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箭頭法
向下箭頭法這招,做法簡單有效,出自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認知行為治療強調想法、感受與行為之間的交互影響,希望能達到心理安適的狀態。可以先決定一個想要探索的思緒,問問自己「這個想法是什麼意思」,出現的任何答案都要拿這個問題再問一次,一直問到挖掘出想法的深層意涵為止。
整個循環可能三個箭頭就能完成,但也可能會到十個以上。最後可能會得出更正向平衡的觀點,不過目標還是會以充分理解最初的想法為主。
可以選擇大聲講出答案,也可以在腦中默默練習就好。把答案寫在筆記本上應該會很有幫助,方便之後回顧整串問答。練習大概會長這樣:
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別人會讓我失望。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永遠都會受傷,就像現在這樣。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做什麼都沒有用,狀況也不會變好。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放棄嘗試了。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想要尋求協助。
↓
對你來說,這個想法代表什麼?
↓
我比我想像的還願意接受改變。
.
以上文字摘自
《#療癒次級創傷》
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Healing secondary trauma : proven strategies for caregivers and professionals to manage stress,anxiety,and compassion fatigue
.
作者:楚蒂‧吉伯特—艾略特 博士(Trudy Gilbert-Eliot PhD)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9)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摘文中的向下箭頭法,是一種覺察想法的方式,可以自問自答,也可以找人練習。但如果我們要用向下箭頭法幫助對方,要有足夠的信任關係比較好,也要先大概說明這個方法的用意,讓對方有心理準備。
「……認知脫鉤(cognitive defusion),也就是與自己的想法建立關係,保持開放好奇又感興趣的心態,即使是那些困擾你的思緒也一樣。如此一來,將更能覺察並杜絕扭曲的想法。」
如果最後我們能深刻體會到「你的想法,不等於你」,那是一種可喜的狀態。因為我們容易陷入一種處境,就是我們忍不住會有某種想法,明知不是事實,卻又難以擺脫這個想法的影響。
能跟長久執著的想法保持距離,會體會到一股輕鬆與寧靜。
祝願您,能跟自己的想法建立良善的關係,對想法保持開放好奇,也可以拒絕想法帶著我們進入扭曲的想像世界!
「proven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proven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proven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proven意思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proven意思 在 Re: [文法] 兩個句子的文法問題- 看板Eng-Clas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proven意思 在 proven中文-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5月|追蹤網紅動態 的評價
- 關於proven意思 在 proven中文-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5月|追蹤網紅動態 的評價
- 關於proven意思 在 Ouster lidar github. - isoladelivery.it 的評價
- 關於proven意思 在 解惑!超難翻譯成英文的中文! Difficult Chinese Words to ... 的評價
proven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力量訓練的「訓練量」該如何設定?】
跑者的訓練量俗稱「跑量」,單位是「公里」,所以月跑量三百是指一個月總訓練距離300公里。在力量訓練圈的「訓練量」(Training Volume)常是「總反覆次數」 (Total Repetition)的同義詞;而「月總量」就是指一個月的總反覆次數,像我們會建議初跑者的月跑量最好不要超過100公里一樣,在做重訓時,有沒有一個區間可以讓大家參考呢?下面是《The System》的作者群建議:
#以下為譯文:
以剛接觸訓練的新手來說,月總量最好從750次(總反覆次數)開始;而菁英運動員的上限設在1,600次。在前蘇聯時代,我們親眼看到他們運動員以更高的月總量進行訓練。然而,我們後來也發現這跟他們使用加強運動表現的補給品有關,那使運動員能更快恢復。
總反覆次數是指在單一個週期中(這裡是指中週期)所有基本力量動作重複次數的總合。因此總反覆次數750的意思是在不同的訓練強度與動作中總共累計的次數,但這個數字不包括輔助訓練的動作。
從帳面上來看,750這個數字分配到一個月十二到十六次課表當中,看起來似乎很小,但我們這們所定的750這個數字比較像是「基本量」,而非下限,如果總反覆次數低於750下,就不會為運動員的成長帶來實質的影響。表 4.14 中的數值並不是意味著高水平或菁英運動員在四週內的總反覆次數永遠不會有低於1,000次情況發生,那只是維持成長的基本量。對運動員的恢復能力影響最大的是訓練量,因此這些範圍中比較需要注意的是上限的數值。若月總量超過上限值,恢復能力將快速到受到侵害,而且侵害的速度比任何其他因素都快。
一位菁英水準的運動員可以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完成1,000次以下的訓練,就算在恢復期也經常發生。然而,訓練新手若超過1,000次的上限,大都要承擔受傷或嚴重過度訓練的風險。
許多教練擔心他們的運動員練不夠,所以無法有效獲得力量和爆發力的進步。他們不想因為目標定得太低而有所保留,這讓他們感覺是「浪費」了一個月的訓練時間。剛開始採用這個方法來訓練時有這種感覺很自然,我們系統中的每一位教練也都曾經歷過相同的掙扎。
美國的力量教練已經把「訓練要用盡全力」當作一種信念,訓練完還有餘力好像就會覺得不夠認真。但請相信我們。我們說的方法很少失敗,也幾乎沒有過度訓練的風險,這些區間已被證明能最有效地幫助運動員進步。
在調整運動員的訓練量時,需要考慮到他們的技巧、經驗、過去的醫療史、訓練史、性別、實際年齡與訓練年齡。
我們過去的慘痛教訓可以讓你少走許多彎路。當你在訓練量的拿捏上猶豫不決時,原則是寧少勿多。寧可因量太少沒進步,也不要犯下過量訓練的錯誤。
總訓練量不包括輔助訓練或是特別針對「局部效果」的練習次數。那些動作主要是為了強化特定肌肉或是使全身力量動作能做得更好的輔助性訓練,所以我們不會把它們算在總訓練量中。
最受我們重視的力量訓練動作不只對身體的負擔很大,技術要求也很高;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嚴格限制訓練量。
雖然輔助訓練不會被計算在總訓練量裡,但你不要因此失控,開始加練很多你想練的輔助動作。永遠記住:效率第一。
#原文如下
The absolute floor of volume for a novice athlete is 750 total exercise repetitions per month, and the ceiling for the elite athlete is 1,600 total reps. During our time in the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we witnessed athletes performing even higher monthly training volumes. However, as we found later, that was often with the benefit of performance-enhancing substances that allowed for more rapid recovery.
In a single cycle, the total number of repetitions pertains to all exercises performed in the key movements. This means 750 total repetitions are spread between the different exercises among the range of training intensities we want to emphasize.
On the surface, these can seem like small numbers when we consider they may be spread out over 12 to 16 training sessions. That 750-rep total is really more like the basement rather than the floor of total volume—any less than 750 will not budge the needle on gains. That does not mean advanced or elite-level athletes will not have cycles that dip below 1,000 reps. These ranges should be more prescriptive of the ceiling of higher volumes to avoid exceeding. Pushing monthly volume beyond these ranges erodes recovery more rapidly than any other factor.
An elite-level athlete can use a month with a total volume of under 1,000 reps, as will often be the case when returning to training. However, a novice athlete can rarely exceed the 1,000-rep ceiling without risking an injury or a significant overtraining effect.
Many coaches worry their athletes will not do enough work to promote gains in strength and power. They do not want to “waste” a month by aiming too low on total volume and leaving some gains in the tank. That is a natural feeling when adopting this method, and each of us went through the same mental struggle.
Strength coaches in America are not hard-wired to accept less than maximum. However, trust us when we say that without fail, these ranges have proven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in generating progress with almost no risk of overtraining.
Fine-tuning where your athletes fall in a volume range takes skill, experience,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ir medical and training history, biological and training age, and gender.
The bloody trail of our mistakes can save you a lot of added stress: When in doubt, it is always better to err on the side of less volume than too much.
The total volume number does not include accessory work or exercises of “local effect.” Those exercises are more targeted muscle strengthening or exercises to support the main movements.
We are mainly concerned about the most physically taxing exercises that demand more of an athlete’s attention to technique—hence, the volume restrictions.
Although the accessory work is not included in the volume calculations, you still cannot go wild, adding as much as you want. Always remember this: efficiency first.
(以上摘錄自原文第132~133)
--
若有發現翻譯不到位或有問題的地方,非常歡迎也希望各界指正!
proven意思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work from home diary 01】#謝謝天下雜誌贈書
#讓客戶主動推薦你 #推播 #互動 #有規模的銷售 #銷售天王社群時代的銷售定律
各位親,今天是我work from home的第一天,我好不習慣啊~~~好想要抱著人講話(欸等等,講話就講話,抱什麼抱),只有我一個人的小套房,我今天講了兩通 con-call,都是發自內心的愉悅啊~~~
我真的是一個群居動物啊~(吶喊)
還好,下班了我就正常了(欸,為什麼?因為我本來下班就一個人待在房間啊哈哈哈哈哈哈)
說到這個,我是一個就算一個人待在房間寫文章,也會戴起耳機聽音樂的人,這是戴耳機是一個儀式感,跟幾個人以及在哪裡沒有關係。
好的,廢話了這麼多,可以來寫讀書心得了。
上週收到了天下雜誌寄來的書 【讓95%的顧客主動推薦你】,為什麼我會閱讀,喔因為他是一本寫業務的書啊哈哈哈哈哈哈哈,而且,我意外發現,他超適合在疫情的時候看。
為什麼呢?
① 文字超級激勵的
② 書中不斷強調 #你需要讓你的客戶在網路上可以找到你,omg,這不就是正適合疫情嗎?當人們無法近距離接觸,我們就是靠google
③ 翻開任何一頁,都會有源源不絕的靈感。
我查詢了這本書在amazon的本名,叫做:Jeffrey Gitomer's 21.5 Unbreakable Laws of Selling: Proven Actions You Must Take to Make Easier, Faster, Bigger Sales....Now and Forever
你瞧瞧這個書名:
Unbreakable
You Must Take
Now and Forever
完完全全就是一個業務的口吻,而且,是一個可以激勵人心的業務會有的用詞,如果你看過麥當勞的傳記(The Founder)你也會對克洛克的激勵人心的口吻有同樣的感覺。
這本書我摺了非常多的頁,我該怎麼說這本書呢?
我覺得這是一本生在現代的書,非常適合現代的你,而且,雖然被翻成中文,但還是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的那種振振有詞的聲音。
我覺得真的是一本非常適合你心情低落的時候,就拿起來看得書。比如說我隨便翻一頁,真的隨便翻一頁:
標題是「#後續追蹤需要自信」----P.94
你看看,說的多好啊!多少人做第二次的追蹤的時候,就直接縮起來了(很像一直烏龜就躲在殼裡面,小小聲的說話XDDD)
他還寫「#透過提供有價值的資訊保持聯繫」。
「不論你拜訪誰,對方都希望知道產業新趨勢和新事物」----P.95
「有自信的解說產品是一種挑戰」----P.95
短短兩頁,就這麼多的金句。
真的是只有當過業務的人,才知道,我們需要永遠隨時追趕流行(明明我就是一個不追逐潮流的人),要永遠知道第一線的新聞(不然為什麼要讀華爾街日報XDDD)。
永遠都要練習如何條理分明而且有意識的解說產品。
好,我再隨便翻一頁。
「#讓我看到價值我就會給你訂單。」----P.109
「#持續提供有價值的事物」----P.107
「這些有價值的元素不要只提供一次,持續才是關鍵。我每週題為顧客提供有價值的情報,透過每週的專欄與電子郵件寄送的電子週報《銷售咖啡因》來帶給顧客價值。」----P.107
是的,作者也寫電子報。
自從我開始寫作、開始寫電子報之後,我幾乎都要相信全世界都應該要長期規律且有內容地經營電子報了。
我這裡不會分享他的21.5條鐵則,我想,你可以自己去翻書,我想談談我的邏輯,以及我自己的call to action是什麼。
首先,我覺得你再看這類型的書籍的時候,你可以有兩個時間軸:
1. 可不可以用在現在
2. 可不可以為10年後加分
如果沒有1,那至少可以是2。
很多行動,不會馬上產生作用,而是,在一段時候之後,你才會知道為什麼要持續累積這麼多的行動。
如果是10年後,那我想要引用這本書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專家可以分為三種:專家、世界級專家、和獨一無二的世界級專家。想要成功,要達到目標,你至少要成為世界級專家。」----P.254
我想,如果做任何事情,你都想著10年後的話,現在你會計較更少的利益,而看更多的未來,對嗎?
我最喜歡也是覺得終於寫出我的心聲的是他說:
#終於不是隨便翻一頁的了XD
「不要提出要求,要去博取顧客的主動推薦。」----P.244
#主動博取 的意思是,讓客戶感受到你的價值,讓你的行動前後一致得到推薦,讓你的回應速度得到推薦,而不是靠你的「要求」。
事實上,當你提出要求的時候,80%的客戶是不開心的,或是覺得被冒犯,但是他們不會說。
為什麼?
因為 #推薦是種風險,代表著你的客戶 #願意冒著破壞他與某人關係的風險,因此,這是彌足珍貴的,這不是靠要求可以求來的。
對,本書是希望你做了之後讓顧客主動推薦你,而這樣的推薦,卻不是你涎著臉求來的,是客戶心甘情願的。
這本書我摺頁的地方太多了,多到我不知道我要如何寫,但是我想到,這本書非常適合一天讀一條,然後21天之後讀完,我們就又更level up了。
proven意思 在 proven中文-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5月|追蹤網紅動態 的推薦與評價
找proven中文在Dcard與PTT討論/評價與推薦,提供proven用法,prove中文,prove to ... proven 的意思、 解釋及翻譯:If something is proven, it has been shown to be ... ... <看更多>
proven意思 在 proven中文-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5月|追蹤網紅動態 的推薦與評價
找proven中文在Dcard與PTT討論/評價與推薦,提供proven用法,prove中文,prove to ... proven 的意思、 解釋及翻譯:If something is proven, it has been shown to be ... ... <看更多>
proven意思 在 Re: [文法] 兩個句子的文法問題- 看板Eng-Clas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body (body)》之銘言:
: 在文章中看到這兩句話
: Ontologies have proven very useful for capturing knowledge as a hierarchy of
: term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In biology a major challenge has been to construct ontologies of gene
: function given incomplete biological knowledge and inconsistencies in how
: this knowledge is manually curated.
: 意思是懂了,可是對於文法感到有點疑惑。
: 1. 第一句為什麼用 have proven 而不是 have been proved?
先舉 scare (使害怕) 的例子比較好懂
原始用法是 A scares B. (1)
被動的講法就是 B is scared of A. (2)
但是要說 B 很容易被嚇到時
除了 B is easily scared. (3) 以外
卻還有 B scares easily. (4) 的講法
為何原本應該是及物動詞的 scare 卻可以轉成不及物動詞來用?
主要是因為 (1) (2) 的句子比較有"發生某事情/動作"的概念
但 (3) (4) 這個句子是說 "B處於一個容易被嚇到的狀態"
或者 "B具有容易被嚇到的性質/習慣"
句意的重點在描述狀態 實際上無動作發生
所以,英文中其實是有這一項文法的:
表達(3) (4)這種"狀態"概念時,及物動詞就會獲得轉成不及物的"選項"
不過注意是"選項",到底這個情況下採用及物動詞的被動式(3)表達比較常見
還是採用不及物動詞的型態(4)比較常見
必須看個別單字而定 (歷史因素)
有些單字已經存在英文中很久了 所以已經不允許使用 (3) 的型態
限定只能用 (4) 例如:
I smelled the flower. (smell 及物, 去聞某物, 即(1))
This flower smells good. (本意為 "這朵花 被聞起來的時候 是處於很棒的狀態"
--> "這朵花很好聞", 即(4))
This flower is smelled good. (即(3), 但不被允許)
這些單字多為感官動詞: taste, feel, etc.
另外一些單字,像上面的prove, scare似乎是(3) (4)都可以被接受
但是以 prove 來說
句意的重點似乎有不同:
A has been proven to be useful 這句比較強調"有人證實了喔"
A has proven useful 這句單純把 has proven 看成 is 的加強版就好
p.s. 至於在(3) (4)這種狀態概念中 及物動詞幹麼沒事要變成不及物?
原因主要是這個 (3) (4) 的概念天生就是與 (2) 不同
類似某些語言的 中動式(middle voice)
而英文根本沒有獨立的中動式,所以讓及物動詞轉成不及物表達
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把他想成是反身動詞, 然後代名詞被省略
也就是說 A has proven useful
可以想成 A has proven itself to be useful 的省略
所以類同於 commit (oneself) to, surrender (oneself) to
: 2. 第二句In biology和後面的句子中間不用逗號嗎?
: 我以為應該要這樣 In biology,a major...
: 3. 第二句中為什麼要用has been而不用現在式 is 就好?
: 謝謝回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3.19.7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