刑,宣示了被害者的人性尊嚴,也讓犯罪者在倫理上終極實踐了身為人的尊嚴。這種論述可溯及自啟蒙時代的康德與黑格爾,其可謂近代市民刑法理念的始祖。
市民刑法理念建立在個人彼此尊重、視對方為同等自由的人格,形成相互承認法關係等基礎之上;犯罪是上述法關係的破壞,以及對法規範效力的否定;而刑罰則是透過權利的剝奪,以抵消因犯罪所減損之自由或自律性保障。
然而,這種市民刑法的論理究竟潛藏著哪些根本性的問題?死罪、死刑、死囚究竟在市民刑法的理念中處於何等地位?本次座談即是從這兩個問題出發,反思台灣的死刑制度。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