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和BCG咨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看看無人機技術起家的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生產全環節,提升全球農業生產效率。
改造者系列:農業「+AI」全環節守護新疆棉花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能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創新工場投資的極飛科技是一家致力於未來農業的AI科技公司,極飛將無人機、機器人和傳感器部署在稻田、麥田和棉花田裏,用技術賦能農業中的播種、農藥噴灑、栽種管理、甚至天氣監測環節。用於作物噴灑的極飛科技R150農業無人車已經被推廣到了英國,應用在蘋果、草莓、黑莓等多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流程中。
在采訪中,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表示,AI在農業的應用才剛剛開始,未來極飛會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例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1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在農業領域,隨著機器自動化、機器視覺、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農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也被不斷加速。以極飛科技為代表的一批農業科技企業,通過無人機、智慧農業系統等科技賦能,使得傳統的農業勞動更加高效、環保、節能。
1 「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削弱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充當產業中傳統企業應用AI的橋樑。「改造者」包括AI企業與成功轉型AI的傳統企業。
■本期受訪嘉賓:龔檟欽
極飛科技將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帶進農業生產,通過構建無人化智慧農業生態,讓農業進入自動化、精准高效的 4.0時代。
龔檟欽是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2018年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封面人物。龔檟欽曾任鳳凰衛視特約海外記者、國家地理製片人。龔檟欽先生擁有悉尼大學學士學位、巴黎九大與清華大學聯合博士學位在讀。
■對談實錄
Q1:極飛科技最早以無人機技術起家,後來為何選擇進入農業這一垂直領域?
龔檟欽:極飛科技以無人機航模控制器起家,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曾嘗試過把無人機技術帶到電力巡線、安防、南極科考、物流等諸多領域,但很多領域的應用很難市場化,比如物流或電力巡線在當時都受到市場規模和法律法規的制約,難以發揮無人化技術的最大價值。
2013年9月,由於機緣巧合,極飛科技開始探索農業這一領域的無人機應用。我們發現,有客戶購買極飛的飛控之後進行改裝,拿到新疆去做航拍,還有許多人看到極飛之後在考慮用無人機做農藥噴灑。於是當月我們也一起走訪了新疆。9月正值棉田收穫期,我們卻看到大量農民背著藥箱,忍受著刺鼻的氣味在噴灑農藥,原因就在於新疆已經請不到采棉工了,需要農民噴灑脫葉劑來保證棉花同步成熟,再由大型采棉機統一采收。但是人工噴灑脫葉劑的效率非常低下,而用拖拉機噴灑又會軋壞棉花導致減產。
當時的新疆不僅缺乏采棉工,連噴灑脫葉劑的人工也請不到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從前每年秋天新疆會有六七十萬人坐著綠皮火車從四川、河南、陝西來采棉花,如今這樣的畫面已難以再現。新疆出現了勞動力供給的缺口,而這也正是機器和技術能夠賦能的地方,就采棉催熟而言,要求脫葉劑的噴灑量不高,無人機這種空中飛行的機器有著天然的優勢——能夠在空中精准、均勻地噴灑,很大程度上減少人力並提高效率。不只是采摘,從播種到收穫的全流程中,機器人能高效地完成許多任務,包括播種、施肥、除草、除蟲等等,無人機能夠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尤其在生產期較短的地域迅速提高單位時間的產量。由此,無人機能為農民釋放更多產能,一個人能管理的農田更大,即技術賦能土地規模化集中,而土地規模化之後農民對機器的需求也更大,從而進入「技術加速資源有效整合」的正向循環。
目前,極飛科技的無人機已經覆蓋了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2,從棉花延伸到了水稻、小麥等需要大量人工的作物,從新疆延伸到了東北、雲南等全國大部分地域。
我們一直相信,當腦海裏有一項技術的時候,你要為技術選擇一個行業,選擇用技術來做什麼事。
2截至2020年10月,極飛科技農業無人機棉花脫葉劑作業面積占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
Q2:極飛在賦能農業的過程中是否遇到過什麼挑戰?極飛是如何應對的?
龔檟欽:在工業裏,規模化生產的工廠是工業自動化的天然載體,但在農業裏,農戶的規模差異很大,許多農戶的農田本身很小,對於機器應用能帶來的成本優化是無感的,這就涉及到「技術下鄉的微觀載體是誰」的問題。
極飛最早發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縣城裏做婚慶攝影的攝影師,隨著航拍變得越來越容易,他們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但是農民不會用無人機,極飛就請這些攝影師,或者說飛手,去幫農民打農藥。飛手發現農業用無人機的頻次高得多,市場又大,農民與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比較大的技術差距,於是這些飛手們便成為了極飛下鄉的第一批「用戶」,架起農民和農業科技之間的橋樑。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批飛手開始感到困惑,他們並不懂農業、不懂種植,也無法識別農藥的真假,於是另一批群體出現了——農資店。農資店主往往很懂農戶,很清楚周邊農戶種植的作物種類、規模,也有農戶的熟人網絡,由農資店來推銷無人機、提供打藥服務等,就會容易得多。農資店就這麼成為了極飛的「經銷商」。
兩三年後,隨著無人機、無人車等設備的滲透更高、覆蓋範圍更大,農戶開始出現對無人機維修的售後需求,農機商便成了我們的夥伴。農機商有更大的店面,有展廳、有維修車間,就像是汽車的4S店。他們也懂農業、有銷售團隊和培訓團隊,農機商就成了極飛「更大型的經銷商」。
到這裡,整個產業鏈已經連接上了,商業模式被驗證了——農機商可以幫我們推廣農機,農資店、無人機飛手可以幫助培訓。對極飛來說,分銷商就是農機商,經銷商就是農資商和飛手。
Q3:極飛自然衍生的渠道網絡非常有趣,從更大的農業產業鏈角度來看,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產業鏈中的傳統企業?
龔檟欽:農業產業鏈中的企業可以簡化為三大類:作物科學公司、農業技術公司、食品與供應鏈公司。作物科學公司包括拜耳、中化等,研究農藥、化肥、種子,負責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食品與供應鏈公司包括拼多多、百果園、盒馬等,把農產品變為商品,進行流通並銷售。農業技術公司負責農產品、農作物的生長管理,通過技術來幫助農業提升效率,極飛就屬於這一類。我們有一個說法是極飛幫助了農產品進行「光合作用」,通過抵抗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氣候、資本、勞動力等多方因素導致的不確定性。
農業技術公司位於另兩類公司中間,起到連接上下游的作用。比如作物科學公司想知道種子的生產效果、農藥的效果,可以通過極飛的種植管理記錄來做調研,從而優化下一代產品。比如農產品超市想采購無過量農藥的水果,可以調取極飛植保服務記錄來識別更高品質的水果供應商。可以看出,除了提升效率之外,極飛還提升了農業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相應地,在終端也會產生更高的價值回報,農民能獲得更多收入,消費者願意為此買單。
Q4:極飛對未來的發展規劃是什麼?會繼續深耕農業還是拓展更多行業應用?
龔檟欽:極飛選擇深耕農業,因為對於已經有七年技術和經驗積累的我們來說,再造更多其他類型的農業機器人、無人機,或者結合材料科學、結構設計優化農業機械,再或者把AI演算法嵌入農業機器,並不會太困難,但別的行業企業要進入農業是很難的,農業的行業壁壘還是很高的。
而且,在農業中AI的應用剛剛開始,未來我們可以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比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又比如探索作物科學,用深度學習來挖掘作物性狀,再通過優化生長管理極大地提升作物產量或品質,這些都是未來的方向。
■要點回顧
1、在垂直產業生態中,AI企業大可以自建網絡,根據協同性和互補性來決定網絡中的生態夥伴。隨著佈局下沉和戰線拉長,構建網絡並不會容易,AI企業需要從挑戰中找尋機遇,用更縱深的網絡推動AI與產業持續交織。
2、AI企業能幫助傳統行業「化不確定為確定」,極大地提升給定資源條件下的生產效率,加速「光合作用」。而傳統企業應當主動與AI企業共同暢想未來,重新想像AI將為行業帶來什麼價值和機遇。
3、AI企業可以在垂直領域中探索將業務與AI以及生物、材料等諸多技術進行融合,持續深耕垂直領域。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務農夫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是除夕,但正值農務忙碌時期,所以沒有休息 把過年前要插的水稻幼苗播種完畢,晚上才能吃年夜 我們每年都一樣,放除夕晚上跟初一,初二就直接開工。 這樣的日子習慣了,反正現在出門也是人擠人。 就剛好忙碌農田的工作。 今天要回覆一下網友的留言, 也順便感謝大家幫我努力的看"農村小劇場"的影片前的廣告...
水稻播種機 在 許忠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鄉間健走運動田野風光一幕幕,農人駕著耕耘機採收花生、水稻,白鷺鷥亦步亦趨為伴,稻香瀰漫,收割後的稻田在夕陽餘暉下,宛如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拾穗》作品背景,即使是攀爬半屋的破落農具寮,都別有一番風情,令人目不暇給。
這些浮光掠影,不由得勾起童年回憶,插秧、播種(花生及蒜頭)、除草、挖蘆筍…無役不與,雖然苦不堪言,但農家子弟純淨樸實的本質,也能苦中作樂,大夥兒以稻草築起堡壘,兩軍對決,稻草戰陪我度過數個寒暑。
牛是農家最重要的成員,我家也有一頭,養牛是我最重要的任務,怕被偷,我就睡在牛棚旁,白天牽著牠吃草、戲水、玩泥,好不快樂,成為最佳夥伴。記得父親送走老牛時,人與牛都淚流滿面。沒了水牛,取而代之的是鐵牛,
沒有牛糞的鄉間小路,就像沒了泡菜的臭豆腐,沒有辛嗆的青草臭味,很不夠味!
幫農的辛苦烙下陰影,總覺得種田沒前途,漸長,才發現虔敬天地的農夫深富智慧,露水攸關結穗飽滿度,稻穗愈重,稻梗愈彎,藉以提醒為人處事要謙卑低調。母親要求我吃飯一粒都不留,除了體恤回報農人的辛勤耕種,也因為五穀是老天的賜予,俯拾之間盡是敬天愛地的表現。
水稻播種機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水田中開「直播」?免育秧省人工農友不妨嘗試】
水稻直播栽培並非網路時代的即時播送,而是直接在水田中播種。遠在水稻直播機開發前,日治時期就有部分農民利用直播方式種植水稻,但彼時諸多問題未克服、產量不穩,後來直播機發明改進及栽培技術改良後才開始推廣。
水稻直播栽培免育秧、省人工,但一般因秈稻發芽率好、初期生長速度快,較適合直播,苗栗農改場試驗直播栽培3種稉稻品種,包括國內種植最多的「臺南11號」,苗栗地區栽培較多、較抗蟲害的「臺中192號」,以及近年稻米競賽常勝軍「高雄147號」,證明產量及品質與移植栽培沒有差異。
#二期作 #水稻 #直播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2964
水稻播種機 在 務農夫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天是除夕,但正值農務忙碌時期,所以沒有休息
把過年前要插的水稻幼苗播種完畢,晚上才能吃年夜
我們每年都一樣,放除夕晚上跟初一,初二就直接開工。
這樣的日子習慣了,反正現在出門也是人擠人。
就剛好忙碌農田的工作。
今天要回覆一下網友的留言,
也順便感謝大家幫我努力的看"農村小劇場"的影片前的廣告。
讓我們有廣告費用,來幫夥伴們有多的通告收入
還有可以買好吃的料理給夥伴們一起享用。
雖然每個月廣告費用都差不多打平。
不過讓我可以增加影片的內容以及質感。
所以最近有購入一台一萬多元的空拍機(三天墬機2次)
希望未來的影片內容能越來越進步
新的一年還是要感謝每個網友的支持,祝大家新年快樂喔!
水稻播種機 在 務農夫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割完水稻~~~
接下來馬不停蹄的工作就是開始培育水稻幼苗!
為下一期稻作做準備~
把今年的剛收割的稻穀,裝進防水袋後~放置水裡浸泡。
等3天後稻穀發芽~就可以用播種機開始做水稻育苗的作業。
這是目前這幾天一直再進行的工作....
今天的農村小劇場帶來的是之前遇到一些人對我們務農夫婦小小質疑...
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做錯或用錯~任何務農的方式....
我常常跟老婆說~~
[ 就是因為務農辛苦 所以我們才要懂得找尋快樂的方法啊! ]
但是我們每天只要持續努力的為著家,為著農業打拼著...
空閒時間~玩樂一下應該沒有任何不對的!!!
今天的短片主角不是我~是"她",不過感謝她認同愛胡鬧的我.....
也謝謝她願意跟我一起瘋。
感謝~台灣農業加油。
水稻播種機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關心休耕、農地活化政策_蕭美琴籲農委會傾聽農民心聲]
立院經濟委員會今(4)日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陳保基針對「肥料價格上漲」及「休耕、農地活化政策」進行專案報告,民進黨立委蕭美琴除關心東部地區農業發展現況外,也針對「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反覆一事提出質詢,最後也針對農委會鼓勵種植「黃小玉」的農作問題,她質疑農委會推動五萬多公頃的耕地活化,鼓勵農民種水稻以外的作物,但究竟要讓農民去種什麼才能生活,這才是關鍵。此外,原來已經配合「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的農民,已經貸款投入購置烘乾機、收割機等昂貴的農機具,最後血本無歸;對此她認為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有責任減緩農民所承受的痛苦。她並要求陳保基主委一定要到地方聽農民的心聲。
蕭美琴首先表示認同休耕地應活化利用,且基於國家財政負擔的問題,長期來說,政府不能只是仰賴補貼方式維持農民生活的基本水準。她說觀諸世界各國具農產競爭力的國家,如荷蘭在歐盟內部討論中,一直是反對補貼政策的國家,但其國內每位農民的平均產值卻相當高,顯示我國在農業政策上是有調整的空間與機會。蕭美琴認為,只要能提供農業競爭力,讓農民能夠有更高且穩定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條件,以及更具競爭力的農業環境,現階段很多正面臨的國家財政負擔及土地活用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但是,台灣在農業轉型的過程中,未達到農民普遍有穩定收入前,政府還是需要承擔責任,以減緩農民的衝擊。且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後續的影響。特別是農委會於2009年5月推行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反覆問題,她已多次反映並在地方聽取意見,東部地區的農民影響比例特別高且嚴重。蕭美琴說,她能夠理解政府推動土地的活化使用、提升農業競爭力及整體產值的政策考量,但前提是農村可以年輕化,同時鼓勵年輕農民回鄉以提升農業品質。但農委會的政策轉向,卻讓一些當初最配合的農民受害最深,擔心血本無歸。
蕭美琴指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曾讓青年農民懷抱夢想、返鄉投入農業,農民相信並配合政府政策,用祖傳的田地貸款,金額從數百萬到數千萬都有;他們相信只要7至10年時間就可以回本。但農委會卻無預警的以公文申令停辦大佃農種稻申請,令人遺憾。且原先1公頃耕地,扣掉成本六個月一期的淨收入約3萬9千多元,政策調整後的收入卻減至2萬多元,帳面看起來是一戶,實際可能是好幾個農戶共同參與,顯見這些農民非常辛苦。
至於對農委會為推動五萬多公頃的耕地活化,鼓勵農民種植「黃小玉」農作問題,在東部地區,飼料玉米僅有每公頃3000公斤的產量,惟每公頃生產成本為40000元(從翻耕播種至烘乾),因此保證收購價格9元/公斤,根本不符成本。因為花蓮還有氣候條件,如颱風或日照較短等不利因素,她認為這些因素都要一併考慮。至於小麥也一樣賠本,主要是生產期與其他作物不同,因此好不容易生長的小麥卻被鳥吃掉,過去一年的狀況就是這樣。
至於黃豆,蕭美琴說,很多農民沒有種植黃豆的農機具,且種黃豆一公頃就要50公斤的種子,東區農改場現在一年只能提供200公斤的種子,等於是只有4公頃的產量,目前種子數量顯然不夠。對此,蕭美琴要求農委會必須盡快解決問題,陳保基主委應親自下鄉去了解問題,回應農民的需求,不要只是紙上談兵。
水稻播種機 在 水稻直播機!!~ | By 臺南市六甲區農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361 views, 34 likes, 0 loves, 0 comments, 1 shares, Facebook Watch Videos from 臺南市六甲區農會: 水稻 直播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