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清楚什麼是有機質,更進而一步的誤解有機肥料,甚至有些農民都聽信一堆莫名其妙的有機教祖的鬼扯,把有機肥料當成仙丹,什麼問題撒下去就可以解決。
有些農友耕種一輩子,對土壤、肥料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缺乏系統性的認知,有時候就容易受到迷惑。
什麼是土壤?
土壤就是一個生態圈,包含礦物質、水、有機質、空氣和依靠土壤生存的生物等,土壤同時包含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相物質。
三相物質的組成因土壤組成的環境條件的差異而有所變化,種植植物時要適當調節土壤中三相物質的組成比例,以協助植物生長發育。
土壤之所以能夠協助植物生長發育,就是因為土壤具有肥力,土壤能夠讓生長植物是因為土壤具有四大肥力因素:
1. 養分(俗稱肥份)
2. 水分
3. 空氣
4. 熱量
這四個肥力因素又因為土壤的種類、特性不同而產生差異(例如壤土跟砂土的差異),土壤肥力的四個要素是相互連結且影響的。
例如土壤中存在著水分和空氣,在孔隙度不變的情況下,下雨後導致土壤的水分含量的增加,就會使土壤之間的空氣減少,進而導致土壤透氣性下降。
土壤中含水較高時,水的熱容量較高,導致溫度難以上升,就影響到植物蒸發的速度,但溫度低則降低土壤礦質化的速度,肥份則容易在土壤裡保存。
所以土壤的肥力不斷的改變,因此在不同季節跟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管理方式,所以能不能把作物種好,就看你能在多少時間內識土,進而依照植物類別使用正確的肥料。
肥料是指在作物生產過程中能夠直接或間接為植物提供養分的物品,按照肥料的作用可將肥料分為直接肥料和間接肥料,直接肥料首先是用來滿足植物生長中所需要的養分,例如三要素氮磷鉀NPK的供應,以化學肥料為主,間接肥料則是用於土壤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改善,以有機質肥料為主。
因此有機質肥料主要的功用是改善土壤的物理及化學性質,施用有機質肥料是為了增加土壤的有機質為主,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殘體等土壤有機質的來源,所以溫室內的天然有機質來源的補充較露天少,每年進入土壤表層的有機質數量有一定的限度,而人們從事種植活動大多不會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還會減少含量,因此必須施用有機肥料來維持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台灣多數的農地有機質含量低於3%,有機質的不足的情況下,土壤的肥力就不好,施用化學肥料效果不好又造成浪費,所以才需要施用有機質肥料,補充有機質。
因為台灣大部分的耕地都有有機質不足的問題,所以大部分的耕地施用有機質肥料都有效,而有機質又有難分解的、易分解的就要從他的類別來看了,禽畜糞肥也是有機質肥料,榨完油後的植物渣粕也是有機質肥料,但這兩個類肥料用起來效果也不同。
npk肥料 在 Lin bay 好 油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高雄農業改良場黃德昌場長的FB
https://www.facebook.com/tzechung.huang
可以看到農友提供一張照片,請場長幫忙診斷,
而桃園區農改場葉俊巖博士診斷─「用厨餘或動物排泄物製作堆肥,醱酵不足,幾乎必定發生,不限於空心菜,所有作物都會! 我還在八里碰過一位强調自製有機肥的農民,他的文旦基部及低垂的葉片上也出現這類症狀,那次培養的結果是 Pilobolous,屬於糞生菌類!」
------------------------------------------------------------------------
有許多的農友也遇過類似的問題,在許多農民日漸開始使用自製有機質肥料後,這種問題也越來越多。
而糞生菌多,會有什麼影響呢?目前糞生菌是否會產生毒素,目前並沒有很明確的機制,這是一個還需要研究的領域。
但這也可以推論,肥料中雜菌多,萬一肥料裡面有出血性的大腸桿菌存活,作物就可能受到汙染,如果又直接生吃,那後果真的頗嚴重,但有機耕作不就最喜歡強調生吃嗎?
一般市面上買的到的有機質肥料分為生肥跟熟肥,生肥就是指未發酵的農業廢棄物,一般以油粕類為主,例如黃豆渣、芝麻粕、苦茶粕以及最廣為農民使用的蓖麻粕,這些生肥在田裡使用會放出熱量、產生氨氣、消耗熱量等產生對植物生長不利的因素,因此植物成長時,不適合使用生肥。
那生肥甚麼時候用呢?就是兩期耕作中間,使用生肥,在土壤裡發酵以改善地力,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基肥使用。
而熟肥就是指生肥經過發酵後的產物,施用後不會再發酵產生其他不良的影響。
但以一般的豆粕而言,生肥的成分是NPK氮磷鉀6-2-2左右,如果發酵成熟肥後可能只剩4-1-1造成肥份的流失。
生肥肥份高,又可以透過發酵放出一些有益植物的有機化合物,因此有些農民喜歡使用生肥,長的很明顯,卻忽略了生肥的壞處,忽略直接使用生肥帶來植物的損害。
在肥料要覽裡面,可以看到林財旺副研究員製作的堆肥生產流程。
堆肥是一種專業,不是把廢棄物全部加在一起,然後放著堆肥就可以完成。
堆肥的步驟可以分為以下的步驟:
1. 調整C/N ratio 碳氮比,微生物生長時需要消耗碳與氮,因此如果錯誤的碳氮比,微生物將難以生長,無法進行發酵,而C/N值也會受到你選用的有機質肥料所影響,一般的禽畜類的有機質C/N控制在20~30左右,所以需要進行調整。
2. 水分調整,微生物的繁殖最適合的溼度約為重量百分比的60~65%,怎麼判斷濕度夠,就是空手緊握肥料水會慢慢滲出,而不是滴下,要準確有兩個方法,一個用烘箱110度6個小時後秤前後重量差,另一個是使用紅外線水分偵測儀,快又簡單,一台20萬。
3. 菌種添加,如果不添加,你營造好的環境,空氣中的微生物還是能協助發酵,添加自然會比較快,而且可以控制發酵後的成品,這是很平常的地方,但現在卻被炒作成EM菌,甚麼是EM菌,EM就是Effective Microorganisms,認真來說應該是有益的微生物,就是光合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線菌等眾多的微生物組成的複合菌群,一般堆肥用的就是放線菌或木黴菌為主的主菌群。
4. 通氣、翻堆,有多的人力就做,沒有就把肥料堆成錐狀,是發酵比較有效率的方式,投入的資源多,可以減少發酵時間。
發酵完成後就得到堆肥了。
堆肥到底要發酵多久才能完成,堆肥受到以上因素控制,加上發酵時的氣候溫度、濕度影響,自然不會有一個標準時間。
但要怎麼了解自製的堆肥是否發酵完成呢?
就要看兩個因素,溫度跟濕度。
發酵的過程之中會生產熱,會讓溫度維持到60~70度之間,這時候因為高溫,主要的菌群是放線菌為主,到整個熟腐完成,溫度就會慢慢下降,微生物也會減少,一個好的堆肥,正常的菌群約在10四次方 cfu/g,所以如果一個好的堆肥一直跟你強調菌數很高、菌很多,就代表他根本不懂什麼是好的堆肥。
所以最後溫度下降至20度左右,濕度到20左右,就是一個良好的堆肥。
而一般農民習慣使用的簡易錐狀堆肥,如果在1.5米高左右的錐狀堆肥、碳氮比良好、水分良好的情況、菌種添加、20天翻堆一次,約要2個月的時間,可以完成熟腐。
堆肥絕對不是廢棄物加一加,EM菌粉加一加,很快就可以使用的物質。
肥料也是一種專業,只是太多人都不把肥料當專業,就跟有機一樣,有機也是一種專業,但太多人弄的不像專業而像宗教,推動小朋友生食有機農產品,就遠遠缺乏食品安全的概念,也傷害了有機的專業。
npk肥料 在 或鉀之狀況補充添加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翠湖全新產品即將上市!有專為純水草缸及魚蝦飼養量少的草缸設計的TBS完全水草營養劑,及可作為液態NPK肥料之TBS NPK系列添加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