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展】本地首個粗獷建築主題展:https://bit.ly/3hnD7VA
有人嫌醜,有人嫌突兀,更多人其實是一無所知。本地首個粗獷建築主題展,展覽名就直接叫《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透過研究整理、攝影紀錄、水泥藝術裝罝,多角度還原香港粗獷建築不為人知的真實面貌。
始於上世紀戰後五、六十年代,粗獷主義主張追求樸實、真實的材料質感;正因為它不塗脂抺粉的個性,不易討人歡喜,讓人容易忽略其背後的社會意義,因此很快便隱沒於城市雨後春筍般的高樓之中。
當新一代建築師仔細研究半世紀前的粗獷建築,他們看到當時的建築師以及客戶,都勇於不從主流,接受新事物,「為甚麼當時的人可以接受如此不同的風格,建築師又為何有膽量提出如此不同的想法?」保育的重要性,除了建築物的歷史、設計價值,還在於保留其所屬時代的人文精神價值。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展覽
日期:即日至9月17日 (星期一休息)
時間:12點至晚上7點
地點:openground (九龍深水埗大南街198號一樓)
《明周文化》推介:
【This is art?】瞭解碎剩氣球的Banksy女孩
https://bit.ly/3A5lHoc
【米蘭設計周2021】從爆破中誕生的家具 葡萄牙設計師的疫情實驗
https://bit.ly/38PQBFh
- -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香港建築 #建築保育 #粗獷建築 #建築設計 #明周文化 #我就是我
同時也有4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行人天橋|香港冗橋多起咗無人行 英皇道廢橋雀仲多過人 香港的行人天橋越建越多,堪稱天橋之城。根據路政署資料,直至2020年6月,全港共有943條行人天橋,當中有些早已荒廢或使用率極低的行人天橋依然存在我們的社區當中。「城市接築 UFA-Lab」創辦人、建築師胡漢傑(Deson)走訪過這些冗橋,尋找...
香港女建築師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睇見隔離 英格蘭中部全職煮婦 寫左一篇文,講「專業人士走去做低技術嘅工作,一啲都唔勵志」其實我覺得好合理。律師、醫生、建築師等等的專業,需要社會大量的資源去栽培,佢地去到英國如果係為勢所迫從事低技術工種,是明顯的人力資源錯配,除了左膠會覺得 #好勵志 之外,直接的結果就是造成社會的損失。
好可惜,正正係事實嘅 #唔勵志 三個字,觸動了不少人的神經,然後上綱上線地將佢打成「唔知憑咩就用職業或收入去睇唔起其他人」,然後腦補對方會在coffee shop歧視送貨司機,嗯… 好一個 #facebook傳心師,睇一篇文就會知道人地去coffee shop會點。
然後呢?繼續塞字落人個口。明明全職主婦篇文,只係講「唔勵志」,但Facebook傳心師就自己加「失敗者」三隻字落去。喂大佬,唔勵志唔等如係失敗者架嘛?唔勵志也可是一個個平淡無奇的生活故事啊,全球幾十億人,係咪人人都要勵志,否則就係「唔勵志失敗者」?正如我話 #TA姐 #冇身材,唔通你又要腦補我係話緊佢 #冇身材做野三分鐘熱度鍾意認屎認屁迫人like佢facebook擺低個袋扮返工? 我邊有咁講姐?請大家唔好誤會囉~
講到 「職業無分貴賤」,我想問你網友 #陳duck刪 日日鬧我去 #做鴨 嘅時候,你唔教化一下佢:英國性工作者係合法係正當職業?佢日日講佢老公係 #白人公司 度 #做manager ,又係咪睇唔起其他做唔到「白人公司」嘅manager嘅人?佢自己打份工轉黎轉去,又嫌人地個title羞家,自封 #化妝師、#整餅師,又係咪「職業無分貴賤」嘅表現?如果每份工都無分貴賤,佢又做咩事要唔做 #整餅師 aka 拖地女工?佢講到自己好鍾意烘焙架,點解唔 「收入大減但樂在其中」?係咪佢白鴿眼見到旁邊的工廠女工「面有鄙色,不恥為伍」呢?佢都好勵志咁成日轉工,但無份做得長,咁算唔算 #勵志失敗者?
最後,所有「職業無分貴賤的支持者」,我衷心祝福你未來可以早上做 #行乞師、晚上執垃圾做 #拾荒師,凌晨學我咁去 #做鴨男技師,職業無分貴賤嘛,對不?
#到依家我都唔明點解成日話大陸啲退役運動員慘
#街頭雜技師很失禮嗎
#娜娜又何嘗唔係一個輕舞飛揚自力更生的職業女性
#我唔明點解香港人咁憎佢囉
#職業無分貴賤嘛
#左到盡頭便是膠
香港女建築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戲曲中心演唱《帝女花》之〈庵遇〉後感
文章日期:2021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好少在本欄提及我的私人生活,但今次要破例講一件非常興奮和感恩的事情。本周二,非常榮幸,竟有機會在「普樂藝會」姚志明老師領導下,與一班好同學和星光熠熠的大老倌,一齊在非常漂亮的戲曲中心演唱粵曲!
對粵曲的興趣可說來自隔代遺傳,我從未見過的祖父,在鄉下是專業唱戲的。約10年前,經過大會堂,見到「普樂藝會」的海報,我就去了報名加入。
實在慚愧,雖可說學藝多年,因為懶惰,從未學好工尺譜基本功,只是一直念口簧。後來更因工作太忙而停了近8年,最近半年才臨急抱佛腳,再次操曲狂練。但因資質實在有限,所以進度甚慢,在此實需要感謝姚老師和我邀請的年輕名花旦王潔清小姐(多才多藝,亦是編劇家),和一眾樂師及陪我唱歌的同學們的無限耐性和指導。
今次演出源出自兩年多前,在「普樂藝會」的周年晚宴上,跟姚老師聊到當時剛落成的戲曲中心,我就表示極力鼓勵和支持我們曲社去申請一個演出檔期。出口容易,但辛苦了一班好同學,開始了漫長和艱辛的籌備過程。我需要對廣大香港市民道謝,戲曲中心的建築成本高達27億元,現在我們這些票友,竟可只花10萬元不到,就租到此世界級歌劇院,非常物超所值!戲曲中心的排期當然非常長,也有一定水準要求,但絕對接受業餘團體申請,開放度和使用率,都遠高於香港單車館!
港治疫成功 演出兩延期後終成功舉行
戲曲中心的建造歷史有點坎坷,亦有點爭議性。設計出自溫哥華華人建築師譚秉榮手筆,但不幸在2016年巡視工程時突然中風去世。後來劇院的英文名字「Xiqu Centre」,也曾一度引起激烈社會辯論。戲曲中心更有點生不逢時,2019年初正式啟用,開幕不久即遇上大型社會暴亂,到了2020年更碰上沒完沒了的疫情,大大影響整個演藝界。
我們的演出也幾乎以為告吹,結果兩度延期,超過一年時間,最後能成功舉行已算幸運,實需感謝香港治疫超成功。據了解,上演西方歌劇的紐約林肯中心的室內劇院仍未重開,但從5月起,就在室外搭了10個台舉行演出,有抄襲我們搭棚上演神功戲的嫌疑呢!
粵劇在2009年已被聯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香港和所有廣東人的文化瑰寶,非常值得保存和發揚光大。我一曲走天涯,今次唱了香港人最熟悉的《帝女花》之〈庵遇〉。《帝女花》當然是任白戲寶中之戲寶,亦是唐滌生先生的四大名劇之一(其他三套為《紫釵記》、《牡丹亭驚夢》及《再世紅梅記》)。《帝女花》原劇本出自清代崑曲劇作家黃燮清,後來由唐滌生改編而成。《帝女花》的故事感人,不止受到中國人歡迎,原來早在清末已傳到日本,且長期有演出此劇(但不知是以何形式,Kabuki還是Noh?)。據說,任劍輝和白雪仙兩位,在一次日本旅行中,偶然碰到此劇演出,從而啟發他們把《帝女花》帶回來,鼓勵唐滌生先生改篇成粵劇。
如此故事是真的(如有讀者認識白雪仙女士,請幫忙印證一下),實在非常傳奇。我認為此故事可信性頗高,因為早期的粵劇其實可算頗國際化,包容性也很強。粵劇的歷史不到200年,對比超過600年歷史的崑劇不算長,最有名的明代崑劇作家湯顯祖,跟沙士比亞是同一時期的人,且同在1616年去世。最初的粵劇演出方言其實並非粵語,而是所謂的古腔官話(又稱中州話),反而較接近北方方言。現代粵劇的改革歷史更短,都是始於1920年代的,主要推手為在香港土生土長,曾就讀聖保羅書院的薛覺先先生(白雪仙的父親白駒榮亦重要)。改革包括引進大量西洋樂器如小提琴、色士風,甚至結他等等,但亦有帶入北方的鑼鼓和北派表演藝術。樂曲方面加入大量豐富旋律的小曲,有些甚至來自西方,演唱方言改為主要粵語,男角從高八度音的子喉改為平喉(感激),亦開始容許女性參與演出,毋須全部女角用男生反串。薛覺先的劇團,也培養了多位著名劇作家,包括南海十三郎和稍後期的唐滌生等。
其實這批早期粵劇改革者都頗西化,不止薛覺先念番書,南海十三郎更曾是港大醫科生,唐滌生原名唐康年,滌生只是他英文名Dickson的譯音名字!唐滌生曾在非常洋化的上海讀書,除編劇,其他興趣包括畫西洋水彩畫和看荷李活電影。他們這批人的創作靈感來自全世界,並無特別國家和文化界限。當年粵劇流行地域非常廣,除粵、港、澳為中心點外,南洋以至北美和歐洲華僑,都以廣東人居多,所以各大老倌經常到全世界演出。李小龍爸爸李海泉為粵劇名伶,正因在1940年去了美國演出和避戰亂,李小龍才會出生於三藩市。
改革粵劇四大建議 助傳承創新
其實粵劇在今天的香港和廣東仍頗流行,我參與了之後才發現有那麼多的志同道合人士。除年紀較長人士外,喜見原來也有不少年輕的專業粵劇表演者和樂師,演藝學院和八和會館更是功不可沒。最近發現有些大老倌,甚至有專門開班教導只幾歲大的小朋友!
任何文化藝術都必須有生命,有傳承和創新,粵劇也當然不例外,需要更多新的好劇作。讓我大膽提出數個繼續改革的建議:
1.傳統曲牌如《秋江月》和《妝台秋思》等固然好聽,但我認為不應不停翻用。我建議每齣劇都必須創造一些新的樂曲。情况如百老匯劇一樣,無論Phantom of the Opera和Cats的歌曲有多好聽,Andrew Llyod Weber是不會翻用這些旋律的。但我的意思並非完全放棄非常優美的中樂pentatonic scale(五聲音階)和較簡單的harmony(和聲),其實我反覺得模仿交響樂團的現代中樂團有點不倫不類。但在中樂的音律基礎上,應該也有大量創作空間。
2.我絕對覺得中國戲曲的藝術性高於傳統西方歌劇,因為包含唱、念、做、打,絕非如西方歌劇般,主要演員只懂行來行去唱歌。所以我認為未來的粵劇應提升舞蹈、做手,以及我的至愛北派的佔比和重要性,給予觀眾更多的視覺享受。當然服裝、化妝、燈光和舞台設計亦非常重要。
3.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網上化和碎片化,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因此無論傳統粵劇藝術家多麽喜歡四小時長的現場舞台表演,我認為必須縮短表演時間至約兩小時,甚至編寫一些更短的劇目(不一定是折子戲)。近日我發現在疫情期間,八和拍製了一系列介紹粵劇各方面藝術的短視頻,是個非常好的計劃。但我認為連正式粵劇表演也應大量放到網上做推廣,粵劇的整個商業模式都需要重新考慮,從只靠現場門票、票友和政府資助,加上新的網上流量和收費模式。
4.最重要的是,中國包括香港,需要盡快開關,重啟正常的人民、文化藝術、學術、生意和外交旅遊。封關愈久,中國與全世界的隔膜愈加嚴重,加上中國互聯網並非完全開放,本已在惡化的美中關係,在切斷絕大部分實體交往後,情况變得更差,甚至更危險。
內地近月政策 似墮圍城受困心態
除此,一如我數月前的警告,中國切忌因封關而墮進圍城受困心態。近日所見的一些政策,就不幸有此味道。我再次提醒,不可因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必須鼓勵中國企業(和人民幣),包括互聯網平台企業,盡快衝出國際。說什麼不想超越美國,只想超越自己,聽來有點道理,但其實誤解了中國互聯網企業需要走出國門的真正原因。互聯網就是最強大的新媒體,如中國全面放棄全球競爭,美國互聯網巨頭,更將長期壟斷全球傳媒和大部分人的腦袋,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都是經過美國傳媒的五稜鏡。美國擁有絕對性的媒體控制,再加上中國無意放開資本帳,提升人民幣地位,所以才能支持美國無道的長期QE和其他不合理貨幣和財政政策。換作沒有超級傳媒控制權的古羅馬帝國,如此誇張的印鈔,可能早已引發金融危機!然後有了無限的印鈔權,才可負擔更誇張和極端的「9 Power Standard」軍事開支!
粵劇界只是整個社會的極小一份子,但亦是一個縮影。明年我們曲社又訂了戲曲中心作三場表演,老師幫我約了全中國最有名的花旦之一蔣文端女士與我合作。我誠惶誠恐,但當然非常興奮,只期望早日通關,明年能夠成功演出!
如能與全世界恢復通關,我甚至夢想我們曲社能遠征歐洲,在維也納黄金音樂廳(Goldene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演唱中國粵曲!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香港女建築師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行人天橋|香港冗橋多起咗無人行 英皇道廢橋雀仲多過人
香港的行人天橋越建越多,堪稱天橋之城。根據路政署資料,直至2020年6月,全港共有943條行人天橋,當中有些早已荒廢或使用率極低的行人天橋依然存在我們的社區當中。「城市接築 UFA-Lab」創辦人、建築師胡漢傑(Deson)走訪過這些冗橋,尋找它們「無人問津」的原因。
作為天橋之城,香港由 五、六十年代便倡議要多建行人天橋以將人車分隔。當時的馬路沒有那麼多欄杆或交通燈,因而經常發生交通意外,引起交通擠塞問題,「這想法直至七、八十年代,在發展新市鎮如荃灣或沙田時,繼而到現在的新市鎮如將軍澳、天水圍等,都以天橋城市的模式發展。」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530/DE3XLG7ZVJHDDHSQ4QSYCVAFAQ/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將軍澳 #荃灣 #沙田 #天水圍 #天橋城市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bL5llbZYGo/hqdefault.jpg)
香港女建築師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政府要求提供堂食食肆於4月底前將座位間的換氣量提升至每小時6次,如食肆未能滿足有關要求,則要加裝合乎規格的空氣清新機等作替補方案。到底餐廳用空氣清新機對抗疫有沒有幫助?空氣清新機要怎樣選擇?現在就由專家探討一下。
專業建築師Wilson Lee跟我們解釋,換氣量要提升至每小時6次這要求有很大難度。因為餐廳出牌時,鮮風要求是按用餐人數計算,但新規則的是按餐廳空間計算。現時大部份餐廳以新規則計算,每小時換氣次數大概為4次,要短時間內升到6次,應該沒有多少餐廳能夠做到。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423/NT4JPTY55JA5ZCFX5SM6OZEJQE/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空氣清新機 #HEPA #鮮風 #換風量 #建築師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c4MNqezVcU/hqdefault.jpg)
香港女建築師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世界微光看更多 http://act.setn.com/worldlight/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驚爆新聞線 爆內幕追真相 https://goo.gl/qnrjSt
➲政論第一品牌 新台灣加油 https://goo.gl/Hthr3e
➲雲端秘檔揭秘辛解碼真相 https://goo.gl/vi3Gzd
➲美食趣遊必看54Free食代 https://goo.gl/bSdR3e
#國際新聞 #國際局勢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xaLA7QE_y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