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溫柔生產的人,都要買一本的呀!
【發聲型出走2.0:在地媽媽的生產改革能量】
文/吳嘉苓(台大社會系,生動盟成員)
I .發聲型出走的進化版
第一次遇見淑婷,是在她知名的部落格「喵的打字房」。2013年那篇圖文並茂的「居家生產成功!」,看得我又笑又淚。女人跪抱著產球、躺坐在吹氣而成的小泳池以度過陣痛;助產師溫柔地按摩、引導產婦探索嬰兒在產道口的頭;狗狗傻氣地守候;男人俐落處理家務、陪伴擁抱、打氣說著:「快了快了,你真的好厲害。」
真的好厲害!台灣產婦居然已經開展到這種境地,當時我由衷讚嘆著。這位新手媽媽有著好充足的準備,真如本書第十二章所比喻的,面對新生命的孕育與到來,有如攀登一座豐美的大山。產婦興致勃勃而慎重,備妥知識、練好身體、招募隊友與嚮導、採購適當裝備,也設想好備案。一路還寫了這麼動人而資訊豐富的部落格,作為社群共享的公共財。「發聲型出走」已經進化到2.0版了吧。
1.0版的起源在1995年。話說那時醫師主導的醫院生產,在台灣比例已高達99.8%,全球罕見。在這樣獨佔的局面,有一批婦女採取了計畫性居家分娩的新做法,主動邀請助產士到家接生,讓已然邊緣化的助產士大感吃驚,也大受鼓舞。我跟黃于玲在2000年前後從事相關研究時,將這批婦女的行動,稱為「發聲型出走」。我們借用Albert Hirschman經典之作《出走、發聲與忠誠》,探討人們在面對不滿的處境,有何作為。那時我們訪談的居家分娩婦女,並不認同台灣主流醫院的生產模式,然而她們抵抗的策略不是換醫院或換醫生的出走形式,而是根本走出原有體系,另創一個她們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在家生產。如何能在獨佔的局面創出新局?如何面對權威性的知識而理直氣壯?這批人的故事讓人眼睛一亮,對於了解台灣健康照護體系的缺失與改革方向,也特別有啟發。
這些先驅者,在我們調查的時候,約有50多人,其中有一半是國際母乳會的成員。我跟黃于玲提出,這些婦女面對主流的權威知識,是以另一套知識體系來堅定信念。她們有些是基於特定的宗教信念,也有少數經歷國外的助產模式,還有一些受過女性主義洗禮,大家從不同管道得到理念與知識的養分。早期幾位高學歷、從事專業工作的產婦,促使這個模式迅速建立其可信度。更重要的是,這些女人以身體理解主流體系的問題,也以身體確認居家分娩的美妙。那時的國際母乳會組織,以其互助的特質,一個幫一個,讓居家分娩並非僅是特立獨行的個人選擇,而逐漸鋪陳成為不同生產方式的資源。
很可惜,隨著國際母乳會的改組,這群居家分娩的網絡,似乎逐漸四散。然而,更多居家分娩的故事,繼續從各處冒出,每每讓我嘖嘖稱奇。有回我去花蓮進行有關多胞胎的新研究,朋友特別推薦了民宿老闆採用居家分娩的名單,隨便列舉就有三四家; 後來我就真的睡在那張生過小孩的大床上。金曲獎得主以莉.高露也在家生小孩,我趕不及參加她討論居家分娩的座談會,日後改去聽她的演唱會。我熟悉的助產師有了臉書之後,經常轉載年輕世代好精彩的生產記事,我就是從那裡看到淑婷的部落格。台灣老牌的婦運團體婦女新知,居然在2013年首度以生產過度醫療化作為倡議主題,並組織了議題劇場「生不由己」。各路奇女子的能量重新匯集,「發聲型出走」似乎已脫胎為2.0版,新浪潮更加澎湃。
II. 在地媽媽的改革行動
台灣生產制度發展極端,堪稱世界少有。助產師的接生比例為全球最低;由助產師組成的生產中心、或是進駐醫院的助產模式等等多元模式,嚴重欠缺;剖腹產率二十年來都超過三分之一,名列世界前茅; 以按摩減痛,以蹲跪坐姿分娩,一對一的連續性陪產等孕產照護,即使實證醫學肯定,在台灣幾乎都沒有實施。
面對如此困境,1990年代以來的生產改革運動,粗略來分有三批行動者。第一批是助產士社群,提出以工作權為訴求的專業計畫。她們抗議助產教育的停擺,全民健保的排擠,透過政治協商,要求政策制定者修改相關法令,過程十分艱辛。我記得助產界辦理「人性化生產」國際研討會,就遭到部分產科醫界的反彈,質問是否在罵產科「不人性」。類似的對話還持續發生,「友善生產?你說我不友善?」「溫柔生產?你說我粗暴?」
即使在新興助產教育的建制,健保給付的納入,以及升一級的「助產師」證照設置,都有所進展,但是主流孕產照護體系,至今仍然甚少聘用助產師。
第二批生產改革的行動者是女性主義社群,主要以過度醫療化為批判重點,直指產科醫師主導的缺失。社會人文學界以及婦女運動陸續發展論述,提出新的政策綱領,也引發媒體深度報導。其中,2003年《康健》雜誌記者司晏芳以「台灣女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探討剪會陰等諸多在台灣過度使用的醫療介入,有效地引發對於社會注目,更多女人真的開始生氣,但這也激起產科的反彈。這些批判聲音,也促使政府檢討剖腹產的給付制度、或是發包進行委託研究計畫。其中,台灣女人連線提出的生育風險補償基金,經過多年努力,也已落實。然而,台灣的剖腹產率居高不下,高比例的剪會陰、壓肚子持續進行,多元型態的生產模式,至今在台灣無法成為常態。
第三批是生產婦女發起的改革行動。「發聲型出走」堪稱是常民由下而上挑戰主流權威知識的企圖。1.0版的婦女創出了另類生產的模式,2.0版的新生代孕產婦,除了繼續開創不一樣的生產之外,發聲的方式更加多樣,串聯更廣,更積極從個人經驗來直指體制的問題。
這些女人的行動創意十足,讓人目不暇給。咖啡店經營者徐書慧,把自己居家生產的影像紀錄放到Youtube上,豐富民眾看見另類生產的資源。她也以咖啡店為生產教育的基地,開設民間的生產教育分享會。她所創辦的社群網站「最溫柔的相遇─溫柔生產(友善生產)」社團,是台灣目前交流多元友善生產資訊和生產經驗的重要平台。陳玫儀擔任婦女新知的培力部主任時,組織了議題劇場「生不由己」,透過到社區演戲,深化民眾對於生育自主議題的理解。以紀錄片「公民不服從」而深獲肯定的導演陳育青,把不服從的領域延伸到生產。她與蘇鈺婷拍攝了「祝我好孕」,短版以一對新生代助產師姐妹的故事為主軸,讓我們具體看見台灣少見的生產模樣。作家諶淑婷、醫藥記者邱宜君,以及眾多的女性媒體工作者,都透過不同的文字形式,介紹另類生產的形式,檢討台灣的生產問題。
一些研究生產改革運動的文獻,都注意到來自民間婦女組織的改革力道。英國著名的生產改革團體AIMS (Association for Improvements in the Maternity Services),就是在1960年代由不滿自己生產經驗的家庭主婦所發起,成為引領英國改良生產措施的關鍵力量。這群家庭主婦勤讀科學文獻,與理念相合的助產師、醫師合作,透過出版與政策倡議,指陳當代產科的諸多問題,也備受肯定。世界衛生組織於1985年在巴西舉辦了「生產的適當科技」研討會,後來發表著名的剖腹產建言,提出任何一地區的剖腹產若是超過10-15%,即不甚合理。在這個歷史性的國際會議上,AIMS就受邀成為民間產婦代表,並且擔任剖腹產檢討小組的主席,顯見其影響力。
然而,台灣一直沒有以產婦為中心的生產改革團體。在2014年,一批研究生產的社會人文學者、婦運工作者、資深助產界,推動溫柔生產的產科醫師,以及這批新生代的媽媽,共同成立了「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其實不怕見笑,我與幾位學界與助產界朋友在2005年也曾有類似的努力,很快就無力經營而解散。這次有了這些活力十足的新生代媽媽作為中堅份子,串連起三批行動者,動能倍增。這些在地的媽媽是生動盟的主力,她們認真經營粉絲頁、舉辦記者會、深入社區座談。她們能量驚人,帶著小小孩,一面關注小農、廢核與同志議題,一面持續提出生產改革方向與願景。
III. 生產作為豐沛生命的基地
淑婷在部落格那張充滿喜樂的產後大合照,實在讓人難忘。笑意盈盈的產婦躺在榻榻米墊上,兩側是書櫃。助產師邱明秀慈藹地坐在身後,先生阿澤擁著愛狗豆豆,阿嬤抱著剛出生的澄澄,還有兩位輕裝陪產的朋友。往後在國內外有機會參加研討會、公聽會、研討會、或是繼續教育課程,我總是在投影片放著這張照片,說明台灣新生代女性的生產改革實踐。
發聲型出走的產婦,正是最在乎生產品質的一群人。本事文化剛出版的新書《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是作者諶淑婷個人的洞見與實踐,也代表這群台灣新生代的智慧和期許。這本書既有多對夫妻以及年輕世代的生產故事,也有經過檢驗而證實好用的孕產實用知識,裏頭滿滿都是思考生命是怎麼一回事的豐富工具。
像淑婷這樣最在乎生產品質的人,也往往是最積極主動、充滿創意的發聲者,值得整個社會認真看待她們對於生產的見解與看法,並當成改革的依據。台灣社會何不如此設想,讓淑婷與阿澤所經歷過,變成例行性措施。我們來看看書中幾個片段:
--伴侶學會了按摩會陰,以協助產婦減少會陰撕裂傷的發生。
--產前教育成為探索身體的資源,而不是促銷商品的賣場。產家以活潑的方式吸收新知,包括拿著模型與道具娃娃,模擬胎兒生產的過程。
--生產計畫書不是選項的勾選,而是充分的釐清與溝通,包括認可實況來臨,產家仍然保有的彈性。
--醫護產認真參考實證醫學,產家發現跪姿可以增加骨盆的空間,也是產婦通常最想度過陣痛的姿勢。
--面對子宮收縮,最好的呼吸法不是憋氣用力,而是呼氣加上自然的低吟。
--產前的安排還可以想想分娩歌單—淑婷作為五月天粉絲就選了「Happy Birth Day」。
而這般在乎的生產要能充分落實,當然需要社會體制的徹底調整。我們需要更充沛的助產醫事人力,更確實參考實證醫學,打造更多樣的生產模式,給予產家更多的時間與資源來經歷這段特別的時光。為此要修改人力配置的規定、落實共照模式、擴大助產教育、調整健保給付、認真討論孕育生命與男男女女的關係。政府、醫界、被生與待生的社會大眾,每個人在迎向溫柔生產之路,都有施力點。
有回生動盟舉辦「畫生產」的活動,我們收到一幅九歲女孩的鉛筆畫作,圖中的女人以躺姿生產,面部表情滿是痛苦害怕。另一幅來自生過小孩的熟齡婦女,把產婦的肚子畫成手榴彈,有著隨時引爆的恐懼感。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產體制,讓小女孩想像的生產,以及熟女實際經歷的生產,畫面如此驚悚。全世界沒有像台灣如此邊緣化助產模式,如此漠視過高比例的醫療介入措施,而來自政策制定者的改革居然還如此緩慢。
在此困頓中,這些女人還是奮力開出奇異的花,令人充滿敬意。淑婷在書中寫著:「這場生產讓我們家獲得的不只是新成員,還有對生命誕生過程的崇高敬意。」其他發聲型出走的媽媽,也因為「居家生產經驗太美好,幾位朋友因此決定再生一胎,再經歷一次那美好的生命經驗。」孕育與生產的難得經歷有其特殊潛能,能讓人細細體驗,發展成為豐富生命的資源。而這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讓這成為可能。
《迎向溫柔生產之路》,需要我們一起來鋪路。
--
參考書目:
吳嘉苓,黃于玲,2002,「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台灣『病患』的行動分析」,
《台灣社會學》3:73-117。
陳藹玲學歷 在 【富邦太子首曝光】兒找第一份工蔡明忠不幫忙只好靠自己 的推薦與評價
Pinterest. Log in. Download. Visit. Save. 蔡明忠(左1)和陳藹玲(右2)夫婦多尊重子女. Janice Million. 90 followers. More information. ... <看更多>
陳藹玲學歷 在 [新聞] 李四端揮別TVBS 助攻富邦新聞王國- 精華區Anchors 的推薦與評價
李四端揮別TVBS 助攻富邦新聞王國
2008年12月11日蘋果日報
離開TVBS會否不捨?「會繼續主持《101高峰會》」
富邦金控昨宣布將延攬TVBS新聞台前總顧問李四端,擔任富邦金控顧問以及富邦文教基金
會執行長,未來將協助富邦金控品牌形象與公關事務,富邦金此舉立即引發外界對富邦金
控董事長蔡明忠,將借重李四端媒體長才、想要成立「媒體新聞王國」的聯想,但富邦金
控總經理龔天行說:「外界想太多了,單純只是惜才。」
據了解,52歲的李四端與蔡明忠及其夫人陳藹玲是好朋友,因李四端與TVBS新聞台合約到
今年12月31日,他表示會繼續在TVBS工作直到年底。但是外界普遍認為富邦入主媒體企圖
心強,2004年即宣稱籌設「富邦新聞台」,後因執照申設受阻,才轉而經營富邦購物、富
邦親子台,拉攏李四端,顯示富邦的「新聞媒體夢」並未幻滅。
李四端昨表示:「這是我個人的小事情,富邦長期致力於公益,我做新聞25年了,一直只
是旁觀者,應該跨出一大步,變成改造媒體環境的實踐者,希望從我開始做起,然後結合
團體的力量去執行。」
富邦金控今年除併下ING安泰人壽,也是首家入股大陸銀行的台資銀行。昨蔡明忠表示,
延攬李四端是借重他豐富的媒體經驗與專業,協助富邦金控打造專業創新之品牌形象,持
續朝「亞洲地區一流金融機構」願景邁進。
李四端15年前曾與富邦合作愉快,該台一直規劃要成立新聞台,未來是否有機會執掌?他
說:「目前沒談到這塊,但我們對致力媒體公益都有共識。」對新工作薪資是否滿意?他
說:「主要是作公益。」離開TVBS會否不捨?他說:「未來會繼續主持《101高峰會》。
」TVBS發言人張維銘表示:「這是李四端的生涯規劃,我們尊重他決定。」離職後他以客
卿身分回來主持節目費用?張維銘說:「一定是1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錢。」
報導:曹競元、蔡妤閒、林潔禎
新聞戰將闖蕩25年
◎姓名:李四端
◎年齡:52歲(1956/08/04)
◎星座:獅子座
◎學歷:政治大學新聞系、美國愛荷華大學新聞碩士
◎年薪:估計1000萬元
◎經歷:
1983年進入台視新聞部,1989年擔任新聞主播
1997年投效TVBS-N主持《新聞百分百》
1997年獲聘華視總經理特助,並擔任晚間新聞主播
2004年9月轉戰TVBS擔任主播、新聞總顧問
2007年4月周政保錄影帶造假事件,李濤去職,他擔任代理總經理
2007年9月TVBS聘楊鳴擔任總經理,他回復總顧問職
2009年1月將進入富邦集團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https://1-apple.com.tw/
------------------------------------------------------------------------------
李四端 出任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聯合報╱記者江祥綾/台北報導】 2008.12.11 03:50 am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昨天上午宣布將延攬TVBS新聞台總顧問李四端,擔任富邦金控顧問
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昨天李四端也證實消息說:「今年是特別的一年,是我在新聞
圈工作屆滿25周年,我很快樂要踏出這重要的一步。」而他與TVBS的合約在31日屆滿後,
下月將正式到富邦報到,原本在TVBS主持的「101高峰會」也將會繼續主持。
李四端媒體經驗豐富,曾任擔任台視、華視和TVBS主播,並在TVBS擔任過副總經理、新聞
部總顧問等職。長期監守新聞崗位,卻在此時決定離開TVBS,李四端坦言:「我自己是媒
體人,對現在的媒體現象有很多想法,而今時機到了,想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由於富
邦文教基金會長期協助推動媒體改造,因此在昔日老朋友、現任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
藹玲的多次遊說下,加入富邦。對於外傳李四端要協助富邦「打造媒體王國」的說法,李
四端笑說:「真的沒有『媒體王國』這回事,只是很單純想要為媒體環境努力。」
對於李四端的即將加入,陳藹玲也說,因為兩人是認識多年的好友,私下也積極交換對工
作的想法,加上明年富邦文教基金會在國際上有許多重要事務要推動,因此李四端的加入
更顯重要。陳藹玲並透露,這兩天李四端已經先與工作團隊碰面。
【2008/12/11 聯合報】@ https://udn.com/
------------------------------------------------------------------------------
李四端明年轉戰富邦做公益 撇清為媒體事業鋪路
〔 2008.12.11 中國時報 〕 朱梅芳/台北報導
富邦金控10日宣布,延攬資深媒體人李四端擔任富邦金控顧問及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現任TVBS大中華區新聞總顧問的李四端,昨晚證實他將在TVBS工作至31日,98年1月轉戰
富邦「做公益」,另他在TVBS主持的《101高峰會》會繼續合作。
由於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打造媒體王國夢想從未間斷,傳重金挖角就是要借重電視新
聞資歷25年的李四端落實完成,但李四端否認,「我是去做公益,做公益需要挖角嗎?」
他說:「外面怎麼猜,我沒辦法,但我從未與他談到媒體事業。」
採訪川震 起念從事公益
李四端說,年中他去大陸採訪川震有極大感觸,「當時我想,有一天我應會去從事公益
事業,但我沒有那麼偉大做善人善事,但可透過企業投入社會活動。」他說,富邦文教基
金會一直關心媒體教育、媒體環境,設有媒體觀察基金會,「我本來就是公益基金會董事
,自己也是媒體出來的,現在站在外面去看媒體,會更公正。」
有同伴? 潘祖蔭否認相隨
傳TVBS資深製作人潘祖蔭明年將與李四端一起到富邦,潘祖蔭和李四端昨都以「人
頭掛保證」表示絕無可能,李四端說:「如果他真的來了,就會有兩顆頭被掛出來。」
https://news.chinatimes.com 中時電子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7.239.2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