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音樂劇 #勸世三姐妹 的開場曲《我幹恁祖嬤老雞O》在網路上瘋傳,尤其又關係到我們雲林虎尾的“準個資洩漏事件”,我謹慎地琢磨了三天.......有些話想說
#說在前頭
虎尾地址對當地住戶造成困擾一事,劇團有出來解釋道歉了。
https://www.facebook.com/175344503895/posts/10159855694478896/?d=n
我第一次看這首開場曲時,一邊笑得東倒西歪,一邊有點心驚肉跳---現在的年輕人藝術表達這麼直接!這樣可以齁?
接著我身邊有朋友告訴我,這教壞序小仔,不好!
這個讓無辜的虎尾鄉親”被關心“,不好!
我再看了好多次,我慢慢覺得,這整件事其實是我們的母語在台灣處境的一種隱喻。
#關於髒話
首先說喔,我不是對“說髒話”這件事,採取鼓勵的立場;藝術表達裡有太多的例子,我不要在這裡引戰。
好,我蘇治芬,我的母語是台語,我看到這些用台語罵的「髒話」,我會覺得很難聽嗎?
這一來牽涉到“語感”:很多我們口語裡的字,其實淵遠流長,但因為母語荒廢了,覺得很彆扭覺得很臺客覺得很low,......以下省略三千字。
你可以想成:你不懂法語,但你可能覺得聽到法語時,你覺得好羅曼蒂克(但有可能是在罵人)。相反地,你討厭或不習慣那個語言,你就覺得不怎樣,更何況是髒話。
所以,台語對很多人來說,其實語感已經喪失。因此覺得好難聽。
當然,聽得懂的人,也有其他理由反對這樣表達,我都尊重。
因此!可不可以有其他表達的字眼,這人家創作者也說,可以討論。
#關於ㄠ韻關於氣口
其實,我真正欣賞這個音樂劇的地方在:#她是從台灣這片土裡長出來的果實,我很少聽過音樂劇用這麼本土語言,這麼「ㄠ韻」自然流暢,真實的台灣人的氣口(khuì-kháu),真正出唸歌!不用看字幕你就可以聽得懂。
以前我們沒人在說「唱歌」,都是說「唸歌詩」,為什麼?以前的母語歌謠,聲韻(台語八聲調 55 33 53 什麼的)必須合旋律的起伏,還最好可以押韻,讓無緣識字的人可以記憶,方便口傳,所以唸起來,從不會誤會成什麼同音異字,或異音跑字。而勸世三姐妹的開場曲,很符合我說的標準。
很值得鼓勵的是,這齣音樂劇 #做了大量深入的田調,不只讓人更認識台灣這片土地,創作出台灣的故事,你會想起你的生命經驗中,是否也有某個時刻就像女主角一樣,怨嘆著家庭背景、社會現實,甚至也很想駡(kàn-kiāu)幾句。
當我們的生活語言出現在音樂劇舞台,你會覺得很突兀還是很有意思?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這或許可以成為美學課的題材,進行開放式討論。
若是疫情趨緩了,我絕對要去看這部《勸世三姐妹》,去看看這部用我們的生活語言寫成的 #台灣音樂劇!喔,還有我很願意:邀請他們來虎尾作客,把路草摸熟,碼頭拜好,真正為我們雲林再來一齣音樂戲!
#荔鏡緣是潮州語及閩南語泉州話混合寫成你知道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貝神的召喚:穿越南鄒迷霧的拉阿魯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李友煌 內容簡介: 台灣原住民第15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 2014年,一直被誤以為是鄒族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終於從歷史迷霧中走出,獲得官方認定為台灣第15族原住民!目前人口數約...
做了大量深入的田調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貝神的召喚:穿越南鄒迷霧的拉阿魯哇」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李友煌
內容簡介:
台灣原住民第15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
2014年,一直被誤以為是鄒族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終於從歷史迷霧中走出,獲得官方認定為台灣第15族原住民!目前人口數約400人的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由於多數民眾對其不為所知,加上面臨語言、文化瀕危,本書以拉阿魯哇族獨特的十二貝神信仰為結構,重現拉阿魯哇族爭取正名及文化復振的艱辛歷程,包括:
.族群如何走出歷史迷霧,從「南鄒族」的他人歸類中脫身,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身分認同。
.揭開貝神的神祕面紗,族人如何失落及重現其獨特信仰祭典的過程、迷惘與信心。
.老、中、青三代在族語及文化復振薪傳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功能,有合力,有焦慮,也有折衝。
.環境巨大衝擊下,人口數寡少的族群,面臨強勢布農化及漢化壓力,其展現的策略與韌性。
.除父權男性,女性在族群語言文化復振中的特殊角色與功能,其微妙心理及傑出表現。
.在沉浸式族語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配合下,拉阿魯哇幼苗正成長茁壯,族語薪傳已獲得初步成效。
拉阿魯哇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以貝殼為神的族群!
本書作者李友煌博士於高雄市原民會部落大學任教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僅存於高雄市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感受其爭取正名與復振文化的苦心與艱難而興起採訪報導之心念,以一年半時間深入部落,大量訪談、觀察、田調,配合平面及影音文獻搜集,採取報導文學的方式,以本書向山上的朋友──人數單薄而堅持追尋與復振族群文化的勇氣致敬。
此外,本書並嘗試從文獻資料及耆老訪談中,勾勒出拉阿魯哇族在漢人開山採樟入侵傳統領域下,與客家人相遇的過程,這場族群遭遇,開啟了日後拉阿魯哇族復振靈魂人物游仁貴的身世;而在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宗教改革」下被迫放棄貝神信仰及聖貝消失的事件,也都以類小說的筆法重現。
最後,做為拉阿魯哇族最重要及親密他者的矮人傳說,李博士則以史詩篇章來呼應,藉現代詩創作敘述這段充滿神啟、先知式的神話。全書內容,盡量減少史料推砌與宏大敘述(grand narrative),而以人物、事件、場景的綿密交織來建構,使其兼具報導性、文學性與可讀性,主題清晰又肌理豐美。
作者簡介:李友煌
•台南出生,定居高雄。
•現任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學系主任、研發處長。
•曾任台灣時報、聯合報系民生報記者、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媒體公關、高雄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
•著有《水上十行紙》、《藍染:海島身世》、《異質的存在》、《天藏機鋒─雨花石》、《文學帶路遊舊城》等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CevV8TcNfI/hqdefault.jpg)
做了大量深入的田調 在 【歷史踏查】奠基於田野調查的臺灣研究文‧圖片提供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文獻研讀和田野調查是臺灣研究的左腳和右腳,二隻腳必須互相努力向前跨步,才能做出有意義的研究成果。」 這句話是楊南郡老師多年來一直奉行的準則,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