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病了怎麼辦
自從我寫了「平價諮商資源整理」這篇文章之後,長年都在Google搜尋的第一個(感謝大家厚愛),但後來我發現還是有許多人在求助之前,會經歷一段長期的猶豫。
.
這個猶豫很正常,畢竟要從辨認、接受、到意識到自己需要協助,的確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這個旅途的路短一點呢?於是,我做了這份「旅行地圖」。
.
這一份短短的簡報,是整理自《康健》五月號我很喜歡的這一期,情緒與身心精神疾患的懶人包,書裡面提供非常多有用的資訊,不過這份簡報我會著重在下面幾個部分:
.
—如果我心生病了,我要如何求助?
—求助的時候,要如何篩選治療師?
—如果生病的是我的家人,要怎麼「拖他」去看醫生?
.
簡報裡面大部分的內容都不是我寫的,是書裡第二章非常精彩的內容,我只是整理下來做成簡報而已。在整理的過程當中,我自己也獲益良多,尤其是書裡穿插許多名人的故事,製造出一種「原來我不孤單」的感覺,整本雜誌短小精悍,涉及的主題很廣泛,第三章竟然囊括了十一大常見身心疾病的形成原因、症狀、治療、還有陪伴策略,不僅是一般民眾,我覺得專業人士也值得擁有一本!
.
面對身心的困境,就像是在一個黑暗的森林裡,摸索出一條路徑。在這個冒險當中,除了需要有隊友(朋友/家人)陪伴,也要有NPC魔法師的引導(專業的助人工作者),才不會在冒險當中迷失方向,然後在下一個轉角,看見柳暗花明。
.
在疫情蔓延的日子裡,希望我們都好好的;如果你不太好,那也沒關係,只要你願意伸出手,我們都會陪你一起走。
#標記你覺得需要這篇文章的人
#也可以分享給你需要的朋友
——
本篇簡報整理自《康健雜誌2021年五月號:情緒就醫指南》一書,想買這本書回去收藏的可以點這裡
https://m.commonhealth.com.tw/magazine/4536
康健雜誌 #情緒就醫指南 #憂鬱症 #焦慮症 #躁鬱症 #失眠 #酒精成癮 #酗酒 #失智症 #妄想症 #思覺失調症 #過動症 #自閉症 #拒學 #depression #anxietydisorders #bipolardepression #alcoholink #insomia #dementia #delusion #schizophrenia #adhd #autism #schoolrefusal
adhd躁鬱症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花花本身並非醫療相關人員,僅以同為患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
昨晚花花收到了一封網友的來信,內文主要詢問我現在是否還有在服藥,並且想了解思覺失調是否有遺傳的可能,因為網友與他的家人都有同樣的疾病。
=======
就我目前所吸收到的資訊來看,精神疾病有沒有直接遺傳的可能還不能夠肯定,可以知道的是家族中若有人出現精神疾病,其他家人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也會比較高,且越近親罹患的機率就越高。
但,並非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就一定會生下有精神疾病的子女,有研究指出,有精神疾病的父母生下的同卵雙胞胎,其中一人有發病另一名則沒有,因此精神疾病不能夠完全用基因來解釋。
我在十八、九歲時被診斷出罹患思覺失調與憂鬱症(後來演變成躁鬱症),直到我二十八歲的這十年間,陸陸續續都有為了治療疾病而尋求醫療的協助,從精神科到腦神經內科皆有我的就診記錄。
不論是哪一位醫師給我的說明與解方都大同小異,大概都是血清素濃度太低、多巴胺無法正常分泌因此我會容易感覺情緒低落,前額葉的功能異常因此會出現幻聽、幻覺等思覺失調的症狀。
:「醫師,這個藥我得吃多久病才會好?」
:「這些藥是用來控制妳的症狀的,什麼時候能停藥得看妳的反應;但也有很多患者停藥之後症狀又惡化,所以通常都還是建議一直吃下去避免復發。」
跟許多人一樣,我也曾經以為精神疾病就如同感冒,只要投藥把病毒殺光後就會痊癒並且產生抗體;結果精神疾病就跟唇皰疹一樣難纏,平常看似沒事了,但某天醒來時就發現嘴角又出現潰瘍。
"殺不死妳,但也不會放過妳。"
=======
看過自傳的讀者們都知道,使我對生存感到絕望的並非我的精神疾病,而是我一整個荒謬的人生;我多次嘗試自殺並不是想結束疾病帶給我的困擾,而是想停止我這場名為人生的鬧劇。
在多次嘗試自殺最終卻都失敗之下,我才正式接觸了改變我生命風格的 #個體心理學 (又稱 #阿德勒心理學) ,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品就是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
當然,並不是看完書後我的病就好了這麼戲劇化,看書是一回事,吸收內容並且實踐又是另一回事了。實踐個體心理學的過程並不輕鬆,也很難堅持下去,不過這不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改天有機會再講。
針對來信網友的問題“思覺失調會不會遺傳”以及"停藥後會不會復發",我以停藥並且實踐三年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回答。
一、精神疾病是後天造成的。
二、停藥後確實還是會復發。
=======
由於我本身是生父母不詳出生後被領養的小孩,因此我無法得知我的親生父母是否有精神疾病,不過我本身有生育兩名孩子,在他們身上也確實都有精神疾病的影子,他們兩個同時也都被確診ADHD。
在長子還很年幼的時候,我就能夠感覺到他是個多愁善感的孩子,我曾經很自責自己將精神疾病遺傳給他,直到我開始研究個體心理學後明白,長子是被我一手帶大的(直到離婚之前),因此在他身上會看見我的影子非常正常。
"錯誤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這種家庭中變成模範和榜樣的作用,孩子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而然就把這些卑劣的行徑,比如竊盜,當成一種謀生手段。"(談犯罪性格是否與生俱來)《走出孤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非常重視兒童的教育,阿德勒認為個體大約在四五歲大的時候,他的性格就已經成型,而往後的人生也會遵循他的性格走出對應的人生型態。
在缺乏適當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但性格往“不安”、“多疑”等方向發展,長大後將會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發展出精神疾病。而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正是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關鍵,若照顧者本身很情緒化,孩子也很難發展出正面樂觀的性格。
=======
與其說我把精神疾病的基因遺傳給我的孩子們,更合理的說法是,我把精神病患的生活型態,教給了我的孩子們,使他們習得這樣的生存模式,並且發展出會被社會認定為 #精神病患 的性格。
因此,即便罹患精神疾病,只要能夠提供給孩子穩定、安心且正向的成長環境,患者的孩子也可能終生都不會出現精神疾病。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才會被診斷為精神病患,既然如此又怎麼能夠在教養孩子上,做到完全不情緒化呢?
當然不可能完全不情緒化,正是因為有不同的情緒變化才能稱為人,不然跟機器又有什麼不同呢?
不論父母有無精神疾病,許多家庭的教養只會停留在情緒失控打罵孩子就結束;孩子犯錯是一回事,但父母打罵孩子也同樣不該發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只會習得避免在父母面前犯錯,同時也會變得無法認同自己。
在還沒有獨力生存的能力之前,孩子必須仰賴照顧者才能夠得以活下去,因此照顧者對自己的評價會變成一種影響一生的自我認同。
經常被父母嘲笑、批評、否定或忽略的孩子,長大就容易變成缺乏自信、沒有主見以及疑心病重的大人,嚴重者就會演變成精神疾病,不論家族是否有出現過病史都一樣。
在教養孩子上難免會有沮喪無力、憤怒痛心的情況,與孩子間的爭執也在所難免,但只要在每一次的失控後,誠心地為自己的情緒失控向孩子道歉,並且跟對方說明自己為什麼會為此抓狂,孩子會明白是人都會有犯錯與失控的時候。
重點在於是否能夠從中獲得讓彼此變得更好的經驗。
=======
接下來,說說關於停藥後又復發的問題吧。
精神疾病是後天所造成的,在個體心理學中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精神疾病是個體自己所選擇的生存模式」,也就是說我會患病是我自己所選的,既冷血又荒謬是吧?改天再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接受這個理論的。
雖然是自己選擇患病,但患病之後對生理上造成的傷害也是真實且不可逆的;醫療研究證實缺乏適當生長環境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發展會遠低於同齡的孩子,甚至會出現萎縮的情形。
大多數的生物都是在發育得差不多了才會出生,黑猩猩出生後不久就有活動能力,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抓住母猩猩,以及尋找奶頭自主進食;人類大概是所有生物當中最脆弱的一種,出生後不僅沒有任何生存能力,連大腦都只有成人的三成不到。
五歲大的孩子性格已經成型,這個理論並非阿德勒瞎掰出來的;剛出生的寶寶大腦雖然小,但是發展卻非常的快速,也因此出生後頭幾年的環境對大腦發展的影響才會如此大。
缺乏適當環境成長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無法得以健康的發展,甚至會停止發展造成一些永久性的傷害,這也是為什麼精神病患停藥後又會容易再復發的原因。
如果可以選擇,相信大家都會想要有個健康的腦袋,不過我相信在現今的世界上,不論哪個國家的人,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健康」的。
這些年來研究個體心理學後,我已經不會再執著於自己到底有沒有康復的一天這樣的念頭;正常或健康與否,都是人自己訂出來的標準,但這個標準的依據又是從何而來?
=======
與其稱之為「精神疾病」,我偏向於認為這是「個人特質」。認為是疾病就會想要去治療、去消滅;但若是個人特質,那就是怎麼去接受與面對的問題了。
停藥後的我,經常還是會出現情緒低落,或是躁症期間過度亢奮,去年剛接回兒子們後,暴漲的壓力也讓我的幻聽又多次重新出現;我明白服藥並不是為了治療這個病,而是像麻醉藥一樣,讓這個症狀暫時變得不活躍,但那不表示症狀已經不存在了。
學習個體心理學後也讓我明白,情緒的變化是我難以靠自己控制的,因為我的大腦負責控制情緒的部分,早在成長期間就已經受到不可逆的傷害;但大腦控制行為的部分顯然還算健康,因為我不會出現身體不聽大腦使喚的情形。
我指的並不是什麼情緒失控而打人這種不聽使喚,而是像妥瑞氏症那樣,因為大腦不正常放電而出現無法控制的肢體行為;情緒失控而出現的行為,實際上仍舊還是自己能控制的。
因此我能夠做到情緒歸情緒;行為歸行為。
當下的情緒低落是真的,也確實讓我很難受,但那並不會影響我去做該做的事情;如果我因為情緒低落而無法做任何事,在個體心理學的說法會是:
「為了不做某某事而不斷放大自己情緒低落的問題。」
在情緒低落的情況下,或許處理事情的效率與品質都會比較差,但我們也只是生存在一大群同物種間,在不傷害他人同時也不傷害自己為前提,讓自己過得好好的這樣就夠了,何必一定要達到完美才肯做?
所以,我的精神疾病從來就沒有真的康復過,我只是找到了和平共處的方式罷了。
⚠️補充說明:開始鑽研個體心理學時我還在服藥期間,當時我是在醫師的許可下漸進式停藥,身心狀況嚴重者切勿擅自停藥。
adhd躁鬱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 台北場預售倒數|這是一封相信愛與記憶永恆常存的信 ◓
◐ 我們將會演出_________曲目回答,撐住彼此 ◒
.
.
.
.
.
「潮汐中的你們晚安,我是引言人 綠繡眼 Zos/漢評。」
這是一封 #相信愛與記憶永恆常存 的信:
————————————
2019那年夏天,理論上女孩應該要從搬離大安區,遠離雨不停又過於擁擠的臺北,想著自己人生的時間軸就是跟著所有人的22歲一樣往前跑,忽然覺得生命又多了股憂傷跟太過單調的無奈。面對2020逝去,2021的到來像是新生——為何是新生呢? 因為那年夏天女孩沒有畢業,或者是,他們都沒有畢業。
「17歲確診重度憂鬱症。那年春天我媽媽在她的房間上吊自殺了,我是把她放下來的那個人,因為妹妹嚇得不敢動。後來我才發現我還有成人ADHD,後來我連菜刀都拿不穩,滿腦子都是我會切壞我的手,我就跑去重考了。」
『19歲確診重度憂鬱症,一年半後轉為雙向情緒障礙。那個夏天我被親密的人強暴,分不清楚臉上是淚水還是汗水,結束後我以為這一切都是對的,才知道我病了。確診後我逃學了快一年,靠著同學老師拉著我回學校,不然我現在不會在這。』
那個他們是我跟他,一個男生跟一個女生,有著一樣的精神疾病,在彼此需要扶持的時候在暗夜裡看見彼此,正是2019年春夏之際。女孩快畢業了,男孩重考了第三次大學。
師大中文到實踐餐飲,男孩喜歡的文字與餐飲都沒辦法拯救他離開17歲的陰影,從男孩輕輕地放下母親後,他便把自己鎖在十七歲的夏天,成了一個難以被進入心房的孤獨患者。
蝸居大安租屋處,女孩在那個她嘗試自殺失敗無數次的房子裡,收到了來自異地學校的通過申請,努力把十九歲的夏天塗白,卻每每在夏季來臨之前,總是會被勾起疼痛的記憶。 女孩心疼男孩一個人努力了這麼久,男孩惋惜女孩在有生之年遇見最爛的事。
於是他們一起度過了那個春與夏,那屬於兩人最為脆弱的季節。
每日每夜,男孩分享他的夢境給女孩,女孩則是講述她所知道的知識給男孩。 為了讓男孩離開被禁錮的時間,女孩天天都去男孩家裡等他,領著他重始梳妝打扮的本領,一起外出在文湖線上曬著暖陽,學習不再害怕。
為了讓女孩離開被躁鬱控制的情況,男孩願意分出心扉裡的一點空間,讓女孩在狂躁之到裡頭任意跑跳,只要男孩在,他不要讓女孩受傷。他們甚至寫了一張to-do list,想要一起突破彼此心裡的屏障,去完成那些平常人也能一起做的事。那些是快樂的時候,只可惜大多時候他們都是悲傷的。
某夜,男孩發作得兇,女孩卻因為安眠藥效發作,嗜睡不已。男孩無助地告訴女孩,在他爸爸沒收所有皮帶前,男孩偷藏了一條;此刻他只想用著自己身高180的優勢,將皮帶掛上冷氣出風口,再把自己懸吊上去,像當年的媽媽一樣。
女孩沒有力氣去多做任何阻抗跟斥責了。即便是輕微,躁鬱症跟憂鬱症反反覆覆發作的身體也早已讓女孩疲累,於是女孩請求了男孩一件事。 「欸,你要上吊前,先把我的咖啡色皮帶吊好,在我睡著後把我輕輕掛上去。這樣兩個人一起死掉,你比較不害怕。」 隔天張開眼,女孩還在同個房間。男孩在旁邊蜷縮著睡去了,眼角掛著還沒擦掉的淚痕。
春季就要過去,他們紛紛換上短袖短褲,照片裡的笑容也越來越閃爍。 那是第一次,男孩逃離了春天的死亡,而女孩忘記了夏天的恐懼。
他們白天出不了太遠的門,於是就在夜裡的內湖街邊遊晃,走過帶著黃光照耀的隧道當作白日。正是因為無法離開彼此太遠,才覺得跟對方在一起的每個時刻,都像是在銀河裡做了一場場太好的夢。
女孩曾想過,如果能把時間留在某一瞬,是不是停在這個時刻才是最好的? 我們可以永遠做夢。永遠快樂。永遠忘記過去。永遠忘記我們生病。永遠⋯⋯還有更多的永遠。 後來竟也忘了男孩怎麼跟女孩分開的。只記得那年指考,考出了都卜勒效應的藍移與紅移,是女孩跟男孩講過的行星效應。
他們不相愛,只是相守;他們不爭執,只是體諒;他們不分離,只是用著彼此都更喜歡的方式去關心對方。女孩還是跟男孩在一起,男孩也還是跟女孩在一起。
書寫《凌星凝望》時,女孩正準備2021搬去新的城市,展開新的生活;男孩則是在新的學校過得比從前快樂,不再逃學,家裡也不再像是個沒有時間概念的地方。
或許他們遇見彼此的2019並不是那麼完美,但是在某個也許不遠的將來,他們將會放棄訴說永恆、忘記人生中有過苦痛的一瞬,剩下愛與記憶永常存。
————————————
◑ 潮汐|Theseus忒修斯 2021五週年巡迴 ◐
#台中場:01/24(日)20:00|洞穴 The Cave
#高雄場:01/31(日)20:00|LIVE WAREHOUSE
#台北場:02/05(五)20:00|樂悠悠之口 光復南
#台北場:02/06(六)20:00|樂悠悠之口 光復南
◌ iNDIEVOX現正熱賣中 ◌
→ https://www.indievox.com/tour/search/103
✯ 預售三人套票:1350元(450元*3)
✯ 預售雙人套票:1000元(500元*2)
✯ 預售單人票:550元
✯ 現場票:6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