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目前臨床上並無可以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藥物,然而,馬斯克(Elon Musk)-特斯拉汽車的聯合創辦人和川普(Donald Trump)-美國總統分別於3月16日和3月19日的公開場合宣稱氯奎寧(chloroquine)和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可用來治療新冠肺炎病患。
但是,並無臨床證據可佐證,在公眾人物的加持下,使得氯奎寧和羥氯喹兩種藥物,在網路上查詢頻率暴增,甚至有一民眾因不當使用氯奎寧來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而於3月23日死亡,之後的網路上查詢頻率仍然居高不下。
在目前民眾因無有效藥物可以治療新冠肺炎而感到焦慮之際,公眾人物、政府相關部門、媒體以及業界均因謹言慎行,宣揚正確與新冠肺炎有關的訊息,避免誤導大眾。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蔡慧如博士 摘要整理 ➥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807/ )
📋 Internet Searches for Unproven COVID-19 Therap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20/04/29)+中文摘要轉譯
■ Author:
Michael Liu, Theodore L. Caputi, Mark Dredze, et al.
■ Link:
(JAMA)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765361?resultClick=1
🔔豐富的學術文獻資料都在【Covid-19 新冠肺炎資源網】
■ 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
#2019COVID19Academic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therapies中文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全球首次發現
#中研院找到漸凍症預測因子👉 mir-17~92
你還記得冰桶挑戰嗎?
或是愛的萬物論裡的霍金博士?
聰明的腦袋被禁錮在一個無法移動的軀殼......
截至目前,漸凍症尚無治癒方式,致病原因除了一成是家族遺傳、有九成仍然不清楚。患者發病後,從控制四肢的運動神經元開始退化,身體不聽使喚,最後連話都說不出來。💔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陳俊安團隊發現,【一組微型核糖核酸mir-17~92】,大量表現於中樞神經系統裡,控制四肢肌肉的運動神經元。
👉研究發現⬇⬇⬇
❶漸凍症小鼠發病前的mir-17~92顯著減少,導致蛋白質PTEN逐漸累積在細胞核中,最後細胞退化死亡。
❷當漸凍症小鼠體內的mir-17~92表現量提高,小鼠的運動能力不僅顯著增加,平均壽命延長14%。
❸因此,觀察mir17~92是否降低,可用來評估漸凍症的發病的風險,更有潛力作為未來研發基因治療之標靶藥物。
---
➤團隊名單:本研究共同第一作者為中研院分生所董盈岑博士和彭冠智;通訊作者為本院分生所董盈岑博士和陳俊安副研究員。研究團隊成員包含:陳彥中醫師、張綿、顏雅萍博士和瑞典卡羅琳大學醫院的Sebastian Thams博士。
🎉🎉研究成果已於今(108)年5月30日刊登於國際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
➤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arti…/pii/S1934590919301651…
---
A new discovery has unearthed a group of small regulatory RNAs, known as the mir-17~92 cluster, that protects motor neurons, a cell type that is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This discovery could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signing therapies for this disease. The study “Mir-17~92 Confers Differential Vulnerability of Motor Neuron Subtypes to ALS-associated Degeneration” has been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Cell Stem Cell.
---
➤中文新聞稿:
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248
➣英文新聞稿:
https://www.sinica.edu.tw/en/news/6248
➤媒體報導:
〔自由〕治療漸凍症 中研院找到關鍵/觀察「mir17~92」表現量變化 還可預測發病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93734
〔中時〕中研院找到預測因子 有助研發標靶藥 漸凍有解 病友盼到生命曙光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605000545-260114…
〔中央社〕9成漸凍症致病因不明 中研院發現預測因子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1906040085.aspx
〔聯合〕漸凍人醫學研究新突破 中研院發現預測發病與治療契機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851727
therapies中文 在 珍妮絲營養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這麼冷!開始懷念起韓國的人參雞]]
#韓國 #人參雞 #人蔘
天氣這麼冷讓我懷念起韓國的人參雞,在-1度的天氣,暖暖的人參雞根本就是救星,身體徹底暖起來,人參雞已經徹底觀光化,竟然還有各國包含中文版吃法教學..🤓。
---------------------------
【人蔘的品種】
人參品種很多,也會影響其中的營養素和活性成分,通常稱為人參的就包含了11種不同品種,而Panax ginseng(人參或高麗參)、P. quinquefolius (花旗參或西洋參) 、P. notoginseng (三七)是最常見常用的三種。
---------------------------------
【人蔘的活性成分和臨床運用】
💡 「人參皂苷」被認為是人蔘裡重要的活性成分,許多基礎研究已發現人蔘具有藥理作用,包括免疫調節、抗氧化、抗發炎和抗腫瘤活性等。
💡 在臨床方面,有學者利用141個研究中選擇適合的8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人參補充劑與對照組相比發現可改善空腹血糖、餐後胰島素,但在使用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中降低空腹血糖是沒有效果的。也有研究發現紅參的萃取物可改善睡眠品質。但現在很多研究也在思考這些效應可能與吃下後人參皂苷的吸收、分佈、人參品種、生產批次、製劑都有關,所以也還需要更多研究和標準化的程序來驗證及確保使用補充劑形式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好東西不過量~吃食物本身的人生吃法】
過與不及都不好,這是我們營養師最常說的!有些東西雖好,但吃多了反而對身體有負擔或負面的影響。其實像是在韓國,做成人參雞湯,塞一些米飯在裡面,這樣的吃法,好吃也營養,因為人參裡的好成分不只「人參皂苷」,還有很多維生素、礦物質、人蔘多醣等營養素喔!
-------------------------------------
✨ 泡菜「鈉」含量較高請小心!
✨ 扁扁的筷子吃起來超慢😅...(增加進食時間、幫助消化、飽足感😆)
------------------------------
📖 參考資料:
Kim HJ, Kim P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therapeutic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ginseng and ginsenosides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2013). J Ginseng Res. 37(1):8-29.
Han HJ, Kim HY et al. Effects of red ginseng extract on sleeping behaviors in human volunteers. (2013). J Ethnopharmacol. 16;149(2):597-9.
Gui QF, Xu ZR et al. (2016). The Efficacy of Ginseng-Related Therapie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Baltimore). 95(6):e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