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电影呗~ 这部分真的会让你震撼到的~
【没想到Kyo是不会钢琴的,那也演得太好了~】
【我是觉得《光》除了把故事说得很好,也把这片土地有特色和有‘味道’的景物拍进去了。*我们的美丽不需要很华丽*。】
✨神秘的幕後花絮來啦✨還記得短片的時候,文光在後面彈的玻璃杯嗎?電影裡版本把玻璃杯延伸為玻璃鋼琴欸! 據說在導演決定要拍成電影的時候,開始想的並不是劇本,便是這個具有魔法而且真的可以發出聲音的玻璃鋼琴喔。
《光》全馬熱映中
Do you remember the glass harmonica in the short film Guang?
Before Quek penned down for the script, it was the glass harmonica that came into his mind first. In the movie, the glass harmonica was made in a larger scale serves as a musical instrument.
Check out the ticket cinema below and get your ticket now
🎥MMCineplex : https://goo.gl/ZL6woH
🎥GSC : https://goo.gl/FHVwZf
🎥TGV : https://goo.gl/Hjt8Jp
🎥MBO : https://goo.gl/4xTFRT
#GuangTheMovie #ReservoirProduction #MM2Entertainment
tgv玻璃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雄鐵路地下化倒數6天
#首爾車站-不談殭屍談台韓鐵道差異
#韓國鐵路有地下化嗎-先來看韓國鐵路史再回答
文:左營楠梓翰-李欣翰、三民惟新 陳柏惟
兩年前韓國電影《屍速列車》大紅,故事就是從首爾車站開始,而其關聯作品《起源:首爾車站》,部分篇幅更描述了活屍肆虐車站的過程。但我們今天來到首爾車站,不講殭屍,要談的是韓國鐵道的營運思維。
#和台灣相近的鐵道創立史
同樣曾經被日本殖民過的韓國,比台灣更晚有鐵道,在日本尚未直接殖民朝鮮前,在1894年就從李氏朝鮮手上取得鐵路鋪設權,目標是要朝鮮為基地進軍滿州,1899年開通京仁鐵路的仁川・鷺梁津段,比起台灣第一條鐵路晚了8年,只比高雄有鐵路早1年。但由於清國鐵道在日本佔領台灣後大幅幾乎重建,因此台韓鐵路幾乎是同時完成的。
因為日本一開始就有進軍歐亞大陸的野心,因此朝鮮鐵路採用的是國際標準的1435mm軌距,和日本本土不同。但相對於台鐵在二戰後不論軟硬體大量引進美式標準,隨著1965年日韓關係正常化,韓國開始從日本輸入列車和鐵道技術,並在日本政府開發援助下,在1974年建設了第一條地鐵。大致上是從這邊開始走向了與台鐵不同的發展道路。
#不同的鐵路建設思維:真.鐵路捷運化
原本韓國首都的鐵路系統以首爾車站為中心,放射出多條路線。首爾的鐵路系統「首都圈電鐵」,就是以9條地鐵為主幹,配合國鐵京釜、京元、京仁線電化實施直通運轉,加上郊外路線合共19條路線,是世界最大通勤鐵路系統之一。
舉例而言,興建首爾地鐵一號線的過程中,市區興建的是一條新的地下線,經過首爾車站時在地下設站,別稱「首爾地下站」,但遠離市區之後,列車往上爬又接回原本平面鐵路,利用原有軌道搭配機電升級與月台墊高運轉。
類似的規劃,其實同個年代在台灣出現過,1977年運委會委請英國大眾捷運顧問工程司(BMTC)規劃台北捷運時,全系統就是採1067mm軌距、架空線,沒有板南線,而採台鐵地下化緩急分離增加車站直接升級。郊區則保留直通運轉空間(也就是北捷或許就能延伸桃園、基隆...)。然而後來轉由美國顧問規劃後完全被推翻,改為1435mm第三軌供電,也影響了台灣後來的捷運規劃。
#不同的鐵路建設思維 :歐風高鐵
韓國建設高鐵的年代也和台灣相去不遠,均在1970年代開始構思,1990年代進入規劃,第一條高鐵京釜線在2004年通車,比台灣早了兩年多。但和傳統鐵路與地鐵系統受日本影響不同,在高鐵上,採用標準軌的韓國就引進了歐式作法。
除了直接向法國採購TGV列車與機電系統外,韓國高鐵(KTX)使用原有軌道(在來線)直接開進各城市中心原有車站的方式也和歐洲類似。而初期在來線比重太大的問題,也影響了KTX速度,以至於雖然極速和台灣高鐵一樣是300km/h,但均速卻慢上許多。直到陸續新建新線代替後才有改善。
#連鐵道也只能好想贏韓國?
整體而言,韓國因為有標準軌這個優勢,不論地鐵或高鐵,都以和現有鐵路整合為重。因此可能會出現我們稱的「高鐵、鐵路、捷運」都跑同一路段的狀況,台灣人可能很難想像吧! 而台灣採取高鐵、捷運都獨立規劃的方式,雖然新建的路線營運品質良好,但和台鐵落差越拉越大,也讓民眾認為台鐵和捷運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這點是較為可惜的。
而在保留原路線直通運轉下,韓國鐵路在市區也並非完全地下化,例如同時有通勤列車與對號車的京義・中央線,雖也是首都圈電鐵一部分,卻仍在市區保留相當的地上區間,也讓擴線、列車調度更加容易(緩急分離的複線區間要地下化成本相當高)。這樣「捷運化」重於「地下化」的想法,恐怕也是視台鐵如嫌惡設施的台灣民眾較難接受,但卻是效益較高的。
另外,不論「國車國造」、「國鐵公司化」,韓國的步伐都領先台灣,目前KTX-II列車已經全部國造,而通勤電車更從90年代開始就外銷台灣,這樣的鐵路工業實力確實發人省思。
#回到首爾站
談完了兩國鐵路差異,我們還是回到首爾站本身,目前旅客看到的首爾站是配合KTX通車興建的第四代站體,第二代站體則保留在一旁。
第四代站體是典型的鋼骨玻璃帷幕建築大樓,建築內部有大面積挑空,和台灣高鐵站較類似,一旁和LOTTE商場(outlet)共構,也成為不少外國旅客採買的好去處。然而,商場開發規模和日本車站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首爾真正的幾大商業區並不在此處,這樣的思維也較偏向歐系。
首爾站在1988年改建後,實質上就變成跨站站房,有8個月台16線,其中京義線電鐵、和首都電鐵1號線的急行列車使用最外側月台。另外地下也有首都電鐵1號線的一般列車和機場快線。也就是地上地底都有捷運線,營運狀況有點複雜。
和較無特色的新站相比,聳立在一旁的第二代首爾站則更有中央車站的氣勢,建築是由東大出身的建築師塚本靖設計,受到歐洲阿姆斯特丹、赫爾辛基中央車站的風格影響,也很接近日本同期知名建築大師辰野金吾紅白磚造「辰野式風格」,甚至不少人誤認是辰野設計。
在1925年啟用時,首爾站站體是僅次於東京站的「東亞第二大站」,也可見當時之地位。在2004年~2017年期間,首爾站舊站取消了運輸功能,直到2017年底京義線電鐵月台轉移後,又能從此進站。但首爾舊站建築保留主要的用途是什麼呢? 我們賣個關子,下次再來介紹!
tgv玻璃 在 布雷克-出走旅行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報名了一個活動,需要提出旅行計劃與十張旅行照片,就可以參加甄選日本四天三夜旅行,玻璃心的布雷克還跟布老大囔囔這件事,布老大只是笑笑布雷克幹嘛還熬夜處理這件事情,你對日本又不熟,日本旅行有那麼多達人,怎麼可能會上。
前兩天公告出來了,當真沒有上。但心中總是有著不甘心,熬夜寫的旅行計劃跟整理的照片,就這樣默默沒上了,果認努力不足。但換個方向去想,我想把這些內容跟大家分享,讓這些整理跟照片有意義,讓我花的時間也有其價值。十張旅行照片有十張故事,然後還有整理好的旅行地圖,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日本岡山旅行地圖整理:https://goo.gl/m7AVqe
IMG_01:[旅行]2015法國蜜月自由行-行程篇-http://tsaiapei.pixnet.net/blog/post/30734029
IMG_02:[旅行]2015法國蜜月自由行-Chamonix(霞慕尼)-Montenvers Mer de Glace(蒙特維冰河列車)-一輩子一定要來一次的仙境-http://tsaiapei.pixnet.net/blog/post/30901327
IMG_03:[旅行]2015法國蜜月自由行-交通篇-法國國鐵PASS票初體驗、TGV&TER一路搭到阿爾卑斯山-http://tsaiapei.pixnet.net/blog/post/30734056
IMG_04:法國普羅旺斯山城羅西尼
IMG_05:法國坎城海岸
IMG_06:[旅遊]泰國曼谷自由行(22)-安帕瓦水上市場(Amphawa Floating Market)-超好逛超好吃的下午水上市場-http://tsaiapei.pixnet.net/blog/post/29527877
IMG_07:[旅遊]馬祖東引軍旅體驗(10)-軍事體驗與感動東引-旅遊是讓照片說著回憶的故事-http://tsaiapei.pixnet.net/blog/post/28660203
IMG_08:[旅遊]台東池上-莊稼熟了民宿-池上鋤禾趣-一起來去田邊喝咖啡-http://tsaiapei.pixnet.net/blog/post/30164847
IMG_09:[旅行]2015台灣必去的美麗境地-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http://tsaiapei.pixnet.net/blog/post/30647974
IMG_10:收錄在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出版物「漫讀島語-發現青春的48個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