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以步登公寓及其鐵窗概念繪製的插畫參賽作品,雖然感覺沒人看得懂,但我開心就好。
.
背後故事大概是以步登公寓作為常民的基礎居住空間的前提之下,戰後大量的公寓儼然成為都市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不過也因為當時未能考慮到未來人口、需求增加的可能,除了建築結構難以改建之外,普遍居民都能夠在外推陽台上找到空間性的補償,然而,倘若這些反映人為意識的空間,都能提供城市一點綠意,或給予其他生物生存的機會,那是否便能讓人與自然共生,成為持續生長的建築載體?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廖小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河堤縈繞著整一個台北,沒有一個台北人的生命能和溪水完全分離,那是牽絆,是哺乳,是渴求,是潺潺的流動,是生命的延續。 小小的景美溪,勾勒著台灣人的生活,無論是橋下過夜的流浪漢,還是石階旁的蝸牛,同一片星空下,每一生靈,平等、和諧、自由而散發光輝。 考完試、忙碌過一陣子,我就會自己到河堤旁騎車,與自...
人與自然共生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公共領域以及一般民眾越來越重視公共文化議題的討論脈絡下,許多公立的文化單位開始轉型,從原本的中央而下的文化治理,逐漸開始增加連結與重視地方文化的角度。而博物館中的地方博物館或生態博物館典範,正是特別強調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領域機構,應該擔負起連結公共文化領域與地方社會的責任。因此,這些年來,不只是大學與學術機構開始重視社會責任,博物館實際上也做了很多與地方社會對話、發展地方文化的的社會責任工作。
-------------------
環境一直是人類生存的基底,也是文化發展的憑藉,唯有永續的環境才會有永續的文化,當代的博物館對於環境意識的覺知,採取不同的實踐方式。本文介紹北海道平取町的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傳統生活空間再生」IWOR構想(「IWOR」是一個愛努族詞彙,意指「傳統生活空間」。)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繪本產出歷程,探討博物館中「環境意識」的實踐樣貌。
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Nibutani Ainu Culture Museum)位於北海道平取町,是一座保護當地愛努文化,致力於保存、紀錄、展示與傳承的地方性博物館(町立)。愛努族是日本的原住民,大多居住在北海道的北部島嶼。據2017年的資料記載,約有1萬3千名愛努人居住於北海道地區。從歷史上看,愛努人經歷的艱困處境與世界上其他原住民類似,包括日本人的長期殖民統治,政府的同化政策、社區遷移、疾病傳播、人口減少和制度性的歧視等。直到2019年,日本訂定《愛努人促進法》才被承認是日本的原住民族。
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的文物主要來自文化領袖萱野茂(Shigeru Kayano),其推動愛努民族運動,從1950年代開始蒐藏文物,20年間收集了約2千件愛努生活文物,並建立一間小型文物館。在平取町和北海道愛努人協會的支持下,「二風谷愛努文物館」於1972年開幕,該館於1977年移交平取町管理。到1980年末,隨著二風谷水壩建設的進行,平取町計畫在政府資助下建立一個新博物館,於是購買了萱野茂大部分的收藏,並於1992年開設了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館內分為4大區域,展出愛努人的生活、農耕與狩獵等糧食供應方法,以及愛努文化獨特的工藝技術與生活藝術,對自然的信仰與祭儀,以及與北海道自然生態共生的智慧。
2019年8月,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辦理「在地・文化」史前館與日本北海道環境教育工作坊,目的是探討博物館如何投入專業研究之下的知識轉換,協助解決環境議題。在工作坊中,任職於二風谷愛努文化博物館的吉原秀喜先生分享「北海道平取地方的愛努博物館IWOR構想與愛努文化的環境與景觀」。簡而言之,日本北海道沙流川流域推動的IWOR傳統領域網絡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共生,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示範場域。在「人與自然共生」方面,重視與自然調和的生活方式,持續可能的「共生開發、地方振興」目標。在「多元民族共生」方面,以愛努族為首,各民族之間相互尊重,共同建構繁榮的社會。在「多元文化共生」方面,尊重各種自我認同、歸屬感與生活方式,讓不同志向或價值都能朝其目標前進。博物館在空間提供、人才培育和愛努族展示上,每一項都參與其中。具體而言,該館推動內部的族群凝聚和社群培力,更向外推廣愛努族文化。
卑南遺址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2014年與2015年,卑南遺址公園與史前館康樂本館分別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遺址公園早在通過認證前,就一直進行環境教育,保存與推廣臺灣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自2005年起展開民族植物的調查、種植與展示工作,提供民眾與部落族人進行文化學習與傳承的場域。館方也彙集調查成果,出版相關的書籍與繪本,如《卑南族的家與植物》,不僅保存部落重要的傳統知識,同時也提供部落學校進行文化傳承課程的教材。除了保存傳統知識外,遺址公園也結合專家學者、部落耆老及文化教師,辦理傳統生態知識的推廣活動,不僅讓一般民眾有機會認識在地文化與知識,部落族人也透過參與相關的推廣課程,進一步學習並增進對自我文化的認同。
《卑南大溪的河道變遷傳說:引水英雄都古比斯》是2013年出版的一本兒童繪本,繪本籌備近一年,調查、紀錄卑南遺址周邊部落的傳統地名、空間記憶,講述部落祖先都古比斯為了族人生活,奮勇前往卑南溪(今卑南鄉嘉豐村附近)三度引水的故事。經過與耆老多次討論後,與南王國小六年級「傳統生態智慧環境教育課程」結合,多次進行現地踏勘、耆老訪談,最後由部落畫家陳冠年繪製完成。這個故事反映部落祖先的環境觀,讓後代子孫了解卑南大溪的地理環境與多變特性。學生們在自然環境的探訪學習中,結合文化意涵與耆老智慧,啟發對土地的情感,並發展出在地意義,走在這裡就像和祖先同行。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museums.moc.gov.tw/Notice/ColumnDetail?id=bd129f1e-4bf7-40c0-84d4-252245b2deae&fbclid=IwAR2gcPhHTWsyyNfIL9i75mxMCVPZxCKsN_vPD1qBbIylDhinZ59rsLQkuPU
人與自然共生 在 YUNIN TSAI illustr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山林本事》
林務局與天下雜誌出版
生活其實不只是一種選擇,
如果你願意隨著風,跟著雲,
循著小動物的足跡,
就會找到通往森之國度的那扇門。
-
或許是閱讀內容後,從原本不太想爬山的我,或許應該從城市星球進而擁抱這片美麗的森林星球。
超幸運繼續參與這系列第二本的合作,感謝編輯團隊的認真精神,繪製內容也獲得很多學習,這絕對是畫插畫最幸福的事😊
帶你通往森之國度的大門🚪
https://event.cw.com.tw/2021forest/
這麼棒的書,不是該買了嗎!
//書本資訊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出版新書《Learn from forest 山林本事:打開通往森之國度的大門》,介紹臺灣屏東車城、桃園復興、苗栗南庄、南投中寮、花蓮卓溪、屏東來義、臺東都歷、南投仁愛、嘉義阿里山及新竹橫山等10個山村地區之傳統文化智識、生態保育、林下經濟及森林療癒等主題,從山林本事當中,衍生出人的本事,導入山林經營的主軸已邁入多元化的觀念,讓讀者透過案例故事中傳達的理念,重新思考人與自然共生共好的關係。
📗國家書店購買處:https://www.govbooks.com.tw/books/131220
📗五南書店購買處:https://www.wunanbooks.com.tw/product.php?isbn=9789865455200
#山林本事 #插畫 #林務局 #天下雜誌 #森林 #樹木 #illustration #illustrator #illustrationartists #illustration_daily #painting #drawing #wood #forest #tree #taiwan #coverillustration
人與自然共生 在 廖小花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河堤縈繞著整一個台北,沒有一個台北人的生命能和溪水完全分離,那是牽絆,是哺乳,是渴求,是潺潺的流動,是生命的延續。
小小的景美溪,勾勒著台灣人的生活,無論是橋下過夜的流浪漢,還是石階旁的蝸牛,同一片星空下,每一生靈,平等、和諧、自由而散發光輝。
考完試、忙碌過一陣子,我就會自己到河堤旁騎車,與自己對話,和自己獨處,跟自己和解。
一切都是那麼可愛。

人與自然共生 在 #人與自然共生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小旅行在立冬後再到鴻日農莊,由莊主、人稱「先生」的明哥講解零農藥種植及養殖技巧,強調#人與自然共生 在#香港農業 中實踐的可能性。 由小手練習 帶領大家以手秋天的 ... ... <看更多>
人與自然共生 在 為生態關燈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光環境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傍晚時分,街上的路燈微微亮起,代替日光,照亮街道、公園、商店、住宅,讓整座城市在黑夜裡也能燈火通明,電燈改變了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