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回顧
最近,以羅妹號事件為背景的臺劇《斯卡羅》引起一陣熱潮。事件過程中,曾有美軍向琅𤩝發動進攻,但最後敗興而歸。不過,在更早以前,就曾經有另外一群人讓美軍踢到鐵板,甚至還讓美國首都一度淪陷。
---------------------------------------
雖然面臨中國崛起,目前美國還可以說是現在的世界強權。不過,美國當今的狀況並非一蹴可幾,它也曾經貧弱過。
或許你不知道,美國的首都也曾經淪陷。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以後,雖然美國取得獨立,但是其實美英兩國在邊界、主權、外交上仍有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爭議,而且英國還持續提供美國境內原住民武裝,協助其對抗美國的統治。不過,真正讓戰火爆發的是英國捲入了拿破崙戰爭。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不僅強迫徵召美國水手(他們其中有些人本來是英國逃兵)入伍,而且因為對法國實施禁運,扣押了美國商船。上述的原因讓美國對英國相當惱怒,於是打算利用英國陷於拿破崙戰爭泥淖、無暇顧及大西洋另一端的殖民地──加拿大的時候,進攻領土幅員遼闊,防守相對薄弱的加拿大。
就跟日後的美國一樣,自詡是自由與正義化身的美國,也期待在美國的武力進犯下,當地長期對英國統治不滿的加拿大人也會隨之起舞,起身一同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1949年以後的國民黨也曾經如此幻想,認為發動反攻以後,長期接受共產黨暴政的百姓會裡應外合協助國民黨)
卸任的總統傑佛遜甚至曾說:
今年只要行軍過去便能兼併加拿大,並且最後能夠將英國勢力完全逐出美洲大陸。
1812年6月18日,勢在必行的美國,由總統麥迪遜簽署了宣戰書,並在翌日公告,正式向英國宣戰。
戰爭就這樣唐突的爆發了。然而,其實英美雙方都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英國當時還在一心一意對付歐洲大陸上的拿破崙,因此在加拿大當地的駐軍僅有五六千人,其他的兵源都仰賴加拿大當地的民兵。
相較於情有可原,被迫無法好好投入這場戰事的英國,主動宣戰的美國則是因為總統麥迪遜的自信,而完全沒有做什麼準備。當時美國的正規軍不到 12000 人,即便後來國會授權部隊擴張至 35000 人,但因為是薪資低廉的志願軍,加上軍隊訓練不足,整體來說也是缺乏戰鬥力。
戰爭開打以後,一切的發展完全超乎美國人原先的想像。
邊境上的英軍不知道為什麼竟然比美軍早得知戰爭的消息,因此迅速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向美國守軍採取突襲,完全狀況外的美軍就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投降了。而從底特律出發打算進攻加拿大的美軍,在進軍以後,因為裝備不足而撤軍。英國軍隊隨即進逼,並發動了底特律包圍戰,最後攻下了美國的據點。美軍花了十六個月才收復了底特律。
雙方你來我往的在各地膠著的進行戰事,戰線遍布大西洋、美加邊境、美國海岸以及美國南方。總而言之,在美國行軍以後,卻還是遲遲無法兼併加拿大。
戰事持續了兩年以後,在 1814 年時因為拿破崙戰爭暫告段落,因此英國得以在英美戰爭中投入更多心力,並將軍隊調往美洲大陸。英國為了讓戰火波及美國本土,於是計劃針對維吉尼亞州進行襲擊。在進攻巴爾的摩、華盛頓特區和費城之間,最後英軍基於難度以及政治效果而決定以華盛頓特區為目標。
英軍在鄰近首都的布萊登斯堡之戰取得大勝後,知道消息的麥迪遜總統和許多高級官員紛紛連忙離開華盛頓特區,他們一路向北,離開有英軍的地方,最後抵達馬里蘭州的溪鎮,溪鎮也因此得到了「一日首都」的稱號。
麥迪遜總統曾在當地的居民家中借住一宿,該建築物一直保留至今,後來人稱麥迪遜之屋。(如果當年他睡在橋上,或許就會有一座麥迪遜之橋了)
8月24日,進入華盛頓特區的英軍在城區內四處縱火,白宮以及國會大廈都身陷火海。然而,火勢沒有持續太久,突如其來的大雨澆熄了華盛頓特區的大火,另外,一個乍現的龍捲風也造成英國船艦受損。在風暴之後,英軍很快地就撤出了華盛頓特區。當時白宮內部被燒得精光,只有外牆殘存,戰爭結束後才重建,然後也將被燻黑的外牆重新漆上白色。
這場戰爭最後在 1814 年 12 月 24 日,兩國外交官員在比利時的根特( Gent )簽署和約,正式停戰。《根特條約》對於戰爭前的邊界沒有太多的影響。不過,這場莫名其妙的戰爭,讓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第一次且唯一一次陷落,雖然僅僅陷落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26小時,但是大概很難有下一次了。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萬的網紅城寨 Singj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彌敦道政交所」 主持:湛國揚 嘉賓:鍾樂偉 (中大社科院助理講師) 題目:《那個半島不平靜 Land of Troubles》 逢星期四 9:00 ~ 10:00 pm...
麥迪遜總統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冷回顧 1814年8月24日的華盛頓大火
雖然面臨中國崛起,目前美國還可以說是現在的世界強權。不過,美國當今的狀況並非一蹴可幾,它也曾經貧弱過。
或許你不知道,美國的首都也曾經淪陷。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以後,雖然美國取得獨立,但是其實美英兩國在邊界、主權、外交上仍有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爭議,而且英國還持續提供美國境內原住民武裝,協助其對抗美國的統治。不過,真正讓戰火爆發的是英國捲入了拿破崙戰爭。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不僅強迫徵召美國水手(他們其中有些人本來是英國逃兵)入伍,而且因為對法國實施禁運,扣押了美國商船。上述的原因讓美國對英國相當惱怒,於是打算利用英國陷於拿破崙戰爭泥淖、無暇顧及大西洋另一端的殖民地──加拿大的時候,進攻領土幅員遼闊,防守相對薄弱的加拿大。
就跟日後的美國一樣,自栩是自由與正義化身的美國,也期待在美國的武力進犯下,當地長期對英國統治不滿的加拿大人也會隨之起舞,起身一同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1949年以後的國民黨也曾經如此幻想,認為發動反攻以後,長期接受共產黨暴政的百姓會裡應外合協助國民黨)
卸任的總統傑佛遜甚至曾說:
今年只要行軍過去便能兼併加拿大,並且最後能夠將英國勢力完全逐出美洲大陸。
1812年6月18日,勢在必行的美國,由總統麥迪遜簽署了宣戰書,並在翌日公告,正式向英國宣戰。
戰爭就這樣唐突的爆發了。然而,其實英美雙方都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英國當時還在一心一意對付歐洲大陸上的拿破崙,因此在加拿大當地的駐軍僅有五六千人,其他的兵源都仰賴加拿大當地的民兵。
相較於情有可原,被迫無法好好投入這場戰事的英國,主動宣戰的美國則是因為總統麥迪遜的自信,而完全沒有做什麼準備。當時美國的正規軍不到 12000 人,即便後來國會授權部隊擴張至 35000 人,但因為是薪資低廉的志願軍,加上軍隊訓練不足,整體來說也是缺乏戰鬥力。
戰爭開打以後,一切的發展完全超乎美國人原先的想像。
邊境上的英軍不知道為什麼竟然比美軍早得知戰爭的消息,因此迅速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向美國守軍採取突襲,完全狀況外的美軍就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投降了。而從底特律出發打算進攻加拿大的美軍,在進軍以後,因為裝備不足而撤軍。英國軍隊隨即進逼,並發動了底特律包圍戰,最後攻下了美國的據點。美軍花了十六個月才收復了底特律。
雙方你來我往的在各地膠著的進行戰事,戰線遍布大西洋、美加邊境、美國海岸以及美國南方。總而言之,在美國行軍以後,卻還是遲遲無法兼併加拿大。
戰事持續了兩年以後,在 1814 年時因為拿破崙戰爭暫告段落,因此英國得以在英美戰爭中投入更多心力,並將軍隊調往美洲大陸。英國為了讓戰火波及美國本土,於是計劃針對維吉尼亞州進行襲擊。在進攻巴爾的摩、華盛頓特區和費城之間,最後英軍基於難度以及政治效果而決定以華盛頓特區為目標。
英軍在鄰近首都的布萊登斯堡之戰取得大勝後,知道消息的麥迪遜總統和許多高級官員紛紛連忙離開華盛頓特區,他們一路向北,離開有英軍的地方,最後抵達馬里蘭州的溪鎮,溪鎮也因此得到了「一日首都」的稱號。
麥迪遜總統曾在當地的居民家中借住一宿,該建築物一直保留至今,後來人稱麥迪遜之屋。(如果當年他睡在橋上,或許就會有一座麥迪遜之橋了)
8月24日,進入華盛頓特區的英軍在城區內四處縱火,白宮以及國會大廈都身陷火海。然而,火勢沒有持續太久,突如其來的大雨澆熄了華盛頓特區的大火,另外,一個乍現的龍捲風也造成英國船艦受損。在風暴之後,英軍很快地就撤出了華盛頓特區。當時白宮內部被燒得精光,只有外牆殘存,戰爭結束後才重建,然後也將被燻黑的外牆重新漆上白色。
這場戰爭最後在 1814 年 12 月 24 日,兩國外交官員在比利時的根特( Gent )簽署和約,正式停戰。《根特條約》對於戰爭前的邊界沒有太多的影響。不過,這場莫名其妙的戰爭,讓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第一次且唯一一次陷落,雖然僅僅陷落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26小時,但是大概很難有下一次了。
麥迪遜總統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冷回顧 美國首都的淪陷
現在的檀香山時間還是美國的國慶日。就是因為是美國的國慶日,因此想回顧一下關於美國首都淪陷的冷知識。就像每個人總是有黑歷史一樣,美國在成為今天的世界強權之前,也曾經有慘不忍睹的過去;雖然其實在躍升世界霸主以後,美國還是曾經踢到鐵板。
或許你不知道,美國的首都也曾經淪陷。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以後,雖然美國取得獨立,但是其實美英兩國在邊界、主權、外交上仍有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爭議,而且英國還持續提供美國境內原住民武裝,協助其對抗美國的統治。不過,真正讓戰火爆發的是英國捲入了拿破崙戰爭。
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不僅強迫徵召美國水手(他們其中有些人本來是英國逃兵)入伍,而且因為對法國實施禁運,扣押了美國商船。上述的原因讓美國對英國相當惱怒,於是打算利用英國深陷於拿破崙戰爭泥淖,無暇顧及大西洋另一端的殖民地──加拿大的時候,進攻領土幅員遼闊,防守相對薄弱的加拿大。
就跟日後的美國一樣,自栩是自由與正義化身的美國,也期待在美國的武力進犯下,當地長期對英國統治不滿的加拿大人也會隨之起舞,起身一同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1949年以後的國民黨也曾經如此幻想,認為發動反攻以後,長期接受共產黨暴政的百姓會裡應外合協助國民黨)
卸任的總統傑佛遜甚至曾說:
今年只要行軍過去便能兼併加拿大,並且最後能夠將英國勢力完全逐出美洲大陸。
1812年6月18日,勢在必行的美國,由總統麥迪遜簽署了宣戰書,並在翌日公告,正式向英國宣戰。
戰爭就這樣唐突的爆發了。然而,其實英美雙方都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英國當時還在一心一意對付歐洲大陸上的拿破崙,因此在加拿大當地的駐軍僅有五六千人,其他的兵源都仰賴加拿大當地的民兵。
相較於情有可原,被迫無法好好投入這場戰事的英國,主動宣戰的美國則是因為總統麥迪遜的自信,而完全沒有做什麼準備。當時美國的正規軍不到 12000 人,即便後來國會授權部隊擴張至 35000 人,但因為是薪資低廉的志願軍,加上軍隊訓練不足,整體來說也是缺乏戰鬥力。
戰爭開打以後,一切的發展完全超乎美國人當初的想像。
邊境上的英軍不知道為什麼竟然比美軍早得知戰爭的消息,因此迅速採取先發制人的行動,向美國守軍採取突襲,完全狀況外的美軍就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投降了。而從底特律出發打算進攻加拿大的美軍,在進軍以後,因為裝備不足而撤軍。英國軍隊隨即進逼,並發動了底特律包圍戰,最後攻下了美國的據點。美軍花了十六個月才收復了底特律。
雙方你來我往的在各地膠著的進行戰事,戰線遍布大西洋、美加邊境、美國海岸以及美國南方。
總而言之,在美國行軍以後,卻還是遲遲無法兼併加拿大。
戰事持續了兩年以後,在 1814 年時因為拿破崙戰爭暫告段落,因此英國得以在英美戰爭中投入更多心力,並將軍隊調往美洲大陸。英國為了讓戰火波及美國本土,於是計劃針對維吉尼亞州進行襲擊。在進攻巴爾的摩、華盛頓特區和費城之間,最後英軍基於難度以及政治效果而決定以華盛頓特區為目標。
英軍在鄰近首都的布萊登斯堡之戰取得大勝後,知道消息的麥迪遜總統和許多高級官員紛紛連忙離開華盛頓特區,他們一路向北,離開有英軍的地方,最後抵達馬里蘭州的溪鎮,溪鎮也因此得到了「一日首都」的稱號。
麥迪遜總統曾在當地的居民家中借住一宿,該建築物一直保留至今,後來人稱麥迪遜之屋。(如果當年他睡在橋上,或許就會有一座麥迪遜之橋了)
進入華盛頓特區的英軍在城區內四處縱火,白宮以及國會大廈都身陷火海。火勢沒有持續太久,突如其來的大雨澆熄了華盛頓特區的大火,另外,一個乍現的龍捲風也造成英國船艦受損。在風暴之後,英軍很快地就撤出了華盛頓特區。
這場戰爭最後在 1814 年 12 月 24 日,兩國外交官員在比利時的根特( Gent )簽署和約,正式停戰。《根特條約》對於戰爭前的邊界沒有太多的影響。不過,這場莫名其妙的戰爭,讓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第一次且唯一一次陷落,雖然僅僅陷落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26小時,但是大概很難有下一次了。
麥迪遜總統 在 城寨 Singj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彌敦道政交所」
主持:湛國揚
嘉賓:鍾樂偉 (中大社科院助理講師)
題目:《那個半島不平靜 Land of Troubles》
逢星期四 9:00 ~ 10:00 pm
麥迪遜總統 在 城寨 Singj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彌敦道政交所」
主持:湛國揚
嘉賓:鍾樂偉 (中大社科院助理講師)
題目:《那個半島不平靜 Land of Troubles》
逢星期四 9:00 ~ 10:00 pm
麥迪遜總統 在 城寨 Singj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彌敦道政交所」
主持:湛國揚
嘉賓:鍾樂偉 (中大社科院助理講師)
題目:《那個半島不平靜 Land of Troubles》
逢星期四 9:00 ~ 10: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