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R勸退文]
今天分享H小姐的數據並不是為了要說她的效果有多好,而是要藉由這位案例抒發一下我最近看診的一些心得。
H小姐是在去年11月來找我,當時 #體重113.7kg、 #體脂率60%、內臟脂肪高達28,BMI42.3的她擁有所有重度肥胖的代謝疾病風險。我為她設立的目標是體重58kg、體脂率22%、內臟脂肪小於3。預計 #用一年的時間減去55kg純脂肪,等於是把整個人砍半。
直到昨天的回診,這10個月以來 #她減了43.3kg,其中 #純脂肪是43kg,只有0.3是水份,以實際減去的水份看起來,其實她的肌肉還有增加。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一個體重破百的人,要在減重過程中保留當初吃出來的肌肉不要流失,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對比之前我看到的一位使用「斷食+重訓」女性自述,她花了3年的時間從117瘦到57kg、體脂率從46%到26%。但仔細看就會發現這不是真正的「增肌減脂」。3年來減掉的60kg中,只有39kg是純脂肪,有21kg都是非脂肪瘦肉組織(水+肌肉)。少了至少10kg的肌肉,真的非常非常可惜。
10kg的肌肉,你花100萬也不一定買得回來。
人類一天的脂肪下降最多就是0.1-0.3kg。一週一公斤、一個月4kg是正常速度。所以H小姐10個月減去44kg脂肪、內臟脂肪少了20,這是非常健康正常的速度。
看到她這樣的成果我非常高興,在不用藥、不打針、不手術、不挨餓、不運動的前提下,到目前為止,我也想不到有什麼比4+2R,更能夠讓她減去40幾公斤純脂肪的方式了。或許這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但這就是我致力研究的結果啊⋯⋯⋯而且不只是保留肌肉,更重要的是 #保存腸道那些維持代謝不掉的好菌能夠繼續工作。而不像某些對腸道菌相有毀滅性破壞的飲食法,只能瘦一陣子,之後馬上復胖。
當別人都可以正常吃喝又不用運動還維持正常體態,妳卻要斷食加運動、累得半死把自己搞的壓力很大,才勉強不變胖的時候,難道妳都不覺得奇怪,究竟是身體哪個環節出錯了嗎?
大家可能也知道,今年中以來王醫師門診非常難約,台北的門診要排到明年,高雄的也要等一兩個月,真的很不好意思讓大家久候,但為了顧及看診品質,妥善處理各種疑難雜症,我真的需要院所幫我把關看診的人數。
有許多困難的案例,她們過去已經尋遍專家名醫、窮盡各種方式、散盡金錢,都無法找回健康,也有些是一直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只是為了維持,都很歡迎妳們來找我一起努力,找出一個健康又能輕鬆維持之道。
至於很多年輕人、肌肉多男性、無慢性疾病、無減肥史,只要稍微運動、飲控一下就會瘦的人,真的不一定要來找王醫師,可以把寶貴的醫療資源,讓給試過全世界的方式都還是瘦不下來的辛苦人吧!
#專治重症
#減肥分層醫療
#減肥人生的最後一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4的網紅醫聊543,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旅遊生活頻道《完全改造:超級減重篇》這個節目,節目挑選的對象不是一般的胖子,而是病態性肥胖的人,用一整年的時間,藉由飲食、運動,跟著克里斯教練一起克服難關,最後以嶄新的姿態重生在親友面前。以前每次看都覺得有夠勵志,第二天馬上安排運動計畫,但這次跟馬偕醫院肥胖防治中心的何恭誠主任聊...
重度肥胖 在 倪曼婷 營養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我又不胖,還會有糖尿病呢?」
糖尿病引起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肥胖者的專利,不是說體重正常或過輕就不會罹患糖尿病,只是說在 #肥胖 的情況之下,會更 #增高罹病風險。
至於到底有沒有需要開始減肥,最簡單的,先 #從BMI開始算起
💛 計算公式: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平方
🔺 國民健康署BMI的建議標準:
體重過輕 BMI < 18.5
健康體位18.5 ≤ BMI<24
過重:24 ≤ BMI<27
輕度肥胖:27 ≤ BMI < 30
中度肥胖:30 ≤ BMI < 35
重度肥胖:BMI ≥ 35
✨非常建議自己動手算一下,不要滑過去就過了😂
-
至於 #糖尿病可不可以吃水果?
這問題實在太常遇到了,
先搶先看一下~
下次我要再來好好介紹一次😁
-
🔥 更多相關文章 🔥
體重控制專區
https://fleewrbb.pixnet.net/blog/category/3241316
糖尿病專區
https://fleewrbb.pixnet.net/blog/category/2926659
孕期專區
https://fleewrbb.pixnet.net/blog/category/3241312
COVID-19專區
https://fleewrbb.pixnet.net/blog/category/3761800
重度肥胖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論台灣對於 #孕期體重管理 的迫切性跟困難]
剛剛一位回診學員,在減肥期間意外發現懷孕,她很苦惱地說,第一胎就是因為胖了20kg,所以很擔心好不容易的成果會因為懷孕功虧一簣,我笑說:「別擔心,BMI 超過24的媽咪,我都會建議前三個月還是要繼續下降體脂,因為體脂率太高,對於懷孕跟生產都是高風險。」
結果這位學員說:「太好了,但是我很擔心長輩那邊知道我懷孕,會唸不要為了愛漂亮亂減肥⋯⋯」
我想到稍早一位臉友分享的新聞,跟她說:「來,這新聞拿給妳家長輩看,放任自己繼續被餵胖,危險的是母子,倒霉的是醫師。飲食控制跟漂亮無關,是跟避免高風險妊娠有關!人命關天欸!」
#台灣孕期體重控制推行困難第一原因
#就是長輩跟路人的錯誤觀念
在歐美,孕婦就算生產前做重訓,也沒有路人會反對,但是在台灣,光是孕婦吃「健康一點」,就會被一堆人關切。
英國一項包含287,213次懷孕資料的分享,發現與正常體重相比, #過重跟肥胖者會增加:
#緊急剖腹產機率1.14倍
#產後出血感染機率1.39倍
#子宮內胎兒死亡機率1.14倍
重度肥胖者,胎兒出現神經管缺陷機率3倍以上!
請問,這些妨礙孕婦做體重管理的人,包括孕婦自己,是不是也要對 #過重及肥胖造成的生產併發症負責呢?
我在「孕婦的增肌減脂—-誰說懷孕只能更胖」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924146845054947/?d=n 有分享過在第二孕期體脂率繼續降低的案例,事實上,王醫師還遇過生產的時候,比懷孕前更瘦的個案,寶寶一樣頭好壯壯3000多克,但是媽媽身上少掉了近10kg多出的脂肪。
看到這個新聞,覺得產科醫師能在這麼艱難的體位下,保住嬰兒的性命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而台灣孕期體重管理困難推行的 #第二原因,就是大部分的體重管理醫師,還是擅長用藥物來減重,面對無法使用藥物的孕產婦跟兒童,往往無法給予具體的飲食建議。
另外,醫療環境的不友善,醫療糾紛增加,也讓醫師們更加「 #不敢動」孕婦這一塊,畢竟動則得咎,好心的建議,若媽媽寶寶有事都咎責於醫師,也會讓人卻步😰
但是,「孕期體重管理」對產婦跟胎兒的健康益處,實證已經多到像山一樣,實在無法不呼籲並積極行動改變。當初在設計「4+2R代謝飲食法」時,就考量到孕期體重控制這一部分,這三年下來已經有無數孕婦從備孕吃到哺乳,得以在孕期中回到正常BMI或體脂率,倘若少子化讓社會大眾注重母嬰健康,那我們更應該注重,孕期體重管理這部分。
#這案例要我來說
#最該為嬰兒骨折跟血腫負責的就是孕婦本人
#孕期體重管理的重要性
重度肥胖 在 醫聊543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旅遊生活頻道《完全改造:超級減重篇》這個節目,節目挑選的對象不是一般的胖子,而是病態性肥胖的人,用一整年的時間,藉由飲食、運動,跟著克里斯教練一起克服難關,最後以嶄新的姿態重生在親友面前。以前每次看都覺得有夠勵志,第二天馬上安排運動計畫,但這次跟馬偕醫院肥胖防治中心的何恭誠主任聊過之後,發覺螢幕背後的故事好像不是這樣美好……
Podcast收聽|Youtube觀看:https://taplink.cc/doctor16543
【#肥胖是因為太愛吃嗎】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因為生病的很多種原因,所以才會想要不斷地吃東西,造成肥胖。既然是疾病,其實就需要醫生的幫忙!
【#運動就能有效減重嗎】肥胖的治療有幾種方式:生活型態的改變、藥物治療、針灸治療、外科手術。持續且有效的運動帶來的卡路里消耗、身體組成的改變,配合飲食調整與設定減重目標,的確可以幫助輕度與中度肥胖者減重,但是對於重度肥胖者,會需要更積極的協助
【#減重手術安全嗎】何主任非常詳細地跟我們分享了術前評估(同樣,除了身體的狀況,也包含心理的評估)、手術的種類、術後的生活改變與可能有的風險,希望能夠讓大家了解,肥胖與代謝症候群對身體的傷害,比起這些風險大得多了。
#減重手術 #減肥 #肥胖 #podcas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TPFHic__Pc/hqdefault.jpg)
重度肥胖 在 主人是健身教練,狗狗卻重度肥胖,這健身房說出去招牌都得砸了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动物#萌宠#宠物#汪星人#狗#阿拉斯加#搞笑. ... <看更多>
重度肥胖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s photo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昨天3/4是「 #世界肥胖日」,根據衛福部公告的身體質量指數BMI 大於等於35以上的定義為「#重度肥胖」,40以上為病態性肥胖,但若採用亞太肥胖外科醫學會的共識,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