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有23家行動電信營運商藉由窄頻物聯網(NB-IoT)、LTE-M推出41項行動物聯網服務。
韓聯社報導,鮮京電信公司(SK Telecom Co.)2月21日宣布,今年4月將推出採用LTE Cat M1技術的車用黑盒子。
這款IoT黑盒子將可記錄行車速度、行駛方向並進行錄影。使用者不但可透過智慧型手機查看錄影紀錄、還可即時接收汽車警報訊號。
窄頻的NB-IoT與低頻的eMTC(Cat-M1)交互應用,可以解決智慧城市大部分的問題。
#NBIOT #eMTC #智慧城市
...
lte-m cat m1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5G通訊 #物聯網IoT #量測
【QoS 是連網應用情境的主要指標】
隨時可連網已成共同期待,終端設備如何從被動等待指派變成主動回報,以利後端網路動態轉換、在不同網域之間智慧「換手」(handover),對使用效率和功耗影響甚鉅。至於使用情境,須取決於技術、成本和應用,而服務品質 (QoS) 是主要指標。大致來說,LTE-Advanced、IEEE 802.11ac 已能達到 Gbps 等級的傳輸率,區域網路 (WLAN)、個人區域網路 (PAN) 是鎖定 1 公里以內的短距傳輸應用,LTE-MTC (機器類通訊) 則是專為增強 10 公里以上的 LTE 覆蓋率而設計。
3GPP Release 13 依不同應用場景的使用者體驗 (UE) 新增兩項低功耗連網技術:一是符合增強型機器類通訊 (eMTC) 定義的 LTE- M (Cat. M1),二是基於 FDD LTE 的 NB- IoT (即 Cat. M2 或 Cat. NB1)。前者可就現有網路做軟體升級,後者則須重新部署由 3GPP 定義的全新應用伺服器以處理非 IP 流量。簡言之,Cat.M1 和 ECGSM 皆是為強化電信服務而生,與 SIGFOX、LoRa 等非授權頻段一樣,面向的是 LPWAN 應用;不同之處在於:NB- IoT 走的是「授權頻段」服務,且無法使用現 LTE 網路、僅可共站架設。
這對已獲准架設基地台的營運商來說,或有地利之便,剩下的就是投資意願問題。3GPP 陣營的標準素以可靠性著稱;但幾近全新架構的 NB- IoT 為達省電目的,在低量傳輸做出某種程度的妥協。NB- IoT 將系統冗餘 (redundancy) 回報期間由半小時拉長至兩小時,且收、發雙方不一定要達成協商,就逕行傳輸資料。在 3GPP 動作頻頻的同時,Wi-Fi 聯盟也積極拓展下世代 802.11ah 無線通訊協定,制訂名為「Wi-Fi HaLow」的低功率、長距離物聯網技術,智慧家庭、汽車、醫療、工業、零售、農業和城市皆是目標市場。
有別於大眾所熟悉位於 2.4 GHz 或 5 GHz 的 802.11 協定,802.11ah 是借道 1 GHz 以下的 sub-GHz 頻段,以 900MHz 最常見。不同編碼機制會使晶片廠的設計成本提高,因此下世代通訊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晶片大廠積極在控制通道 (control channel) 與資料通道 (data channel) 的編碼技術「卡位」,進可在產業界發揮領頭作用,退可作為交叉授權的談判籌碼,建立自我保護機制。這對研發和實驗室等級量測儀器的銷售,顯然具有正面助益,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龍頭晶片廠是眾家量測廠亟欲爭取的對象。
延伸閱讀:
《Anritsu:解析協定層、優化排程,單機式量測更靈活》
http://compotechasia.com/a/____/2017/0317/34961.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安立知Anritsu #MD8430A訊令測試儀(基地台模擬器) #MX786201A(RTD)套件 #MT8821C無線電通訊分析儀 #MT8870A
lte-m cat m1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5G通訊 #物聯網IoT #LTE-M(Cat. M1) #NB-IoT(Cat. M2) #機器對機器M2M #WLAN 802.11 ac/ad/ah/ax #WiGig
【LTE- M or NB- IoT?電信商&設備商的盤算是……】
當 4G 費率屢屢掀起價格大戰,就喻示新一代通訊正緊鑼密鼓備戰。儘管曾有人爭論 5G 就架構來看是個全新的概念,不應視為 4G 繼承者;這其實關係到是平滑升級或大張旗鼓、改弦易轍的角度;對應物聯網 (IoT) 的窄頻 (Narrow Band) 存取技術,就是選擇 LTE- M、延續原有以「時間」為切割點的架構,或是採用 NB- IoT、以「頻率」分段傳輸的區別。然而,對於終端使用者而言,當人們生活逐漸「無網不利」,如何營造「無縫連網」環境才是關注焦點。於是,電信系統的 3GPP 與電子工程的 IEEE,競相在下世代通訊標準卡位。
預估將在今年定案的 3GPP release 14,重點放在強化 Mission Critical、車聯網 (V2X) LTE 支援、增強型授權輔助接入 (eLAA)、四頻及頻間載波聚合 (CA) 先期研究,而 IEEE 持續在 802.11 基礎上發展 802.11 ac / ad / ah / ax 等進階規格。至於眾所矚目的物聯網 (IoT) 技術,於 2011~2015 連續五年在機器對機器 (M2M) 通訊模組市場掄元、在物聯網市場表現亮眼的龍頭廠商認為,LoRa / SigFox 等規格皆非國際標準規範、亦非專利技術,僅因特定區域的特定需求或私有網路而生,但 3GPP 技術卻是全球行動網路營運商 (MNOs) 的共識。
依他們實地觀察,所有電信業者正將 4G 網路進化成可支援 LTE- M 和 NB- IoT 的架構;其中 LTE- M 因為可涵蓋大部分物聯網應用,極可能成為主流技術;NB- IoT 則將侷限於極低量傳輸。全球行動供應商協會 (GSA) 日前所發佈的報告顯示,美國營運商已在 2016 年底推行符合增強型機器類通訊 (eMTC) 定義的 LTE- M (Cat. M1) 之商用部署,將在 2017 年底覆蓋全美;隨後,將繼續佈建 NB- IoT (Cat. M2)。有趣的是,歐洲和亞洲或因考慮頻譜可用性之故,有些營運商選擇直接以 NB- IoT 為切入點。
整體而言,基於「分頻」(FDD) 的 NB- IoT 擁有獨立載波,在覆蓋率、容量和延遲性表現皆優於基於「分時」(TDD) 的 LTE- M;但 LTE- M 擁有以下好處:首先,傳輸率上限約 1 Mbps,約是 NB- IoT 的五倍,不僅可支援車載、行動 POS 機等移動性場景;其次,可透過既有 LTE 網路軟體升級、不必額外增加新的頻段和硬體投資,即可支援海量物聯網的無線設備接入。更重要的是,能與普通 LTE 用戶「共載波」、更平順地實現網路演進,對電信業者似乎較 NB- IoT 更具誘因;系統可靈活分配 LTE / LTE- M,最大化利用現有 LTE 網路資源,節省建網成本。
在 5G 先期研究進度居前的中興通訊,就提出「融合組網、優勢互補」概念,主張 LTE TDD / FDD 的融合組網是緩解 FDD 頻譜資源稀缺且昂貴、網路再投資成本過高的折衷手段。在局域網方面,IEEE 也不落人後;自從將 WiGig 聯盟的未授權 60 GHz 頻段納入成為新一代 802.11 ad 標準後,目前高通 (Qualcomm)、英特爾 (Intel) 和 Peraso 是其三大晶片供應商……
延伸閱讀:
《融合組網、無縫互補,提升使用者體驗》
http://compotechasia.com/a/____/2017/0317/34965.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司亞樂SierraWireless #WindRiver #嵌入式平台Legato #YoctoProject開源 #AirVantage #高通Qualcomm #英特爾Intel #Peraso #中興通訊
〔本文將於發佈次日下午轉載至 LinkedIn、Twitter 和 Google+ 公司官方專頁,歡迎關注〕: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compotechasia
https://twitter.com/lookCOMPOTECH
https://goo.gl/YU0rHY
lte-m cat m1 在 Arm Taiwan, profile pictu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針對蜂巢式物聯網(Cellular IoT )以及低功耗廣域網路(LPWAN) , 業界的看法不一. 像是NB-IoT是否是與Cat-M1 (LTE-M)相互競爭? NB-IoT與Cat-M1相比, 沒有任何成本上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