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體質有4種!氣血虛可多吃瘦肉、魚蝦⋯按壓「這5穴道」降低頭暈發生率】
眩暈是許多疾病都會出現的症狀,例如耳石移位、上呼吸道感染、腦幹血管病變、頸部血液循環不良、內耳積水、腫瘤等,都可能會造成眩暈,不可輕忽。
眩暈患者可分為4種體質,來看看你是哪一種?氣血虛者建議多吃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瘦肉、魚蝦、雞蛋等,按對穴位保養降低眩暈復發率👇👇
-------------------------------------------
🔑青春之鑰胰島素,有了它,沒有降不下來的血糖>>https://bit.ly/3DlPoU6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請訂閱我 YouTube ►http://bit.ly/2DUlsio 邀請你一起幫 Katie 的影片上字幕: http://bit.ly/38pwL14 落枕怎麼辦?脖子轉不動好痛好緊,準備一條長毛巾,用簡易的瑜伽動作自我拯救吧:) 落枕是急性頸部肌肉拉傷,常見的症狀是:頸部周圍肌肉僵硬疼痛...
頸 部 血液循環不良 頭暈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進入四季節氣中的「芒種」以後,代表著夏天真的來了!這段時間因為高溫潮濕,特別容易汗流浹背,而感到鬱悶、易怒。此時建議採清淡飲食,並補足水分及充分運動與休息,以緩解及幫助心緒能維持穩定狀態
夏天肯定是四季中流汗最多的時節,人之所以會流汗,主要目的就是藉由流汗蒸發水分順勢帶走熱能,幫助人體在活動過程中,不會因為體溫過高而影響身體機能運作,同時也是排出體內老廢物質的代謝管道之一
雖適度流汗可維持健康,但又濕又黏確實很不好受,進而讓人容易想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中避暑,並大量食用凍飲、冰品等寒涼食物,以使體溫驟降,體內的自然調節功能便受到干擾,蓄積濕氣,而出現中暑情況,流汗變少且黏稠,汗水也容易發出明顯異味
鮮少流汗的人,常會因代謝力不佳,而頭昏眼花、疲倦無力;女性則在經期等婦科困擾上,產生明顯的不適症狀,且肥胖及慢性疲勞情況也會接踵而來。若有上述症狀,應積極喚醒汗腺的作用正常化,例如一天運動30分鐘,每周至少運動三天,以回復排汗之能力
但是過猶不及都不好,有的人是出汗過量,實際出汗量多於當下環境溫度、運動及壓力程度的預期出汗量,又稱為「多汗症」。過度流汗可能會出現頭暈、胸痛、噁心,甚至出現虛脫症狀。而多汗症可能是受到遺傳、疾病、肥胖等因素影響,此情況若已嚴重影響身理機能時,建議應赴醫院之胸腔科,進行相關檢驗或治療
既然知道天氣熱而流汗是理所當然,且適度發汗才能有益健康。那麼,以下「必需流汗的五個理由」我們繼續一起來認識吧!
❶促進消化助好眠
流汗可加快身體代謝能力,並有助腸胃蠕動促進消化,進而減少便秘困擾。若流汗不足,神經系統會受到不良影響,連帶導致睡眠品質不良
❷血壓平穩不飆升
高血壓是一種由於血管內徑變窄、變硬,單位血流量受到限制而出現的一種現象,透過運動而出汗,可有助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以增加血管壁彈性,而達到降低血壓的好處
❸膚況穩定增防禦
外分泌腺分泌的汗液中所含的蛋白質,具有去除老舊角質細胞和抗菌的防禦能力,且能維持毛孔免於蓄積過多藏污納垢,有利疏通堵塞毛孔的老廢物質,以減少粉刺與痘痘生成。通常不出汗的人,皮膚代謝力較為緩慢,反而易提高毛孔阻塞及降低角質代謝力
❹提升專注記憶佳
美國芝加哥的內帕維市203學區,曾針對2萬名區內中學生進行一項長期教育實驗,以證明學生在養成運動並流汗的生活習慣後,可有助產生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原因在人體在出汗當下,身體的細胞處於旺盛狀態,特別是記憶力與專注力的表現,皆能獲得良好的提升
❺免疫活化保健康
想要避免感冒,靠著流汗提高身體免疫力會是很好的方法。因為人體能夠藉由流汗時的汗液來抵抗病毒、細菌和真菌,以及排出血液內部多餘的廢物。若是能長期保持運動習慣,協助讓身體適度流汗,即能增強免疫力,染上感冒的可能性自然就會降低。而每天運動30~45分鐘,便可達到身體出汗的狀態,長期下來自體免疫力也就能隨之持續增強
#出汗點警示
據台北市聯醫仁愛醫院兼任中醫師周宗翰曾指出,不同部位出汗可能代表著體內發出的警訊
🔸頭部:常見與胃腸之消化系統相關,像是出現在暴飲暴食後消化不良或發炎的反應。屬於新陳代謝、消化系統與免疫力下降的表現
🔸額頭:常與失眠或高血壓的現象相關,可留意是否有甲狀腺分泌異常的狀況,情況顯著時,建議就醫檢驗
🔸鼻子:與肺氣不足或免疫力較低相關,建議進行呼吸訓練與運動習慣養成,以提升自體免疫能力
🔸頸部:可能與內分泌失調現象相關,若有顯著不適,建議至醫院進行相關檢查
🔸胸口:常與用腦過度有關,會出現精神倦怠、食慾不振、多夢淺眠等狀況,或是因氧氣運輸不順,使血液循環不良所導致
🔸背部:可能是身體極度疲勞的警訊,日常應維持規律作息
🔸手心、腳心:與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有關,會在手心腳心冒汗
#流汗停看聽
⚠️當腦部溫度過高,會導致調節出汗的中樞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使得身體停止排汗,進而造成體溫持續上升而產出現意識不清的症狀,即為常見的中暑現象
⚠️汗斑,並非流汗時造成的,而是流汗之後身體潮濕悶熱,此時提供黴菌很好的生長環境。若無妥善清潔,易讓黴菌在皮膚上生根茁壯,皮膚可能產生白色、紅色或黑色的汗斑。而汗斑常見的治療方法,是使用外用或口服的抗黴菌藥物的治療方式為主
⚠️流汗後的清潔很重要,最好能立即以溫水沖澡洗淨全身,並適時使用保養品及補充足量水分。如無法即時沖澡,可使用濕紙巾或毛巾將全身擦拭乾淨,並更換衣物,才能阻絕汗水的鹽分、胺基酸及老廢物質與肌膚的不良作用,以預防汗斑、汗疹等風險
⚠️人體的汗腺可分為2種:小汗腺(外分泌腺)和大汗腺(頂分泌腺)。小汗腺幾乎分布於全身,主要作用為調節體溫,所分泌的汗水有超過99%都是水分,較少有氣味;大汗腺則僅分布於腋下、私密處、乳頭等部位,含有較多脂肪、蛋白質等成分,接觸空氣後便容易因分解而散發異味
⚠️進行中、高強度的運動或大量流汗後,可適量飲用運動飲料,以幫助身體補充熱量、水分與流失的電解質,以紓緩運動後之疲勞感。若只是外出散步、快走等較為緩和型的運動,既不喘、也沒大量流汗,建議單純喝水即可,若是喝運動飲料反而會增加熱量攝取及器官負擔,更不能將運動飲料當成日常飲料飲用
⚠️汗疹是因汗腺阻塞的發炎反應,在大量流汗的部位,如臉部、頸部、胸口、胯下、屁股、背部等,觸摸會有顆粒狀粗糙感的小疹子。主要成因是夏季溫、濕度高,排汗量增加,當皮膚的汗管出口因衣物或是其他原因阻塞,身體無法正常排汗,汗水累積在皮膚組織造成汗管破裂,汗液外洩到周圍組織而引起發炎反應
⚠️濕疹是眾多皮膚炎的統稱,主要因接觸到過敏原或刺激性物質導致皮膚發炎,包括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缺脂性乾癢、富貴手都算是濕疹。濕疹原則上分為內因性濕疹與外因性濕疹。外因性的濕疹可能與接觸過的物質、吃過的食物有關聯,內因性濕疹可能與體質或長期飲食習慣有關
當大量汗水在皮膚與衣物之間產生頻繁摩擦時,該部位就容易出現大片紅腫的濕疹,更因搔抓導致破皮而衍生感染的情況
#凱鈞話重點
#必需流汗的五個理由
頸 部 血液循環不良 頭暈 在 跟著Annie 一起來運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個小時5分鐘,用一張椅子解決你的肩頸僵硬,改善虎背熊腰”
在開始進入主題前,要請大家先看一下,下面的問題中,你中了幾個?
🔸常常頭痛或感覺頭很重
🔸常常脖子痛或超級緊繃
🔸覺得無時無刻肩膀僵硬
🔸沒有理由常常感覺頭暈
🔸偶爾會沒有理由覺得想吐
🔸睡眠品質不佳、半夜常常醒來
🔸眼睛看不清楚、疲勞、視線模糊
🔸經常眼睛乾澀、流眼淚
🔸容易拉肚子或是便秘、肚子痛等腸胃問題
🔸動不動就想躺下來
🔸容易覺得累全身倦怠、疲勞
🔸感覺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
🔸莫名奇妙整個人會感覺狀態不佳
🔸無法集中精神、記性不好
🔸莫名其妙感到感到不安焦躁煩悶
🔸工作或學習無法長時間專注、缺乏耐性
🔸頭部發熱,手腳冰冷、麻痺
🔸沒有理由的覺得胸口悶有壓迫感
上面的這些症狀,你有沒有發現很多症狀,在你的生活中,其實還真的一點都不陌生?
我有計算過我自己每天使用手機跟電腦低頭工作加上看書閱讀的時間,每天都超過6個小時,當我們長時間低著頭,低頭的動作讓頭向前傾,整個身體的重心也會跟著向前移動,為維持身體的直立與平衡,我們的上半身就必須向後拱起,造成駝背,視覺及體態上就造成虎背熊腰,日積月累下來除了會造成體態不佳,可能也會影響胸廓空間變得狹窄,而造成胸悶、壓胸感,整條脊椎的彎曲,會直接壓迫胸椎旁的交感神經,當交感神經失調,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心臟功能,造成心悸、心律不整、腸胃功能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等問題。
我之前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醫生用油門跟煞車來形容我們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我真心覺得太貼切.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在面臨緊急狀況或需要非常專注與注意力時,為了讓身體發揮最大效能,身體會加速心跳、收縮血管、血壓上升,進入高速運轉模式,相反的,在我們的身體放鬆、休息的時候,副交感神經就會啟動,讓我們的心跳血壓下降、身體運作減緩、增加腸胃道的消化功能,讓身體獲得舒緩與休息,如果油門和煞車出了問題,那這台車就會沒辦法正常行駛運作,甚至產生故障。
肩頸僵硬所衍生出來的身體健康危機,肌肉異常,其實很像線路系統因為打結而無法正確傳導訊息,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體態不佳、肌肉僵硬、頭痛、腸胃不適、血壓不穩、容易心悸或喘不過氣,間接產生憂鬱、焦慮、晚上睡覺不斷醒來等障礙,大家有沒有發現,原來平常看似不重要的肩頸,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如此的重要!
另外,因為我們長期低頭族的習慣,會造成肩頸的肌肉僵硬沒有彈性,直接增加我們落枕的機會,當肩膀的肌肉已經變得沒有彈性,頸部肌肉長期過伸或過屈,就會造成睡醒後肌肉容易出現急性痙攣、孿縮與發炎現象,而負責我們身體引導脊椎活動的小面關節,也會因為不良的姿勢使肌肉筋膜過度負荷、緊繃,加重關節負擔,只要一個動作稍作不對,肌纖維就會拉傷而斷裂,然後接下來就是一連串落枕的惡夢,甚至造成關節退化、神經壓迫等健康問題。
多數人肩頸痠痛都是因為長期維持一個姿勢與坐姿,姿勢不良、缺乏運動、血液循環不良,導致我們肩頸的肌肉一直處於緊繃狀態,無法休息造成缺氧缺血,肌肉僵硬及頸椎關節活動不佳,如果我們可以每天伸展放鬆肌肉,減少關節對神經的壓迫刺激,就能有效紓緩肩頸僵硬與疼痛,也能避免因為駝背造成的虎背熊腰。
今天Annie要教大家五個只要靠一張椅子,就可以伸展放鬆我們肩頸的伸展運動,會建議大家在上班坐辦公室的期間,可以至少每1個小時就讓自己做一次這幾個動作的伸展,順便讓自己的眼睛有機會休息,好好喘口氣專注在自己身上,早上睡前也可以做一次,只要給自己每個小時5分鐘,真的一點都不難,大家馬上拿張椅子開始做練習。
貓式頸關節伸展 60 Sec
牛式頸關節伸展 60 Sec
坐姿扭轉伸展 60 Sec
坐姿老鷹式伸展 60 sec
椅子前彎式伸展 60 Sec
🙉大家來分享一下,上面的問題症狀你中了幾個?
#每個小時5分鐘 #遠離肩頸僵硬 #遠離虎背熊腰 #落枕 #肩頸痠痛 #椅子伸展超簡單 #請分享 #實用
頸 部 血液循環不良 頭暈 在 凱蒂瑜珈Flow With Kati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請訂閱我 YouTube ►http://bit.ly/2DUlsio
邀請你一起幫 Katie 的影片上字幕: http://bit.ly/38pwL14
落枕怎麼辦?脖子轉不動好痛好緊,準備一條長毛巾,用簡易的瑜伽動作自我拯救吧:)
落枕是急性頸部肌肉拉傷,常見的症狀是:頸部周圍肌肉僵硬疼痛、轉動困難、動作受限。
頸部肌肉的柔軟度,關係著頸部的活動度,若是肌肉太僵硬、緊繃,會導致脖子的活動度下降;除此之外,肌肉長時間處於緊張,會使血液循環不好,並導致慢性發炎,睡姿不良與不適當的枕頭,只是落枕的引爆點。
頸部肌肉僵硬常見原因:
1.長時間低頭
2.姿勢不良
3.同一姿勢維持太久
4.過度用力
5.感冒
落枕怎麼辦:
1.熱敷(除非發熱腫脹才改用冰敷)
2.伸展拉筋
Ps. 若痛到出現頭暈眼花、手麻、全身無力、噁心嘔吐等情況,就要儘快找醫師處理🚑
💡更重要的是,平時不要長時間低頭,工作要適當改變姿勢,例如動動脖子,伸展一下,如果白天已經覺得頸部肌肉緊繃,晚上可以熱敷放鬆一下😌。
💡頸部肌肉的肌力訓練,與柔軟度的練習,更是治本之道!
請訂閱頻道,加入 Katie 的瑜珈旅程,讓我們一起深度練習:)
For more videos like this, subscribe to my YouTube channel!
想找 Katie 凱蒂
STAY CONNECTED WITH ME!
=========================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FlowWithKati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flowwithkatie/
歡迎來信: flowwithkatie@gmail.com
=========================
Song: Ikson - Spring (Vlog Music No Copyright)
https://youtu.be/EVGAjPzWHr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7qmVAk0YrA/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FP_5rmNePCMNg_tdKftoveGCpgQ)
頸 部 血液循環不良 頭暈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現今社會西化飲食盛行,隨著年紀增加,我們的血管會逐漸沉積很多垃圾,長久下來就容易積累成斑塊,如果不及時清理,斑塊愈來愈大,血管就會變得日益狹窄,影響供血。而若這個情況發生在頸動脈,就會造成 #頸動脈阻塞 !頸動脈阻塞程度超過5成時,就容易產生血栓,進而引發 #腦中風 。
立達診所周孫立醫師說明,頸動脈位於喉結(無論男女生)後方大約一指到一指半幅處,主要功能是供應大腦血流。雖然不是所有大腦血流都依靠頸動脈提供,但大部分腦部循環還是靠它協助。
頸動脈阻塞會有那些症狀?
針對頸動脈產生阻塞的原因,周孫立醫師回應,無論是頸動脈的管徑變小,造成血流變少;或因血管管徑局部變小,讓血流通過時產生渦流,並使得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被活化、啟動,進而產生血栓朝腦袋跑去,或直接在原地塞住,造成供應腦部的血流不足,都可能引發相關症狀。
周孫立醫師說明,頸動脈阻塞的症狀很多樣,從輕微到嚴重都有。
輕微症狀:
頭部脹痛
頭暈
注意力不集中
坐立難安
嚴重症狀:
#中風
半身癱瘓
無法說話
意識改變
至於頸動脈阻塞是否會遺傳?周孫立醫師說,頸動脈狹窄的問題是有可能遺傳的,與血管內皮生成的相關因子,以及血液品質、凝血功能是否良好,甚至我們血液的代謝機能等都有相關。
周孫立醫師舉例,很多人會問「高血脂症」會不會遺傳,答案是會的,而高血脂的問題也跟頸動脈是否狹窄、阻塞也有莫大關係。
頸動脈硬化如何治療?
頸動脈內皮刨除術
周孫立醫師舉例,若是今天有水管塞住,或藏汙納垢造成管徑變小,我們最直覺的方式就是「把它清乾淨」。而頸動脈也是相同,我們可透過頸動脈內皮的刨除手術,將管壁清理乾淨。
但血管畢竟與水管不同,假設今天手術是為了清除右側頸動脈,就要確保左側的頸動脈情況是較好的,也不能過度狹窄,能夠繼續維持腦部的血流供應。周醫師進一步解釋,因為進行手術的血管血流肯定很差,甚至幾乎沒有血流;也可能在清除過程中產生血栓,若是兩側血管都無法提供充足的血液給大腦時,對患者本身就會有風險。
周醫師也指出,患者本身的心肺功能也不能有太差,因為手術需要全身麻醉,若患者心肺功能也有問題,則可能導致心跳停止、心肺衰竭等狀況。
「這樣的手術可以有效避免日後再發生頸動脈狹窄的相關症狀,」周孫立醫師提及,手術成功率很高,甚至能夠降低五年後中風的機率,但相對地也得承擔較大的手術風險。
血管支架
另一個較新的方式則是裝設血管支架,利用氣球擴張術擴張血管後,就能在血管中放置支架,確保血流暢通,也能預防血栓的形成。周孫立醫師表示,相較需要全身麻醉的刨除術,這樣的手術方式風險小很多。
藥物治療
此外,有些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程度沒有那麼嚴重,可能只有20%∼30%,周孫立醫師說,其實是可以不必透過手術處理,較輕微的症狀會先考慮用藥物治療,預防血栓形成及避免雜質再附著在血管壁上,避免阻塞愈來愈嚴重。
頸動脈硬化的患者,飲食該注意什麼?
少油少鹽少炸物
周孫立醫師表示,就跟平常在談論任何與健康相關的議題一樣,我們都會提到減少攝取油炸物,因為經過高溫油炸處理後,就容易產生自由基等有毒物質,都有可能攻擊我們身體的所有細胞或組織,若在血管內皮上就可能造成硬化、粥狀的動脈硬化,進一步造成血管狹窄、阻塞,更不用說可能造成惡性病變,引發癌症等等。
日常生活中也要限制鹽分的攝取量,周孫立醫師說明,吃下過多的鹽,就會導致血管外的空間有大量水分被吸引出來,此時除了會造成血管內的壓力增加,心臟、腎臟的負擔也會升高。
另外,周孫立醫師也提及,頸動脈同時也是感應器,能夠偵測血液濃度,若身體長期處在鹽分過多,導致血壓不穩定的狀況下,感應器有可能快速退化。此時當血壓變化,身體就會有一些不良的反射出現。
周孫立醫師提醒,不好的飲食對身體造成的傷害都是長期累積的,不會是急性傷害,因此若是不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長久下來對身體就會有很大的影響,都應該盡量避免。
【相關影音】
眼中風 前兆:眼前一黑、秒殺視力 治療:搶救黃金90分鐘【眼科醫師鐘珮禎/健康顧眼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TJfv3XR3o
這些竟是心臟病徵兆,注意4件事遠離心臟病風險【健康連線/林謂文醫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mTVGgmhY4
坐著踮腳踏步10秒鐘,血管年輕了就能遠離失智中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RR24CvtHA
【相關文章】
走對了,血壓就穩了!院長教你踮踮腳尖降血壓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641
咳嗽太用力七年級男竟中風險癱!醫:3徵兆警覺中風危機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6244
突然眩暈會是腦中風嗎?醫師:伴隨4大症狀要小心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4710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4l5Yt5urn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