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藝術家陳豪毅 的母親是阿美族,父親是卑南族。陳豪毅希望能建造 #阿美族家屋 ,但首先面臨到的困難,就是傳統知識的流失。阿美族的家屋型態,大致可分為立柱式與卡榫式,陳豪毅想嘗試後者,卻發現已經找不到熟悉這種工法的老人家。
幸運的是,他從耆老口中得知,部落還有少數幾間僅存的百年家屋,是採用卡榫式工法,透過研究這些家屋的結構,逐漸摸索出建造方法。
阿美族的傳統家屋完全由植物組成,包括 #木材、#竹材、#黃藤、#白茅 與 #五節芒 等。蓋一間家屋需要的黃藤,總長將近3公里,為了採集足夠的量,陳豪毅幾乎跑遍全台灣。
他認為,適合用作建材的黃藤,之所以這麼難取得,部分原因是採集方式不當:「有些人為了食用,只把最前端的藤心砍斷,後半段很長一段藤就在山裡慢慢腐爛,如果從根部採,把整段藤帶回去好好利用,明年它就會再長3、4支新的出來。」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蓋自己的家屋】今晚 22:00首播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
阿美族 抗日 在 忠仁達祿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太陽升起的地方】
忠仁:有這個機會跟丹鳳藝術團,一起用歌聲,一起用舞蹈,歌唱出 屬於 #故鄉!跳出屬於 #台東都歷部落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故事,真的是滿滿的感動。
#麻荖漏事件!
#台東阿美族人英勇抗日,#保衛家園的故事!
#請大家多多幫忙分享!
阿美族 抗日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現在好好的管它過去幹什麼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06522989487778&id=584986081641475
一「【歷史課本不會教的事】致覺得原住民很野蠻的人:你知道你的祖先有「吃番肉」的習俗嗎? | BuzzOrange」
➡「先把原住民灌醉殺光,再搶奪黃金──#英國旅行家 到訪台灣的筆記揭露中國人暴行」
例:「六張犁兮日進春:白恐刑場第一位原民魂--上報」
➡「#美國記者 直擊血腥228:學生遭割雙耳鼻子再刺死、海潮日日沖刷殘破屍體」
➡「台灣二二八事件走過71年 #法國記者 用鏡頭拷問歷史」
#千萬不要忘記二二八尚未過去!
➡「228事件的元兇-陳儀、彭孟緝...結局是什麼?來台屠殺鎮壓的21師下場」
➡【二二八真相解密】 陳儀請兵電報70年後首度曝光,殺人魔蔣介石罪證確鑿!
ㄧ「國民黨的320台灣大清鄉「寧可枉殺九十九個,只要殺死一個真的就可以」」
ㄧ「有些受難者都還沒年輕過 就被國民黨殺死了」
➡「「汙蔑元首」關7年! 王宏恩揭示蔣介石殘害無辜實例觸目驚心…」
ㄧ
ㄧ「70年前宣布戒嚴 促轉會:平民遭軍審被老蔣改唯一死刑」
➡「最高加害層級!蔣介石1句話 政治犯遭改判死刑」
ㄧ「《台灣基進專欄》一句話改判死刑:一封遲來58年的遺書 | 芋傳媒 TaroNews」
ㄧ
中華民國潑蔣銅像漆,偏激了?
➡「如果你看見人被割掉耳鼻、淋汽油燒死會心疼,為何要同意國民黨阻擋促轉會追查兇手?」
看看國外怎麼做。#說好的國際觀呢?【轉型正義】
ㄧ
ㄧ「「加害者幾乎都是公務員」吳乃德:台灣政治迫害非常體制化,但社會和民眾不在意-風傳媒」
ㄧ
#國共一家親 #白藍國共統派黑道都是兩岸一家親九二共識同文同種文化上的中國人不要分那麼細
例:【如何培養共諜】
➡「連中將都被吸收!美國學者:馬政府時期是中共間諜最活躍的「黑暗十年」」
➡「8大情治系統個資爆外洩 馬政府時代疑已被中國掌控」
一
【中國】-【香港】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97792287027511&id=584986081641475
《「豐年祭」三個字,就是國民黨發明的》
貧瘠得要死,豐年個頭。
日殖時期因Pangcah/阿美族ILISIN祭典舉辦時間多在9-10月滿月的月份,後以神道教祭儀替代其名因此將其稱為月見,文獻常見「月見祭Zukimisai」就是阿美族的ILISIN;日籍學者小泉鐵稱「月見祭」,古野清人則稱「正月季」,過往阿美族曾反抗日人,祭典時男性階級軍事訓練活動又浩大,修改其名正好削弱祭祀的戰鬥性格,「月見」「正月」與「豐年」一般,同樣留著殖民色彩。
最早就是在中華民國/國民黨流亡來台後,對於台灣原住民族無知與鄙視的意識生產,而為相抗衡中國文化大革命,中華民國正宗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更是將這種刻板的「豐年」意象宣傳建構至顛峰的單位。沒錯,「豐年祭」三個字就是國民政府發明的,並就此簡化標示著原住民族所有的祭典,透過教育與媒體傳播固化這種既定形象。
再窮都要「豐年」的原因,我們看看。
#1952年 國族化目的的「改進山地歌舞講習會」。
#1967年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為相抗衡中國文化大革命,促使將山胞文化隸為從屬。
#1971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以發揚山胞優良傳統,帶動花蓮地方歡光事業為理由,舉辦的一次轟動國內外的「千人豐年舞祭」。
#1973年 平溪鎮菁桐坑的「台北縣第一屆原住民豐年祭」。
#1982年起,更將將原分散各村落的小型祭典,集中成鄉鎮為單位舉行。
#1984年省政府頒佈「台灣省山地同胞傳統歌舞競賽實施要點」開始舉辦的「台灣省山地同胞傳統歌舞競賽」。
#1985年文建會(今文化部)以強化原住民歌舞的”觀賞價值”為理由,也開始規劃「台灣山地音樂舞蹈觀光計劃」;當然也包括近年盛大如聯合豐年祭的活動。
展演化觀光化
#1962年,「阿美文化村」英文名稱為 Ami Culture Village成立。逐漸建構「山胞觀光」的異族觀賞形式。
#1986年,九族文化村
#1987年,台灣山地文化園區
循此脈絡,統治政策裡對原住民附屬的、貶抑的、消費的態度,不待說明,即可明辨。祭儀被國家化,被中華附庸,成為每每招待外賓國際外交彰顯本土性的工具,可不是近年才開始,把原住民族祭儀俗媚、商業、展演正是去除文化主體的一種手段。
先說豐年祭不存在,祭典叫什麼就是什麼,但過去豐年祭一詞通常被指稱為阿美族祭典,近年也開始成為概括稱呼起其他族群的祭儀。Pangcah在7-10月所舉辦的祭典,我在這可以直接說那是個台灣最複雜脈絡的祭儀,完全無法同質歸類,不同部落的ILISIN祭典甚至源自不同的信仰脈絡。呵,但那被外人輕薄稱呼的「歡樂的豐年祭」阿美族可揹了不少年的爛名。
其他族群還再把阿美族祭儀單一化刻板化,若曾意識到該詞彙背後的殖民脈絡卻還這麼使用,那不只是深化殖民詞彙,也是複製統治觀點的內部殖民形象的典型。
---------------------
圖:太巴塱大社月見祭(白色幡旗寫著「太巴塱月見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