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孩子上小學之後,我常常在思考「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
我們的教育系統重視考試,考試的分數成為衡量孩子學習的主要標準。從我小的時候到現在,時代雖然改變了,教育改革也改了無數次,但是分數至上的觀念,仍然大同小異。
為了講究考試的效果,每一道題目都需要有標準答案,但「標準答案」這件事,在學習來說究竟是不是一件必要的事?甚至,有些老師所謂的「標準答案」,是要求孩子們,在算式上完全依照老師所教的步驟來進行,才能獲得完整的分數;少寫了一條,不行,沒有按照老師規範的步驟來,就必須扣分。
有些考試題目的出法,明明就有其他思考的方向,但偏偏標準答案就只有理所當然的那一個,但只要學生懂得思考,就可以發現題目的盲點,答案或許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但,長期在群體中的孩子們,有時候不見得敢於爭辯,久而久之也就不再去思考,直接接受了這些「標準答案」。
我聽說過有些班級的老師,在檢討考卷時直接跟孩子們說:「這樣寫才對,沒有為什麼。」、「考試就看你答案有沒有寫對,沒人管你其他理由。」
這樣的「標準答案」制度下,容易脫穎而出的,有一部份或許是像以前的我一樣,在學習上相當早熟(俗稱資優生),也比較懂得出題邏輯的孩子。但也有一部份得到高分的,是那些花時間在寫習題、死背,在補習班研究考試技巧的學生。
但是,完全依照規範,寫出了「標準答案」,真的意味孩子們完全理解了這個題目嗎?他們真的能夠思考題目背後的意涵嗎?更深刻一點來看,我們所遭遇的每個問題,一定有一套「標準答案」可以去選擇嗎?
也許有些人會說:蔡醫師妳想太多了吧?不就是小學考試,讓孩子好好背,題目寫對了就好了啊!平常還是可以多思考啊~
但我真正憂心的是,當我們要求孩子為了拿高分,寫出「標準答案」時,孩子很容易誤以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考試,而考試的意義是為了拿到高分,要拿到高分就得選「標準答案」......無形中,他們其實正在慢慢失去思考的能力。
長年追求答案,容易讓孩子們的大腦變得僵化;而考試分數所帶來的壓力,也會快速地扼殺了孩子的學習動機。
逐漸的,當這群孩子從小學慢慢長大到高中,在寫所謂「學習歷程檔案」時,突然會感到生活中,除了唸書、考試之外,其實一片空白。我們真的希望,教育體制一路訓練出來的,是一群服從制度、追求「標準答案」,卻無法獨立思考,也沒有自主學習能力的考試機器嗎?
人生的每個問題,有沒有標準答案?當孩子們一一出社會之後,他們真正要面對的是什麼?他們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在兩個大孩子上小學,我以家長的身份,親身經歷教育現場的真實狀況後,我已經不只一次問自己這些問題。
雖然我一直是老師長輩口中的模範生、資優生,但在我真正出社會與創業之後,會發現:懂得溝通與表達,持續學習、不斷成長,遇到各種狀況能夠冷靜思考,並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不敗的軟實力。
也因為這樣,當我慢慢跳脫傳統家長的框架,開始重新去看待孩子之後,我改變了陪伴孩子學習的方式。
以往我在意考試成果,現在我開始更注意他們身為一個學生,有沒有「負起學生的責任」?該做的作業要完成,該準備的課程要準備,如果他們都做到基本的負責,那麼考試的成果我就不再苛求。
陪他們檢討考卷,沒有得分的題目,我試著理解他們的理由,如果他們的說法合理,我反而會讚美他們的思辨能力,而不再因為成績而評價他們的學習成果。
在學校的課業之外,我並沒有安排安親班,但我花比較多時間在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加強中文與英文的聆聽、閱讀、理解以及表達。因為語言文字是人際溝通最重要的媒介,懂得聆聽他人的想法,善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其實是職場上非常重要的能力。
最後,我用更多時間去陪伴他們,嘗試各種學習之外的興趣。女兒喜歡藝術,我們會一起去看展,陪她畫畫、討論設計,有時候也跟她一起插花,探索藝術的不同面貌。兒子對學科比較感興趣,除了學科之外,我們盡量鼓勵他多運動,也陪他打球、跑步。
在自我的反思和調整後,我在面對孩子學習這件事,已經不再那麼「傳統」。而這條不傳統的道路,雖然不容易養出「次次拿高分」的孩子,但當他們對「學習」本身產生興趣,開始會用更具有思辨的方式去看待他們的課業和生活時,我感到非常欣慰。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FF教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近呢個月開始我身為大學生嘅工作/初創生活,但都開始要投入社會了? 今日比大家跟蹤我一日,同時分享下我嘅工作環境! ? 究竟我係點樣保持高效嘅實習工作狀態?? 要自己管住自己有幾高難度? ? ------ ? Flowclass - 即時查詢、預約課堂 | 一站式比較全港補習社、私補老師 ...
高 師 大 教育系 評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的下一代和美國pk科技,能贏在起跑線上嗎?
分享一篇我的好朋友談教育的文章,作者郝景芳是大陸知名新銳科幻作家、教育企業「童行學院」的聯合創始人,比較東西方在兒童基礎教育思維上的差異,探討我們的下一代需要什麼、而我們能為他們做什麼?
文章轉載自郝景芳的微信公眾號:晴媽說(id:qingmashuo),已獲作者轉載授權。
前一段時間,有一所學校招生的新聞悄無聲息佔據了很多關注教育的人目光C位,紛紛議論:如果是你,會送孩子去這所驚世駭俗的學校嗎?
▎從一所學校引發的討論
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原來是矽谷鋼鐵俠 Elon Musk 埃隆.馬斯克給自己孩子建立的私人小學,現在對外公開招生了。
消息一經發出,瞬間擠破頭。加州有1000個以上家庭遞交了申請。 (注意!這只是本校Ad Astra的分校Astra Nova,雖然課程和模式照搬了本校,但畢竟只是子品牌,就已經如此轟動了。)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所學校入學考什麼:
試題一:首次殖民火星任務需要一位隊長。以下為六位候選人自評及他評的創造力、合作力、尋找資源力、定力、學習力、體力、意志力,七個方面的數值。
1.1 請問哪位候選人最適合擔任隊長來完成以下任務:
“存活並在火星建立基地,在兩年後返回地球。”
1.2 如果任務變成以下,誰又更適合:
“存活並在火星建立基地,使用火星的資源建立能源工廠。永久待在火星並等待三年後第二批殖民者。”
1.3 我們是否應該派人去殖民火星?為什麼?
試題二是一款自創的策略桌遊,讓孩子跟對手對戰二十次,摸清桌遊規律,並尋找出最佳策略。
哇哦,這樣的入學測試題,是不是耳目一新呢?你家小朋友會如何回答呢?
馬斯克原本建立的Ad Astra學校,只是給他的SpaceX員工家的少量小朋友辦的”子弟校“,也算是承襲了我們社會主義祖國”企業辦校“的優良傳統,有著濃濃的SpaceX企業風。那麼這所學校日常如何教學呢?
Ad Astra的學生:
- 不分年級:8-14歲的孩子一起上課
- 側重科技:學習的科目主要是編程、AI、倫理和工程
- 練習創業:每人都會建一家虛擬公司,使用學校的虛擬貨幣進行創業和交易
- 接受複雜性挑戰:模擬、案例研究、製造和設計項目、Astra Nova開發的實驗室和企業合作夥伴;學生被複雜性和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所吸引。
- 每年更新:每年根據學生和每個項目、實驗室、討論或戰略計劃的經驗教訓來重新設計。
- 讓孩子們喜歡上學:如果學生被認真對待,他們的時間被充分利用,會怎麼樣呢?
哈哈,就是赤裸裸地培養科技創業企業家啊!說不准其中就有SpaceX的繼承人,或是下一代矽谷獨角獸公司創始人。
很想了解一下,這樣直奔主題、前沿酷炫、自由創新、前途未卜、不走尋常路、偏科嚴重的學校,如果是你,會給孩子報名嗎?
▎從科技之爭引發的思考
Ad Astra對科技的重視,讓我們想到近期另一個持續火爆的話題:中國大陸的科技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到底有多大差距?
我們都知道,自從去年華為被美國針對性封鎖以來,中國科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敵人像窮凶極惡的野狼一樣圍追堵截,而我們在關鍵性技術——尤其是芯片上——受到了極大掣肘。美國進入了麥卡錫主義,對所有與科研有關的華人採取排擠和封鎖政策。這讓人議論紛紛、憂心忡忡、怒氣沖衝。
這引發了很多討論:大陸和發達國家的科技差距,最主要的來源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我曾經寫過兩篇文章,從資金投入、資金結構、產業結構角度進行了分析:《創新中國仍然缺失的必要環節》和《特朗普貿易戰,為什麼是個教育問題》,在此不多展開。
在此只想分析一種說法:“中國科研起步晚、投入少,暫時落後很正常,只要持續花錢投入,假以時日,一定能全方位超越歐美髮達國家。”
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問題:如果認為中國20年後科研水平將全方位超越歐美發達國家,那就意味著,20年後,中國的科研主力軍實力水平要全面超越於歐美髮達國家科研主力軍之上,進一步推論,這就意味著,今天10歲的中國孩子,未來的科研能力要全面超越於今天10歲的歐美孩子。
是這樣嗎?我們的少年真能贏在科研的起跑線上嗎?
我向大家推荐一本書:《Cycles of Invention and Discovery——Rethinking the Endless Frontier》,是一本深入回顧科學和科技創新的研究,有不少紮實的工作和洞見(尤其推薦其中講貝爾實驗室的部分)。
這本書裡詳細回顧了現代半導體和通信工業的發展歷程,其中重大的成果節點包括:
- 1956年諾貝爾獎(1947/48年成果):晶體管的發現/發明;
- 1964年諾貝爾獎(1954/58年成果):量子電子學的發展引發激光的發現/發明;
- 1985年諾貝爾獎(1980年成果):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
- 1998年諾貝爾獎(1982年成果):帶有分數電荷的新型量子流體的發現;
- 2000年諾貝爾獎(1957/63/70年成果):半導體異質結構的發明;
- 2009年諾貝爾獎(1966年成果):光纖波導的發明;
可以看得出來,這裡面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現象:
1)發達的信息工業背後,是強大的基礎研究作為水下冰山;
2)發現和發明往往先於工業應用很多年。
晶體管的發現/發明(1948年)先於英特爾公司成立20年(1968年),更早於286芯片上市(80年代)。再往前追溯,晶體管的前身電子管,是1884年的想法,1904年的專利。是100多年持續不間斷的強大的基礎研究才導向今天發達的工業應用。那是什麼力量帶來了這樣強大的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不同於應用研究。應用研究通常是把所有能獲取的科學成果整合在一起。結果是可控的、時間是可控的、成本是可控的、方向是可控的。但是基礎研究不是這樣。基礎研究方向是完全不確定的,它的目標就是發現和理解,是向未知前行。站在歷史節點上,我們會發現:
半導體的發現不是為了電腦,是法拉第發現了異常電阻現象;電磁波的發現不是為了手機,是麥克斯韋從數學上整合電現象和磁現象;流體力學方程不是為了飛機,是伯努利為了解釋水流速不同的現象;激光的預言不是為了光纖和武器,是愛因斯坦發現的光電效應和量子力學能級理論的推演。
所有這些帶來劃時代改變的重大發現,都是為了解釋自然現象、探索基本規律,背後是抽象思想帶來的快感,是科學家對自然不斷追問的樂趣。
▎教育系統需要作出的改革和困難
從前面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劃時代的重大發現,都是去解決未知問題。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讓學生練習的都是“解決已知答案的問題”,而不是“解決未知答案的問題”。我們練就了孩子們猜測出題人心思的能力,但是真正面對複雜未知的自然,該如何思考和探索,孩子們是毫無概念的。
真正好的基礎教育,是讓孩子學習探索未知問題。這種教育需要教孩子的是探索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記住答案。
馬斯克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如果你想教別人如何使用引擎,你應該把引擎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動手拆卸,而不是簡單地在教科書上閱讀螺絲刀和汽車的知識。如果一個孩子把引擎拆開,他們會明白所有的部分是如何一起工作的,他們會明白整體,而不是部分。
我們的傳統教育是告訴孩子電磁感應定律是什麼,然後讓孩子通過左右手定則做練習題,而真正培養創新者的教育,應該反過來:讓孩子理解法拉第到底在探索什麼問題,他觀察到什麼,他是怎樣想問題的,是怎樣提出理論猜想,怎樣做實驗驗證,遇到什麼挫折,又是怎樣找到答案,最後得出電磁感應定律。
也就是說,傳統教育是從知識出發,培養創新者的教育是從探索出發,讓知識作為結果。
我們有多少課堂帶孩子了解過科學定律的發現過程?我們有多少學生知道,胡克是為什麼研究彈簧?伽利略是為什麼研究慣性?如果不知道科學探索背後的思維邏輯,就很難做出未來的創新。可是引領孩子探索知識的發現過程太花時間了,沒有哪個課堂有這樣的耐心。
對比中美教育創新,會發現,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實在是太慢了、太難了,不要說一所像Ad Astra這樣顛覆式創新的學校,就連做一些教材和教學法方面的改革,都舉步維艱。
制度政策先不說,人才培養方面,能夠做“以問題為引導”“探究式教學”設計的老師就十分稀缺;考核方式方面,目前之所以只強調應試,是因為其他教學方式缺乏統一評價標準,給舞弊開了口子;教育出路方面,現在仍然只有高考一條路能導向好的職場發展,缺乏和新興職場發展的鏈接;社會環境方面,現在整個大環境都急功近利,讓父母也充滿焦慮。這些方面都讓真正開創性的教育探索困難重重。
▎致力培養下個時代的革新者
我之所以創辦童行學院,就是希望在中國也能做一些面向下個時代培養創新者的事情。辦學校不容易,我們就辦課外學校。
童行學院採取線上課的方式,給孩子項目制的實踐機會,培養孩子知識、視野、思維,並讓孩子感受並學習科學、人文、藝術背後的思維方法。童行學院的所有課程和引導理念,都是以問題為出發,問題驅動的學習。我們在時空之旅課程裡,帶孩子探訪科學家,回到科學發現的現場,跟科學家一起發現知識。這種“問題驅動——激發好奇——引導思考——培養思維——學習知識”的教學思路,是一種從根本出發的教學方式。
在童行學院的“火星探索”項目制學習營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孩子探索“如何讓火星車減速,安全抵達火星”。我們讓孩子準備一個煮雞蛋,用生活中各種能想到的材料,想辦法讓煮雞蛋從高空中落下而不摔碎。孩子通過動手,再和老師討論,會真正理解火星探索過程中的挑戰,也會對重力/空氣阻力/緩衝等等物理概念充滿好奇,熱情發問。
我們希望有更多同路人參與,我們會積極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也希望更多家庭和孩子加入我們。
高 師 大 教育系 評價 在 Su Sho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要成功,你得「尊重現實」又「昧於現實」》
我在過去的文章中曾經提過,因為小時候功課不好,父親給了我很大的心理壓力,讓我的童年一直到小學四年級結束前,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過得十分不開心。
好不容易從五年級開始,升到一個比較「差」的班(那時我們班導師常說,我們班前幾名的同學不要太開心,因為我們班的第1名,是隔壁班的第5名,其他同學就更不用說了),我第一次就考了全班第3名,從此信心大增,後來無論升上國中還是高中,都維持在班上第3名或第5名,升大學的模擬考甚至考過全校的第3名。
眼看著進台大唾手可得,結果我卻考了一個想像不到的低分,又因為家庭因素只能讀國立大學,便照著分數填,進了政大哲學系。大一一整年想著轉系和考轉學考,所有努力卻又全吿失敗,我心中的痛苦指數升到了人生最高點。
面對這樣子的挫折和打擊,我是怎麼走過來的呢?
我認為,走過來的方法和心理調適,在於我一方面「尊重現實」,一方面又「昧於現實」。
尊重現實方面,我「尊重」這個社會的主流思想,「同意」如果只是哲學系畢業,的確找工作會非常不容易,社會大眾的偏見就是容易認為我們「不具備專業的工作能力」。
於是,我開始參加社團、擔任幹部、成為社長、辦大型校際活動、承辦教育部的全國流行音樂大賽、參加中英文演講比賽、擔任海外華裔青年返國研習團輔導員、甄選青年友好訪問團代表國家出國表演訪問...。
大四畢業時,靠著這洋洋灑灑的履歷,以及在活動中培養的外語能力、運籌帷幄能力、溝通能力...,我非常有信心,只要我去面試投履歷,一定能進入類似像P&G、IBM這樣的國際級公司,當時與我一起參加那些活動的朋友,基本上都是這樣的路徑,也都走得一帆風順。大學3年的努力下,找工作已經不是我擔心的事情了。
在尊重現實的同時,我又「昧於現實」。
昧於現實的點在於,當時無論參加任何活動,在我內心的第一個聲音,都是「人家這種活動,都會只想找台大的,或者是要法律系、會計系、企管系、新聞系、外語系、資工系、機械系…的同學,誰會要哲學系的我呢?」
但我一咬牙,昧於現實,完全把這些負面思想拋在腦後,先去申請再說。
我那時「厚臉皮」地靠一個中心思想支撐著我:「用不用我是你的事,要不要申請是我的事」。結果我當時的負面思考全部是多慮,很多活動的主辦人都願意給我機會,也讓我的能力不斷提升,又進而獲得更多更好的機會。
這類似的「昧於現實」,還體現在我後來去申請韓國弘益大學的教職。用膝蓋想都知道,對方應該會比較想錄取過去履歷是中文系畢業的、或教育系畢業的、會講韓語的、或者本來就住在韓國的。
但我一樣昧於現實,先去面試再說,結果以非相關科系畢業、不會講韓語(那時韓語能力幾乎是零)之姿,打敗其他25名強大的對手、跌破一堆人的眼鏡,獲得在弘益大學教授中文的資格,並且一待就是7年,每個學期都獲得學生4.8分以上的評價(最高分是5分)。
之後我的人生,一直就是靠著尊重現實和昧於現實,為自己打下一個又一個的江山,做出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其實這個「昧於現實」,可以說就是NLP(神經語言學)裡頭的「換框思考」,跳脫既有的、別人所賦予的框架,自己打造自己的框架,並且在那個框架中稱王。
我認識的另一個人,也可以說是所謂的「換框高手」,那個人就是我的哥哥,現為成功大學教授的鄭匡佑。
鄭匡佑在台灣的求學時期,交女朋友非常不順利,總是遇到喜歡的女生有男朋友(這非常正常啊),或者女生不喜歡她。即使他一路建中台大,體育又非常好,應該是要受女生喜歡的啊!但事與願違,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打擊。
他曾經在無人時仰天長嘯,痛苦地問上天:「老天啊,到底是為什麼?我只是想要像一個普通人一樣,好好談一場戀愛,你為什麼就是不讓我實現這個夢想呢?」
其實,身為他弟弟的我,作為旁觀者,完全知道他喜歡的女生為什麼不喜歡他?!這主要是因為他沒有用對方法、在喜歡的女生面前比較放不開、沒有善用大數法則。還有一個社會現實的框架:他的身高太矮(我168公分,他比我更矮)!
在許多女生,特別是年輕女生,都把身高不到170公分的男生視為「某種程度的殘障」這種氛圍底下,他的方法不對、心態又不強大,當然是一路挫敗。(他當時如果有看過我的書,必定能少走許多愛情上冤枉路。想看我的書?請自行在博客來上搜尋鄭匡宇)
結果,大家知道他是怎麼「換框」的嗎?
有一天,他忽然想通了:「原來我根本就不是一個普通人,所以怎麼可能像普通人一樣談平凡的戀愛呢?」
從那天開始,他自詡為「非普通人」,開始用完全不一樣的心態和策略來接近他想認識的女生,結果就是:交往的第一任女朋友身高172、後來還在密西根安納堡大學唸研究生時吸引到當時華人圈人稱最美高中生的小妹妹、讀博士班時交過日本籍的女朋友,現在也和我的台灣籍嫂子結婚生子。
各位看看,換框之後並採取正確方法的效果有多強大!
於是,如果你現在也覺得很抑鬱,覺得諸事不順,那麼「尊重現實」、「昧於現實」、「採取行動」,也許就是你該採取的策略!
高 師 大 教育系 評價 在 FF教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最近呢個月開始我身為大學生嘅工作/初創生活,但都開始要投入社會了?
今日比大家跟蹤我一日,同時分享下我嘅工作環境! ? 究竟我係點樣保持高效嘅實習工作狀態?? 要自己管住自己有幾高難度? ?
------
? Flowclass - 即時查詢、預約課堂 | 一站式比較全港補習社、私補老師
【App Store 教育App #8 ? / Google Play 教育App #1 ?】
? iOS Download: http://apple.co/2Xjdw60
? Android Download: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io.flowclass
? Instagram專頁: https://www.instagram.com/flowclasshk
【全港最齊嘅補習資訊】一次過比較補習社同私補老師課程 ? 足不出戶掌握時間表、教學風格、上課模式等資訊,挑選出最適合自己嘅補習方案!???
【? 資訊完全透明】突出每個導師的個人特質,更設比較學生評價功能,足不出戶掌握時間表、教學風格、上課模式等最全面資訊。
------
追蹤我的動態!記得要訂閱我嘅頻道啊!
?Instagram帳號: https://www.instagram.com/ffclassroom
?合作請洽: freezyflameff@gmail.com
------
?更多影片?
【FF短劇?求職】搵工面試必定遇過的五種人?? ?? ft. Cyberport 數碼港 | FF教室
https://youtu.be/EqwJPEzT19U
【學系.大格鬥】第一回:三大環球商業學(GBUS) | 學生、老鬼同場交流 | JUPAS面試內幕
https://youtu.be/1N4Gr13caxk
【生活Vlog】「開箱」我們的數碼港新Office! ? | 擁有自己的辦公室?! ? | 大學生初創體驗 | 工作日程
https://youtu.be/VlxjYJwhiF4
---
#初創 #大學Vlog #實習 彩色 | 2021 | Vlog、初創、大學、實習 | 粵語 | 中文字幕 | 6’

高 師 大 教育系 評價 在 三寶爸Kuni日語-PAPA走摳摳買日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片倉景綱,初代小十郎。米澤地方八幡神社神官片倉景重之子,同母異父姊有片倉喜多。與伊達成實、茂庭綱元被共同讚譽為伊達三傑。自幼受其異父姊片倉喜多薰陶教育,初為伊達輝宗徒小姓,後受伊達家重臣遠藤基信推舉擔任伊達政宗近習,並負責教育少主政宗。同時亦在伊達氏的外交事務方面活躍。曾先後擔任大森、佐沼及亘理城主,自慶長7年(1602年)後擔任白石城主。而天下人中,傳豐臣秀吉及德川家康皆對小十郎景綱有極高評價,此後,參與天正13年(1585年)的人取橋之戰、天正16年(1588年)的郡山合戰、天正17年(1589年)的摺上原之戰、天正18年(1590年)的小田原征伐、文祿2年(1593年)的文祿慶長之役、慶長5年(1600年)的關原之戰等大部份政宗參與的主要戰役,數度化解主家的危機。

高 師 大 教育系 評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介紹
訪問作者: 陳雪如
內容簡介:
第一線校園心理師,寫給青少年陪伴者的溝通指南
3大關鍵思維×4項家長覺察×6種頭痛情境
全面解讀青少年的求救訊號
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針對青少年的攻勢,擴大守備範圍。
一壘手解決「親子溝通」難題,二壘手掌握「親子教養」原則,
三壘手看守「數位成癮」問題,捕手看管「情感教育」議題,
游擊手應對「人際困擾」的強襲球,外野手則是接穩「情緒管理」的高飛球。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孩子都進化成青少年了,家長當然也要跟著升級!
出生於21世紀的小孩,他們所處的環境、即將面臨的難題,早就不同以往。
至於他們的照顧者,在教養下一代時也比過去更加艱辛。
在這個過度評價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好好長成完整的自己?
本書透過網路世代家長應了解的關鍵思維、應具備的覺察,
溫和而堅定的解決現代小孩在青春期最容易發生的問題,
正確掌握青少年的矛盾心理,為不擅長與孩子相處的家長,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你知道嗎?青少年的暴走,其實跟嬰兒的哭鬧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一個看起來很嚇人,一個看起來無害,但他們背後在傳達同樣無助的訊息:「我很不舒服,可是我不知道怎麼表達,請幫幫我。」
青少年照顧者在青春期孩子大暴走時,要教給孩子的,不是「脾氣好一點」或是「放尊重一點」,而是教導孩子如何控制情緒,並發展談判技巧,學習協商與溝通。
關係是傷也是藥,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幫助孩子長成更好的自己。每一個大人都當過青少年,或許你曾經想過用同理心來應對他們,以為這是最好的教養方式。但在你試圖用經驗來指導孩子之前,請先想想現在的狀況是否與過去相同。
本書所謂的青春期,泛指12-22歲這個階段。不要懷疑,即使是已經成年的孩子,也仍存有青春期的煩惱,延遲長大。離不開手機、人際關係失衡、家長過於忙碌疏於溝通、選擇太多看不到未來……網路世代的孩子在步入青春期時,面臨著比過往世代更加艱鉅的成長挑戰。
作者簡介:陳雪如 Ashley
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畢業,現為Ashley心理科學苑創辦人、企業課程講師、大專院校輔導老師。擅長領域包含協商談判、人際溝通、親密關係、親子教養、情緒調適等。
深耕於青少年輔導十餘年,深信家庭是一個系統,家人彼此間會互相影響,提倡以正向教養的方式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期待他們能發展出足夠的心理素養,以面對未來變動快速的世界。
專業證照:諮商心理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家長講師、NLP專業執行師、國際催眠執行師
作者粉絲頁: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出版社粉絲頁: 親子天下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