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稿之後
問:最近人家論文都回來了,下週才要再出去…
答:那就今天晚上熬夜,明天 submit 吧!
我真的都這樣做,一回來的稿件,立刻想要投哪一家,隔天一定出去,像是彈簧一樣。因為這樣我就不用煩惱了,是雜誌社要煩惱 XD
問:所以投第一家之前,心裡早就盤算好排序了嗎?
答:是啊,我都固定丟某幾家,連格式要求都差不多的,reference 美式改英式還行,但如果連段落要求都不一樣的,我就不投了。
#審閱意見
問:回來稿件的意見都… 完全無視?
答:是的,如果已經是資深研究者,因為 reviewer 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A 嫌的不見得 B 會嫌,我們投稿出去之前,其實 limitation 是哪些已經都知道,能招的也招了。那些退稿意見就像分手意見一樣,場面話而已,重點只有一句:「我不想收你的論文。」
剛開始的年輕研究者還可以從中學習,但像我們這種,有點年紀,也做很久的,其實一開始的 study design 就已經決定後面的命運。
偶爾意見是真的可以參考,但很多時候他們挑的問題,一改就是好幾週,我覺得 C/P 值不好。
#安打型 vs #全壘打型
我是鈴木一朗型的選手,強調快速安打、量大,大概排名 20%-30%-40% 左右的期刊依序往下投,三本之後就投國內期刊(實際上走到這步的很少)。
不像一些傑出的資深研究學者,寧願壓著不投,也要拼 impact factor。反正現在申請計畫也不看 RPI 了,一口氣出個十篇,變成一個系列,感覺很威啊,還可以寫 review article 呢!
這是有好處的!同一個主題,你從各種面向來看,連續做十篇,最後一個 review article 貫串思想起來,又都在一兩本期刊連續刊出,曝光很集中,外國人就注意到了,沒多久就會有人寄信來,邀請國際演講。
#快速大量安打的優勢
年輕研究者,要快速登上國際舞台,我建議採用安打策略。
用一整年拼一篇 IF=10 又如何?人家不會因為「一篇文章」就邀請我去演講。
演講之後,有實質影響力,接著寫 perspective 或 review 或 new original article,收到稿件時,editor 都敬你三分,幫你排比較適合的 reviewer。
我到 2011 以後,投稿 AJR,這是一本 IF 將近 3 分,排名約 20-30% 的期刊,命中率約 8 成。因為心臟影像這個領域的人都知道我了,也知道我們團隊,做事有一貫的想法跟仔細度。
#有限資源的分配
品質不是不重要,只是在 24 小時內,我們要兼顧家庭、人生 及 專業成績,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最快的方法應該是拼速度,盡量發中等程度的論文。
這概念其實就是創業界的 lean startup,別想一次做出曠世鉅作,先做出 minimum viable product,很多時候你的論述太新,市場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與接受,我們也在這個審閱、接受、演講、回饋的過程中,一邊調整,一邊 pivot。
Facebook 的發明人,Mark Zuckerberg 說的也是一樣的話:「Stay focused and keep shipping.」
我們要專注在自己的領域,但更應該大量的、快速的讓全世界知道我們在想什麼。
十年磨一劍的典範,在科學進展神速的當代,小弟以為,對資源稀少的年輕科學研究者,實務上可能很難生存。
▌ 零基礎不怕,論文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這堂課,給你最實用的論文寫作建議、reviewer 的審稿觀點,連統計分析也一併教你。招牌「互動實作」課程,無經驗者也能輕鬆上手,讓你親手做出投稿等級的圖表,使文章被接受率更上層樓,為研究之路添增信心。
忙碌的生活已經佔據大量生命,與其將時間浪費在摸索試誤上,不如透過高效系統化的學習,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克服學術起步的障礙!
與其羨慕院內的同儕們,論文一直發,不如捲起袖子,5/9 讓我們協助你克服學術起步的障礙,享受論文被接受的喜悅!
🚩 立即預約突飛猛進的成長,全新梯次,開放報名!
➠ 2020 / 5 / 9(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rpi論文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退稿之後
問:最近人家論文都回來了,下週才要再出去…
答:那就今天晚上熬夜,明天 submit 吧!
我真的都這樣做,一回來的稿件,立刻想要投哪一家,隔天一定出去,像是彈簧一樣。因為這樣我就不用煩惱了,是雜誌社要煩惱 XD
問:所以投第一家之前,心裡早就盤算好排序了嗎?
答:是啊,我都固定丟某幾家,連格式要求都差不多的,reference 美式改英式還行,但如果連段落要求都不一樣的,我就不投了。
#審閱意見
問:回來稿件的意見都… 完全無視?
答:是的,如果已經是資深研究者,因為 reviewer 每個人的意見都不一樣,A 嫌的不見得 B 會嫌,我們投稿出去之前,其實 limitation 是哪些已經都知道,能招的也招了。那些退稿意見就像分手意見一樣,場面話而已,重點只有一句:「我不想收你的論文。」
剛開始的年輕研究者還可以從中學習,但像我們這種,有點年紀,也做很久的,其實一開始的 study design 就已經決定後面的命運。
偶爾意見是真的可以參考,但很多時候他們挑的問題,一改就是好幾週,我覺得 C/P 值不好。
#安打型 vs #全壘打型
我是鈴木一朗型的選手,強調快速安打、量大,大概排名 20%-30%-40% 左右的期刊依序往下投,三本之後就投國內期刊(實際上走到這步的很少)。
不像一些傑出的資深研究學者,寧願壓著不投,也要拼 impact factor。反正現在申請計畫也不看 RPI 了,一口氣出個十篇,變成一個系列,感覺很威啊,還可以寫 review article 呢!
這是有好處的!同一個主題,你從各種面向來看,連續做十篇,最後一個 review article 貫串思想起來,又都在一兩本期刊連續刊出,曝光很集中,外國人就注意到了,沒多久就會有人寄信來,邀請國際演講。
#快速大量安打的優勢
年輕研究者,要快速登上國際舞台,我建議採用安打策略。
用一整年拼一篇 IF=10 又如何?人家不會因為「一篇文章」就邀請我去演講。
演講之後,有實質影響力,接著寫 perspective 或 review 或 new original article,收到稿件時,editor 都敬你三分,幫你排比較適合的 reviewer。
我到 2011 以後,投稿 AJR,這是一本 IF 將近 3 分,排名約 20-30% 的期刊,命中率約 8 成。因為心臟影像這個領域的人都知道我了,也知道我們團隊,做事有一貫的想法跟仔細度。
#有限資源的分配
品質不是不重要,只是在 24 小時內,我們要兼顧家庭、人生 及 專業成績,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最快的方法應該是拼速度,盡量發中等程度的論文。
這概念其實就是創業界的 lean startup,別想一次做出曠世鉅作,先做出 minimum viable product,很多時候你的論述太新,市場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與接受,我們也在這個審閱、接受、演講、回饋的過程中,一邊調整,一邊 pivot。
Facebook 的發明人,Mark Zuckerberg 說的也是一樣的話:「Stay focused and keep shipping.」
我們要專注在自己的領域,但更應該大量的、快速的讓全世界知道我們在想什麼。
十年磨一劍的典範,在科學進展神速的當代,小弟以為,對資源稀少的年輕科學研究者,實務上可能很難生存。
▌ 零基礎不怕,論文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這堂課,給你最實用的論文寫作建議、reviewer 的審稿觀點,連統計分析也一併教你。招牌「互動實作」課程,無經驗者也能輕鬆上手,讓你親手做出投稿等級的圖表,使文章被接受率更上層樓,為研究之路添增信心。
忙碌的生活已經佔據大量生命,與其將時間浪費在摸索試誤上,不如透過高效系統化的學習,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克服學術起步的障礙!
與其羨慕院內的同儕們,論文一直發,不如捲起袖子,5/9 讓我們協助你克服學術起步的障礙,享受論文被接受的喜悅!
🚩 立即預約突飛猛進的成長,全新梯次,開放報名!
➠ 2020 / 5 / 9(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rpi論文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起來改革
進入科技部就一直以營造優質研究環境,引領社會創新價值為志,希望能一舉推動以往研究者所期待的各種措施,讓科技部成為有能力有企圖心的所有研究人員強力的後盾。感謝許多人的努力,包括部裡同仁的協助,除每年爭取約兩百六十億元持續支持基礎的一般專題研究之外,目前為止在制度上也已經完成下列各項改革。然而,科學研究日新月異,也許仍有許多須隨時間前進而修正者,因此,我將在近期內分別舉辦北、中、南、東四場座談,邀請學者研究人員就近參加。希望大家踴躍將還需改進的意見提出來,一起努力,讓台灣科研能成為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技部十分重視學術研究,並致力維持學術研究經費之穩定性,107年度編列264.6億元支持學術研究及建置共用研究設施,占科技部107年度科技預算409.7億元之64.6%,約與106年度相當,並鼓勵研究人員秉持「以終為始」、「化研為用」的精神,進行各項科學突破或解決實務問題的學術研究,以「小國大戰略」思維,深耕科研創新,以積極態度營造健康的創新生態圈(Discovery,Development, Delivery, Commercialization, 3D1C),進而帶動前瞻科技與產業接軌,引領科技帶動國家經濟成長與進步。
『主動盤點檢視 調整機制』
以下是我自106年2月就任以來,居於優質科研環境是引導科技能量與時並進、助力創新生態的基礎,為完善科研創新生態,並回應社會發展需求,已針對一般專題研究補助機制進行多項調整:
一、重視研究主題原創性、研究目標之產出成果效益
鼓勵研究人員摒棄跟隨式(me too) 之研究主題及過分重視論文發表的心態,引導計畫主持人追求計畫研究主題的「原創性」,及確保研究成果之具體產出與擴散效應,突顯學術研究的「外部公益性」,以期對學術創新、經濟發展、社會民生有所貢獻,創造差異化價值,強化研究成果的多元價值與學術影響力。
二、強化審查機制,鼓勵原創性及實務應用計畫
申請書納入研究原創性、實務應用績效等說明文字,申請人提供的著作目錄限提最具代表性的亮眼成果2頁,改變計算SCI、SSCI以評價計畫主持人研究表現的RPI (Research Performance Index)文化,審查表納入計畫原創性及實務問題解決之項次,並賦予相對之配分權重,以引導並突顯研究計畫之應用價值,扭轉獨尊論文的風氣。
三、調整審查委員遴選機制,主動公開審查委員名單
針對審查委員的組成,將邀請更多50歲以下的學者加入,傳承並學習資深學者之經驗,同時導入年輕創新想法,相互激勵,提升審查品質。曾任或現任政務官及各校研發長以上層級主管者原則不列入審查委員遴選,另學門召集人名單於每年選任後1月底公開,初審委員名單於年度專題研究計畫審畢後8月公開致謝,複審委員名單於每年申覆案結束後12月底前公開,供各界檢視。
四、增設新興領域學門,預留經費鼓勵突破現有框框的研究
學術研究的創新日新月異,為免所有計畫皆受固定學門的框架限制,以鼓勵更多突破學門創新計畫有可投件的機會,特於每一學術司所屬領域增設「新興/其他領域學門」,預留經費額度,以鼓勵年輕研究者勇敢跳出原有框架,積極創新突破各種研究。
五、鼓勵新進學者提出多年期研究計畫,給予長期的經費資助
為鼓勵與培植年輕學者,讓更多年輕學者研究生涯起步獲得較充足之資源,並於初期階段踏穩腳步,厚植未來學研工作之基礎,科技部鼓勵新進人員大膽提出創新提案,並擇優補助多年期(3-5年)專題研究計畫,給予較長期的經費資助。
六、補助資源管控,對執行重大政策性專案計畫加以限制
為確保重大政策性專案計畫(如人工智慧、價創計畫等)目標確實達成,將一併考量主持人投入心力及產出要求,給予相對應的主持費額度,並要求計畫主持人應專注投入,不得再執行科技部其他補助計畫,避免資源過度集中。
七、重新定義傑出研究獎內涵,強化科研成果的社會效益
將科技知識價值融入日常生活,提升人們生活品質,已成為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為具體回應社會對未來科研成果的期待,科技部重新定義獎項內涵及名稱,區分為強調突破科學問題之「基礎研究類」及強調解決實務問題之「應用研究類」,鼓勵進行科學突破與實務應用的學術研究。
八、舉辦審查人講習會,凝聚學術審查共識
為使調整後各項審查機制能落實執行,科技部已規劃於106年12月15日、17日、18日舉辦「學門召集人及複審委員審查講習會」,向審查人說明科技部的期待,不僅是公正的同儕審查(Peer Review),更須以開闊的心胸去檢視能跳出現有框架、具原創性的提案,以投資的眼光促成有潛力及影響力的研究產出。
我覺得多多傾聽各界研究者聲音,是能將事情做好的最佳途徑,因此而辦下列四場座談,歡迎關心制度改革的朋友們多多參與。
『廣納多元意見 召開改革諮詢座談會』
誠摯歡迎學界先進踴躍提出您對心目中期待的學術審查制度,除可親至科技部下列各場次座談會表達意見外,亦歡迎主動來信科技部信箱(https://www.most.gov.tw/petition/)提供具體建言,座談會後將彙整並進行可行性研議後,盡速對外說明具體方案。
北部場:106年11月8日(三)12:00-14:00,科技部2樓會議室13(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2段106號2樓)
中部場:106年11月13日(一)15:00-17:00,逢甲大學校本部紀念館3樓第二國際會議廳(台中市西屯區文華路100號)
南部場:106年11月14日(二)09:00-11:00,蓮潭國際會館R102教室(高雄市左營區崇德路801號)
東部場:106年11月17日(五)10:00-12:00,國立宜蘭大學格致大樓3樓電資學院多媒體視聽室(宜蘭縣宜蘭市神農路一段1號)
rpi論文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問:如何為論文挑選適合的期刊? 答 的推薦與評價
問:如何為論文挑選適合的期刊? 答:(陳一銘)有人投稿的原則是從最高ranking 的往下投,但是國科會RPI 分數計算改變以後, ranking 已經不是唯一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