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你摘一頁書
「你以為生命是什麼?生命其實本來就什麼也不是。它根本不是從你誕生那一刻開始的,它是從你發現這世上居然還有另一個人完全了解你的孤寂那一刻,才突然開始的。人類的個體如此渺小,如此缺乏必然性;如果個體在無數降生與消亡之間還真有什麼值得留存的,那就是愛而已。」──伊格言《零度分離》
世界其實很小──互不認識的兩人之間,只需不超過六段連結,就能建立關係──這是出自196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並隨社群網站時代重新為人熟知的「六度分離理論」。反過來說,相互獨立的個體之間,無論如何也隔著一度分離。
那便是小說《零度分離》的起點──二十三世紀的未來,對生物意識活動有突破性認識的人類,依然無以迴避、降生即命定的絕對孤獨:無論此生背負多少苦難、品嘗過何等幸福愛戀,我們的痛苦與歡愉終究源於意識,源於中樞神經系統獨一無二的電位活動──生理構造截然不同的他人,無論交換過多少晝夜的鼻息與秘密,又如何能共量乃至共享、我們的生命?人類受困各自的心物二元扞格,註定獨自面對降生後、往往苦多於樂的多舛命運,「此身之牢籠,亦即此心之牢籠,亦即此生之牢籠。」
難道沒有救贖餘地──銘刻於基因之上的決定論是否可能顛覆?個體是否可能在維持自身個殊性的同時,消弭彼此間無可共量的壁障?兩相合一卻又不為對方吞噬的「零度分離」,到底如何可能?
整本《零度分離》,便是以此探問為核心進行追索的「深度調查/訪談」。此一文體的選擇,讓科幻背景的《零度分離》讀來格外親切:(硬)科幻作品最令人聞風喪膽的世界觀設定,得以在訪談人物的登台退場、舉手投足間無痛鋪陳。AI叛變事件、虛擬偶像詐欺案、人造夢境中的罪行──讀者跟隨訪談人,在零碎證據與歷史煙塵中,拼湊出重大事件塵埃落定後、徒留幽魂般的身影:背離人群獨行的受訪者們,無不是在拋出質疑或尋求救贖,對著時代的弔詭與命運的凶暴;而訪談人又為何執著於這些離經叛道?這與圍繞她的神祕色彩是否有關──受訪者與訪談人之間的張力,因而成為反覆映出小說主題的稜鏡,以及推動劇情的動力。
「命運的凶暴」、對真相之執著──貫穿整本小說、乃至全人類歷史的追索,或許不過關乎這兩者。《零度分離》無非一本「受苦者群像」:紀錄人類如何降生於孤獨,隻身面對存在之隨機,並著迷於尋找因果的徒勞。
孤獨──經歷鏡像階段拼裝完成的、人類的自我意識,不過一個個肉塊與神經元各自獨立的牢籠。而後還有語言的斷裂:「說話對人很重要嗎?愛或親密,對人類而言很重要嗎?人們持續在索求著的,究竟是什麼呢?」語言讓人類進入得以在社會立足的象徵秩序,卻也武斷地化約了我們意識與經驗的廣闊:只有人類語言的「我愛你」,才能傳達深埋心底的愛意嗎?在前語言階段、神話之範疇,是否存有一原初的完整、「一可與時空共振、與萬物交融之廣袤他方」?
確立了意識後,人類接著面對的,是存在,及其虛無──人類意識的侷限,讓我們難免成為互相傷害的傲慢物種。存在於世的地獄,既來自他人,也來自每個區隔出他人的自我。於是,在「被拋擲於世只為受苦」的無意義將生命零件完全磨損之前,足夠幸運的人毅然展開豪賭:將生命的意義勇敢錨定於愛情、或其他小小的替代物之上,將獨立的自我拆解、交予陌生他者手中。此一「在他人身上尋得完整」的賭局,卻也註定一敗塗地:我們交付出的自我、以及做為回饋收到的完滿,隨時會隨生命的易逝與無常破滅。命運的凶暴。「真正活著的僅是沙漠本身。」
難道我們的存在,僅是為了孤獨地受苦──人類的歷史,便是嘗試回答此一難題的歷史。即使去到了《零度分離》的未來,人類依然是著迷於尋找因果關係的物種,彷彿銘刻於基因的律令──從圖騰信仰到教會與聖經,乃至現代性以降的科學/技術理性──我們執著於找出一切現象的解釋,包括為何降生而面對命運之凶暴。是,人類當然是對神蹟成癮的生物:對解釋的渴望與相應的盲目愚信,成雙成對鑲嵌在我們的染色體上──孿生的祝福與詛咒:一如細胞核中A、T、C、G寥寥數種鹼基,竟能排列組合出「生命本身」的萬千燦爛;而與此祝福相伴的,卻是銘刻於基因上,人類註定孤獨面對命運、徒勞找尋因果的詛咒。
如果人類的祝福與詛咒早已銘刻於基因之上,受苦的人們又該如何跳脫此一遠古的決定論、此一「神意秩序」?《零度分離》至此迎來了類似韋勒貝克《無愛繁殖》式的結尾:如果人類的悲劇根源於基因,那麼社會制度與左右派等意識形態的變革,終究無從拯救我們;唯有徹底改寫基因層面的規則,才可能「突破人類文明之天花板」──「於神意之外造史。」
如果人類的孤獨早已刻寫於基因之上,你是否願意為了得到真正的自由,為了真正與他人連結,而消亡自我──這是《零度分離》、但想必不會是作者伊格言,最後向讀者拋出的提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鏡像:創世紀65年詩選(2014-2019)」介紹 訪問主編: 姚時晴 內容簡介: 創作的歷程如同「對鏡」。鏡中有時抽象,有時變形,有時戲謔,更多時候是將「我」隱蔽自身的難題留在現實世界!但也正因為這些難題(這些最幽微的命題),才得到不同於現實的向度與演繹,詩才更顯得可貴...
鏡像階段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鏡子問題 #攝影的鏡淵延伸
將 #照片中的鏡子、#照片做為鏡子、#攝影行為是鏡子,以及攝影做為一處潛在的、關於無盡的疊加複製(reduplication)的之場址(site),克雷格歐文斯(#Craig_Owens)的書寫進一步比較了攝影家對於 #鏡子的強烈迷戀,以及幼兒將聽見的聲音轉化成疊音做為溝通方式的衝動,指出「重複」是一種將隨機和任意(arbitrary)轉化為意圖(intentional)的想像性控制方式。攝影家常常透過鏡子和反射來尋找屬於攝影自身的「#回聲」(echo),而這是個可以比擬為 #拉岡(Jacques Lacan)「鏡像階段」的過程;也就是攝影者透過重複與鏡映做為攝影媒介探索的早期階段,並透過照片影像將自我表述(self-assert)的私我瞬間公開化,進而以此般儀式化進路開展出對於攝影、以及對於攝影家主體的自我肯認。
鏡像階段 在 伊格言|the noveli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圖示是Penrose staircase,潘洛斯階梯,一種現實中無法出現的形狀。
電影《全面啟動》中,李奧那多皮卡丘(Cobb)就是用這件事舉例引誘建築系學生Ellen Page加入他的犯罪計畫──
「你可以創造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形狀」。
2010年出版的《噬夢人》中,書末我與駱以軍的對談裡,我也提到了Penrose Staircase。
我想講述的是,
小說如何憑空「擬造一個世界」──
「我更想要創造的是『各種維度、各種可能的縱深』。」
#再說一次趕快頒給昆德拉
─────
伊格言:
很有趣,也很巧合的是,此刻英國導演Christopher Nolan的《全面啟動》(Inception)正上映中,且造成熱潮。
我想起其中Ellen Page所飾演的建築系學生,她負責建造夢境的場景以及所有物件、所有細節。
似乎有一幕是,一干人等潛入了某個夢境,他們討論起彼此服裝的細微差異;
而這正是由Ellen Page所負責的。
一個關於創作者的隱喻。
我著迷於細節嗎?我可以確定的是,現實生活中我並非如此。
以一般標準而言,我不戀物,不了解時尚,對名牌衣飾沒有太多興趣。
我對許多生活中的細節並無太多講究。
我不是個有這種本事的人。
但在《噬夢人》裡,像是進入了一個全然依賴於「我之組構能力」的夢境,
我確實以偽知識為材料搭建了某些複雜事物。
(我直覺的聯想是,我喜歡陀飛輪,
我喜歡那機械或程式運算規則自轉自走或自我毀滅、複製、繁殖、重生的意象──)
我想這關乎我對長篇小說的認識。
我的看法是,相對於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原來便被容許花費較大精力、耗用較多系統資源去「擬造一個世界」。
當然,每篇小說,無論短篇長篇,理論上都在擬造一個世界;
但長篇小說尤其將此視為重要價值之一。
我稱之為「萬花筒價值」。
小說的清明上河圖。
我想試著去體現此一價值,並試著將之延展、變形、翻轉至極限……
這是一種「展示」。
然而「展示」或許不見得足夠,因為如我所說,我不見得如此沈迷於細節,我不見得如此沈迷於細節之「展示」。
我想我的偏執可能在於,我尚且試圖賦予這樣的細節建構某種深度(而非純粹一雕花師傅之手工技藝)。
而這便不僅僅依賴於材質(那些未來的偽知識),且依賴於情節、依賴於建構情節的規則。
我試圖以偽知識為基底創造情節,並將此一結構賦予深度。
也因此,在許多註解中,那並非僅止於偽知識,而是偽知識的未來化與戲劇化。
我期待那不僅體現了偽知識的可能性,甚至足以體現「深度」的可能性──
以奇異的材料與不曾存在的規則(比如「逆鏡像階段」、
比如「詛咒存在於第七維度」、比如「Discovery頻道《會說話的動物:盲侏之謎》節目」、
比如「《Pinky跳跳跳》對國家機器‧現代性的反諷」、
比如「夢境播放器雜訊事件」這類小說中的創見)所構築而成的,
僅存在於幻夢中,逆反於此一現世之靜力學、結構力學的浮屠塔。
我的意思是,一個可能的看法是,阿拉伯魔毯之所以為魔毯,並不是因為花色繁複絢麗,而是因為它會飛。
「展示」已在其次,我更想要創造的是「各種維度、各種可能的縱深」。
回到《全面啟動》。在Leonardo DiCaprio向Ellen Page解釋她的任務時,舉數學家Penrose的圖形The Penrose Staircase為例,告訴她,
「你可以創造在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形狀」。
像一座原本不存在的城市自地表摺疊浮現。
如同虛數i,或圖靈機(Turing Machine),
或歐幾里得的公理世界,或Kurt Gödel的「不完備定理」。
那是數學家縝密的自由(多麼奇怪,但也理所當然──自由竟是縝密的),同時也是小說的自由。
──〈夢的奧斯維辛:伊格言對談駱以軍〉,收錄於《噬夢人》
#伊格言
#小說
#噬夢人,《TDD噬夢人》
#零度分離,《TDD零度分離》
#噬夢人宇宙
鏡像階段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鏡像:創世紀65年詩選(2014-2019)」介紹
訪問主編: 姚時晴
內容簡介:
創作的歷程如同「對鏡」。鏡中有時抽象,有時變形,有時戲謔,更多時候是將「我」隱蔽自身的難題留在現實世界!但也正因為這些難題(這些最幽微的命題),才得到不同於現實的向度與演繹,詩才更顯得可貴。於是經過選輯,這本詩選留下2014-2019這五年的「鏡像」,如同過去《創世紀》也曾經以不同的抽屜留下明信片、植物膠囊、太尖的筆、多音節的意象,或以保險櫃留下「完形」(Gestalt)。
本書共分六輯,108家詩人的108首詩各有「姿態」。從輯一的〈寂寞平均律05〉為開端,即使「某些細節失去倒影」,但詩人要的仍然不是修辭學的那種乾燥。
編者自序:創世紀編輯部
一首詩的美學歷程,其實也是一種「鏡像階段」。詩人在篇幅有限、寬幅侷促的鏡中,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同時也供自我校讎!既是讓「鏡子」重新送返一個「意象化」的世界,同時也送返一個「我」作為詩人「理應如此」的存在與形象。
寫下一首詩,更多時候是等待讀者去注釋「那秘不示人的部分」,獲致理想的觀看與理解。雖然鏡中有時抽象,有時變形,有時戲謔,更多時候是將「我」隱蔽自身的難題留在現實世界!但也正因為這些難題(這些最幽微的命題),才得到不同於現實的向度與演繹,詩才更顯得可貴。於是我們選輯,留下2014-2019這五年的「鏡像」,如同過去《創世紀》也曾經以不同的抽屜留下明信片、植物膠囊、太尖的筆、多音節的哀愁,或以保險櫃留下「完形」(Gestalt)。
拉康認爲「鏡像階段」本身的成立要由第三人稱(他者)的目光支持。同樣的,我們或許是透過微笑,或許是某種閱聽的愉悅,那些原本邊界曖昧、不明確的東西才得以確認。因此作者和讀者在這本選集裡,就像回到某種造景,用一種最親密的方式相遇、指認。也為了這些,我們巧設名目,妝點五年一次的紀念日,就在特殊紙材的影像裡告訴讀者:詩歌是地球轉動的傾斜角,我們小小的日常也有四季,像一年四期的創世紀。
本書共分六輯,108家詩人的108首詩各有「姿態」。從輯一的〈寂寞平均律05〉開始倒數一種輝煌,即使「某些細節失去倒影」,但詩人要的仍然不是修辭學的那種乾燥。透過不斷書寫與折返,我們一再調整姿態,讓寫作一直保持創造性,重組那些光怪陸離的政治語彙,也重組那些悲傷的事。
出版社粉絲頁: 斑馬線文庫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cJOvv7AOeM/hqdefault.jpg)
鏡像階段 在 【美学原理课】拉康镜像阶段是什么?自我永远是他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此视频为美学原理课程的精彩片段剪辑,想要观看更多精彩片段或者完整课程,请订阅本频道,谢谢。 #审美教育#美学教育【订阅链接】 ... ... <看更多>
鏡像階段 在 人什麼時候開始擁有自我? 鏡像理論是由雅各·拉岡(Jacques.. ... 的推薦與評價
鏡像理論是由雅各·拉岡(Jacques Lacan,1901-1981)提出的。 ... 拉岡的鏡像階段從嬰兒照鏡子出發,將一切混淆了現實與想像的情境都稱為鏡像體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