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ara Oakley
華爾街日報周末專訪暢銷書作者Barbara Oakley,非常有意思,看完之後,我決定給大一新生看她的書,A Mind for Numbers: 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很重要的原因是,她對數理學習的看法,和我的理念一致,而和主流美國教育不同。
Oakley不但不是數學天材,而且是很早就放棄數學的那種。她說她七歲時,因為九九乘法表沒背,數學就開始落後於同學,「因為數學是連續性的,如果你在那裡落隊了,之後就很難跟上。」所以她那時就決定,她數學唸不來,於是小學一直到高中,數理一直被當。高中畢業後,她就當兵去了。在陸軍,因為數理不行,她開始學俄語,後來拿了軍方的獎學金,到華盛頓大學唸斯拉夫語,也當上了軍官。二十六歲,Oakley退伍,但她除了俄語外,什麼也不會,她突然領悟,是她自己把生涯路線做小、做死的。她想到那些軍中,西點軍校畢業的同僚,這些唸工程的軍人,有多少的職業選擇等著他們。而她,就因為告訴自己數理不行,所以限制了自己? 於是她決定試試看。
Oakley又回到華盛頓大學,從高中程度的代數開始唸,很痛苦,又唸地很慢。她說,她的舊教科書裡有些地方有洞,那是她很苦惱書裡的內容難懂時,拿叉子叉出來的。她又間斷地穿插工作和學習,最後在三十一歲,才終於拿到電機學士的文憑。Oakley就這樣跌跌撞撞地,摸索出讀書學習的道理,後來又再唸下去,居然當上了工科教授。而她現在在Coursera上的網上教學課程,Learning How to Learn,據說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線上教學課程。
到底要如何學習?
「密集式的學習一種語言的方法,和學好數理的方法很像」,但這不是美國教育界的主流看法,在美國K-12(幼稚園到高中)的數理教學,「通常認為練習和重複會扼殺創造力」,「我們學校裡犯的一大錯誤是過度強調理解,但如果沒有經過練習來建立那些神經電路,這些理解也會流失。你也許可以什麼都懂,但沒有練習,最後什麼都會消失無踨。」所以Oakley說,「練習、重複和死背是教育很重要的一部份」,但她也說,西方重理解的教學也有好處,因為真的可以幫助創造力。而最好的教育,正是兩者兼備。
我認為這最好的教育,是許多美國亞裔家長正在做的事。有時候我回想台灣的教育,有些部份我真的覺得浪費了。我們花了過多的時間在認字、寫字,而不是在閱讀。這是中文這表意、象形文字的巨大缺點,學拚音文字的美國小孩,很小就可以拿起書來,懂或不懂地唸下去。但中文字認得不夠多,書就沒得讀,所以我們的學校花很多時間在認字、寫字,這不但扼殺學習興趣,還造成過多的近視。
另一方面,在(1)教學經濟效益上,和(2)人生出路選擇相對較少的社會條件上,造成單一面向的大量填鴨教育的必然。我們的填鴨教育,固然達到了Oakley說的重複練習的效果,但從九十分進步到九十九分的路上,實在浪費了小孩太多其它的可能發展機會。所以我說美國亞裔家長提供最好的教育正是在於,他們讓學生在學校接受西方注重創造,而相對鬆散的教育,廣泛地讓小孩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如閱讀、音樂、美術、藝術、體育等,但他們同時也沒放鬆,學校固然零課業壓力,亞裔家長在家裡可不容小孩不加強數理、閱讀,強調反複練習的習作本,是亞裔家庭裡都有的課後活動。
話題扯得有點遠了。Oakley的新書Mindshift,不只談教育,她更強調如何不斷地自我學習。在未來職場沒一個準的世界,保持不斷學習,不要自我設限,太重要了,把數理學好,讓自己的生涯道路更寬廣,有什麼不好? 如果一個從小數學被當的人,最後都可以當工科教授,你還有什麼籍口不學數學?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