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邊的長官同事影響自己的命運
行政懲處命令可能還沒蓋印送出
甚至分局長都還沒批公文
電子媒體就公布懲處結果了!
行政究責如此快速
但相關人的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呢?
行政懲處的職務報告家屬都不能看見
也無法查證
這是個大黑箱
若檢察官只鋸箭調查駕駛酒駕行為
不調查其酒駕前的飲酒行為時
這個黑箱家屬除非透過駕駛康復外無法得知
刑事警察幾乎天天都在偵辦提供存摺的幫助詐欺罪
那提供酒、場地的人、機關有無幫助呢?
誰來調查?
屏東也只單純處理車禍部分
林園分局更不可能調查自己……
已經發生就只能祝福傷者渡過險境早日康復
但深度究責能避免憾事再度發生
究責的深度夠嗎?
大大震怒可能輕輕究責
檢察官的起訴書事實才能看出究責深度……
酒駕民事責任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根據交通部資料,2020 年有三千人出門後因交通事故再也無法返家,為最近五年最高,另有超過 48 萬人受傷,不論死或傷,人數都比世紀災難九二一大地震還要多。
...
雖然從 2013 年對酒駕加嚴標準,不僅提高罰鍰也加重刑責,致人於死者最高處十年刑責,酒駕隨即呈下降趨勢,從 2014 年 13822 件落到去年為 8886 件,死亡人數也降八成,從 534 人減少到 295 人,但罰得再重,仍無法遏阻國人對「安全駕駛」的輕忽。
因為死亡車禍的肇事者個人須負擔成本低,傷者的成本又外部化。「在台灣發生死亡車禍的內在成本,比其他國家還要低,」張新立直指,自從實施汽機車強制責任險,事故死亡者家屬雖可獲理賠補償,肇事者的賠償責任卻也因此降低,加上法院訴訟對車禍致死案,若雙方民事和解,「法官也多判緩刑,只有不到 5% 的肇事者被送進大牢。」
事實上,要矯正行為,費用是關鍵。賀陳旦認為,因交通事故而衍生的醫療費用都由健保支付,「當你自己不用付這麼多錢,就不會當心,加上汽機車保險費用也不會因發生事故而拉大保費級距,對行為矯正沒有太大約束力。」
交通事故看似歸因個人,卻造成家庭和社會的鉅額損失。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曾以 2010 年發生的交通事故死傷推估,耗費成本近 4319 億元,約佔我國 GDP 的 3.17%,相當於一條高鐵造價,以受傷導致生產力損失最高。
這也意味著,當政府傾全國之力拚經濟,老是在 1% 至 3% 的經濟成長率斤斤計較,卻任由馬路殺手磨耗掉生產力,以及原本唾手可得的成長曲線,更不用說 2010 年死傷總數不到 30 萬人,不過十年時間已竄升到近 50 萬人。』
酒駕民事責任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這種警察說法凌駕人民指述的「信任優勢」鼓勵下,當然就會有心存不正的警察,為交差搞假摔誣陷人民、為績效設陷阱誣指人民等作法發生。這起彰化陳抗假摔事件幸好有法官明察秋毫,為陳抗者平反,但其他警察作假事件呢?人民只能自求多福。>
彰化警方一個分局長指示所屬員警在處理對蔡總統的陳情抗議事件時,遇有陳抗者推擠,就「順勢跌倒」,然後把陳抗者以妨害公務現行犯逮捕的事,經彰化地方法院法官明查揭露後,令社會驚訝。令人擔憂的是,這一「假摔嫁禍」侵害人權的情況並非單一個案,而是長期存在警界。
相較其他曾經發生過的案件,彰化這件假摔還算是輕微案例。依彰化地方法院的判決內容,這個警察分局長「只是」告訴所屬員警,在應對陳抗事件時,「如果有推擠就跌倒,直接用妨害公務現行犯逮捕」,還沒有加諸其他更重的法律責任在被嫁禍的民眾身上。
約30年前,台北市警察局發生的一件嫁禍人民事件更離譜。市警察局人員在中山區處理一件拆屋案件時,遇到屋主母子抗爭。當場警方說有一名警員被「推倒打傷」,就依妨害公務罪嫌究辦這一家人。最扯的是,這名被「推倒打傷」的警員送醫後,檢具醫院的診斷書,說他身受重傷,下半身無法動彈,不僅向所屬單位申請長期的公傷假,警方還依妨害公務及重傷害罪究辦這家人。
由於這名警察每次出庭時都坐輪椅,加上有醫院診斷證明,法院將推倒這名警察的媽媽、兒子判處有期徒刑。事實上,這名警察在彰化老家活動自如,還享受長期公傷假。
他的警察長官放任他這麼幹。當時這對母子找上我,再找人去彰化拍下這名警察飛身坐上自行車的影片作為證據,在這名警察又坐輪椅出庭時當場予以揭穿,整件事才真相大白。
前年,澎湖有一個鄉代表酒後開車到派出所報案,說他的錢不見了。派出所主管在處理完報案事務後,明知道這個鄉代表酒味沖鼻,還放任他從眼前「酒後開車」離去,然後再立馬指派員警跟出去,在道路上攔下鄉代表,指控他「酒後駕車」,只是為了抓酒駕的績效。
警察是執法者,依據法律執行職務,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執勤作為必須合法。警察接觸及處理人民的事件,取證也都必須符合程序正義。可是,警界受到上級指令及績效的壓力,不少主管、警察在執勤的作法上,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人民權益,沒有程序正義可言。這就是警察主管寧可為了不讓蔡總統聽到或看到陳抗聲,就要員警假摔嫁禍的根本問題所在。
警察的信任優勢問題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424000556-2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