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歡迎光臨夢境百貨:您所訂購的夢已銷售一空 #出版社閱讀邀約書籍
鮮少閱讀韓國文學,撇開繪本來說,這應該是第二次接觸。當時刷facebook看到眼睛為之一亮,吸引我的不是主要書名,而是「您所訂購的夢已銷售一空」這一句話。
超級喜歡作者李美芮(이미예)在作者序的標題──
「在昨日與今日之間的神祕縫隙,釀造幸福」
天啊,用「昨日與今日之間的神祕縫隙」來形容我們的做夢時刻,真的超唯美,超浪漫!(月雙魚的我無法招架這樣浪漫的文字敘述)也讓我不禁開始期待進入夢境百貨一探究竟。
【達樂古特夢境百貨】顧名思義是一間販售各種夢境的百貨公司,總共有五層樓,每一層樓的夢境種類皆不同,不只有人類的夢境,甚至連動物的都有喔!各個樓館也別具個人特色,與我們印象中西裝筆挺的那種樓管大不相同。
據說,在這個夢境城市的人們大多都是不穿鞋子的,的確,誰會在睡覺的時候穿著鞋子呢,因此,在百貨外的街道上會看見一些披著睡袍的「夜光獸」,他們專門替裸睡的人們披上睡袍,聽起來實在非常有趣,這些設定都為故事增添許多魔幻的氣氛。
夢境對我們而言也算是靈性的一部份,是潛意識與我們對話的方式。如果我們可以購買想要的夢,會挑選什麼樣的夢境呢?我猜大部分應該都會選擇好夢吧,因為沒人想要做惡夢。
在《歡迎光臨夢境百貨》中,作者不只細膩地描繪潛意識裡的夢境百貨運作方式與每一個登場人物,如此奇幻地令人著迷(尤其是製夢師的角色,我非常喜愛),另一方面,也巧妙地連結真實世界的生活日常。倘若我們能夠仔細地去品嘗夢境帶來的體悟,對生命來說絕對是一份滋養的力量,那麼,惡夢能算是不好的夢嗎?
我想,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潛意識裡頭都有一間【達樂古特夢境百貨】,今晚,你會訂購什麼樣的夢呢?明天與我分享好嗎?
其實,我算是蠻喜歡做夢的,幾乎每天都會做夢,有時候連短程的通勤時刻小憩也可以夢,說不定我也是【達樂古特夢境百貨】的常客喔(笑)
《歡迎光臨夢境百貨》真的是本年度必逛的一間百貨公司!推推~💖
PS.目前韓國也出版了續集,好期待來到台灣噢!
-
作 者|李美芮(이미예)
譯 者|林芳如
繪 者|Dyin Li
出版社|寂寞.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我愛紙本書
-
#駐點樂讀人專欄 ─── 陳子楹
歡迎追蹤instagram一起來閱讀:
https://www.instagram.com/lovelove_reading/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萬的網紅少康戰情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手扶梯 #星巴克 #感染 本錄影遵守防疫規範,所有人員皆經量體溫、消毒,並全程配戴口罩。 ✔訂閱【少康戰情室】https://bit.ly/2sDiKcZ 完整版HD集數快速找➔https://bit.ly/2Etctbf 【少康重返國民黨選總統!】https://pse.is/39r2t6 【...
韓國魔幻時刻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直很喜歡HOM 大城小事-Big City,Little Things 的漫畫,HOM擅長觀察人性,對於小人物的故事總是能細緻描繪。她和編劇柯雁心以原創漫畫《魔幻時刻 THE ACTOR》描繪植劇場小Q演員的養成過程,那部漫畫後來拿下金漫獎,而她所取材的小Q們,也在影視圈發光發熱了。
過去一直覺得HOM自我要求極高,是個有點「緊」的創作者。去年她以《大城小事4&5》拿下金漫獎時,她的致詞特別讓我感動。過去她總是要求自己要更好再好,但這幾年,她好像「鬆」了一點,開始再找回畫畫的初心了,也找回畫畫的快樂。
HOM最近一本作品《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確實讓我驚艷,漫畫故事節奏順暢不說,色彩光影運用與漫畫分格的突破,加上處理輪廓線的細膩,真的是非常精采的一本作品。
日前為《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做了小小的訪談,在HOM突破自我的階段,能採訪她對於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真的非常美好。也敬請期待,HOM會來上Podcast節目哦! 🥰 🥰
總之,是非常好看的漫畫,請大家都買一本吧!
***********************
「我下輩子還想再畫畫。」 受臺灣油畫大師感動
漫畫家HOM耗時兩年創作《無價之畫》,絕美改編楊三郎畫家之路
漫畫家HOM說起一開始。
那是她第一次到新北市永和的楊三郎美術館取材,看著臺灣油畫大師的真跡,她細細觀察著畫作裡的光影、畫布上的顏料濃薄,試想楊三郎經歷過怎麼樣的創作生涯。同為創作者,同樣傾注青春與信念在畫畫上,也曾經歷過迷惘仍不曾停筆,離開博物館前,HOM看見楊三郎生前的一句話:「我下輩子還想再畫畫。」幾個字震懾了她,「那是我覺得跟他最靠近的時候。」
彼時,HOM才剛開始取材。兩年之間,她大量閱讀臺灣藝術史的資料,大學就讀美術系的她,在密集的取材過程中,重新了解臺灣藝術脈絡。兩年後,HOM完成《無價之畫:巴黎的追光少年(上)》,故事描繪主角楊佐三郎如何醉心於畫畫,原本自信滿滿、懷抱畫家夢的少年,在第五回臺展中落選後受挫,因著哥哥的一句警語,他決心赴法學畫,尋找繪畫的意義。
漫畫家HOM連續兩年獲得金漫獎肯定。2019年,她以《魔幻時刻-THE ACTOR 2》獲得青年漫畫獎,去年再以《大城小事4、5》獲得年度漫畫獎。過去,她擅長現代的題材,漫畫角色的年齡也與自己差不多。《無價之畫》是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合作的漫畫,也是她第一次嘗試歷史改編題材,整整176頁都是全彩漫畫,還得跟上網路連載的節奏壓力。
🎨 一個漫畫家畫一個畫家的故事 🎨
接到這個案子時不擔心嗎?「不會耶,我覺得好有趣哦!講歷史、談繪畫,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也是全新的挑戰,是我從來都沒有嘗試過的題材。」一個畫家去畫一個油畫大師的故事,也是吸引HOM的一大原因,「創作過程,我一直想著該如何演繹另一個人畫圖的想法,還有他的成長歷程。雖然我們都是畫畫的人,但一定會有很不一樣的地方吧。」
HOM大學讀的是美術系,她坦言,楊三郎是美術系學生讀臺灣美術史時一定會讀到的畫家,但當時多半是為了考試,並沒有額外多做功課。第一次造訪楊三郎美術館取材時,看著眼前楊三郎常用的畫具、旅法時的工具等等,她腦海裡也冒出畫面,好像一步一步跟著楊三郎成長,從最初畫畫的少年開始,到後來成為臺灣油畫大師。
「有個很有趣的觀察是,起初,楊三郎畫畫時塗的油彩顏料比較薄,但後來,他帶著妻子小孩去歐洲時,畫作裡的顏料變厚了。」HOM在心裡揣想,是不是經濟比較寬裕了呢?「感覺很合乎脈絡呢。就像他當時去法國或日本,是一邊打工一邊畫畫的,直到後來愈來愈成功,顏料就變厚了。」在故事裡,HOM也細膩描繪楊佐三郎如何經驗於各種畫派,以及受到印象派畫家的影響。
像是在楊三郎身後的一雙眼睛,HOM慢慢理解畫家的成長,自我的心境如何改變,「我慢慢透過這個案子的創作過程,好像愈來愈了解他。」於是,HOM在作品裡也突破過去習慣的作畫方式,她大量使用光影變化,也是對畫家的致敬。「從楊三郎的作品裡,會知道他是一個很追求光線的人,多數時候都在戶外寫生,他很喜歡光線打在物品上的感覺,屬於『外光派』。」
🎨 細緻講究漫畫裡的光線,向畫家楊三郎致敬 🎨
只是,昔日的楊佐三郎是在花園裡迎著下午的光線作畫,但HOM多數時候是窩在家裡畫畫,因為整個過程都在趕稿,「有啦,我有在外面畫畫,不過是在高鐵上趕稿……(淚)我只能用腦袋與作品來致敬,行動上完全無法致敬。」HOM也確實非常強調光線,《無價之畫》的第一頁便是光線非常美麗的跨頁,畫面上的楊佐三郎執著調色盤,自信地看向漫畫家望過來的視角。
在《無價之畫》裡,HOM也運用較實驗性的分鏡破格處理。她笑說,自己其實是滿框架裡的人,畫圖時也滿中規中矩的,但在法國安古蘭駐村的那一年,她閱讀許多歐洲漫畫,從法國漫畫裡看到各種趣味的破格方式,對話框也不似傳統日漫常見的Z字型走格方式。「我滿框架內的,比較沒有那麼爆發或突破的畫法,也想藉著這次機會,去思考分鏡的改變,嘗試做突破。」
跳脫框架,對HOM來說自然是個挑戰,「但這個挑戰不會太痛苦,一點一點改變,試試看一點一點調整,反而很好玩。」而在全彩漫畫裡,輪廓線有時也會是干擾閱讀的因素。對此,HOM亦有自己的巧思,她捨棄傳統使用的黑色輪廓線,改以咖啡色輪廓線處理角色,有時輪廓線外再上一些白,讓人物更加跳出,但又不致於讓全彩漫畫讀起來感覺到負擔。
在176頁的全彩漫畫裡,HOM也有自己特別喜歡的一幕,便是第32頁。在前一頁,故事描述「楊佐三郎」的名字與哥哥不同,「佐」字來自父親之名「楊仲佐」,「佐」也是幫助的意思。「但只有楊三郎的名字加上了佐,我的解讀是,爸爸把自己的名字冠到他身上,也像是在幫助他。確實在一路上,他也受到爸爸和哥哥的幫助。」
🎨 從楊佐三郎的畫家人生,思索畫畫的意義 🎨
在HOM最喜歡的第32頁裡,幼年的楊佐三郎在父兄的互持下往前走,第二個鏡頭則是楊佐三郎一個人騎著單車往前行,背影看起來有點孤獨。台詞是這樣的:「即使我期望是三個人相扶相持,但實際上,只有他們單向幫助我,只有變強,才有能力報答他們。我只會畫畫,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別人,我還是只能往畫畫這個方向前進吧?」
HOM記得,「畫這頁的時候,我感覺到,他很想前進,但又很徬徨。」這樣的心境其實也呼應著HOM的自我投射。「我常會想,畫畫真的是一件很任性的事。好比我如果是個廚師,還能為家人做一桌飯菜。但畫畫是很自私的,這也是畫畫的人很脆弱的時候吧,畫畫沒辦法帶給家人幸福呢。三十歲左右的我,三不五時會想到這樣的問題。」
接下來的第35頁,騎著腳踏車的楊佐三郎來到基隆港邊,HOM的視角落在單車的車輪。從單車車輪看出去,是一艘巨大的郵輪,正準備航向世界,這也是她刻意製造的類比,「船在前進,腳踏車也在前進。我刻意把輪子放在前側,跟遠方的船比起來,腳踏車很渺小。感覺我們在很小的地方,嚮往很厲害的遠方,就像創作者看見很厲害的作品,忍不住會想,『一樣在畫畫,一樣在前行,他們為什麼這麼強大?』」
但相較於早期的作品,HOM這幾年顯得「放」了許多。過去,她會很努力希望表現得好,期待很多鼓勵與回饋,「說穿了,早期比較譁眾取寵。」但這幾年不一樣了,她開始重新拾回畫畫的快樂,「或許是畫久了比較敢做自己?(笑)我還是好喜歡畫畫啊,以前會覺得,『天啊,我這樣畫好嗎?』但現在不會了,我愈來愈能回到畫畫的樂趣。」
🎨 在成長的土地理解土地的故事,繼續畫畫吧 🎨
當然也有痛苦的時候。
HOM記得,在畫《大城小事4、5》時,她一度罹患肌腱炎,手碰到鍵盤就痛,「那時我一直在復健,但即使不畫畫時,手也痛得不得了。醫生跟我說,不能再畫了。但我覺得我還沒畫夠啊!那陣子,物理上與心境上都好痛苦。創作是這樣有趣的事情,永遠都有畫不完的東西。其實,我已經不太去想有多少人喜歡我的作品了,只要能畫畫,都是開心的。」
現在,她正在著手準備《無價之畫》下集。問她想跟讀者說些什麼?她是這麼說的:「我希望大家可以多認識臺灣藝術家,了解臺灣藝術的成長脈絡,以及裡頭歷史的演進,可以更理解臺灣美學的狀況。當年藝術特別蓬勃發展的時候是日治時期,全世界的藝術都在興盛,臺灣受到日本影響,自然會出現傾向日本的官派美學,但也有像楊三郎、陳澄波較傾西方的畫風。」
「這跟臺灣漫畫環境很像,我們受早期日本漫畫影響,近年受歐美、韓國影響,到底該如何把這些力量融合起來,讓這塊創作土地更強大,這是到現在都無解的事情,也是我們畫畫的人共同面對的課題。但沒關係啊,我們會繼續畫。所以我很想跟讀者說,去了解臺灣美學的脈絡,就能更了解臺灣美術現在的狀況。這就是我們生長的土地,我們要自己對這裡有所了解。」
同樣是畫畫的人,以楊三郎故事為底改編,有一時半刻覺得自己與楊三郎特別靠近嗎?HOM說起最初,「那是第一次去楊三郎美術館,我看完博物館,要離開之前,看到了那句話,『我下輩子還想再畫畫。』我很能明白呢。因為楊三郎喜歡畫畫這件事情,完全不用懷疑,他的產量太多太多了,完全不需要懷疑這句話。看到這句話的時刻,我覺得,是我跟他最靠近的時刻了。」
韓國魔幻時刻 在 美味拍手 Yummy Yummy Photograph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的美味拍手講座也是歡樂美食不間斷啊😋🥳
感謝有從高雄等全台各地來參加的拍友們
還有夫妻各自努力搶報名一起來參加的
能夠一起拍出生活中各種美好時刻
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昨天第一組拍手示範澎湃繽紛的夏日水果優格盅
用鳳梨🍍當水果盅超級適合啊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其實早期錢櫃的鳳梨炒飯
也是用這樣的盛裝方式,上面還會撒滿滿的肉鬆,超級好吃
我以前去錢櫃都會先點一盅鳳梨炒飯😆
後來沒有這道可以點才點水餃(講著講著就餓了😂)
鳳梨水果盅搭配粉嫩嫩的粉紅色優格超級少女心噴發啊
還有愛心草莓❤️、小星星鳳梨🌟、鋸齒果雕葡萄
要不是時間不夠,我就雕一隻龍在上面飛舞啦😏😏
夏天吃這樣的水果盅解決一餐超舒服療癒啊是不是😋
下午的正拍示範來個風格Man一點的蝴蝶餅
這個蝴蝶餅沾拍手特調400次奶茶真的是超好吃
還搭配這個有點烈不會太烈的啤酒🍻
真是五告爽
一拍完這張我立刻一口乾掉杯子裡的啤酒😆🍺
可以這樣邊喝酒邊講攝影的嗎🤣🤣
最後的拍友分組練習
一組練習跟早上完全不同風格的歐式暗黑藍莓優格杯
一樣主題是優格,不同的呈現方式就有嶄新的感受
另一組練習韓國小姐姐風格的居家追劇吃便當時光
單身貴族叫個便當宅在家配劇真是舒服啊
我們私心的在iPad裡放的是「天橋上的魔術師」
因為昨天就是最後兩集精彩完結篇
這一部可以說是近期台劇裡故事題材、美術、音效、演員等所有細節都超優秀的精彩好劇
昨天看最後一集我根本是哭到今天眼睛都還腫腫的🥺
只能說楊雅喆導演真的太強了,而演員們敬業細膩的演出,加上場景美術特效超級強大,後製配音音效也是無敵,整個團隊都配合得太棒,才能成就這樣感動人心的作品
看幕後特輯的時候,裡面提到要重現中華商場裡每一間店鋪的樣貌
真的很難,蒐集那個年代的東西不是最難的
而是如何呈現出屬於那個年代的生活感樣貌
那不是只是單純把東西擺好就好
而是要有真實的生活痕跡
我們因為一直在講座裡強調的也是生活感
所以在看這部影集的時候,最大的樂趣也是觀察這些場景中的每一戶人家家裡的樣貌
天橋上的魔術師原著作者吳明益老師說
中華商場裏每一戶居住的環境並不好
其實他小時候是不喜歡的
但是就是在到了一個年紀之後
那些原本不美好的回憶跟事物
會突然很魔幻的在心裡變成美好的樣貌
會想著,啊,如果可以再回到過去的話⋯⋯
整部影集的主軸在講的是「消失」
「因為消失,你才會記得,它曾經是你的
原來消失,是為了永遠都在」
非常喜歡這兩句
也很推薦這一部「天橋上的魔術師」給來參加過講座的拍友
在Netflix 、myVideo、公視+現在可以一次追十集
看完應該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拍手跟拍公會推薦了😉
當然也來看看昨天的精彩花絮吧❤️
韓國魔幻時刻 在 少康戰情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手扶梯 #星巴克 #感染
本錄影遵守防疫規範,所有人員皆經量體溫、消毒,並全程配戴口罩。
✔訂閱【少康戰情室】https://bit.ly/2sDiKcZ
完整版HD集數快速找➔https://bit.ly/2Etctbf
【少康重返國民黨選總統!】https://pse.is/39r2t6
【誰來feat.趙少康】全新特企點我看➔https://pse.is/38ehnc
【新聞翟急便】特別企劃➔https://bit.ly/2JiJgoA
趙少康X陳文茜談國際➔https://reurl.cc/4my5pY
美國下一步怎麼走?➔https://bit.ly/3qlGCig
少康談美豬議題➔https://bit.ly/2VqaSdD
兩岸關係怎麼辦➔https://bit.ly/3qmFmeI
關心新冠肺炎疫情➔https://bit.ly/2tXmOJU
頻道LIVE直播專區➔https://reurl.cc/5qokMR
中美台緊張關係➔https://reurl.cc/q8mzZR
少康戰情室每週精彩回顧➔https://bit.ly/2JiKS1C
●鎖定TVBS TV 56台首播
●按讚【少康戰情室】fb粉絲頁:http://bit.ly/2fMs1us
●【新聞翟急便】fb粉專馬上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realmicrophone/
《少康戰情室》YouTube頻道,部分影片因版權限制以致海外地區無法觀看,造成不便敬請見諒。歡迎海外觀眾鎖定網路獨家影片。
#少康戰情室 #趙少康 #誰來feat趙少康 #TVBS #新聞翟急便 #超錢新聞 #翟翾 #錢子

韓國魔幻時刻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講到馬奎斯,第一反應一定是《百年孤寂》。但你知道這位大師還有非常好,甚至以我觀點,好到比《百年孤寂》還厲害的短篇小說嗎?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我們能掌控自己的愛情嗎?愛情裡,有多大一部分不是凡人所能控制的呢?上一集我們討論了馬奎斯〈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這篇小說──暴露狂比利硬闖海水浴場,在更衣間遇見了他生命中的天使妮娜。毫無邏輯與道德觀念的愛神,就在此刻襲擊了這對小情侶。馬奎斯形容,此時妮娜看見比利脖子上掛一面沒有聖徒像的獎牌,「靜靜隨他的心跳一起一伏」。伊格言說:在一般情況下,心跳的起伏是不可能被肉眼看見的;這個特寫幽微暗示的,正是掌控愛情的頂頭上司:「命運」,以及命運的毫無邏輯,不可理喻。
是的,沒有什麼能大過命運,即使「一見鍾情」也無法。馬奎斯怎麼描述妮娜和比利的熱戀過程呢?馬奎斯說,妮娜‧達康特帶著比利‧桑其士上了自己的床,獻出童貞,穢亂大宅:
將近兩星期的時間,他們每天在同一個時刻赤裸裸熱情地狂歡痛飲,無視於以前睡過那張古老大床的內戰英雄和多情祖母們的遺像正訝然瞪著他們。即使在做愛的歇息時間,他們仍赤身露體,窗戶也不關,吸著船上垃圾由海灘漂進來的氣味、糞便的氣味,不吹薩克斯風的時候就聆聽院子傳來的家常聲響、香蕉樹下單調的蛙鳴、水滴落在無名墓上的聲音、他們以前沒有機會學的自然律動。
這回可不只是更衣間內的心跳起伏了;尚且兼之以香蕉樹、蛙鳴、滴水聲、各式各樣的氣味,萬事萬物,無一不充滿「生之欲力」;甚至連連祖母的鬼魂們都是「多情」的。伊格言說:從兩人隱密卻暴烈的心跳,到各式各樣大自然的神秘律動,小說中細節與意象的擴大發展,正暗喻了命運君臨一切的威力。性的神秘正是生殖的神秘,也是自然的神秘,更代表了命運的神秘;它無處不是,無所不在,當然,也將繼續像烏雲一樣籠罩在兩人身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人事已盡,一切聽天由命。
〈你滴在雪上的血痕〉這篇小說收錄於馬奎斯的短篇集《異鄉客》中。名為「異鄉客」,因為說的都是身處歐洲的拉丁美洲人的故事。對這些拉丁美洲人而言,隔著遙遠的大西洋,歐洲就像是一座幻美的海市蜃樓。他們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來到這幻影之地,不知眼前迎來的將會是何種命運。而比利和妮娜也不例外──二人狂戀數月,不顧家人反對,閃婚,啟程前往巴黎進行蜜月之旅......
────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九二七年生於哥倫比亞小鎮,拉丁美洲魔幻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名作如我們所知:《百年孤寂》。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於一短文中討論《百》書中的人物命名問題。是,昆德拉說得對極了,我們確實不容易弄清楚那四五個奧瑞里亞諾、七八個阿加底奧‧布恩迪亞之間的差別;這除了折磨讀者之外,也簡直是在為難那些人物關係圖的編纂者。(可憐的編輯!)而昆德拉的看法是,沒錯,馬奎斯當然就是故意的,他使用重複姓名隨機產生器的目的,正是取消個體獨特性,刻意將讀者擲入系譜的迷宮之中──於此,時間洪流浩浩湯湯,個體被消滅,代之以一組又一組的同名序列(奧瑞里亞諾們、阿加底奧們),而「歐洲個人主義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他們的時代了,可是他們的時代是什麼?是回溯到美洲印地安人的過去的時代嗎?或是未來的時代,人類的個體混同在密麻如蟻的人群中?我的感覺是,這部小說帶給小說藝術神化的殊榮,同時也是向小說的年代的一次告別。」
這論點深沉,武斷,尖銳,帶有昆德拉式的洞見與其狡獪之慣性,需要解釋。他的意思是,於其個人之小說史觀中,現代主義小說的人物們特別不愛生小孩──因為「後裔的終結」正象徵著個人獨特性的標舉。(如何面對一個小孩?至少有著你一半基因,介乎雷同與差異之間,且個人的任何特質皆可能於小孩身上被精準複製?)而《百年孤寂》在小說史上的革命意義在於,布恩迪亞家族雖同樣以絕子絕孫告終(後裔之終結),然而其中的個體獨特性卻也被馬奎斯的命名策略徹底消滅。這是現代主義內部一個嶄新的矛盾──標舉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傳統V.S.泯滅個體獨特性的現代主義《百年孤寂》──亦因之而被昆德拉界定為「向小說的年代(即現代主義時代,強調個體殊性的年代)的一次告別」。對此,育有二子的馬奎斯不知作何感想──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馬奎斯以八十七歲高齡辭世,我們再也沒機會問他了。───伊格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