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受到美國Adweek委託繪製介紹美國一流資料連接平臺——鏈睿(LiveRamp),鏈睿在文章中提出未來十年關於CX(客戶體驗)對於世界頂級品牌、代理商和發佈商的影響。
Adweek是美國廣告行業周刊,於1979年創立。Adweek涵蓋了創意,客戶與代理商的關係和全球的廣告相關資訊。目前是美國第二大廣告行業刊物,主要競爭對手是Adage。
因為已經是第二次和Adweek合作,藝術總監和他們的編輯團隊都對我的創作非常放心,所以草稿幾乎是一次就通過,我也有一點「自由發揮」的空間,例如加上台北101在背景,或是放上「永和咖啡廳」的中文字樣(因為我住永和)。
而因為他們這個專案是希望插畫能夠做成動態,所以我在構圖和擺置的時候,也特別去考慮到如何讓他們的團隊能有最大的設計動畫的空間。近年來因為種族主義的話題,所以在畫人物時,往往都會被團隊要求,所以得畫不同人種的臉譜,雖然有點麻煩但是還是滿有趣的。
有興趣看動態版的話,可以點此連結!https://www.adweek.com/sponsored/first-party-data-is-your-future/
最後因為他們很滿意我創作出來的結果,所以又幸運的被加錢了🙈🎉🎉🎉
Five illustrations I did for Adweek advertising content collaborated with Global Product Marketing Lead, Identity, LiveRamp.
For the ideas of the illustrations, I focused on how LiveRamp can take care of the CX(customer experience) based on their individual identities. They find a way to delight people by making sure everything customers do anticipate or fulfill their needs.
Hope you enjoy my work, and feel free to click on the link to see the motion look of every illustration.
Many thanks to Raquel Beauchamp for the art direction and the motion designs. :D
#LiveRamp #illustration #illustrator #art #artwork #adweek #advertising #advertisement #customerexperience #CX #socialmediamarketing #socialmedia #future #scifi #插畫 #插畫家 #刊物插畫 #插畫設計 #behance #廣告設計 #廣告插畫 文化部 城市美學新態度 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dPi 設計插畫誌 Wacom Taiwan Fliper 插畫.好心情 台北插畫藝術節 Taipei Illustration Fair
「adweek中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adweek中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adweek中文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dweek中文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adweek中文 在 再次受到美國Adweek委託繪製介紹美國一流資料連接平臺 的評價
- 關於adweek中文 在 您即將離開本站 - 社群網紅飯店旅館推薦指南 的評價
- 關於adweek中文 在 YouTube's Rewind replacement is a livestream event called 的評價
- 關於adweek中文 在 Advertising Week速寫:Facebook新推四產品,讓你更加離不 ... 的評價
adweek中文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運用網紅圈粉,凝聚同溫層,貌似是時下西方政治圈社群行銷之必要工具。不過,報導也指出,真正若比起龐大的競選廣告規模來說,網紅的佔比還真是微不足道。
韓國瑜的「一支穿雲箭APP」:選舉期圈粉動員的政治社群行銷
是這樣的。最初看到有版友po了一張截圖,於是引發了我的好奇心試玩,也發現早有許多科技高手發表了專業評測開箱文。故產品面在此不贅述。我試著以「政治社群行銷」的角度來看這款產品。
事先聲明:我不是韓粉,也不是韓黑。我的交友來自世界四面八方,也有各種顏色,也有世界和平。或許你會問,既然不是來表態的幹嘛還要攪這種渾水?因為我想從「政治社群行銷」的角度理解這個趨勢。
體驗流暢 「留言教學」的啟示
無論你喜不喜歡App裡頭的內容,多少得承認這款app的使用體驗很流暢也很直覺:要求使用者做轉換的行為(action功能)一目暸然,而且「韓家軍名冊」還為支持者圈好了25個同溫層粉絲頁。鏡面上指示字不多,視覺設計清晰明白。它的功能不輸臉書封閉社團,甚至可以做更多事。
最吸引我目光的功能是「黑韓退散」。它抓出了許多被視為黑韓的臉書粉絲頁,並且集結了貼文。我個人的猜測是:這可能是運用臉書貼文爬蟲,使用社群貼文關鍵字,篩選各路負面貼文,匯集而成,呼籲粉絲協助反文宣。特別的是「澄清內容功能」:每一篇被過濾出的負面貼文都被配上一篇澄清貼文。使用者只要按下複製鍵,再按下「澄清去」,就可以前往標的貼文,然後貼上已經複製好的澄清貼文,按下送出就完成了。三步驟完成一個行為(action),這流暢度跟教科書上說的非常接近。
這種「三步驟方式」有利於兩類使用者:一類是重度使用者,另一類是給熟齡族群。對重度使用者來說,就可以不斷刷屏並且重複相同機械式動作「點開、複製、貼上」,有利大量製造澄清貼文。至於對熟齡族群來說,三步驟動作邏輯執行簡易,記憶度高。
「檢舉功能」同樣也是三步教學完成,簡明扼要,非常清楚。
四大效果
我還有一個想法是:這個app其實還有一個厲害的功用,是把「韓粉」ID真實化。
我知道數位世界裡有各種灌水灌票的黑招數,在此不討論。我的假設前提是使用者都是真人真互動。在臉書世界繁體中文的使用者天花板大約不到3000萬。這個量體很小,一旦灌到歪掉,其實很容易抓包。
「穿雲劍app」註冊時要求綁定個人臉書帳號。如果使用者完成綁定,又假設這些願意被綁定的人,都是願意參與的粉絲,也有高度投票意願,基本上就可以得知非常精準的支持者畫像(profiling and demographics),而且還可以帶來四個效果:
1. 綁定社群帳號,可以看見真正的支持者樣貌。這可以用於比對投票前民調。
2. 証明圈內粉絲與社群是真人真互動,App管理者還可以拿出使用者後台數據,以證明互動不是來自殭屍水軍。
3. 巧妙避開Facebook與Google的政治廣告監管
4. 凝聚同溫層。實體線下活動集結時,登高一呼,號召迅速,動員有效率
我無法查證台灣第一個總統選戰的APP是哪一個。但可以確定「一支穿雲箭」不是第一個總統選舉的候選人App。至少可以追溯到2011年9月,當時挑戰馬英九連任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她的競選總部發表了競選App「小英ING」以及競選官網,讓支持者方便獲得蔡英文競選的各種訊息,包括重大訊息推播、競選政策與政綱、新聞內容、最新TVC與網路影片與小額捐款。其中「小額捐款」是當時一大亮點:使用者可劃撥與電話捐款,按下「電話捐款」一鍵播打免播號。但顯然在當時的設計重點是「三網合一」,而使用者行為的重點也並不在於「社群行銷」。
用APP選總統,玩社群,刺激互動,這些事其實在2016年,川普與對手希拉蕊柯林頓就分別做過了。當時美國的「AdWeek」(廣告周刊)與許多政治評論專家都在多方角度有著墨。在此不贅述。
https://www.adweek.com/…/trumps-campaign-just-quietly-laun…/
目前App Store已經無法下載當年希拉蕊的競選App。但川普的還在,而且封面寫的還是2016年,所以我也試玩了一下。以川普的APP為例,一定要綁定的個資包括臉書帳號,用於創建app帳號;電郵與電話是在登入時使用。這個APP同樣包括了「Action」(行動)「Newsfeed」(新聞),以及「Info& Event」(活動與資訊)三大項。裡頭還有一個厲害的小項目「Leaderboard &Social」,它把「為川普做了些什麼事情」變成一個社群遊戲競賽,完成特定任務可得到積分換取虛擬獎章。這很有助於同溫層粉絲彼此曬戰利品互動。
2020政治社群行銷新出路:網紅
對美國政壇來說,總統競選App早已不是新鮮事。不過,經歷2016年總統選舉與劍橋事件後,顯然政治輿論操手們深刻體會到,必須在數位工具上另找新出路。
「政治社群行銷」是2020年的熱門話題。華爾街日報報導,許多政治人物的支持者團體正在從品牌行銷的技巧上取經,運用在政治理念的傳播,尤其是網紅。美國的政治人物們正在尋求YouTuber,微網紅、小號中號大號甚至超級網紅的支持,因為這些網紅具有互動渲染力進而擴張影響力。報導指出,有部分政治理念團體認為,運用網紅的說服力,比起電視廣告或傳單有效得多。
例如角逐總統候選資格的加州民主黨參議員哈莉絲,就邀請YouTuber為她擴大聲量,增加互動,像是參加她的競選活動或是送出T恤等小物。有些政治人物則是雇用小編創作迷因文宣拉抬社群互動,也是一大特點。至於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為了延續執政,則是邀請多位西裔社群媒體網紅,幫忙想想辦法,發揮影響力。
運用網紅圈粉,凝聚同溫層,貌似是時下西方政治圈社群行銷之必要工具。不過,報導也指出,真正若比起龐大的競選廣告規模來說,網紅的佔比還真是微不足道。
adweek中文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韓國瑜的「一支穿雲箭APP」:選舉期圈粉動員的政治社群行銷
是這樣的。最初看到有版友po了一張截圖,於是引發了我的好奇心試玩,也發現早有許多科技高手發表了專業評測開箱文。故產品面在此不贅述。我試著以「政治社群行銷」的角度來看這款產品。
事先聲明:我不是韓粉,也不是韓黑。我的交友來自世界四面八方,也有各種顏色,也有世界和平。或許你會問,既然不是來表態的幹嘛還要攪這種渾水?因為我想從「政治社群行銷」的角度理解這個趨勢。
體驗流暢 「留言教學」的啟示
無論你喜不喜歡App裡頭的內容,多少得承認這款app的使用體驗很流暢也很直覺:要求使用者做轉換的行為(action功能)一目暸然,而且「韓家軍名冊」還為支持者圈好了25個同溫層粉絲頁。鏡面上指示字不多,視覺設計清晰明白。它的功能不輸臉書封閉社團,甚至可以做更多事。
最吸引我目光的功能是「黑韓退散」。它抓出了許多被視為黑韓的臉書粉絲頁,並且集結了貼文。我個人的猜測是:這可能是運用臉書貼文爬蟲,使用社群貼文關鍵字,篩選各路負面貼文,匯集而成,呼籲粉絲協助反文宣。特別的是「澄清內容功能」:每一篇被過濾出的負面貼文都被配上一篇澄清貼文。使用者只要按下複製鍵,再按下「澄清去」,就可以前往標的貼文,然後貼上已經複製好的澄清貼文,按下送出就完成了。三步驟完成一個行為(action),這流暢度跟教科書上說的非常接近。
這種「三步驟方式」有利於兩類使用者:一類是重度使用者,另一類是給熟齡族群。對重度使用者來說,就可以不斷刷屏並且重複相同機械式動作「點開、複製、貼上」,有利大量製造澄清貼文。至於對熟齡族群來說,三步驟動作邏輯執行簡易,記憶度高。
「檢舉功能」同樣也是三步教學完成,簡明扼要,非常清楚。
四大效果
我還有一個想法是:這個app其實還有一個厲害的功用,是把「韓粉」ID真實化。
我知道數位世界裡有各種灌水灌票的黑招數,在此不討論。我的假設前提是使用者都是真人真互動。在臉書世界繁體中文的使用者天花板大約不到3000萬。這個量體很小,一旦灌到歪掉,其實很容易抓包。
「穿雲劍app」註冊時要求綁定個人臉書帳號。如果使用者完成綁定,又假設這些願意被綁定的人,都是願意參與的粉絲,也有高度投票意願,基本上就可以得知非常精準的支持者畫像(profiling and demographics),而且還可以帶來四個效果:
1. 綁定社群帳號,可以看見真正的支持者樣貌。這可以用於比對投票前民調。
2. 証明圈內粉絲與社群是真人真互動,App管理者還可以拿出使用者後台數據,以證明互動不是來自殭屍水軍。
3. 巧妙避開Facebook與Google的政治廣告監管
4. 凝聚同溫層。實體線下活動集結時,登高一呼,號召迅速,動員有效率
我無法查證台灣第一個總統選戰的APP是哪一個。但可以確定「一支穿雲箭」不是第一個總統選舉的候選人App。至少可以追溯到2011年9月,當時挑戰馬英九連任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她的競選總部發表了競選App「小英ING」以及競選官網,讓支持者方便獲得蔡英文競選的各種訊息,包括重大訊息推播、競選政策與政綱、新聞內容、最新TVC與網路影片與小額捐款。其中「小額捐款」是當時一大亮點:使用者可劃撥與電話捐款,按下「電話捐款」一鍵播打免播號。但顯然在當時的設計重點是「三網合一」,而使用者行為的重點也並不在於「社群行銷」。
用APP選總統,玩社群,刺激互動,這些事其實在2016年,川普與對手希拉蕊柯林頓就分別做過了。當時美國的「AdWeek」(廣告周刊)與許多政治評論專家都在多方角度有著墨。在此不贅述。
https://www.adweek.com/digital/trumps-campaign-just-quietly-launched-mobile-app-called-america-first-173044/
目前App Store已經無法下載當年希拉蕊的競選App。但川普的還在,而且封面寫的還是2016年,所以我也試玩了一下。以川普的APP為例,一定要綁定的個資包括臉書帳號,用於創建app帳號;電郵與電話是在登入時使用。這個APP同樣包括了「Action」(行動)「Newsfeed」(新聞),以及「Info& Event」(活動與資訊)三大項。裡頭還有一個厲害的小項目「Leaderboard &Social」,它把「為川普做了些什麼事情」變成一個社群遊戲競賽,完成特定任務可得到積分換取虛擬獎章。這很有助於同溫層粉絲彼此曬戰利品互動。
2020政治社群行銷新出路:網紅
對美國政壇來說,總統競選App早已不是新鮮事。不過,經歷2016年總統選舉與劍橋事件後,顯然政治輿論操手們深刻體會到,必須在數位工具上另找新出路。
「政治社群行銷」是2020年的熱門話題。華爾街日報報導,許多政治人物的支持者團體正在從品牌行銷的技巧上取經,運用在政治理念的傳播,尤其是網紅。美國的政治人物們正在尋求YouTuber,微網紅、小號中號大號甚至超級網紅的支持,因為這些網紅具有互動渲染力進而擴張影響力。報導指出,有部分政治理念團體認為,運用網紅的說服力,比起電視廣告或傳單有效得多。
例如角逐總統候選資格的加州民主黨參議員哈莉絲,就邀請YouTuber為她擴大聲量,增加互動,像是參加她的競選活動或是送出T恤等小物。有些政治人物則是雇用小編創作迷因文宣拉抬社群互動,也是一大特點。至於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為了延續執政,則是邀請多位西裔社群媒體網紅,幫忙想想辦法,發揮影響力。
運用網紅圈粉,凝聚同溫層,貌似是時下西方政治圈社群行銷之必要工具。不過,報導也指出,真正若比起龐大的競選廣告規模來說,網紅的佔比還真是微不足道。
adweek中文 在 YouTube's Rewind replacement is a livestream event called 的推薦與評價
... in challenges based on trends from this year, get involved in "real-time experience" and answer trivia questions, as Adweek notes. ... <看更多>
adweek中文 在 Advertising Week速寫:Facebook新推四產品,讓你更加離不 ... 的推薦與評價
購買電視廣告在過去一向是主要的廣告媒介,但一項由Nielsen(Facebook所贊助)所進行的客戶研究,顯示Facebook的Video Ads可以強化品牌在電視廣告活動上的 ... ... <看更多>
adweek中文 在 再次受到美國Adweek委託繪製介紹美國一流資料連接平臺 的推薦與評價
再次受到美國Adweek委託繪製介紹美國一流資料連接平臺——鏈睿(LiveRamp), ... 的空間,例如加上台北101在背景,或是放上「永和咖啡廳」的中文字樣(因為我住永和)。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