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即日起至2021/05/09
此次邀請來自臺灣、日本、印尼、英國、法國等國內外資深陶藝家、陶藝教授、策展人及藝文機構組成國際評審團: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張清淵教授、國立歷史博物館廖新田館長、高雄市立美術館李玉玲館長、日本滋賀縣陶藝之森美術館松井利夫館長、印尼雅加達陶藝雙年展策展人Arief Yudi先生、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陶瓷與玻璃系Martin Smith榮譽教授及法國瓦洛里馬涅利陶瓷博物館榮譽策展顧問Sandra Benadretti-Pellard女士共7位專業人士,經過初、決選兩階段,評選出得獎及入選作品,並自11月20日起,於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3樓特展室,將此全球五大洲精煉的109件多采多姿陶藝精品,依技法、形制與概念歸納分成四類主題盛大展出。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的網紅蘇泓欽新北市議員,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知道你們的年展已經辦了好幾屆,我更是樂觀其成,預算的墊付,我絕對支持。只是我看計畫的期程是從108年1月1日開始,目前的執行情形為何?有在當地宣導嗎?我經常都在地方走動,我都不知道?民眾會清楚嗎?在地的藝術家都知道嗎?甚至有邀請鶯歌在地的藝術家參與嗎?...
陶藝雙年展 在 蔣志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整個新北市都能成為你的伸展台。
來博物館看秀吧!
這場 #新北鶯歌 鶯歌陶瓷博物館 舉辦的 #鶯之饗宴時尚藝術季發表會,由針織女王 GIOIA PAN 潘怡良 ,以陶瓷元素結合服裝設計,帶來精采又時尚的藝術跨域服裝秀,😍,謝謝潘怡良設計師帶給大家一場這麼棒的視覺饗宴!
當天除了是時裝秀,也是年度 #駐華使節年終酒會,邀請近百位的外國駐臺使節一起到陶博館欣賞時裝秀和充滿文藝氣息的 #國際陶藝雙年展,感謝文化局和秘書處的辛苦和創意^_^
陶藝雙年展 在 小蚊子愛飛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鶯歌
傳統燒陶、一到晚上6點就恢復寧靜的城鎮
昨晚 #鶯歌藝術季時尚藝術發表會
活動策展人 GIOIA PAN 潘怡良 設計師
帶領三個台灣新銳時裝品牌
國內藝人模特兒
及新北市長侯友宜、駐華外交使節等
共同妝點了樸實的鶯歌
增添國際時尚風采✨
藝文氣息濃厚陶博館猶如金馬盛事
讓我這隔壁的三峽北大好鄰居也身感驕傲🤘🏻
餐點取自新北各在地食材
會後小禮物實用口罩套
以陶博館建築元素為概念鶯歌燒里程杯
整體規劃設計巧思皆高水準的完美演出💯
7年前曾參加過Bellavita時裝秀
終於一嘗心願再度貼近時尚產業
女模穿超高高跟鞋走台步
臨危不亂的從容非想像中容易啊
這就是專業態度👏🏻
thanks so much💗
CoCo姊姊詠時尚 艾斯的美食視界
#三鶯文創整合計畫
#鶯之饗宴
#2020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時尚魂
陶藝雙年展 在 蘇泓欽新北市議員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知道你們的年展已經辦了好幾屆,我更是樂觀其成,預算的墊付,我絕對支持。只是我看計畫的期程是從108年1月1日開始,目前的執行情形為何?有在當地宣導嗎?我經常都在地方走動,我都不知道?民眾會清楚嗎?在地的藝術家都知道嗎?甚至有邀請鶯歌在地的藝術家參與嗎?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1EB4dibFic/hqdefault.jpg)
陶藝雙年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陶瓷創作個展
專訪: 林文萱
林文萱以陶土創作 紀錄每個當下的感觸
創作者林文萱生長於新竹的鄉村,在土地上玩耍的童年帶給她相當大的影響,尤其鄉村的生活沒有太多物質誘惑,於是她自童年就喜歡觀察自然,特別是觀察不同天氣時的土或是天空光線的變化,將這些觀察當作每天的消遣。到台北生活之後,發現城市的生活真的不一樣,很方便卻也有些不真實。
與陶土的相遇
林文萱使用的創作媒材與她的童年經驗有些關聯,「土」讓她可以有很多對時間的想像,加上對於潛意識的興趣,因此創作主軸一直圍繞著記憶的主題打轉著,透過創作觸及更多的潛意識層面。一個物件可以很容易去影響一個空間給人的感受,甚至在描述一個空間的時候,我們通常以各種物件來形容,對林文萱而言,空間就像是可以利用物件所構築的一個抽象名詞。
關注記憶和心靈
在林文萱的創作中,記憶和心理空間是她特別關注的。實際上開始創作的主因是在於自我治療,像是透過送給自己的禮物這個系列,白話一點說就是把過去較負面的記憶感受,轉化成一個禮物送給過去的自己,像是一個對昨日之死的道別儀式。林文萱認為或許是自己在鄉下成長,對於快速的世界並不是很習慣,於是她給自己在創作裡多一點時間和手續,像是對著自己叮嚀著好好照顧自己的一個儀式。實際上這個創作的過程是漫長的,在各種時間的消磨之下,她對於過去的糾結也減少許多。而到了近期的新作,則是漸漸轉移到觀察物件進入心理空間的變化,更多的是考慮觀者的感受和與空間關係的創作。
從求學時期至今,對林文萱心境上的改變實在太大了。一開始她很痛苦,尤其半工半讀時間永遠不夠,時常讓她覺得很不安,但是在她因為創作的需求,而接觸各種領域的知識以後,她發現自己在心態上調適得更好,整個人也都轉變得很多,她想這是好好創作最好的回報,在這之後也比較有心力完成創作以外的事情。其實她本身的個性比較衝突,有點內向卻在想法上又很開放,她喜歡躲在工作室裡創作,也喜歡認識新朋友,只是創作真的很費時,比較少有時間在社交或其他的娛樂上面,希望未來能多花一點時間在旅行上。
對林文萱而言,創作能帶給她很多好的能量,她像是用創作來說話的人,平時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甚至也不太照相,但是面對形狀和質感她卻可以比較準確地去說她要說的感受。加上她是那種喜歡躲起來的個性,可能讓作品成為被觀看的對象,會讓她比較自在一些。
圖像思惟推動創作
創作時的靈感來自於生活,林文萱是隨時用圖像思考的人,通常是她得到一些感受時,記憶和潛意識裡儲存的各種觀察資料會自己組合出一個影像,她就把這些影像用立體造型的方式做出來。未來她也期許自己能繼續創作和學習,好好活著,如果有機會,帶著作品到世界各地走走,她喜歡體驗不同生活,從中學習。
調整自己清理心靈空間
這次展覽會同時展出兩種類型的創作,從相當寫實的創作轉變到形象逐漸模糊的形式,她希望能呈現一個轉折點,是透過創作照顧自己之後,心理上產生了一些改變。有很多事情的癥結點其實都不在於事見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態,所以如果自己能夠做到照顧自己,好好整理心理空間,那有很多小事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像是體制裡的認同等等。
林文萱的故事平淡,卻很真實,希望能帶給觀者一些重新面對自己的勇氣,她覺得做到好好照顧自己,是所有夢想的第一步,所以她沒辦法等老一點,或是生活變得優渥一些再來做創作,畢竟她的創作時常來自於一種匱乏,如果過了這些時期,就真的過去了,時間一直都是人生最大的成本,畢竟人生無法比較,也無法重來,沒有任何人能夠為你做決定,如果能堅持自己的選擇,即使有後悔也將會是自己心甘情願去承擔的。
林文萱簡歷:
學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研究所
展覽記錄:
2017 アジア現代陶芸展,愛知縣陶磁美術館,日本。
2017 黑陶接線生計畫 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藝術駐村聯展,台中,台灣。
2017 第三屆故宮青年陶藝雙年展 台北,台灣。
2017 台灣陶藝創作獎,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
2017 類似種子類似彈藥,林文萱創作個展,台北,台灣。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R0zKahgM5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