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網友 Groovydrummer Kevin 拍攝分享他收藏的1993年10月7日《聯合報》剪報,上頭記載了NBA球星麥可喬丹第一次宣布退休的新聞。
下面為報紙內容:
第3版 焦點新聞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籃球員」
喬丹宣布退休 空中飛人不飛了!
麥可喬丹:「不認為自己還能有任何突破」
【本報綜合六日外電報導】美國職業籃壇「空中飛人」麥可.喬丹今天正式宣佈退休,時值他的籃球事業已達巔峰之際。
喬丹在妻子、教練等人陪同下出席一項記者會時表示:「此時此刻,我認為我的事業已經達到巔峰。我曾經在短期內締造許多成就,因此,我不認為自己還能有任何突破。」
喬丹曾帶領芝加哥公牛隊連續三年贏得NBA籃賽總冠軍、兩度帶領美國國家籃球隊贏得奧運籃賽冠軍,個人並已擁有「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籃球選手」的封號。
在喬丹集一切榮耀於一身而決定急流勇退之際,他個人亦於最近遭逢許多打擊,其中之一是他的父親詹姆斯.喬丹甫於最近遭人殺害身亡,此外,雖然現年卅歲的喬丹,個人年收入已經高達五千萬美元,傳聞所謂他耽溺賭博的說法亦對他造成相當大的困優。
喬丹表示,他考慮退休已有相當時日。他又說,他決定退休與他父親的死及他沈迷賭博的傳聞毫無關聯。他說:「我曾經耳聞外界不斷猜測我決定退休的理由。我曾一再強調,當我失去行事動機與証明某事的慾望時,我可能必須及時引退。」
喬丹表示,他的父親早在公牛隊於一九九一年贏得NBA總冠軍時,即曾與他討論過退休的事宜。他說:「我們當時曾經深入討論此事,我當時認為,我還大有可為。在公牛隊於今年六月三度蟬聯NBA總冠軍之後,我的父親曾再度與我討論此事,此時,我即已萌生退意。我之所以等到今天再宣佈退休,因為我想在球季即將開始之前,驗証自己是否準備繼續証明什麼,結論是已經沒有。」NBA球季預定十一月五日揭開序幕。
喬丹承認說,他有朝一日或許可能決定重返籃壇。
《他很英雄 》一場獨得六十三分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誰能複製一個喬丹
【美聯社紐約六日電】美國職業籃壇的超級巨星,芝加哥公牛隊的「空中飛人」喬丹自有他平地崛起的一套,他上籃有一套,締造NBA紀錄有一套,躍登冠軍有一套,甚至連占據球迷的心也有一套。
即便球迷心知肚明,喬丹的風格,從容和奇才絕非輕易能夠複製,但美國一家賣球鞋的商家仍舊不死心打出穿上喬丹所穿牌子的球鞋,就能「像喬丹一樣」的廣告台詞,當然商家青睞的是球迷對喬丹的一分癡與狂。
喬丹不受地心引力限制,吐著舌頭上籃的英姿將永留球迷心中,即使他不改變心意,在一個月,半年,一年或甚至兩年後復出,喬丹在運動史上留下的種種紀錄也永難磨滅。
任誰也忘不了喬丹一九八六年於季後賽對波士頓塞爾蒂克隊時,個人獨得六十三分,幾乎靠他一個人就讓塞爾蒂克飲恨當場的鏡頭。而一九九二年,喬丹率領公牛在NBA總冠軍賽與波特蘭拓荒者對陣時,於半場中投進六次三分球,而他面對攝影機卻故作無辜狀,聳起肩,攤開雙手,一付「誰叫我是喬丹」的神情,更是看得球迷忍俊不住。
一九九一年,喬丹在總冠軍賽迎戰洛杉磯湖人隊時,大敵當前,卻照樣演出他的絕活,將球運至半空中,再換手上籃,而同一年公牛贏得的第一個全國總冠軍時,喬丹如釋重負的落淚,更擄獲所有球迷的心。當時,他的父親也在一旁神情愉悅地慰藉他。
喬丹的球場事蹟終於使他揚名國際,且無遠弗屆,即使是不看籃球的人,也知道喬丹是何許人物。
數十年後,喬丹在體壇的地位才能蓋棺論定,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籃壇要在一個世代後,才能再見到如喬丹這樣的才人。
最近兩年,NBA無論季賽或季後賽的任何最有價值球員獎盡皆落入喬丹之囊,而如果有任何比賽直至第四節始能分出勝負,喬丹也無不讓自己成為贏家。最近兩季,他更是在媒體檢視他是否有非法賭癮,一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公牛董事長雷恩斯多夫為球隊,芝加哥市,以及全球的籃球迷下結論道:「能夠看喬丹比賽是項殊榮,看他上籃有如觀賞貝比魯斯(棒壇巨人,全壘打王)揮棒。」
《他很親切 》捐款行善摯順父母 要求減薪嘉惠隊友
誰願失去這個喬丹
【記者宮泰順╱台北報導】美國職業籃球超級明星喬丹昨天宣布退休,世人都關注他的籃球生涯動態,其實喬丹在球賽之外,也有很多動人的小故事,記者特別訪問國內有曲「NBA專家」之稱的台銀男籃隊總教練曲自立,談喬丹溫馨的一面。
曲自立表示,喬丹是美國職業籃球超級巨星,不但是美國職業籃球史上打球最藝術化、技術最精湛的球員,也是最具同情心、樂於助人、孝順父母的傑出球員。
喬丹在芝加哥公牛隊年薪三百多萬美元,在廣告及其他事業的收入每年有三千多萬美元,他對社會福利也很重視,時常捐款;他參與社會慈善事業是親身參與,當義工式的和貧苦、需要幫助的人們在一起。
曲自立記得,一九九一年芝加哥有位小孩生病住院,這位小孩特別希望見到喬丹打球,喬丹得知後,在公牛隊比賽結束後,立即趕到醫院去探望這位小孩,並和他聊了一個多小時,小孩開心極了,病情好轉,很怏就出院了。
喬丹在球場生龍活虎,但他經常參加殘障奧林匹克活動,坐著輪椅和殘障朋友一起參加活動,給他們建立信心和奮鬥的意志。
曲自立指出,美國NBA職業籃球規定每支球隊發給球員的薪水上限,全隊總和不得超過一千四百萬美元,去年公牛隊有位新球員麥克雷加入,喬丹為了讓隊友多拿點年薪,主動向球隊要求減薪五十萬美元,他的減薪感動隊友,也帶動全隊士氣,終於在今年完成「三連霸」。
喬丹和他父親詹姆斯關係非常親密,從中學開始,喬丹打球,他的父親都到場為他加油,喬丹在大學參加NCAA比賽,他父親只有一場球因故未到場觀看,老喬丹是喬丹打球的精神支柱,父子倆感情特別親密。
曲自立認為,今年八月喬丹的父親詹姆斯在北卡羅萊納州被人謀殺,喬丹難過得難以度日,喬丹曾對人說,鍾愛他的父親死了,他已失去打球的慾望,他因沮喪,球季後未再練球。喬丹突然宣布退休,和他父親有關,喬丹是個孝子,內心的傷痛,使他不再打籃球,這是可以理解的。
這位NBA專家說,公牛隊正準備朝向「四連霸」邁進,如今少了巨星喬丹,全隊都士氣低落,相信今後NBA再也看不到像「空中飛人」喬丹的高級動作,對球迷來說,是項震撼和極大的損失。
第17版 體育新聞
魔術不變了 大鳥不飛了 飛人也不玩了.......
NBA舞台暗了
【記者伍崇韜/特稿】巨星爭輝的NBA舞台昨夜異常黯淡,邁可.喬丹宣布從球場隱退,結束籃球史上的「喬登時代」,這不但是球迷的錐心之痛,也宣告NBA天王球星的時代要暫告終止。
最近兩年,在NBA振衰起敝的魔術強森、大鳥博德、飛人喬丹一一邁出球場,放眼當今球壇,再也沒有能主宰球賽、緊緊吸引住觀眾的超級巨星了。
十幾年前,NBA球賽單調,觀眾萎縮,直到被稱為「白人的希望」大鳥柏德和全能球員魔術強森兩大天王進場後,才讓觀眾重返球場,當喬丹由大三學生直接跳進職業球場時,則彷如救世主出現。
博德、強森和喬丹共同具有一些特質:擁有能鋒能衛的全面性籃球技術、注意團隊合作、善於激勵隊友、富領導統禦能力等,既是球隊的精神領袖,也是球隊致勝關鍵;他們三人改變了NBA作戰型態和風格,以鋒、衛為主力的進攻方式,取代過去的中鋒戰法,球賽進行得更快、更激烈,戰術變化更大,技術要求也更多。
現代人喜歡快節奏、富刺激的活動,博德、強森、喬丹在NBA造成的改變,配合商業行銷,使NBA成為成長最快的職業運動,電視轉播由四十餘國擴充到七十餘國,在台灣,NBA也是最熱門的運動節目。
博德和強生去年相繼宣佈過休,喬丹隱退後,NBA將暫成「權力真空」狀態,新人歐尼爾的技術、心智俱未成熟,惡漢巴克利的強力籃球離藝術境界也還有距離,而真正令人擔心的,則是NBA這波吹了十年的熱潮,或許要降溫了。
《傅達仁專欄 》
喬丹引退 籃壇震撼
【傅達仁】在NBA的時空裡,飛人喬丹,正如一隻展翅的大鵬,當他穿梭了連串的黑暗和光明,飛越過無數的失敗和勝利,正在衝向生命的巔峰之際,他忽然降落、停止,不飛了──累了?厭了?還是飛不動了?──答案都「不是」。
年僅卅,遠投近射,穿針引線、助功助守、身手矯捷、每場球可得卅到六十分的喬丹,正值高峰,「累」、「倦」、「老」都不是他驟然停飛的原因,而真正的原因是:
一、樹大招風:喬丹在籃球的領域裡是曠世奇才,有如眾星中一顆特亮的巨星,自然就遮住眾星的光芒,從他的公牛隊沒拿NBA總冠軍時,就常有人批評他「獨霸」,什麼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人球隊之類的話就煩擾著他,等他三連冠之後,名大發利市名利俱來、見者眼紅,在盛名和遭嫉的牽累之下,連父親的命都賠上一條,使他積壓已久的人生哲學有了急直的改變。
二、生活壓力:喬丹成名之後,不敢出現公共場合,看電影開演後摸黑進院,散場前未看結局就提前離開,常在屋內孤獨進餐,帶上假髮扮「千面人」後才能享受一點逛街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壓力使他毅然決定,退出名利,回歸平靜。
三、媒體報導:有時公眾人物上廁所都會變成新聞,喬丹在自然生活中,小心翼翼,無安全感,最後還是因為他說他打高爾夫球,賭金百萬而使他寢食難安,懊惱不已。於是他做了自己願意做的選擇。 飛人停飛之後,比美國總統忽然辭職還要轟動,有的球迷痛哭流涕而徹夜難眠,很多人說不再看籃球了,有好多電視台也說不再播NBA了。飛人停飛,舉世震驚!有如一顆巨星,忽然熄去光芒,讓人們感到一片黑暗!
《偶像談偶像 》
程嘉寶:J博士 灌籃特技秀
【伍崇韜】我從六十二年起進入甲組籃球隊,十三次當選國手,不管是現場或錄影,看過的好球員太多了,其中印象最深的偶像當屬NBA費城七六人隊的J博士(見圖右)。 本名朱利亞斯.歐文的J博士,三年前退休,他是邁可.喬丹上一代的空中飛人,兩個人都能飛,也都能在空中滑翔,但是J博士另有一種溫厚氣度,球場上很難看到他情緒失控或恃才傲物的表現。
J博士一直是七六人隊的台柱,NBA最有名的一記投籃進球,是J博士由右側底線起身,被天賈霸伸出巨掌封死,J博士整個人竟能騰空扭腰,拉桿從後方繞過整個籃板,再從左側挑人籃框。
美國還有一篇著名的四格漫畫,第一格是J博士起跳,第二格是防守球員跟著跳起來,第三格是等防守球員落下,J博士才笑嘻嘻的把球灌進籃中,第四格是賽畢掃地的黑人老媽媽抬起頭,對還飛在空中的他問道:「人都走光了,你什麼時候才下來?」
能跳這麼高是天賦,球技仍得靠苦練,J博士能鋒能衛,遠投近切,亂軍中扣籃如探囊取物,那是練出來的!
j博士喬丹 在 Uncle Kier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真的寫得很好👍
【淚灑NBA:見證林書豪這些年】 #牧
「如果神要我在台上哭泣,我願意,如果我能做出最有影響力的,不是做籃球員,而是在台上分享生命所有挫敗,我願意!」林書豪淚灑在27日晚間新店行道會的佈道會現場,網路上討論炸裂,我的心情也十分「阿咂」。
(以下這篇〈淚灑NBA:見證林書豪這些年〉,文長。請勿在主日聚會空檔點開)
▍
從1995年起成馬刺鐵粉的我,在2010年間的「後鄧肯時代」唯獨聚焦追蹤兩個球員的場內外表現。他們剛好都是在2011年登上NBA舞台。剛好都在前年遭受到報銷一整個球季的大傷。也都在過去這個球季轉隊復出並在多倫多匯聚成為隊友,還一起拿下總冠軍。
兩人的差異也十分顯著:2012年,一個已打出生涯代表作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掌握全隊進攻發動的球權;一個仍毫無持球能力,在隊上被三位老大哥壓著,只能隱身在底角等球投。
可是到了2019年,當初籍籍無名的那位已經成為暴龍奪冠的FMVP、聯盟「現役第一人」的當紅炸子雞,各隊端出天價頂約搶破頭;另一位卻只在總冠賽板凳邊緣亮相51秒,並在季後乏人問津,恐在下季滑出NBA 450名現役球員的合約名單外。
這兩人,一個是「可愛」Kawhi Leonard,一個就是Jeremy Lin林書豪。
「感覺NBA放棄我了!」林書豪淚灑在新店行道會的佈道會現場,是什麼造就他們的命運百般交錯?以我觀察下來,無非是性格與人生價值選擇。林書豪選擇了影響力,而可愛選擇了跟籃球融為一體。
▍
自進入NBA開始,林書豪每一個暑假休賽季都在「亞洲行」,除此之外,他花很多時間經營FB、IG,用生活、用變髮、用電動、用網路挑戰跟華語藝人串粉。除了與RyanHiga等加州ABC圈的Youtuber不定期協作拍短片之外,他更在上季跑去大陸錄製《這就是灌籃》整季節目當素人導師,還冠名贊助組了一隻電競隊伍…。
林書豪的社交媒體,展現了他在球員身份以外的多元生活風貌。
「糸柬王求女子口馬~~」已經成了林書豪這類花邊新聞被改寫時,網民一個流行的meme——過去幾年,我對此不予置評。你怎麼知道他私底下不是在苦練?
在本職學能之外也一直擴闊業餘知識範疇,使用社群媒體拓展和網友的互動與名人社交,在互聯網時代「打破同溫層」、「發揮影響力」,都無可厚非,不表示咱不是鴨子划水地在維持精進本職學能。
然後去年開始,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走「光榮孤立」路線在卡內基美隆大學讀博的汪大屢次與我聊到:
「『學而優則仕』的實用主義真的是儒家傳統的根深蒂固觀念。在美國觀察,只有台灣/華人的(政治)學者那麼執著要『發揮影響力』;在美國白人專家學者就是純粹的專家學者,普遍只關心做出好的學術研究,不太借用學者身份參與在塑造公共政策議題風向中。」
這是價值選擇。價值不一定都有對錯,但是每一種選擇都必須面對相應的後果並要自己承擔。「發揮影響力」、「經營個人profile」不可諱言,一定會影響本職學能的精進和專注——這是親身體會,要又扮「狐狸」又扮「刺蝟」,難於緣木求魚。
最後,YT側欄一直推薦的《這就是灌籃》,成為讓我開始倒向「林酸」的最後一根稻草:(嘻嘻哈哈錄這什麼假比賽節目,練球好嗎!)~
▍
32歲以後我手臂受過2次大傷、入院動刀4次,復健後身材外觀會恢復,但上了球場,心/體/技已完全無法回到傷前狀態。
去年林書豪大傷,可愛也大傷。但林書豪狀況是大幅下滑的那一種,可愛卻不惜為了狀態100%恢復,跟馬刺球團徹底鬧翻;獨自跑到紐約尋醫復健,形象徹底黑化也不在乎。直到轉隊在暴龍,讓我們看到他還是那個身手完全足以跟詹皇、雷帝叫板的Klaw。
可愛與書豪是完全極端的對比。他進NBA後髮型從沒變過、不玩社交媒體、不經營公眾形象、不求廣告代言。從大學以來隊內隊外的人士都可以見證可愛就是一個純粹的「練球魔人」。他抓著馬刺的投籃教練訓練,把原來完全沒有的單打跳投技術,練到喬丹科比都大加讚賞的爐火純青,超乎所有人對他原來只是個「頂級3D綠葉」的期待。
可愛一年一年暑假在社交媒體中消失,即使是陷身在交易傳聞與合約風暴中,你也盼不到他的發言。但開季我們就會發現,他一年回歸比一年強;他消失在鎂光燈的那些時間,原來是去找詹皇一起訓練、找頂級的物理治療和肌力訓練師加強。長出我們沒看過的技術、把對位的任何對手吃乾抹淨;用硬實力說話,讓分手的母隊想要嗆他也沒脾氣。
在人際關係處理和影響力的最大發揮上,可愛堪稱「失敗」。但在精益求精、專注比賽的職人精神方面,從「綠葉」走到今日的聯盟第一人,可愛已經成為傳奇。
▍
2012年林來瘋之初,自己因為寫了篇向華文讀者介紹這股林旋風脈絡的詳細報導,引起不小關注,收到兩間出版社接洽我撰寫《林書豪傳》,當時我在美國正考慮下一步的動向,我認為這個選擇能在當下發揮立即的「影響力」,卻不容易看到自己「再下一步」的機會,就婉拒了。
同一時間,我內心也為林書豪的打法延續性焦急。他那時只會右切、左手護球不佳;外線出手姿勢不標準;體能在30-35分鐘就緊繃到極限;失誤率太高。最明顯的,是作為黃種人後衛,他的肌力要承受NBA黑人肉柱環伺的碰撞下還有不足,若不持續加強和保養,受傷機率很高。
果不其然,在林來瘋開始後短短不到兩個月,林書豪傷退告別餘下的賽季。那時我也期待,他可以用休季期間,把上述一些短板加強,並在肌力可以支撐的穩健上場時間內,打出高效的合理籃球。
這些年,若說林書豪沒有比林來瘋時進步,要不是昧著良心說話,就是沒在看球。尤其是在黃蜂登版的那個賽季,他的左手使用和體能維持都到了顛峰狀態(休季期間我看了訓練師用擋版練他左切的影片,就看出顯著進步了)。然而後來既然又受傷(而且連續幾季受傷),那作為球員沒有選擇,只有雙倍的努力才可能彌補流失的肌力和肌肉記憶。
很顯然,書豪的身體在這點還是妥協了。
月前看到 J-Con駐NBA記者好友ShenJade大大錄了一小段場邊書豪投射三分的影片,大概有投10中8的水準。ShenJade的下標印象中是:「其實空檔三分命中率還不差…」。
但可能以前我在校隊跑戰術的配置就是空位三分的簡易3D,我知道書豪的姿勢變了,而且這個姿勢是在真實比賽中完全沒辦法用的(出手點太低、太慢;且分兩段舉球、不利三脅的假動作接招變化)。有注意到這點的網友,也在推斷他是否傷後在試圖避免投籃讓膝蓋和腰部出力,才改變出手姿勢讓手臂去代償。
總之,後來書豪場上不到3成的三分命中率、被冰板凳的下場,可能可說是信心問題、體系無法配搭,以及狀態沒能調整好的問題兼有之。這對他必然是十分艱困的調適。
▍
運動員是一項很殘酷的職業。每一年有太多人無法達成夢想、有人年華老去被取代、有人傷後再也回不來、有人只是錯失了一個關鍵球就從此上不了場…。
我在大學籃球隊打到大四下和延畢準備留學的那個學期。當時老爸和一紅粉知己女同學都問我:「為什麼(沒那打出名堂的條件)還要繼續打球隊?」我也答不上,只能說,想趁身體和生命進程中最有條件的時刻盡情揮汗、不留憾恨,能打到哪個境界就到哪。
「影響力」重要嗎?重要,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有偉大志向、胸懷福音的人來說。我認為自己過去能從林來瘋之初就能描繪出他的奮鬥軌跡,不單是因為愛籃球,更是因為我能看懂這個年輕人想打的球,與其內涵共鳴:福音、亞裔驕傲、打破刻板印象、成為上帝給這個時代的見證。這是 #公共神學 的響應。
但這個故事也存在另一面:失敗、受傷、沮喪、邊緣、被時代背棄。我們要學會敬佩那些完全沒有任何扛起「大我」的執念,專心「只」做好練球這一件小事的球員,但也要肯定林書豪劈荊斬棘拓荒開墾的劃時代里程碑。正如我堅信自己這些年抉擇的價值意義,但同時對那些摒棄所有雜音(無視中港台一切政治紛擾和公共神學參與)只把博士和升等論文一篇又一篇琢磨發表出來的學界同儕,也感到無比敬佩。
未來,林書豪還會面對一個重要的「影響力抉擇」。一個是莫斯科中央陸軍(CSKA)給他的報價,一個是中國大陸的CBA。再次強調,價值選擇無關對錯,但每種選擇都必須面對相應的後果,自己去承擔。
專業上說,俄羅斯這支球隊所屬的歐洲聯賽是世界第四高水平,CBA則球賽鬆散混亂,外援單打自幹、團隊配合以及訓練水準落差巨大。如果林書豪的志向真的是重返世界籃壇最高競技殿堂的NBA,中央陸軍會是目前檯面上最佳選擇。但如果他想的是「影響力」、商業價值、更多經營華人禾場的機會,甚至夾帶背景攜上弟弟書緯一起打球,那他只能也只會選擇CBA。
▍
前途茫茫的林書豪說,他今年很不想回來亞洲行分享;甚至,他昨日的講稿完全是最後一小時才趕出來。我完全相信。每一年我都關注他的佈道信息內涵。當成功的光環退卻,你必須繳交在佈道祭壇的,是你真實的靈魂。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見證不會永遠是榮耀的。甚至參與公共,或什麼扛起黃種人招牌這種事,也從來只是我們把自己強迫放在那個位置上,才堆出的壓力與失落。
事實上,神已經在一切場域中為我們爭戰、得勝並且掌權了。我們要參與的,不是公共,而是祂的宇宙計畫中。
“In the end, what I want you to see is that the God that this man serves is really worth it.” 林書豪分享會總結。這是我聽過他至今最深刻、最從心發出的一次見證。因為書豪自己,正是信息的第一個佈道對象。
(photo by GoodTV 好消息電視台)
j博士喬丹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淚灑NBA:見證林書豪這些年】 #牧
「如果神要我在台上哭泣,我願意,如果我能做出最有影響力的,不是做籃球員,而是在台上分享生命所有挫敗,我願意!」林書豪淚灑在27日晚間新店行道會的佈道會現場,網路上討論炸裂,我的心情也十分「阿咂」。
(以下這篇〈淚灑NBA:見證林書豪這些年〉,文長。請勿在主日聚會空檔點開)
▍
從1995年起成馬刺鐵粉的我,在2010年間的「後鄧肯時代」唯獨聚焦追蹤兩個球員的場內外表現。他們剛好都是在2011年登上NBA舞台。剛好都在前年遭受到報銷一整個球季的大傷。也都在過去這個球季轉隊復出並在多倫多匯聚成為隊友,還一起拿下總冠軍。
兩人的差異也十分顯著:2012年,一個已打出生涯代表作登上《時代雜誌》封面,掌握全隊進攻發動的球權;一個仍毫無持球能力,在隊上被三位老大哥壓著,只能隱身在底角等球投。
可是到了2019年,當初籍籍無名的那位已經成為暴龍奪冠的FMVP、聯盟「現役第一人」的當紅炸子雞,各隊端出天價頂約搶破頭;另一位卻只在總冠賽板凳邊緣亮相51秒,並在季後乏人問津,恐在下季滑出NBA 450名現役球員的合約名單外。
這兩人,一個是「可愛」Kawhi Leonard,一個就是Jeremy Lin林書豪。
「感覺NBA放棄我了!」林書豪淚灑在新店行道會的佈道會現場,是什麼造就他們的命運百般交錯?以我觀察下來,無非是性格與人生價值選擇。林書豪選擇了影響力,而可愛選擇了跟籃球融為一體。
▍
自進入NBA開始,林書豪每一個暑假休賽季都在「亞洲行」,除此之外,他花很多時間經營FB、IG,用生活、用變髮、用電動、用網路挑戰跟華語藝人串粉。除了與RyanHiga等加州ABC圈的Youtuber不定期協作拍短片之外,他更在上季跑去大陸錄製《這就是灌籃》整季節目當素人導師,還冠名贊助組了一隻電競隊伍…。
林書豪的社交媒體,展現了他在球員身份以外的多元生活風貌。
「糸柬王求女子口馬~~」已經成了林書豪這類花邊新聞被改寫時,網民一個流行的meme——過去幾年,我對此不予置評。你怎麼知道他私底下不是在苦練?
在本職學能之外也一直擴闊業餘知識範疇,使用社群媒體拓展和網友的互動與名人社交,在互聯網時代「打破同溫層」、「發揮影響力」,都無可厚非,不表示咱不是鴨子划水地在維持精進本職學能。
然後去年開始,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走「光榮孤立」路線在卡內基美隆大學讀博的汪大屢次與我聊到:
「『學而優則仕』的實用主義真的是儒家傳統的根深蒂固觀念。在美國觀察,只有台灣/華人的(政治)學者那麼執著要『發揮影響力』;在美國白人專家學者就是純粹的專家學者,普遍只關心做出好的學術研究,不太借用學者身份參與在塑造公共政策議題風向中。」
這是價值選擇。價值不一定都有對錯,但是每一種選擇都必須面對相應的後果並要自己承擔。「發揮影響力」、「經營個人profile」不可諱言,一定會影響本職學能的精進和專注——這是親身體會,要又扮「狐狸」又扮「刺蝟」,難於緣木求魚。
最後,YT側欄一直推薦的《這就是灌籃》,成為讓我開始倒向「林酸」的最後一根稻草:(嘻嘻哈哈錄這什麼假比賽節目,練球好嗎!)~
▍
32歲以後我手臂受過2次大傷、入院動刀4次,復健後身材外觀會恢復,但上了球場,心/體/技已完全無法回到傷前狀態。
去年林書豪大傷,可愛也大傷。但林書豪狀況是大幅下滑的那一種,可愛卻不惜為了狀態100%恢復,跟馬刺球團徹底鬧翻;獨自跑到紐約尋醫復健,形象徹底黑化也不在乎。直到轉隊在暴龍,讓我們看到他還是那個身手完全足以跟詹皇、雷帝叫板的Klaw。
可愛與書豪是完全極端的對比。他進NBA後髮型從沒變過、不玩社交媒體、不經營公眾形象、不求廣告代言。從大學以來隊內隊外的人士都可以見證可愛就是一個純粹的「練球魔人」。他抓著馬刺的投籃教練訓練,把原來完全沒有的單打跳投技術,練到喬丹科比都大加讚賞的爐火純青,超乎所有人對他原來只是個「頂級3D綠葉」的期待。
可愛一年一年暑假在社交媒體中消失,即使是陷身在交易傳聞與合約風暴中,你也盼不到他的發言。但開季我們就會發現,他一年回歸比一年強;他消失在鎂光燈的那些時間,原來是去找詹皇一起訓練、找頂級的物理治療和肌力訓練師加強。長出我們沒看過的技術、把對位的任何對手吃乾抹淨;用硬實力說話,讓分手的母隊想要嗆他也沒脾氣。
在人際關係處理和影響力的最大發揮上,可愛堪稱「失敗」。但在精益求精、專注比賽的職人精神方面,從「綠葉」走到今日的聯盟第一人,可愛已經成為傳奇。
▍
2012年林來瘋之初,自己因為寫了篇向華文讀者介紹這股林旋風脈絡的詳細報導,引起不小關注,收到兩間出版社接洽我撰寫《林書豪傳》,當時我在美國正考慮下一步的動向,我認為這個選擇能在當下發揮立即的「影響力」,卻不容易看到自己「再下一步」的機會,就婉拒了。
同一時間,我內心也為林書豪的打法延續性焦急。他那時只會右切、左手護球不佳;外線出手姿勢不標準;體能在30-35分鐘就緊繃到極限;失誤率太高。最明顯的,是作為黃種人後衛,他的肌力要承受NBA黑人肉柱環伺的碰撞下還有不足,若不持續加強和保養,受傷機率很高。
果不其然,在林來瘋開始後短短不到兩個月,林書豪傷退告別餘下的賽季。那時我也期待,他可以用休季期間,把上述一些短板加強,並在肌力可以支撐的穩健上場時間內,打出高效的合理籃球。
這些年,若說林書豪沒有比林來瘋時進步,要不是昧著良心說話,就是沒在看球。尤其是在黃蜂登版的那個賽季,他的左手使用和體能維持都到了顛峰狀態(休季期間我看了訓練師用擋版練他左切的影片,就看出顯著進步了)。然而後來既然又受傷(而且連續幾季受傷),那作為球員沒有選擇,只有雙倍的努力才可能彌補流失的肌力和肌肉記憶。
很顯然,書豪的身體在這點還是妥協了。
月前看到 J-Con駐NBA記者好友ShenJade大大錄了一小段場邊書豪投射三分的影片,大概有投10中8的水準。ShenJade的下標印象中是:「其實空檔三分命中率還不差…」。
但可能以前我在校隊跑戰術的配置就是空位三分的簡易3D,我知道書豪的姿勢變了,而且這個姿勢是在真實比賽中完全沒辦法用的(出手點太低、太慢;且分兩段舉球、不利三脅的假動作接招變化)。有注意到這點的網友,也在推斷他是否傷後在試圖避免投籃讓膝蓋和腰部出力,才改變出手姿勢讓手臂去代償。
總之,後來書豪場上不到3成的三分命中率、被冰板凳的下場,可能可說是信心問題、體系無法配搭,以及狀態沒能調整好的問題兼有之。這對他必然是十分艱困的調適。
▍
運動員是一項很殘酷的職業。每一年有太多人無法達成夢想、有人年華老去被取代、有人傷後再也回不來、有人只是錯失了一個關鍵球就從此上不了場…。
我在大學籃球隊打到大四下和延畢準備留學的那個學期。當時老爸和一紅粉知己女同學都問我:「為什麼(沒那打出名堂的條件)還要繼續打球隊?」我也答不上,只能說,想趁身體和生命進程中最有條件的時刻盡情揮汗、不留憾恨,能打到哪個境界就到哪。
「影響力」重要嗎?重要,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有偉大志向、胸懷福音的人來說。我認為自己過去能從林來瘋之初就能描繪出他的奮鬥軌跡,不單是因為愛籃球,更是因為我能看懂這個年輕人想打的球,與其內涵共鳴:福音、亞裔驕傲、打破刻板印象、成為上帝給這個時代的見證。這是 #公共神學 的響應。
但這個故事也存在另一面:失敗、受傷、沮喪、邊緣、被時代背棄。我們要學會敬佩那些完全沒有任何扛起「大我」的執念,專心「只」做好練球這一件小事的球員,但也要肯定林書豪劈荊斬棘拓荒開墾的劃時代里程碑。正如我堅信自己這些年抉擇的價值意義,但同時對那些摒棄所有雜音(無視中港台一切政治紛擾和公共神學參與)只把博士和升等論文一篇又一篇琢磨發表出來的學界同儕,也感到無比敬佩。
未來,林書豪還會面對一個重要的「影響力抉擇」。一個是莫斯科中央陸軍(CSKA)給他的報價,一個是中國大陸的CBA。再次強調,價值選擇無關對錯,但每種選擇都必須面對相應的後果,自己去承擔。
專業上說,俄羅斯這支球隊所屬的歐洲聯賽是世界第四高水平,CBA則球賽鬆散混亂,外援單打自幹、團隊配合以及訓練水準落差巨大。如果林書豪的志向真的是重返世界籃壇最高競技殿堂的NBA,中央陸軍會是目前檯面上最佳選擇。但如果他想的是「影響力」、商業價值、更多經營華人禾場的機會,甚至夾帶背景攜上弟弟書緯一起打球,那他只能也只會選擇CBA。
▍
前途茫茫的林書豪說,他今年很不想回來亞洲行分享;甚至,他昨日的講稿完全是最後一小時才趕出來。我完全相信。每一年我都關注他的佈道信息內涵。當成功的光環退卻,你必須繳交在佈道祭壇的,是你真實的靈魂。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見證不會永遠是榮耀的。甚至參與公共,或什麼扛起黃種人招牌這種事,也從來只是我們把自己強迫放在那個位置上,才堆出的壓力與失落。
事實上,神已經在一切場域中為我們爭戰、得勝並且掌權了。我們要參與的,不是公共,而是祂的宇宙計畫中。
“In the end, what I want you to see is that the God that this man serves is really worth it.” 林書豪分享會總結。這是我聽過他至今最深刻、最從心發出的一次見證。因為書豪自己,正是信息的第一個佈道對象。
(photo by GoodTV 好消息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