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聲載道之四
6月8號,基隆客運自去年10月變更路線後,第二次調整1088班次。
➡減班,平日單程從 27班 #減少到24班
➡拉長班距,早上尖峰時間 #拉長5分鐘
🔥變更後短短兩天,我們收到了十幾位民眾的關心、建議以及抱怨。
大家反應早上6:40-7:00於暖暖街等車時,總是上不了第一班1088、1061A,一定得等下一班;又或是從南港、汐止返家時,客滿搭不上,而晚上6:50後,1088等車時間 從半小時、40分鐘、到一小時,候車時間大大拉長,嚴重到必須改變通勤方式。
我們只是 #祈求一個穩定的通勤方式,到底難在哪裡⁉
🔷🔷Part1細說從頭🔷🔷
去年108年10月2號,基隆客運1088在嚴重缺乏與民溝通之下,逕行公布變更行駛路線及交流道。
沒有人會將一條營運日上軌道、慢慢開始賺錢的客運路線,故意調整造成民怨四起,讓民眾從1088出走。
事發後,我們一連三天6點40分左右就去現場觀察搭乘狀況,眼睜睜看著長長的等候人龍,就是不願搭上通勤時間倍增的1088。
😩在客運業者、基隆市政府、國道客運主管機關(監理單位)三方與民眾之間溝通斷層下,一件美意徹底成了「惡意」,真的令人感到生氣跟無奈💦
我們一連發了三篇文來表達對這件事情的不滿。
➖➖➖➖➖➖➖➖
怨聲載道1⃣ 與乘車者溝通真的那麼難嗎?
https://bit.ly/3cT6BFK
怨聲載道2⃣ 1088乘車人潮不在,這條路線怎麼辦?
https://bit.ly/2At7pnR
怨聲載道3⃣ 1088與暖暖區聯外交通的難題
https://bit.ly/3hlRVmm
➖➖➖➖➖➖➖➖
半年過去,怨聲載道之一二三,仍舊存在,#如今又添上了「之四」。
🚌根據天下雜誌2017年的調查,本市是全台跨縣市通勤比率最高的城市。
🚌每天高達39%的上班族不在基隆工作,基隆到現在仍無庸置疑是通勤族之城。
我相信多數暖暖人要的都不多,就是一個穩定的通勤方式。
🔷🔷Part2什麼是穩定的通勤方式?🔷🔷
🔥🔥就是3點而已。
#車班準時、#班距浮動不大(先不論塞車影響)及有 #座位上得去。
更簡單來說,
就是一個搭乘習慣。但這三點在暖暖、在基隆可能越來越沒保障。
❌兩個長期的「先天不良」造成如此困窘❌
🔴 一、離尖峰時段搭乘人次,差異極大,養不起一條客運路線!
基隆市是 #乘車需求M型化的城市🆘,尖峰時段早上9點前(客滿)跟後(離峰時段是小貓兩三隻)是兩個極端。
離峰時段的空運量、回程的空運量,在在需要尖峰時段的「充足運量」來彌補。
💔這是通勤城市的悲哀,也導致業者幾乎難以擺脫營運赤字。「#不充足的尖峰時段運量」等同整條路線,持續虧損。
😓那該怎麼辦?
我們跟業者一起討論過:
離峰時段班次能少就少,如何?主管機關有限制(❌ 行不通)、司機閒置管理成本會增加(❌ 行不通)、運量難以被培養(❌ 行不通)等難題。
💦民營業者將本求利,如果 #能這樣做早就調整了…。💦
🔴 二、各項優待票的票價差無法補足,給不起應付的錢!
這是 #基隆市永遠的痛,基隆市財務狀況雖緩慢地逐年好轉,但仍無法給足客運業者票價補貼,包含兒童、學生、身障、老人優待票等等(意思就是我們甚至沒付足夠的錢給客運業者),同時也包含客運業者行駛的市公車路線(如所有的R系列公車)。
😥我們連公車處的票價補貼都付不起、給不足,真的很難很難給客運業者應付的營運補貼😥
➖➖公車處債臺高築怎麼辦?➖➖
去年的總質詢,我們推動公車處二十幾年來首次務實檢討
https://bit.ly/3dT9Pud
今年,我們再次提出這個議題,近期會跟大家報告路線檢討成效。
➖➖➖➖➖➖➖➖➖➖➖➖
😫在長久的「先天不良」之下,多數客運業者根本看不上基隆的市場,開一條賠一條。
🔷🔷Part3於是,演變成現在吊詭的局面🔷🔷
🤕主管機關交通處難以要求業者,有時候甚至還得懇託業者維持營運 (不做的人最大,不是嗎?);
在地民營業者 #基於故鄉情誼,捨我其誰,咬牙苦撐,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賺錢就請不起司機、不賺錢就無法增班,不賺錢就得減班、拉長班距,無限輪迴,#陷入無窮的困境。
我們真的理解與同情,也 #感謝基隆客運 「願意承擔社福(虧損)路線」。
但在大家逐漸適應1088的新路線,習慣搭乘的時間之後,怨聲載道4⃣,不到半年又出現了!
我們如此失望跟生氣。
🔥失望的是,業者還是沒有拿出跟乘車者溝通的誠意;生氣的是市府交通處對於1088通勤定位的搖擺不定🔥🔥
我們在5月26號看到1088調整路線公告,隨即向基客詢問變更緣由。
🚌業者表示,1088自去年變更路線後,民眾改搭 1061A者變多,導致尖峰時段上不了車,而1088搭乘量持續下滑,所以將1088部分運能(透過增加5分鐘班距,小小減班)改去支援1061A。
加開1061A班次,既 #回應民眾需求,又得以降低1088虧損,不是身為營運管理者應有的應變規畫嗎?
🔷🔷Part4但,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你看到6月8號要改點了,只是小小增加5分鐘的班距,嗯,應該影響不大,但為什麼上不了車?
如果1088 搭乘量持續下滑,那改點之後在南港候車一個小時還上不了車的抱怨,到底是怎麼來的?
早上尖峰時間搭不上1088 又是怎麼回事?
👉基隆客運有沒有想回應大家的乘車需求?有。
但你知道1061A加開班次了嗎?不知道。
所以,真的加開班次了嗎?#誰知道。
一紙公告,只知道平常等車的時間有小小改變,卻不知道整體調整的原因與方向,於是,看到的人都不以為意(#誰會看著班表數班次)。
😵等新班表上路(又是憂鬱的週一施行),候車時間更久、更上不了車,才意識到又要調整通勤習慣了!😵
甚至不知道可以改乘1061A的加開班次啊!這怎麼不引發民怨呢⁉
我們都知道公告版面有限,但至少發個新聞稿說明清楚吧, #至少在可行的管道(暖暖好所在的臉書,或者,上交流道前,請司機全車廣播說明) 有誠意地向大家說明吧。
🔥一次兩次拿出誠意,乘客會慢慢理解,甚至可以促成一股民意風潮向主管機關反應‼‼
#做生意不是要拉攏消費者嗎?
怎麼會一直拒絕良善的溝通,把消費者拒於千里之外,讓消費者持續地「怨聲載道」💔💔
🔷🔷Part5現在回來談本市交通處🔷🔷
⭕105年通車時、108年變更路線後由蔡適應委員召開的協調會上,交通處都表示基隆客運1088是一條「暖暖-南港」的「快捷公車」,這是非常明確的事情。
後來正式行駛的路線,因為先停靠更靠近台北市中心的松山,這條路線更像是「暖暖-松山」的快捷公車。
兩年多來養成一票在松山一帶工作或轉乘的通勤族,營運甚至勉強稱得上損益兩平,自給自足。
💦108年10月的「#變更路線1088之亂」趕走了一大票目的地在「松山」的乘車民眾。💦
乘客替換成需要先到「南港」的乘客,而「汐止」「南港」的通勤族運量,目前遠遠撐不起、養不起 1088 路線...。
😓更因為中間行經車流量超大的汐止交流道,整體行車時間拉長,需要到目的地「松山」的通勤族,無法接受每天上班遲到的苦果,只有選擇出走,更讓1088的營運雪上加霜。😓
路線運量的確可以養成,但已經九個月了,業者真的還能撐下去嗎⁉
我們在今年2月就跟基隆客運討論如何讓1088 永續經營,根據討論結果,#基客也具體將方案跟效益擬出來,包含調整行駛交流道、變更站牌等方案,行文至基隆市政府、雙北市政府、交通部公路總局(掌管一條路線的存續,爹娘很多啊),詢問變更行駛路線的可能性。
回函結果,簡單來說,就是不 能 改。
等等,但真的連一點商量的餘地都沒有了嗎❓
🔷🔷Part6我們看看各單位對這個提案的回覆🔷🔷
🔺109/3/20【台北市公共運輸處】說:
1⃣ 應進駐南港轉運站
(白話文:當初設站時就說好的,不能反悔不停靠南港轉運站。但進駐此停靠點,基客每月需付站台費予台北市政府。又是一筆養 1088 的開銷!)
2⃣ 涉及台北市境端行駛動線調整,可提出整體需求,協助送「臺北市市區及公路汽車客運路線審議委員會」審議。
(想調整路線?可以啊,提出來,台北市公運處就幫你送路線審議會處理,我們會議上一起討論。)
🔺109/3/31【基隆市政府交通處】說:
1⃣變更交流道申請,依「公路汽車客運業申請調整客運路線處理原則」,營運路線許可證所載5年效期內,變更交流道以乙處為限;惟為配合主管機關道路施工、轉運整合或交通動線調整者,不受此限。變更路線的部分,非本市所轄範圍,無上述理由提出申請,請交通部公路總局臺北市區監理所依規卓處。
(白話文:變更交流道申請,規定說不能更改,那就不能改。不過,也可以有但書。至於變更路線,不關我事,我沒有路權,另請 權責單位依規定處理吧。)
2⃣取消南港轉運站: 以台北市政府意見為主。
(白話文:當初規定就說成立這條路線,就是要進駐南港轉運站。不歸我管,當然要聽人家的意思。)
3⃣變更路線從市民大道改走南港路,尖峰時刻流量大,請評估。
(白話文:注意喔,你們改走南港路,要小心評估,也會塞車呀。)
4⃣1061、1061A、1088 當初就是三條路線搭乘需求有重疊,請業者評估載客數,再做參考。
🔺109/4/7【新北市交通局】說:
#都無意見。
🔺109/4/13【交通部公路總局臺北市區監理所】說:
1⃣言台北市府、基隆市府都有異議,請再審慎評估。
2⃣不可變更交流道。 (因為我們已經在108/10/1 變更過一次路線,按照規定不行再改了,就是改成現在的新台五路交流道💦)
🔷🔷Part7有感覺出什麼了嗎⁉🔷🔷
🔥🔥身為基隆人的主管機關,無法體察民意、無法苦民所苦、無法更往前一步去爭取,只能依照法規內容回覆給業者,告訴業者、告訴乘客,沒、辦、法。🔥🔥
最後再補一槍,建議業者審慎評估各路線的載客數、確認一下新路線的交通流量再送案吧💦
試問,如果你是更上層的爹娘、是旁邊的兄弟姊妹看到會作何感想呢❓
連我們基隆市的主管機關都不挺在地業者變更路線,其它單位還有什麼好置喙❓
於是,
😵疫情嚴峻,百業蕭條,乘客量下滑,演變成6月8號的改點事件😵
🔥🔥🔥Part8我們具體訴求兩件事🔥🔥🔥
🔶 一、請基隆市政府交通處明確表達1088通勤路線的定位問題,盡速研擬配套措施。
1088是快捷的通勤路線公車,不是包山包海希望一條路線滿足所有需求的站站停市公車。
開闢快捷公車不易,但摧毀卻很簡單。
1088 已經持續9個月無法自給自足,基隆市交通處還在期待能養回多少運量❓
5年的許可證再一年半就到期了( 110年12月22日 ),若基隆市交通處連補貼都給不足,業者如何繼續堅持下去❓憑什麼繼續下去⁉⁉
🔥我們從去年10月的協調會、11月的市長施政總質詢、今年議會審議,都反覆提醒基隆市政府交通處,請正視問題。🔥
身為基隆通勤族的主管機關,不是應該本著專業,尋求配套,為多數人利益著想嗎?
🔶 二、我們邀請每位乘車者主動將乘車經驗反應給本市政府交通處與業者基隆客運,請他們傾聽民意、蒐集民意,具體行動。因為截至上週五業者表示沒有收到民眾抱怨。
📞基隆客運 (02)2433-6111 轉業務部
📞基隆市政府交通處 (02)2425-8236 轉公共運輸科
你們還是可以發Line的訊息向我們反應,我們一定如實轉達,但真的邀請大家,同步將訊息給基隆市政府、基隆客運業者。
讓他們感受到民意的風潮💪💪
我們想要的也只是一項對通勤族的尊重而已。
尊重與回應我們對行駛路線的關切、尊重消費者的通勤習慣!
#請拿出誠意和我們溝通‼
自己的通勤路線自己救。
接下來,我們也會同步與台北市聯繫,為1088永續經營找到一個出口🆘🆘
m型化意思 在 與愛連結 - 張宇傑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所有過去的我,會滋養現在的我-角色目錄(第5波抽獎活動)】
益,是我高中好友
高中時他就是個非常聰明且富含關懷的男孩
時光荏苒,1輪年後
坐在我面前的他30歲
走過臺灣、日本、英國
現在落腳在浙江大學擔任助理教授
成熟、知性、幽默
溫文言談仍無法掩蓋他的自信魅力
大三、大四時
益花了許多時間了解第三方支付
並經營起網拍事業
我想以他的智慧
一定經營的有聲有色
(可惡!你們這些M型化社會的右邊高峰!)
走上學術這條路後
這成了他的博論
更甚而,這就是被劍橋欣賞
邀請到杭州授課的原因
「過去做過的事情,後來都會是有用的」益笑著說道
我很認同
我爸曾跟我說過
「兒子,30歲前你想試什麼都可以,但30歲要定下來了」
嗯...我認同部份
因為生涯是可以探索規劃
但彈性流動亦是它的本質
然而我深信的是
『所有過去的我,會滋養現在的我』
親愛們,你過往所有的經歷與角色
沒有一個會是浪費人生喔!
「小劇場演員」的生活邁入第七年
除了玩得很爽,認識非常多很美好的夥伴以外
對我在諮商專業上完全就是大加分
所以我可以使用「行動式演講」這種較少見的風格
這就是我的差異化,及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親愛們,過往今來
你身上一定有許多美好的角色
才支撐你走到現在
是什麼呢?
把它找出來吧 :)
🎭「角色目錄」活動辦法🎭
1. 按讚粉絲專頁及這篇文章
2.Po 一張自己的照片,並使用下面句子
句子:我最喜歡我「......」的角色,因為......
Ex1. 我最喜歡我「心理師」的角色,因為我可以用充滿樂趣的方式與大家分享較健康的生活方式
Ex2. 我最喜歡我「兒子」的角色,因為我擁有一個充滿智慧能與天南地北聊天,及非常接納我的脆弱與醜惡的父親,我覺得很幸福
Ex3. 我最喜歡我「男體攝影模特兒」的角色,因為可以拍出又帥又性感的照片,我很爽(呵
親愛們簡單一兩句就好,我是為了示範
3.再留言:2020我希望自己能新拓展的角色是「.......」
Ex. 2020我希望自己能新拓展的角色是「更成熟穩重的自己」
4.『公開分享』至你的臉書頁面
(無敵重要!大家最容易忘記這個!!!不然會失去抽獎資格也太可惜啦啦啦)
一樣抽出三位朋友!你可以從三種禮物中擇一
1. 我會從你的分享內容,做一首圖文並茂的詩,並發佈在粉專
(這是目前大家選擇率最高,最想要的禮物啊!)
2.諮商心理師的親筆簽名照,台北可面交
(已經有太多人私訊或留言說很想要了,而且前面抽獎活動真的有朋友想要!反正都要洗了,洗一張是洗,多洗幾張是洗,就這樣吧🍵)
3.從分享內容,幫你進行簡易的「角色分析」,及文字上的「角色訓練」
(白話文:幫你分享這有什麼好壞,啊你可以練習長出你想的角色這樣)
1/31(日)晚上7點截止留言
1/31(日)晚上9點抽出「3位」幸運朋友
我想一定是前一篇「Dolly Parton Challenge」
我的Tinder照讓大家太不好意思分享
(無法我就是臉皮厚)
所以我就再打一篇
(完全不想檢討其他可能原因,呵
如果你想看上一篇,這裡去👇🏻
https://reurl.cc/al3jzQ
所以親愛們分享這篇文章也符合活動哦
快來玩吧!
#這篇直播抽獎活動總算專業許多
#先愛自己用得很好的角色謝謝它
#拓展新的角色讓我們活得更滋潤
m型化意思 在 有錢人想的都一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現實社會真的殘酷嗎?》
現在這個時代,如果以相對物價來看,年輕人剛出社會所領的薪水是倒退的,比起四、五年級的人出社會的時候領得還要少。有時候網路上還會流傳以前報紙的徵才廣告,一個基層的作業員起薪就有兩萬八、業務員更有三萬塊以上。還不用說,那時候的房價可能只有現在的一半。
然而高靈說,如果因為這樣,你就變成了憤世嫉俗的酸民,那你無形中也變成了,只會純粹就「金錢數字」去衡量你的處境的人了。那麼你就看不到你生在這個時代,也有以前的世代所沒有的,很多的幸福與優勢。
倘若這些幸福你沒有去感受、這些優勢你沒有去把握,卻把自己一切的不順心,都推給了社會,或者是上一代,那你就沒有看到,也有很多年輕人跟你不一樣,他們有去感受到生在這個時代的幸運之處,懂得把握身在這個時代的優勢,所以他們的人生正在起飛,他們已經在乘著「理念崛起」(註)的浪頭,去累積他人生的第一桶、第二桶、甚至第三桶金了。
而憤世嫉俗的酸民還在哪裡呢?是否還在仇恨著有錢人、憤恨著某些政治人物、某些黨派,然後成天刷著同溫層裡面的文章,日復一日地敲著鍵盤發抒不滿?
若要去談整個社會的發展何以致此?那就是在談所謂的「大因果」。但是既然是大因果,所有的人在裡面就都是有責任的,並不是說都丟給政府、財團、上一代去扛就好。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有實際比較過台灣和日本,各行各業最基層的工作品質,你就會知道那真的是差很多。所以當你在罵高官的時候,請回頭想想,你每天去上班的時候,所給出的工作品質高嗎?你工作的成果細緻嗎?你做自己手上的事情的時候,真的有為了別人著想,所以想把它做得更好的動機嗎?還是也只是為了餬口飯吃,不得已而在上班的?
然而以相對物價而言,台灣現在的工錢卻是比日本貴,可是並沒有給出應該給出的品質;敷衍粗糙,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一大堆。那麼,如果你的工作發展上不去,這些是否也是原因之一?其實真的珍惜好員工、好人才的老闆或企業,在台灣也是有不少的。他們手底下也有一群人才聚集,正在蒸蒸日上地往前進,為什麼你不是其中的一員呢?
你的薪資雖然漲不多,可是你的生活條件和資源條件,早就比三、四十年前好得非常多了。可是說實在的,現在摸摸魚就想要下班回家,拿了一份薪水卻沒有認真幫人家做事的基層員工,其實是非常非常地多的。所以很多企業的老闆為什麼在調薪的時候不甘不願,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他們知道即使給員工再多一點錢,他們還是不會想要認真做事的。
真相是,有很多人打從心裡面就不想為別人工作,甚至根本的心態就是不想要工作,只是為了生存,沒辦法所以才去上班。像這樣的基層工作者,人數是非常可觀的。如果說,普遍大家工作的素質都成長了,也很敬業與努力,可是企業還是不願意給出高薪,那你也可以看到,人才自然就會外移。所以台灣確實有很多人才,因為企業給不起高薪,他們就流動到別處去了,他們確實是有出路的。同樣的,只要是你是人才,你的生涯就一定會有出口,一定會有地方需要你,你可以流動到歡迎你的地方去,你不需要領這份你覺得不合理的低薪。
所以今天我們不是要去談這個「大因果」。如果又淪為在追溯「誰對誰錯、誰錯得比較多…」裡面吵來吵去,大家都知道這絕對是吵不完的,也對我們自己無益。所以本文的重點要放在:「不管社會將要怎麼演化,如果自己要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可以怎麼走?」
如果你也想要把心思放在這個重點,那你就要先放掉只能從不滿與抱怨,去看當今社會的這些固定角度,才能夠看到生在這個時代,你其實擁有的幸福與優勢。這樣你才能夠真的有那份「心情」,去幫助你自己過得更好、更豐盛。反正原先那些讓你忿忿不平的角度你都很熟悉了,再三重複,也不會讓你的人生有所突破,不是嗎?所以如果你願意,你就可以繼續看下去,因為老師會提供你一些,你可能沒有想過的角度。然而如果你一定認為只有誰垮台了之後你才會甘心,或是認為只有等世界重新洗牌你才會有好日子過的話,那老師也只能祝福你了。
首先,其實不只是年輕人,活在現今社會的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一個角度:
〈角度一〉雖然你現在的錢,賺得沒有以前多,但是你的通訊能力之強、移動速度之快;移動的自由度、以及資訊獲取的成本之低,都是從前的人無法企及、甚至一輩子都未曾享受過的。例如,光是一台智慧型手機,以及這個世界幾乎你所需要的資訊,全部都已經以網路連結起來的這個擁有,古時候就沒有任何一個帝王享受過,這其實是很大的富貴的寶藏。當然如果你只會用手機來玩遊戲和追劇的話,你就會像佛經所比喻的那樣,有一個乞丐身懷無價寶珠,可是他每天卻依然外出行乞,從來沒有善用那顆寶珠,去讓自己的人生發光發亮。
為什麼在一隻手機就可以讓你變成「千里眼和順風耳」的時代,這支手機卻沒能變成滋養你的心靈、累積你眼界、整理你的所學,於是讓你成為一個「別人願意花更多錢來雇請你」的人呢?可是就在你玩手遊的同時,也有跟你同樣年紀的人,正在透過網路的各種資源,加速他的學習以及與他人的合作的機遇,而即將成為在未來綻放頭角的明日之星呢。
再延伸這個道理,有很多人身邊其實有很多現成的資源,但他不會去善用,甚至一直視而不見,卻只看得到他「沒有的」、「缺乏的」,所以他就一直有一種覺得自己很窮的心態。然而這種心態會自動屏蔽掉各種可以幫助他成長的機緣,所以他的生涯發展跟那些能夠往上走的同儕相比,就差距愈來愈大了。
例如有的人跟朋友一起出國自助旅行,其實彼此的收入都是差不多的,可是到了國外那些很有文化的地方,朋友想要去見識一些人家推薦的好地點,他就老是會說:「那家餐廳比較貴,我不去。」「那個進去要收門票,我不去。」「那個表演太貴,你們去。」他的理由是:我光在外面不用花錢的地方看,就已經看不完了,何必還要再多花錢?
但這就好像一個人跋涉千里才到達一座寶山,他卻站在門口仰望那個大門說:「光看大門我就覺得很美、很壯觀,這樣就夠了,寶山就不用進去了。」是一樣的荒謬。因為正是連最外圍的大門都做得如此莊嚴、美麗,所以裡面的東西肯定更會打開我們的眼界,怎麼可以就此止步呢?
其實這正是所謂「窮爸爸」和「富爸爸」思維的不同。「窮爸爸」的思維方式,就覺得他已經花了一大筆錢出來旅遊了,所以出來以後就能省則省;「富爸爸」的思維則會覺得,正是因為已經花了一大筆錢出來旅遊,那麼每個地方最精華的養分在那裡?若是還做得到,就是要去加碼、去體驗,才會讓這筆已經花出去的旅遊經費,價值發揮到最大。
可見窮爸爸在看待金錢的時候,他就只能夠看見那個「數字」,金錢數字只要減少,他就認為是損失。而富爸爸則願意用金錢去得到體驗,提升自己對於價值的辨認能力。因為他明白,當自己透過這些體驗,知道怎樣做事對別人而言可以產生更高的價值時,更多的金錢就跟著進來了。
其實那個享有盛譽的餐廳,你真的吃不起嗎?也許仔細一想,你可以有幾餐買買超商的東西果腹,取代去那些不上不下的中價位餐廳吃飯,就可以平衡回來了。但是那個頂級餐廳所為你帶來的享受、體驗和學習,就會去滋養你的「品味」和「對生活的感謝」。而這兩個元素,才是一個人日後會一直富有上去的原因。
一個一直在選擇便宜的東西、很怕花錢的人,他其實是一直在跳過可以讓他滋養自己(感覺被愛)、以及提升品味的機會的。結果他的人生發展,也很快會碰到天花板,因為世界上有很多的好東西,他都會光憑「價格」超過他所認定的「價位」,一開始就被他拒於門外。所以他也就沒有眼界,去看出他在自己的工作與能力上,其實是有什麼樣的不足?哪裡可以做得更打動人心?他也無法去辨識所謂「好的東西」、「好的服務」、「好的應對」、「好的搭配」、「好的管理」,究竟還有哪些層次和境界?他就會一直停留在他的那口觀念的井裡面,認為錢很難賺、認為有錢的人都是靠出身背景、靠豺狼虎豹的黑心方法、或是靠投機取巧的鑽營,才會致富的。
然而,就算他總是選擇便宜的東西在買,可是有一天,當他發現連便宜的東西也不斷在漲價時,他就會淪陷在一直去批評人家漲價有多麼不道德、社會演變成這樣都是誰害的等等的憤怒情緒之中了。可是無論他怎樣批評、怎樣不爽,明年物價又漲了,而他的職位、薪資呢?還是原地不動(甚至是被削減福利,變相減薪),那他就會變成一個心裡有更多刀和劍的人了。
可是這些刀刀劍劍,插得都是自己。因為每次只要一看到別人在「吃香喝辣」(雖然那也是他自己的認為),他就會插自己一刀。高靈說,其實這就是一種「地獄的生活模式」。可是這個「地獄」並不是別人來對你「人踩人」,而是你自己每天在不斷地「把你自己比下去的」。
也就是說,是你自己把自己,放到那個沒有辦法長進的位置與階層裡面去的。
所以一直在說自己窮、東西貴的人,你有持續地在生活中,為自己的未來去「捨得」與「付出」金錢,累積成為富爸爸該有的價值辨識能力嗎?這是你可以謹慎去思考的。
接下來要來講第二個關於當前社會,你可能也沒有察覺到的角度:
〈角度二〉雖然有很多人一直在強調,這個時代的薪水比以前少,但那都是用底薪或起薪在看的。可是另外一方面,在獎金的部分;現在卻比以前的時代可以拿到的金額幅度,高出非常地多。
也就是說,三、四十年前,在公司裡面能拿到五十萬獎金,可能就已經是非常地高了,可是現在的獎金(績效、分紅、年終),是可以到達四、五百萬,甚至更多的。而能夠拿到這樣額度的獎金的人,也比以前的時代要多出很多。所以你說哪一個時代比較好呢?這就好像,以前的歌手想要一夕成名,除非是唱片公司砸大錢力捧;或是家財萬貫的父母自己出資幫小孩出片,否則你根本別想出頭。可是現在沒錢的人,光靠網路就可以一夕成名;或是十年之內就從一個小公司變成跨國大公司的人,比以前多太多了!你如果問這些人,那他們會覺得哪個時代比較好呢?
所以哪個時代都有它的限制,可是也有那個時代獨特的優勢,重點是你看見了什麼?
現在這個時代的特徵,就是「社會M型化」,那你在「社會M型化」裡面看見了什麼?有的人只看見自己「窮」。可是現在有很多人在喊窮,其實是因為這個M型化的發展,讓你的「窮」被突顯出來了。其實台灣半世紀以前,幾乎大部分人都是一樣窮的,如果你也生在那個時代,大家都一樣窮,你反而就不會抱怨了。可是有些不想窮的人反求諸己,去找活路、去開拓視野,去克服恐懼投入未知,在裡面勤懇努力,他真的就慢慢有錢了。那麼他的人生軌道,當然就會跟只想「錢多事少離家近」的人,逐漸地分開。可是在這個分開的分界點出現的時候,你卻跑去跟那個賺錢的人說:「是你們造成了貧富差距的擴大。」這樣子不去檢討自己的仇富心態,一竿子打翻所有走向富裕的人,又無視於人家對社會的貢獻,這並不是公允的。
現在有很多酸民一直在酸有錢人想盡辦法逃漏稅,其實坦白說,那些企業家再怎麼逃漏稅,他一年繳的稅也比這些酸民一輩子繳得還多。所以馬路上的柏油路、高速公路的維修費用---各種你每天在使用的城市基礎建設,講白了,人家出的錢遠比你多太多了,所以究竟是誰的貢獻對社會比較大呢?更不用說以工作量來說,你可以看看自己的一天是怎麼過的?和一個企業家,或任何一個自己創業、開店的人比較看看,人家真的會比你輕鬆嗎?
這個社會的發展,當然有財團炒作、官商勾結所造成的M型化問題,這個部分確實是不可取的。但是你如果只看到這個角度,你就會把自己過得不好的責任,統統推給別人、推給這個「M型化」的發展去承擔,讓很多明明也對社會很有貢獻的人,因為你的仇恨而被否定,擴大了社會的對立。那麼這裡就有第三個角度,是很多人不瞭解的:
〈角度三〉其實「發展科技」的這件事情本身,就會帶來社會的M型化,這是地球教室這個學習層次,很重要的特徵之一。
也就是說,即便沒有炒作,光是科技的進步;尤其是交通運輸與資訊流通的速率加快,社會一樣會發生財富M型化的發展。因為當人移動的自由度大幅增加、知識獲取的成本大幅降低、資訊傳播的速度飛速成長,它就會讓「有學習的人」和「沒有學習的人」的差別,變得愈來愈巨大。(註)所以當網購興起,原先的零售業者規模再大,若固守陳規,沒有重新創造自身價值,也會在幾年之內紛紛倒閉關門。再看看才不到半世紀之前,世界首富排行榜上的人物原本都是製造業者,可是轉眼間,現今的首富排行榜,已全部變成了IT產業,並且各地首富的資產,也遠遠超過過去的首富資產甚多。
所以富人圈也一樣要面對這個M型化的巨大挑戰,有很多人可以突然間異軍突起,也有很多人突然間就被刷下來。那麼,那些突然被刷下來的人,他們也會很痛苦啊,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所以社會M型化並不完全是因為房地產等等商業炒作而造成的。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加速」,本身就是一個「因果放大器」,它在「普及」的同時,也催生了M型化。
所以就神佛的智慧高度來看,在地球這個輪迴教室的起承轉合裡面,有些時期就是會變得比較M型化,這是很正常的。這就像颱風季節來了,就比較容易有颱風形成;等冬天到了,形成颱風的大氣環境改變,颱風自然也就不容易有了。那麼現在的人類,在這一兩百年內,又走到了科技猛進,但人心變得比較不懂得感謝的時期,所以M型化就是全球的自然趨勢,不是你怎麼酸它就會改變的。而你會選擇在這個時期投生來地球,就表示在這裡面,也有你該學習的功課要做。所以高靈說,所謂的學佛,就是在任何境遇裡面都可以看到「空性」----也就是你都能夠在別人定義的絆腳石裡面,去看到讓它成為你墊腳石的那個角度,那這就是有智慧在開展。所以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可以走向成功、走向豐盛的路徑,你如果想要,你也可以去走,你是不需要耽溺於負面情緒當中的。
接下來要講的是第四個,很多酸民也沒有去看的角度:
〈角度四〉以前,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還比較窮、市中心都很小;一離開市區就是稻田鄉下的時代,百貨公司裡面還會賣一些指甲刀、學生服這些很生活的東西,因為這樣大家都能夠進去逛,也可以買得很開心。但是當台灣整體的經濟開始繁榮以後,漸漸就有很多在社區鄰近開店的生活小百貨店,也開始賣同樣的東西,所以百貨公司就必須升級,賣更高檔的東西,才能夠區隔出市場,讓大家繼續願意去逛。當然也由於經濟開始起飛---所謂的「台灣錢,淹腳目」,這些百貨公司的東西普遍大家也都買得起,所以當時大家等於是「共享共榮」的狀況,也就相安無事。
但是隨著社會的繼續發展,財富M型化的現象開始明顯,有一部分人不只是一般的富裕,而是晉升為富豪等級了。所以百貨公司就開始引進一些國外的頂級奢侈品店,或是進駐一客可能要價四、五千塊餐點的餐廳;到後來,甚至會有比國際一線精品更高單價的訂製服、訂製珠寶等服務在台灣出現。
以前因為台灣不夠富裕,這些富豪去的名店,只能在巴黎、東京、紐約存在,所以這些消費層面,台灣的一般人便接觸不到、也看不到,大家心裡就不會起漣漪。現在就是因為台灣富裕起來了,有更多本地的富豪能夠支撐這個高端市場,所以巴黎的東西變成來台灣開店、東京的東西也在台灣設櫃了…。於是才變成你在生活中,也可以看見這些高端消費場所。結果當你看到人家穿著華麗、在逛那些精品店,提得大包小包;或是看到人家出入某些頂級餐廳時,你就覺得你很窮、很渺小。可是重點是,那本來就不應該是這個階段的你去消費的,那本來就不應該是你去羨慕或嫉妒的,因為那本來就是另一個經濟階層的生活。
你現在能夠去一般的百貨公司---就算是在平價的大賣場,買那裡的衣服來穿得漂漂亮亮---其實你都已經比以前貧窮年代的人,過得好太多了!而且這些東西你都付得起。也就是說,你現在的生活已經比以前年代的人好很多、優渥很多了,那為什麼你還在喊窮?你其實並不窮,你只是不需要去羨慕那麼高階層的富裕生活而已。
所以當你在台灣,可以看到這些富裕階層出入的場所,或在路上看到很多藍寶堅尼經過,你不要產生貪嗔癡,覺得說「平平都是人,為什麼他有你沒有」。高靈說,如果你要這樣比,那是沒完沒了的。其實你已經是很幸福、已經是過得很好的了;在地球上,你已經是投生在一個很平安、很富裕的地方了。
如果你想要再更富裕上去,可以呀,那當然就是你自己要再更加地努力。也許你努力過,但是你的努力方式或許有問題;或是你的觀念太侷限、行為和個性有一些需要調整的地方,因為你沒有注意到,所以你就沒有成功。但是無論如何,即便不去買那些高檔的東西,你如果是懂得生活、懂得搭配的人,就是靠生活周邊的小百貨商場,你都可以把自己打理得很有氣質、把生活過得很舒適的。其實在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有能力這樣去過日子的。
所以當酸民們在嫉妒人家住豪宅、開豪車,酸人家賺那麼多為什麼不多捐點錢的時候,你要想想你每天在路上走的柏油馬路、你使用的很多的基礎建設,人家在裡面貢獻的稅金,絕對比你多太多了。那說難聽一點,你每天用人家的、吃人家的也不少,可是你都不能稍微有一點感謝,反而看到人家在「吃香喝辣」的時候,就很生氣,就一直在批評人家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例如既然有錢,車子被刮被撞,就應該有愛心不要索賠...)那麼請你們自己思考一下:如果以你對這個社會的貢獻和付出,去跟人家比看看,又是如何呢?
只因為人家有錢就心生討厭,這底下潛藏的貪嗔痴,其實就是叫做「不安分」喔。
高靈說,這些話不是在罵你,而是在敲醒你。為什麼有人可以一直學到好的東西,人生一直往上走,而你就要活在一口井裡面,緊抓著幾個觀念把自己執著在某些情緒裡,不願意跳出來、不願意真正去上進(學習)呢?然後在這口井裡面看到人家在所謂的「吃香喝辣」的時候,你就開始在電腦前敲著鍵盤開罵、挖苦。
台灣已經是全球最富裕、最自由、最安全的地區之一,這是一個你即便不願意工作,也不會讓你被餓死的社會;你走到街頭去唱唱歌、賣賣花,都還是會有很多人有善心,為了幫助你而給你一些錢的,台灣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喔。所以,難道我們不應該承認自己生在此時此地的福氣?更不用說,台灣是一個只要你願意用雙手去工作,就絕對不會餓死的地方。而且其實根本不用講到餓死,你手中那一台手機說不定還是兩三萬塊錢一隻的呢!你看台灣的年輕人有多少人在拿哀鳳?日本還有一大票人都還在拿滑蓋型手機呢。
所以當你在罵台灣這個社會之前,請先看看你實際上是生活在什麼樣的一個好基礎上,你早就擁有好多資源和機會,足夠讓你好好學習和往上走的了。
所以我們要懂得知福惜福,因為地球上的任何社會,都有其階級和階層。就算是那些你所羨慕、嫉妒的富二代,如果他真的沒有那個能力,他也會在他這一生就經驗到坐吃山空的落魄下場。更何況有些富二代的內心世界,是活在比你還痛苦的地獄裡面,被這個身份地位架著走的。所以我們不能只是看到人家坐在高級餐廳裡面的身影,就認為人家的人生都過得好爽,人是不能夠這麼主觀的去跟別人比較的。如果這樣去比較,你等於一直在亂插自己刀,把自己明明有的幸福、明明有的福氣,全部都自貶下去。
那如果說,你也知道自己現在的日子,是在一口井裡面,你也想要跳出來,你是願意學習的。那麼老師在網路上累積了很多的文章,全部都是免費的;老師也寫了很多書,你如果沒有錢,去圖書館也可以借得到的,你都可以去參考。重點是,你願不願意一步一步的去改變自己的人生,讓自己往更好的地方走?
當你覺醒過來,你就會知道,其實人的苦,都是自苦;都是自己在拿刀在插自己。就例如沒有禮貌的人明明很多,什麼階層都有,但是當那個人是比你有錢的時候,那個不禮貌就會變成你更大的受傷,然後你就會變成對那整個族群的仇視和討厭,甚至宣稱有錢人都很勢利眼、精品店都很大小眼...這其實是你的玻璃心而已。
能夠生在現在的台灣,其實已經是人類中很幸福的一群了,而你在這個社會所擁有的一切物質、知識、科技,都可以成為你的工具與助力,幫助你誕生出更有能力、更有視野的自己。所以為什麼不讓這些資源,成為讓你人生向前走的手腳呢?
如果你今天有一位很好的朋友,願意分享這篇文章給你,讓你看到了,那麼你是不是可以好好為自己,重新做一些反省和決定?其實你也可以跟你所羨慕的人那樣,去擁有更好的生活,只是看你自己要不要、願不願意從現在開始,拿掉那個「鍵盤酸民」的模式,來個「回頭是岸」。
只要你願意回頭,高靈在我們的課堂上,也曾經講過人生有一條向上的「拋物線」,是你可以走上去的。它是什麼原理、又是怎麼來的,如果你不懂你可以找找老師以前的文章或書,也都有提到的。在網路的雲端上,其實有很多可以真正幫助到你的東西,如果你沒有錢,至少你也可以從這裡面開始去找尋、去學習。
當然如果你並沒有這麼沒有錢,你是比較小康、甚至還是有點富裕的話,那你更可以直接來上課,學習身心靈的智慧。因為這些智慧可以幫助你創造更多福氣,讓你的人生既可以利己、又可以利他,因而感覺到很踏實和喜悅,成為一個讓人家打從心裡面尊敬你的人。
人在地球上,是可以在心境上,就活在天堂模式中的。當你還在世的時候,若是心境已經活在天堂模式裡,你距離脫離輪迴的階段,就已經很近了。其實以前的佛經都有在講這些東西,只是現在的人不懂得這些意思了。所以有很多人學佛,學得愈來愈沒有開創性、愈來愈退縮,其實都學錯了;而很多人吃素,說要不殺生,其實還是在不斷地以自己的觀念,在給自己和世界插刀。所以你願不願意給你自己更寬廣的視野、更開闊的角度去瞭解這個世界、瞭解你所想要厭離的社會?如果你在這裡有看到一些反省、看到了一些可以再多學習的方向的話,那麼請你真的朝這些方向去學習、去行動喔。這樣你的人生才會「怎麼做、怎麼對」,因而愈來愈快地經歷到那條向上的拋物線。
反之,如果你還是要堅持待在你觀念與情緒的那口井裡面,你會發現你的人生就會「怎麼做、怎麼錯」,日子就會愈過愈滄桑、心態就會愈來愈窮酸了。那這就像我們之前有一篇文章說的(註),你的人生就會一直被人家「電」,然後永遠在那裡唱「金包銀」那首歌。那你的「吸引力法則」又會把你的那口井愈挖愈深,直到有一天,所謂的無常到來---雖然其實也只是那一天多下了一點點雨---可是因為你把你的那口井挖得太深了,以致於你就跳不出來,然後就被滅頂了。
「金包銀」這首歌,就是在形容一個「怎麼做、怎麼錯」的人生,那為什麼會是這樣?就是因為一個人一直執著那個明明會一直產生負能量的觀念,一直那樣去看世界、解釋著所有事情。於是他就像拿著一把刀一樣,不斷地戳著自己,讓自己痛、讓自己苦,然後他就在這裡面不斷浪費生命、趕走機會、作賤自己、虛度人生。
所以高靈說,現實社會真的是這麼殘酷嗎?不是的,其實真正對你殘酷的人,就是你自己呢。
m型化意思 在 明明是L型社會為什麼一直說是M型社會呢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所得階層往兩端移動,左右兩端高峰,中間低落,M型社會慢慢形成。 數據使得趨勢浮現,上面這段話不就說明了M型的意義?並不需要兩邊的數字對稱,最 ... ... <看更多>
m型化意思 在 丁丁的房產人生雜記- 『複利的概念』 #房產心情 富者思維薪水 ... 的推薦與評價
買低賣高或利用市場買方恐慌賺取高額價差,跟炒股差不多意思,但這卻並非一個穩定 ... 的觀念存在於富人之中,無論怎麼掙扎反抗,你也很難去抵抗M型化的另外一頭,其實 ... ... <看更多>
m型化意思 在 [轉錄][討論] 台灣其實不是M型社會的論點- 看板NCCU_SEED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作者: MOYO (茉幽)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討論] 台灣其實不是M型社會的論點
時間: Mon Nov 26 15:00:52 2007
本文為轉載文
作者 陳鳳翔
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你別再以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還會回來,你可能已經
從中產階級淪落到下流社會而不自知。」真是嚇壞了許多台灣人。尤其台灣最近正逢油價
、物價集體上漲的敏感時刻,讓大前研一《中低階層的衝擊》書裡第一章標題『M型社會』
這四字爆紅,即使不懂英文的阿公阿嬤也能將這些詞掛在嘴上。各家
媒體更是到處挖掘『不景氣』的新聞,讓大家想要不覺得窮也難。
但台灣目前根本還不是M型社會。有些人拿行政院主計處公布數據,分析台灣的所得分配,
仍是常態分配,並沒有M化。不管是民進黨執政,或是之前國民黨執政期間,物價的上漲
跟薪水的調升大概持平。可以說,物質生活沒有變好也沒有變差。
若從全世界的排名來看,台灣的貧富差距與失業率,這兩個數據都是持續排名在全球約
兩百多個國家中的前五分之一裡。
即使是大前研一,也沒有說「台灣已經M型社會了」,而是說美國、日本有嚴重的貧富差距
問題,台灣目前有些跡象,請大家注意,政府民間上下若能齊心努力,就可以扭轉這個趨
勢。媒體誇大、斷章取義的說法,令所有的人都認為台灣社會已落入『貧者越貧,富者越
富』的不公平現象中。
問題來了。為何人們會普遍感到變窮,感到台灣已經M化,感到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困難,
感到生存的痛苦呢?若人們沒有這些實際的感受,傳媒怎能令『M型社會』造勢成功。
造成生活感受與真實情況兩造間這樣大的落差,背後原因固然複雜多元,但有個關鍵影響
原因,那就是科技的進步使得慾望不斷被開發,讓人們認為的必需品,越來越多。
回頭看二十年前的大學校園。只有工學院學生需要使用電腦,全班也沒幾個人擁有自己的
電腦;生活面來看,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腳踏車與雙腿,衣服是手洗,學校提供脫水機。
沒人喝飲料。根本還沒有手機這種東西。但是,現今電腦被認為是大學生學習的必備品。
交通工具是摩托車,衣服絕對是洗衣機洗,甚至外包送洗。幾乎每天一杯飲料,手機必然
人手一台。
二十年,讓大學生的必需品增加許多。電腦、手機、摩托車,連帶每月數百元的油錢、
通話費、網路費,此外還有洗衣費、飲料費,男生有各樣的娛樂與交際費,女生也有儀容
、置裝費。科技進步使得生活必需品變多很多,薪資怎樣增加,怎樣也追趕不上必需品的
購置。若不懂得分辨什麼是生活的必需品,自然會覺得經濟拮据。
近日兒童福利聯盟針對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童,做了兒童貧富差距調查,
公布結果「超過半數的窮小孩在家沒有書桌;七成家裡沒有網路;六成二課後沒有人指導
回家作業;四成五家裡沒電腦;…」從中可見多數人會認為,電腦、網路、書桌、擁有課
外書都是小學生的必需品。認同這些是小學生必需品的家長,自然會覺得賺的錢不夠。
但,較少人去思考,裡頭提的幾項,真的是小學生的必需品嗎?
拿電腦與網路來講,是大學生的必備學習工具沒錯,但小學生為何需要?
政府與民間機關曾發起給貧窮落後地區小學生低價二手電腦運動,結果這項美意,
卻害慘這些小學生。因為這些小學生的問題,多半是父母或工作忙碌、或沒有家庭教育的
觀念,所以放學後都是讓小孩子放牛吃草,自由活動。當這些小孩子擁有電腦與網路之後
,他們不是用來學習,大部分都是拿來上網打電動,造成他們更是落入貧窮的惡性循環。
小學生真正的必需品是足夠的親子共處,上下兩代溫馨的互動時間,是整全孩童發展的家
庭教育。簡單的說,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愛,陪伴與關懷。與其給會害人網路成癮的電腦
,還不如提供免費的課後輔導或陪讀。
媒體總是報導上流社會的奢華,把一般人洗腦,誤認許多不必要的物質為必需品
(出國旅遊、預備退休金一千五百萬、整型…)。使得中產階級再怎樣努力賺錢,也無法
填滿這些媒體製造出來的物質黑洞,人心當然惶惶。但,真正的必需品,媒體根本不報。
就像「超過半數的窮小孩在家沒有書桌」,誤導人們以為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他們全部都
窮到極點。但是,一張最簡單的折疊桌子,兩百元就有。台灣對於低收入戶的照顧,絕
對不可能超過半數的窮人家庭連兩百元都出不起。應該要繼續探究追蹤的是去瞭解
「家長為何不購置?」是否他們不懂得財務分配?每月有錢買酒買煙,卻沒錢買張書桌。
或是沒有家庭教育的觀念,認為孩子的讀書活動僅限於學校?…等等非物質因素。
單向度的報導,將人們的思考全簡化為「物質」答案。幸福快樂也被化約為「物質多寡」
。以致於多數的人們根本還沒有從中產階級淪落到下流社會,卻錯覺自己很窮。
政治人物說,『笨蛋,問題在經濟!』真是這樣子的嗎?當然經濟問題很重要,
政府也應該帶領各行業不斷經濟成長。但恐怕多數人的問題是在非物質的答案!
就像小學生們真正的必需品是父母的愛,陪伴與關懷。
我們可以說,『笨蛋,問題在瞭解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必需!』
轉載自https://bible.fhl.net/cove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7.167.134.6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235.14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