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給我打的成績單」
今天跟棠去學校拿小一上學期的成績單,我們不是自學嗎怎麼還有成績單,有啊,只是這個成績不是老師打,是我們自己評量各科學習表現後所打的成績,可以用分數也可以是評語表述。
#沒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最適合自己跟孩子的教育方式。
每個孩子的人格特質、生活環境、每個家庭的背景狀況都不同,所以無法説怎樣的教育就適合什麼特質的小孩,滾動式教養、隨時調整都是父母的功課。我只希望自己能瞭解孩子,幫助他找到適合適性的學習方式。
其實在自學一開始我們也是不斷摸索不斷調整,也經歷過混亂期、爭執期、磨合期,一直到去年底學期末前,我們母子倆終於找出一個學習平衡,這讓我們倆都很開心,我甚至覺得這是我們這學期最大的收穫。
棠看著學校的成績單,說他也要給自己打成績,所以我們1 on 1花了點時間討論這學期的學習狀況與表現,有哪些部分好哪些地方可以再加強、下學期可以如何再調整,然後他很期待地說,他要給自己打分數。
他喃喃唸著「國語83分好了,英文75分、數學我很強99分,扣一分是因為我有時候會粗心....體育78分你也知道我體能很差的,生態89分就好...」學習表現細項就不寫了,畢竟沒有要跟誰比較,自己跟自己比就好。
最後,他給自己整體表現分數打90分。(自我感覺很良好吼~~)
#孩子給媽媽打成績
我説「不然請你也來給媽媽打個成績吧」。因為我也想知道,這學期這樣磨合下來,會不會讓他對自學心生退縮、或是影響親子關係。
針對學習上的父母陪伴狀況(提共學習環境、花時間陪伴孩子學習等)、學習項目的安排(作業量與自我效率評估)、遇到困難的支援(孩子自我解決問題、尋求媽媽協助)等等方向,我們都提出來討論。
結果你們知道嗎,棠竟然毫不猶豫給我打了99分!!
「因為媽媽我覺得妳很棒啊!」
他本來要打100分的,但他說媽媽都一直好忙,希望媽媽可以多點時間陪他玩,所以要扣一分。
其實聽了有點難過,因為他是老大,也因為去年爸爸都不在家,我必須訓練他更獨立,因為還有弟弟們要照顧,所以甚至像親子閱讀這檔事在老三出生後根本就很少做了。有時後都忘了,他也只有6歲,還是需要父母多陪伴呵護的時候,但他的獨立貼心,都成為了照顧媽媽的表現。
我對棠說「謝謝你,我的寶貝大兒子,我知道爸爸不在,所以很多時候....」還沒說完..
「我會要擔任爸爸的角色,幫忙照顧弟弟...」棠搶著說。
唉...謝謝你給媽媽打了這麼高的分數。
讓我知道,我們是不是有達到自己心目中期望的那個媽媽,其實並不重要,孩子所接收感受到的,就是最真實、完整的媽媽。他愛妳,因為妳是妳,妳是他心中不可取代、獨一無二的媽媽,正如他一樣。
#結果他給爸爸打61分因為他說爸爸都沒有陪他🤣🤣
體能狀況評語 在 神老師&神媽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年編班後,我會一個一個打電話給編到我班上的孩子家長,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我從不在這時候看輔導紀錄,希望讓孩子用全新的面貌來與我相處。不想因為前任導師的評語,讓我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所以在接班前會先打電話跟家長聊聊孩子和想法,也知道孩子的身體和學習的狀況。
幾年前的一通電話,是孩子的媽媽接的。我問媽媽:「孩子的身體有沒有要注意的地方?」那媽媽說沒有。「孩子有沒有對什麼食物會過敏?」媽媽說不知道!「那孩子有沒有上安親班?哪一科比較需要協助?」媽媽說,「她很懶、不愛讀書,成績很差!!我也不想管她,能讀就讀,不能讀就算了....」開始抱怨起這孩子在家裡的惡行惡狀....
這是我第一次遇到媽媽在第一通電話對孩子抱怨連連,大部分的媽媽,都會希望給老師好印象,希望老師多照顧孩子。
跟家長的談話我都會做筆記,在開學後會多注意家長提到的狀況,但是我在班上完全看不到那媽媽說的,即使功課不是頂尖,但是那孩子乖巧又伶俐。看得出來有些數學題目對她來說是困難的,她遇到問題都會主動詢問,努力完成作業。有的時候功課沒寫完,她會早點到學校補完。我問她為什麼沒寫,她說她回到家就要照顧弟弟,不能讓弟弟受傷,不然就會被處罰。
翻了她的輔導紀錄,才發現跟我談話的是繼母,在她之後,繼母又生了2個弟弟,繼母對2個弟弟非常寵愛、呵護備至,但是對這個繼女,已經一起生活了10年,卻非常冷漠。
我遇過後母非常疼愛繼女的,視如己出,但是對自己孩子偏心的也不少。弟弟們有網路吃到飽的手機、PAD,穿著帥氣的衣服,但是她的衣服總是破舊,在寒冷的冬天,穿著過小又單薄的外套。
弟弟們有早餐錢去外面買,她只能讓我替她訂學校免費的愛心早餐。該交的費用總是遲交,催了又催,孩子只能低著頭告訴我:媽媽說沒有錢。問了弟弟的導師,導師說宣布要交錢,那弟弟隔天就把錢帶上了。
知道她在家裡不受疼愛,我對這個乖巧的孩子心疼不已,找藉口讓她在放學後留下來,把功課寫完再回家。有任何需要幫忙的時候,我總是叫上她,能夠讓她參加的活動,一定留一個名額給她。她的協調性非常好、體能也比一般孩子來得好,跟球隊教練推薦,讓她去參加球隊,在球場上得到很多的成就感,她在學校有被重視的感覺。
常常看著她眉頭深鎖、鬱鬱寡歡的模樣,只能在球場上奔馳時,才能看到她燦爛的笑容。
同樣的景點,角度不同、時間不同...看到的樣貌就完全不同。孩子也是,看她的人不同、看到她的時間不同,就會看到孩子不同的表現。
在家裡不被肯定的孩子,盡我所能,給她我能給的肯定和協助。
我也遇過打電話給媽媽,媽媽直接告訴我孩子的事情她一概不清楚,因為父母已經離婚多年,孩子不干她的事,要我以後直接打給爸爸就好,卻忘了提醒我這個老師,多關心孩子一些....這不是個案,每一屆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孩子,幾乎占了全班的1/4,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生長環境和困難,親人的對待也會讓孩子各有需要關懷和協助的部分。
帶過很多被捧在手掌心上的公主和王子,也遇過很多被當作雜草一樣放養的孩子,希望我能有更多的能力,去看見每個辛苦的孩子獨有的風景。
習慣打電話給媽媽,是因為這麼多年下來,大部分的家庭裡比較了解孩子生活作息的是媽媽,沒有任何忽略父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