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跪著造反的出版人沈昌文】(本文在《報導者》同步刊出)
那年秋天,北京天高風爽,陽光燦爛。
那家飯店大堂,卻光亮不足,顯得陰暗。
從外頭走進來的人,有些背光,我設法看清他的面貌,揣測這是否我在等的人。
他不快不慢地走近,說:「郝先生嗎?我三聯書店沈昌文。」臉上帶一點淺淺的微笑。聲音不高也不低,音量很結實。他的頭髮是黑的,鏡框後的眼神不顯銳利,但讓人摸不準遠近。
後來,我談起第一次見沈公的情景,老說當時見到了一位活脫脫武俠小說裡「深蘊內斂的中年練家子」。
那時三聯書店的同事雖然都稱呼他「老沈」,我從開始就稱他「沈公」。
>>串糖葫蘆的神奇人脈
那是1989年9月。我第一次去北京。
行前打探需要拜碼頭的人,各方訊息都指向三聯書店總經理沈昌文這個名字。
我很快就確認,那是個不只台灣,所有海外,以及中國內地各處要去北京的人,都要知道的名字。
不只因為三聯書店這個重要的出版品牌,也因為當時他在主編的《讀書》雜誌緊密呼應甚至引動中國思想、文化界的脈動;不只因為他努力為中國各界文史作者、學者提供發表作品的機會,也因為他有本領在改革開放之後引進戴尼提、蔡志忠這些風動一時的暢銷書。
沈公不是那種初見就熱情四射的人,但他的深蘊內斂像個黑洞,不讓人疑懼,而吸引人一步步接近。
對剛去中國的我,他的人脈廣得很神奇。
談起對中國(不只出版市場)的任何問題,講起任何我想在大陸認識的人,出版界的人就不說了,文化、藝術,甚至某些政界的人,他都能在言笑間輕鬆送出答案。直似劍光閃動,只見燭芯短了一截的行雲流水。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半基於好玩問他能不能介紹崔健,心想這他可沒轍了吧。但沈公只是淡淡地說一句「我來看看」,然後沒幾天我就見到了這位中國音樂界的大腕。
比較熟了之後,沈公說他自己就是愛「串糖葫蘆」,也就是趁著機緣把各方相干、不相干的人串聯在一起。
並且因為他出身上海,所以很服膺十里洋場時代做什麼事都「閒話一句」的氣派。
這些都不只基於他的個性,也因為他就是有這種本領。
沈公眼神讓人摸不準遠近的另一面,也就是對人不分親疏。
看著他交往的對象五湖四海,我也就一直謹守和一個武林高手相處的分際,保持客氣的距離。
不過,後來我們畢竟是越來越親近了,和別人不同的親近。
>>計劃經濟之下紮實的馬步
打從開始,沈公就給了我各方面的啟發。
在出版的領域,他讓我對中國出版的歷史和當時的現況,快速抓到些梗概。
1990年代初,中國的出版市場和國際還沒有接軌,書籍的許多印製條件也有待改進,然而我從沈公身上看到一個在計劃經濟之下做出版的人,受著種種限制,但他的馬步可以蹲得多麼紮實,內功可以練得多深。
我學著體會中國出版社裡所謂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的種種微妙關係,也聽到沈公在他一把手位子上要管多少台灣同行覺得匪夷所思的事情。政治課題就不說了,社內同事的住房問題、入黨問題、婚姻家庭瑣事,簡直無所不包。
在那個中國社會和經濟環境都在轉型的階段,沈公在三聯書店總經理的位置上,既要小心翼翼地不能在政治上犯錯誤,又要維持三聯書店引動思潮的傳統和風格,還得自行創利,壓力很大。他引進的戴尼提固然造成巨大的暢銷,但也有人不喜;他出版的蔡志忠作品固然造成萬人空巷的熱潮,也得來有人說他只會「賣菜」的評語。
此外,在那個主渠道出版社對民營二渠道或者有敵意,或者根本不放在眼裡的年代,沈公又帶我對二渠道有了很多了解。我很好奇他怎麼有這些門路。後來得知他雖然貴為三聯書店總經理,但贊同一些二渠道年輕學者編輯的西方學術文庫,慨然允諾立場開放的合作出版,為支持二渠道民營出版立過典範。
總之,我在中國結識的第一個出版人就是沈公,很幸運。
沈公讓我看到中國出版界一個高標,也影響了其後多年我和中國出版市場來往的基調。
這麼多年來,台灣很多人在中國走過買書號出書的路,我從沒做過。一來是我不想走這類落人把柄的路;二來也因為我覺得認識沈公,不走這種門路也罷。
>>共產社會國營體制的實相
沈公也讓我對中國社會的一些特別情況有了直觀的機會。
有一次,沈公帶我去友誼商店買一台傳真機送他的作者。看好機種、價格之後,沈公留下一張空白的三聯書店支票,就離開了。
我很驚訝,就問沈公難道不怕商店亂填金額。
「怎麼會,我們都是國營機構啊。」沈公哈哈一笑。
沈公說,反正大家都是國營機構,不怕對方亂來。他要自己填金額的話,還得計算稅金之類,寫錯了還麻煩。交給對方寫,對方敢亂填,最後自有雙方國營機構的主管單位出面查證、解決。
我見識了共產主義國家裡,大家都是國營單位體制的實相。如果連友誼商店和三聯書店都因為是國營機構而難分彼此的話,那中國所有出版社、書店之間的關係,當然就更不在話下。
出版、印刷、發行、零售都要聽出版總署的,出版總署又要聽中宣部的,真是上下內外,渾然一體。
我學到了很重要的一課。
>>「打擦邊球」和「跪著造反」
來往中國多年,我始終保持一個原則,不主動找政治話題來談。和沈公也是。但沈公還是指點了我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1990年代初,我出版了一本《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出版後,很多人說毛澤東仍然在中國有很大的光環,這下子以後我再去中國可能有麻煩。七嘴八舌的很多分析。
我問沈公。他聽了之後,說了一句話就不但讓我安心,也讓我開竅:「只要不是批評現在當政的人,談過去的事沒什麼問題。」
沈公也跟我說過,中國有一個差點就開放出版的時刻。
改革開放之初,隨著中國社會各個層面都在鬆綁,出版也是。曾經擔任中共建政之後第一任出版總署署長的胡愈之,倡言成立形同民營出版的產銷合作社;人民出版社也準備了「東方出版社」的副牌,準備當開放的試點。
沈公說:就在大家都很興奮的時刻,中共的元老陳雲說話了。陳雲講了一句話:「你們都忘了共產黨是怎麼起家的嗎?」
開放出版的事,就此封箱;中國其他行業再怎麼開放,出版不在其內,形同國策。
不過,即使此後出版仍然一直在共產黨緊緊掌控之中,也設了重重禁忌,但是中國的出版和言論尺度還是持續有一些微妙的變化。像《讀書》之得以出現,正是代表。
聽沈公談一些兼有官職和知識份子身分的人,如何為他們雜誌巧妙而迂迴地創造空間;他們實際工作的人又如何善加體會,細加運用,是很動人的。
所以沈公介紹人給我認識的時候,最愛強調誰誰誰是個「自由主義」;他聊天最興高采烈的,就是談他在出版,以及主編《讀書》的過程中如何一次又一次打「擦邊球」,在一些禁忌議題的邊緣上行走的經歷。打擦邊球要打得有驚無險才高明,這固然要賭一些運氣,但更多的是要有膽識,有見解,還有一些幽默。
相較於有些人主張知識份子就當「敢言」,沈公這種擅打擦邊球的作法,有人稱他是「跪著造反」。
不論這麼說他的人是褒是貶,沈公毫不以為忤,一再轉述。的確是,對他來說,「打擦邊球」就是為了「跪著造反」,而「跪著造反」最重要的武器也就是「打擦邊球」。因此沈公引述「跪著造反」之語,是帶著一點自得的。
>>大家都是一家人和「一僕二主」
在都是國營體制之下,在都歸出版總署和中宣部管轄之下,中國各個出版社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和演變,我們台灣人很難想像。
以三聯書店來說好了。
這個1949年前就卓有聲名的出版社,到中共建政後新成立旋即遭到撤銷,到1954年才又得以成為人民出版社底下一個「三聯書店編輯部」。三聯書店的招牌刊物《讀書》雜誌,是在1979年創刊的,但當時名義上是出版局研究室的刊物,由人民出版社代管。至於三聯書店從人民出版社分家出來,真正開始獨立經營,是1986年的事。
而沈公和他兩位關係密切的領導,陳原和范用的關係,都是從他1950年代初進人民出版社的時候就建立起來的。
陳原,人稱原老,是語言學家,是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室的成員之一,54年起兼任「三聯書店編輯部」主任,到改革開放開始,擔任商務印書館的首任總經理兼總編輯,但同時也是《讀書》雜誌創刊主編。
范用,人稱范老板或范公,在49年之後先在出版總署、中宣部工作過,調來人民出版社,歷任總編室主任、副總編輯等職位,在《讀書》雜誌創刊時,實際貢獻很大。
三聯書店還沒獨立出去的時候,范用兼任總經理,但是到1985年正式獨立前夕,他卻因故退休,改由沈昌文擔任了三聯書店獨立後的首任總經理。
沈公從工作的第一天,就一直受范用的領導,所以他說自己在組織上是范用的系統,但是他在思想和觀念上一直同陳原比較一致。
這樣,當沈公在三聯書店成立了編委會,范用和陳原兩位老領導又都在內,他就面臨了日後自嘲「一僕二主」的局面。
沈公在他的回憶錄《也無風雨也無晴》裡,有一段著墨不少。
《讀書》以創刊號上<讀書無禁區>一文發生轟動性影響,也同時成為另一派力量想要「打棍子」的對象時,兩位退休的領導給了沈公不同的建議。
范用跟沈公說要「敢於講話,不怕封」,說國民黨時代封過三聯書店的刊物,結果更壯大了三聯的聲名。
而陳原則認為歷史條件改變,今非昔比,情況已經不同,要怎麼說話可以研究,但不能走「不怕封」的路。
就當家者的立場,沈公同意陳原的見解,也從此發展他「跪著造反」的路線,結果也引來范用說他沒出息,認為沈公辜負了他的一手提拔。
沈公跟我講過一段六四期間的事。
那天,三聯書店開會,范用在會中慷慨激昂,主張大家都要聯署上街的聲明。開會的人傳閱聲明,沈公說他很猶豫,但是在范用的注視目光之下,也只得勉強和大夥一起簽了名。
這份聯署聲明傳到當時也在開會的陳原面前時,陳原拿在手裡看一看,微微一笑,就傳給下一位。
沈公說:「別人再給他,他就再微笑傳回去。如此來回三次。他始終什麼話也沒說,也什麼都沒簽。」
我問沈公,六四後來秋後算帳,那大夥簽的聲明沒事嗎?
沈公說他也很焦急,問了范用怎麼辦。開始范用沒回答他,問了兩次後,要他別管了。原來那個聲明范用後來並沒有送出去。
這個故事,沈公講了不只一遍。
每次講,他對陳原和范用都不下任何評語,但每說到陳原接過遞給他的聲明,再三微笑傳給下一位的那一段,他都會跟著頷首微笑;再講到范用說他後來並沒把那個聲明送出去,他又會再頷首微笑一次。
>>進入「打招呼」時代
沈公常講他在1996年1月1日怎麼得知自己在前一天退休的。
他說那天早上接到電話,電話那一頭跟他說:「沈昌文同志,你已經在昨天 12月31日傍晚六點退休了。」
沈公的個性和形象,都從退休開始出現些微妙的變化。
之前,雖然也海派,他的沉穩內斂多些;之後,他就交遊更廣,言談更無所禁忌。宴席上,他說編輯的工作就是要「談情說愛」、「坐以待幣」 等金句,妙語如珠,舉座皆歡。
在工作上,我和沈公也因此出現了兩個階段的關係。
他在三聯書店任內,擔任我的顧問;他退休那年,我也正好要創業,想在中國市場多探索一些可能,所以就邀請沈公一起工作,成為同事了。
大致從沈公退休時開始,中國政府對出版的控制也進入另一個階段。
之前,有命令,有肅殺,有邊界,所以有擦邊球可打。那之後,進入「打招呼」的階段。
沈公說:他接到的通知他已經退休的電話,就叫作「打招呼」。
之前,黨和政府會傳達正式命令或通知;之後,轉為私下打一通電話的「打招呼」。不必正式通告要禁什麼書、封殺什麼人,上級單位只要對出版社的領導打個招呼就好。而這個領導將來有沒有出路,就看上級眼裡的他是否識相,願意接受打招呼。
大致和軟性打招呼的年代一起開始,中國對民營二渠道的立場也有了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國營出版社把民營二渠道不是視為不法,就是不屑一顧。
第二個階段,大致是沈公說開始「打招呼」的年代起,為了應對加入WTO,國營出版社要集團化、上市,造大船出大海。於是容忍民間二渠道以「工作室」身分存在,把這些工作室的產出當作國營出版集團的資源。
這些遊戲都已經不是沈公自己所熟悉的了。但感謝有沈公的指點,我多少能看出點趨勢的變化。
當然,我也感謝他介紹于奇給我,讓我多了個不同世代的得力助手。
和沈公、于奇在北京一起工作的日子,是我人生中很美好的回憶。
>>看清「戰友」和「火力」的重要
除了對中國出版市場、社會的了解之外,我最感謝沈公指點了我為人處世的一課。
那年,我要離開上一家公司的時候,在一件事情上被人家設局,事後很不甘心,想要反擊。聞風而來,願意提供「火力」支援的人不少,該如何取捨,一時拿捏不定。
正好我去北京,就請教沈公。
飯店屋角有一柱立燈,沈公坐在沙發上聽我講了一大圈之後,幾乎沒經考慮就大致說了這麼一段話:願意提供你火力,想借你的手來打擊對方的人,肯定不少。但是你用了某人的「火力」,就等於承認此人是你的「戰友」。不過,你想要打擊敵人是一回事,但你也得考慮自己是否真的樂意和此人是「戰友」,是同一陣線。
這段話對我真有警醒作用,受益良多。
一般人在氣急攻心之下,只想打擊自己痛恨的對象,所以有任何支援火力都照單全收,不會考慮這些火力的來源。沈公的話,讓我冷靜下來,開始衡量究竟是反擊的快感大,還是事後可能因為和一些價值觀不同的人沾上邊而懊悔更大。
我檢查了一遍,發現是後者。我還真不願意就此和某些人當「戰友」。於是就婉謝了許多火力支援,也把反擊的事放下,從此不再回顧。
這真是我人生比較明智的決定之一。
行動之前,先評估戰友是誰,先看清支援的火力來源,也成了我日後行事的重要提醒。
>>氣功、羊蝎子、臭
沈公也是個追星族。追鄧麗君。
和中國70、 80年代很多人一樣,他從第一次聽鄧麗君的歌,就為之著迷。
他說每天清晨起來,最快樂的事就是自己在書房裡,把鄧麗君的歌放得很大聲,然後一面手舞足蹈,一面開始剪刀、膠水齊飛,整理各種資料。
他是個道地的資料控,講解過一些心法給我,端地是說來簡明扼要,但不是人人都能實踐。
再接下來,他每天的行程就是去搭公交車,去潘家園淘寶,找舊書刊。然後就是去親近熱愛的「傅小姐」——複印機了。大量複印他收集的資料,給一些人當「內參」,是他的樂趣之一。後來網路發達了,他則開始用電郵傳送。
沈公也熱愛吃喝。這應該歸功於兩點。
一是他練氣功,身體底子好。沈公少年時期體弱多病,因為練了蔣維喬的氣功方法而得益。他幾十年氣功練下來,大小周天、任督二脈都打通,平常聊天就不時兩手交握,左右大姆指來回交搓。所以不只精神恒常飽滿,頭髮一直不染也烏黑。
有一次他用辦公室的浴室沖澡,別人沖澡開心會唱起歌來,沈公讓大家聽到什麼是武俠小說裡的「長嘯」。于奇說他是練成了氣功的三花聚頂。
第二是他有一位當醫師的賢內助白大夫。白大夫知道沈公在外吃喝百無禁忌,每天關注他的身體情況,隨時調理他需要服用的保健藥品。沈公有這個憑仗,就更加吃得天南地北。
所以,想到沈公,就不免想到和他一起的吃喝。
從1989年北京夜裡找不到什麼吃的地方,到沙灘出現第一家「二十四小時都有飯」;從凱賓斯基的啤酒,到三里屯的酒吧。
猛地說起來最難忘的,還是去吃羊蠍子那次。
那家店是一面吃羊蠍子,一面把骨頭吐到地上。所以店裡地上到處都油膩膩的。
沈公很得意地說:吃羊蠍子就得這樣!還加一句:「這就要喝小二!」(小二指小瓶的二鍋頭。)
我難忘那家店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有件事後來怎麼都想不通:當時我還不坐輪椅拄拐杖,怎麼走得進地上那麼油滑的店裡?
沈公是寧波人,愛吃醃的臭莧菜梗,所以在飯桌上特愛講那些醃菜要臭到什麼程度,醃缸裡要看得到白白的蛆等等。大家要攔他,他才樂呵呵地轉移話題。
不吃臭莧菜梗,他就愛吃有臭味的美食。凡有台灣同事來,他就要推薦炸玉米窩頭片塗上王致和臭豆腐乳的美味。
結果引發過一場慘劇。
那年冬天,台灣有幾位同事去北京。聽他慫恿,其他人都掩鼻避之,有一人卻勇敢地嘗試了。勇敢的人不但吃了,還喝了杯可樂。所以稍晚她們幾人一起搭計程車出門,車子一顛簸,喝可樂的人打了一個大嗝,全車人包括司機都慘叫起來。
沈公真是喜歡逢人推介各種奇異的飲食。
>>因為反服貿而中斷聯絡
2013年7月,為了反服貿,我從寫第一篇文章起,就決定不再去中國了。
前面說過,中國官方對民營出版曾經有過兩階段的立場。最初,是對「二渠道」或者打壓,或者睜一眼閉一眼的階段;再來,是對民間「工作室」容忍利用,以便國營出版集團造大船出大海的階段。
而當時,已經進入更高明的第三階段。
有些國營出版社已經體會到不需要自己做大,而是提供養分讓「工作室」做大,把民營公司做大、做集團、做上市,再往海外伸足。國營出版社,及終極主導他們的中宣部,隱身在重重的商業包裝之後,幕後掌控就好了。
這樣做,最聰明的就是中國可以透過分身進入海外市場,卻不必相對地開放國內市場。而當時,早在服貿協議還沒簽之前,他們透過資助和投資等方式,就已經在台灣有一些相當活躍的代理人和合夥人。一旦服貿協議生效,他們可以更正式地往台灣投入資金和資源,兩岸出版業的不對等競爭,以及後果,都可想而知。
我們政府完全覺知不到這些。甚至連人家出版社都是國營,最上游的大老闆是誰的本質也意識不到。中國的出版社早就成長為出版、印刷、發行、零售各個環節一條龍發展,多頭一身的巨物,我們政府竟然以為這些環節像台灣一樣是各自獨立的存在,可以分割談判,還相信簽下服貿協議有助於換取中國未來開放出版。
至於對岸為了一手保護自己出版市場不要對外開放,一手又要走出海外,已經演化出多麼精細的攻守途徑和方法,根本不在我們政府的意識範圍之內。
用天真到像一張白紙來形容,不知算不算最客氣的。
而我寫了許多文章,雖然只是批評自己政府的愚昧,卻也決定從此不要再去中國。
我立刻和許多人都不再聯絡。不必讓大家為難。
其中,當然包括沈公。
不只沒再通電話,連電郵我也再沒寫給沈公。
我知道那裡對一切聯絡的掌控有多嚴密,也可以想像他應該已經接過不少打招呼的電話了。
這樣,沈公和我斷了五年聯絡。
偶爾,想起和沈公在北京的種種,恍若隔世。
中間,只有從共同的朋友那裡聽來一些消息。
大家都說沈公生活依舊,還是常去潘家園,還是常坐公交車到處亂逛;餐宴照去,吃喝依舊,精神好得不得了,唯一就是耳背越來越嚴重。
聽著朋友的形容,沈公頷首微笑,雙手交搓姆指的神氣,就在眼前。
>>「你說這不是很享受嗎?」
2018年春天,我突然接到沈公在紐約的女公子來信,說沈公會在那年夏天去美國,想見我一面。
大喜過望。
我安排了行程,濶別五年後,和沈公在一家義大利餐廳見面。
那一天本來我以為和沈公會有很多話要說。
過去沈公雖然不怎麼談六四,但是對1949年後,一直到文革的種種經歷倒談了不少。他會講他是多麼忠貞的共產黨員,各種鬥爭都相信黨是對的。毛澤東發動各種運動時,半夜發表一個什麼文稿,大家都要激動地上街遊行等等。
我聽他活龍活現地描述那些場景,也聽他說過林彪之死對他造成多大衝擊。
連永遠的林副主席都會背叛黨和國家,這使得他對過去所有堅信不移的事情都產生了動搖。
也因此,沈公常說他感謝鄧小平,不論別人怎麼評價,他認為中國文革之後的發展,以及他所能過上的日子,都是這位總工程師的功勞。
而我每次問沈公,文革有沒有可能再次捲土重來的時候,他都會微笑,也搖搖頭。
所以那天要去見沈公之前,我準備了一些問題,想問他對這幾年中國的看法。
只是見面之後,那天是我和沈公話說得最少的一次。
主要是,一見面就覺得,不必多問了。
另外,沈公確實耳背得厲害。雖然他仍然精神奕奕,但是必須靠著他耳邊很大聲地說話才行。他自己一開口,音量也非常大。
沈公問我最近在忙什麼,我說趁五四一百周年紀念的時候有個出版計畫。
「你有什麼書,有什麼資料要找的,就告訴我吧!」在那家義大利餐廳裡,他聲若洪鐘,然後又加了一句,「我願意永遠幫郝明義工作!」
我問他家人怎麼不試一下助聽器。她們說再好再貴的都買了,但沈公都說適應不了,不肯戴。
「其實戴一戴就會習慣,但是他就是不肯。」她們說。
「沈公,你怎麼就不試試呢?」我靠近他耳邊大聲說。
這時沈公又使出他那個可能是跟陳原學來的頷首微笑的絕招了。
那天,他對助聽器這個問題就一直保持微笑和沉默。他不回答,誰也沒辦法。
直到餐後上甜點的時候,沈公突然對著我又中氣洪亮地說了:「我早上出門,搭上公交車就坐到總站再坐回來。我可以一路看北京的風景,練自己的氣功,別人說些什麼我可以什麼都聽不到,你說這不是很享受嗎?」
我聽了之後,忽然覺得聽懂了,就大聲地回他:「享受!享受!真享受啊!」
>>不屑老化、三花散頂
去年底,于奇告訴我沈公前陣子腿腫、腹水,住院檢查。
一周後出院,于奇去看他,沈公要她錄一段視頻給我。
幾經輾轉收到視頻後,我看沈公對著鏡頭還是中氣十足地說:「郝先生,我等你來北京吃辣的啊!」沈公從初識我開始,就一直封我是台灣最會吃辣的台灣人。
然後沒幾天,得知沈公去世。
我和于奇通電話,聽她所知道沈公去世前兩天的情形。
沈公回家後仍大致如常生活。元旦前後,北京遇上寒潮降溫。但沈公還是堅持要出門自己去買膠水,好回來剪貼整理資料用。
去世的前一天,他沒有像往日一樣在家喝啤酒。他大女兒看他氣力很弱的樣子不放心,就留下來在他家裡陪他。半夜去看他還睡得很熟。到早上再去看他,身體微溫,人已經走了。
我們兩人得到的共同結語,就是這真是個永不服老的人。
年紀再大,他也不怕喝醉摔跤。
風雪再大,也攔不住他出門準備工作。
他一定要盡情把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燒到徹底的乾淨。
絕不留下任何牽絆。
他不肯戴助聽器,不只是因為他圖個耳根清淨,也因為他根本就不想讓自己跟任何老化的象徵相聯接。
沈公不只享受生命,不只是不服老,還根本就是鄙視老化。
他根本沒法接受自己戴助聽器的形象,更不會等到自己可能要用手杖、用輪椅,甚至必須別人照顧的那天。
所以他必須用氣功把自己的狀態保持到最好,然後在無法持續的時候,就三花聚頂也三花散頂,把所有的精氣神一次耗用殆盡。
在他滿九十大壽的時候如此離開塵世,實踐了他期盼的無疾而終,用他自己的話説:「這不是很享受嗎?」
>>也無風雨也無晴
沈公走後,回顧和他來往這三十多年,最感欣慰的,還是為他出版了《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本回憶錄。
當年邀他寫回憶錄,有多重理由。
他目睹自己家庭從富裕而敗落,經歷上海從十里洋場到進入社會主義,很有時代感;
他個人從1949年前在一家銀樓當學徒,到考進出版社當校對,再一路成長為出版界的標誌性人物,過程很勵志;
在他一路成長的過程中,由秘書而編輯而管理者,對不同領域的工作都有自己獨到的心得;
他學習與見識的許多政治、文化、學術界人物,有太多精彩的軼聞和傳奇;
他經歷1949年後的種種運動,又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出版路程的實際開拓者之一,必定對這段出版史有很深刻的觀察和總結。
最後,他還是資料控,想必可以整理出一些他人忘記或視而不見的資料,讓人拍案驚奇。
沈公最初都是打哈哈,不當一回事。
請他吃飯、喝酒,邀著其他朋友一起遊說,也不成。
像是要栓住孫行者般鬥法良久,最後終於說動他了。但是到實際寫出來,又是漫長的路程。
同事共同押著他簽下不只一張承諾書,還是一拖再拖,不知何時才會真正兌現。
這樣熬了至少應該有個十年吧,沈公終於交出了書稿。
交稿後又顧慮這裡敏感那裡敏感而一再刪節、調整,最後終於在九年前,在台灣出版了《也無風雨也無晴》。新書發表時,他還和家人一起來了一趟。
回頭讀這本書,雖然知道他還是隱去了許多地方,但發現所有當初邀他寫書的理由都有相當完整的回應。
這本書不只寫出了沈昌文個人在大時代裡的足跡,不只寫出了三聯書店的歷史,也寫出了中共建政之後的社會環境,還有思想、文化界許多不同領域的人物面貌。
更重要的,是沈公透過註解、關鍵時刻的重要政策文件和書信,留下了一些線索。這些線索不只有助於讀者勾勒過去的一些樣貌,也可能有助於理解當下,甚至對未來有一些想像。
謝謝沈公。
再會。
《報導者》網路版 https://bit.ly/3c2IcQ0
#沈昌文 #三聯書店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年僅17歲就把前總統陳水扁騙得團團轉的台灣詐騙高手! 名嘴王瑞德跟許聖梅揭開他的驚人騙術! 心理師鄧惠文說出說謊關鍵! ⭐【王崇禮神預言天命應驗國運起飛!】► ►https://youtu.be/Jpx8prS6nNM ⭐黃光芹「52歲當媽」婚姻內幕!► ►https://youtu.be/8x6x...
「鄧醫師黑歷史」的推薦目錄: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VOGUE Taiw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閒聊] 當小三外遇裸照,都不是鄧惠文被批的原因-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療癒師與他們不堪的黑歷史】... - 波瑟芬妮(Persephone) 的評價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閒聊] 廣告小妹:鄧惠文婚前當小三,婚後找小王 的評價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鄧惠文洋男-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2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評價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鄧惠文洋男-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12月 - 網紅排名情報站 的評價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精華版】黃芳彥自戕真相?鄧惠文曝這類人有心理難關 的評價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鄧惠文懷孕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鄧惠文懷孕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閒聊] 廣告小妹:鄧惠文婚前當小三,婚後找小王-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問題] 當小三懷孕大鬧醫院.. 的評價
- 關於鄧醫師黑歷史 在 社群網紅家電電器推薦指南- 鄧惠文會心診所的推薦,PTT ... 的評價
鄧醫師黑歷史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年底,知名YouTuber #愛莉莎莎 發表了一支「喝橄欖油排膽結石」的民俗療法影片,被另一位YouTuber台大兒科醫師 #蒼藍鴿 批評是誤導民眾。2021春節期間,愛莉莎莎拍攝影片反擊對方言論,反而遭到醫療人員和眾多網友嚴厲批評,最後終於發布道歉影片,並且下架前面兩支高度爭議的影片。
底下我彙整了《#專業之死》這本書的重點資訊,交叉比對這起事件可能的起因和過程,整理出我們能從書中學到的五件事情。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death-of-expertise/
【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專業之死》的作者是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他主要研究蘇聯政局,也曾經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會助理。他感嘆道:「以前的問題是在於資訊不流通、不發達,人民缺少學習知識的機會;現在則是資訊太爆炸,大家充滿了擁有知識的假象,反而開始對知識和專家體系抱持著敵意。」
這本書會說明這種現象的成因,以及這種現象帶來的後果和影響。作者除了談「專業」兩個字之外,書中也圍繞著「專家」與「公民」在民主社會中的關係來談。作者試圖回答兩個問題:(1) 專家與公民之間的關係可以崩解? (2)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專家或者公民,又應該如何應對來將此危機化解?
作者從定義什麼是專家、什麼是公民開始,然後說明為什麼這兩個族群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難,現在甚至還演變成彼此抱有敵意。然後談到了教育有時候不一定會開啟我們的視野,如果做的不恰當,反而會讓我們變成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
接著,作者談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單純依靠搜尋引擎,並沒有辦法讓我們擁有跟專家一樣的能力,有時候「以為自己弄懂了」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他也同時抨擊新聞媒體和政客官僚,他們為了博取眼球、總是操作意識形態的手法,反而會讓專家和公民漸行漸遠。
最後,作者提醒要如何成為一個恰如其分的公民,也提醒了身為專家應該保持謙虛和溝通的意願。這不是兩邊的拉扯,而是彼此的互相合作,因為專家和公民的良好合作,才能讓民主體制健康地發展,而不會淪為意識形態操弄下的極權統治。
無知在美國是一門邪教,而且源遠流長。反智像一條綿延不絕的線,蜿蜒貫穿著我們生活中的政治與文化面,至於滋養著這條線的謬誤觀念,則是: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
-科幻作家艾西莫夫(Issac Asimov)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我之所以會拿起這本書來讀,是因為在去年的疫情肆虐之下,美國前總統川普總統特立獨行的防疫作為,還有他的支持者對於防疫不屑一顧的態度,都讓我十分納悶。為什麼在現在資訊這麼發達的時代,還是有這麼多的人,對於這種明明有科學證據的公衛政策,抱有這麼大的敵意呢?
加上有讀者推薦我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精彩,我找來讀完之後的確大呼過癮。通常來說,這種書名加上教授身分的作者,會給人一種「艱澀」和「生硬」的先入為主印象。但是作者的敘事手法,搭配譯者非常「接地氣」的翻譯口吻,簡直讓這本書讀來輕鬆流暢,偶爾詼諧戲謔,偶爾嚴肅正經。
例如在這本書的開頭,作者就開宗明義就說:「萬一你覺得自己從來不需要任何人的意見,那就恭喜你,就是你這種人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寫不可。」以及平民是怎麼看待讀書人的:「只要你還讀過兩天書,然後又不願意棄明投暗去跟大眾抱團的,那你就是精英份子,你全家都是精英份子。」
當我讀完這本書,正在整理心得的時候,恰逢最近網路上吵得火熱的「愛莉莎莎和蒼藍鴿的肝膽排石法事件」,這段你來我往的過程,被媒體塑造成了「文組vs.理組」之爭或「網紅vs.醫生」之爭,以這本書來解讀的話,這恰好是一場「公民vs.專家」之爭。
【1.無知的人有時候不知道自己無知】
許多網路留言抨擊愛莉莎莎的這支影片充滿誤導民眾的惡意,甚至在後來還拍了支反擊的影片,更是罪不可赦。我認為,起初的影片應該不至於是惡意,她很可能只是落入了「鄧寧——克魯格效應」而不自覺。
作者提到,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由兩位心理學者鄧寧和克魯格發表的論述,這個現象是在說「愈是笨蛋,就愈有信心自己不是笨蛋」。說話愈是草包的傢伙,就愈不可能知道自己錯、別人對。愈是沒料的人,就愈是會去無中生有、穿鑿附會。
在沒有充足的醫學知識和化學知識之下,她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任何不妥,恐怕對這種療法會帶來的副作用也毫無所知。我可以想像,當她看到蒼藍鴿的糾正影片時有多麼氣憤,如同作者說的:「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因此,她找了相關書籍和網路資訊,磨刀霍霍準備回擊對方的指點。
【2.搜尋引擎已經不管用了嗎?】
書中提到現代人有一種通病:上網搜尋的過程會讓人自認學識變淵博了,包括跟他們所查知識無關的主題,網友都會覺得自己所知變多了。這也算是一種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程度「愈差」的人,「愈難」在上網的時候察覺自己其實什麼都沒有吸收進去。
一心想反擊的愛莉莎莎,做了一個在這種處境下,可能很多人都會犯的事情:「他們會先決定好自己要相信什麼,然後再去網路上找證據,也就是一個先射箭再畫靶的概念。」作者也提到,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當她急著找資料佐證自己的立場的同時,似乎忘了對方是有醫師執照的執業醫師。
雖然我們不是當事人,但仍然能從作者對「搜尋引擎學習法」的批評學到寶貴一課:「我們希望別人可以幫我們把骨頭都先挑掉,整理成懶人包,呈現方式還得顧及視覺上的舒適。那些字體又小、本身就很容易破損的教科書,我們敬謝不敏。所以與其說很多人在做研究,不如說他們是在:搜尋漂亮的網頁來提供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裡,花最少力氣吸收的解答。」搜尋引擎只能幫我們找到線索,閱讀和解析的苦工才是我們該練就的真本領。
【3.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許多媒體報導愛莉莎莎雖然擁有高學歷背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行銷碩士),卻在醫療這件事上面「不尊重專業」。為什麼會犯下這麼明顯的錯誤?這可以用心理學家鄧寧的說法來解釋:「我們傳統上認為無知就是缺少知識,所以教育就是無知的解藥。但教育即便是辦得好,也還是可能會製造出虛幻的自信。」
如今高等教育已經非常普遍,有時候反而帶給我們一種「我再多學一些就能跟專家平起平坐」的過度自信。我很喜歡《知識的假象》書中提過的一個觀念:「我們自以為擁有的知識,不過是延伸自全人類的知識共同體罷了;許多我們自己為懂的事情,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懂。」
所以愛莉莎莎在反擊影片中,引用《神奇的肝膽排石法》這本書,還把所有替這本書推薦和背書的「專家」也拉了進來,試著讓自己的立場增添一分可信度。只是她沒料想到的是,她引用的這位作者和推薦者們,本身就充滿了爭議,在科學上也站不住腳。受過高等教育的平民要挑戰另一個領域的專家,過度的自信反而成為了最大的絆腳石。
【4.專家難道就不會錯嗎?】
當我在閱讀相關報導網友們的評論時,看到許多留言寫道「很多專家也會誤人子弟」,以及「專家也不能全信」。之所以會有這種觀感,大多來自於某些專家曾經「撈過界」或「犯過錯」,如同作者批評某些自以為是的專家:「他們當自己的專業知識是萬用鑰匙,動輒對天下的事情大放厥辭,他們漂亮的博士帽就像佛光普照,一戴上去就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這次的事件,很明顯的是蒼藍鴿以醫學專業獲得壓倒性勝利,導正了視聽,但身為普通公民的我們,仍然要保持清醒的意識,察覺以後遭遇的其他爭議事件。注意專家發表意見的場合,是針對他們自己真正的專業領域,抑或是他們不小心撈過界了。
雖然作者並不鼓勵我們對專家抱持百分百的盲信,但是在我們保持懷疑的同時,也不要急著對非自己專業領域的事情妄下判斷。他建議平民對專家抱持懷疑之心時,必須符合以下三點:
1. 當專家看法一致時,反面的意見就不能推定為真。
2. 當專家看法有分歧時,非專家的人不能認定任何一個看法為真。
3. 當專家都認為資料不足以做出結論時,一般人也理應不要妄下斷言。
專家不能保證所有的事情都是喜劇收場。他們無法承諾自己永遠不會犯錯,或在思考時不掉進凡人都很容易掉進的陷阱。他們能保證的,只有遵循科學原則和方法,進而把犯錯跟掉進陷阱的機率降到比大多數人低很多。想要享受某種專業帶來的好處,我們就得同時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就得接受他們還是有一定犯錯的風險。
【5.新聞媒體的標題亂象】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現代人會蜻蜓點水掃一下報紙頭條或文章,就分享到社群媒體上,但他們根本沒閱讀報導的內容。儘管如此,人們都希望在別人眼裡既聰明,消息又靈通,所以他們總是會一路裝蒜下去。」不可否認的是,以前的我也曾經這麼做過,看到標題就急著轉發。這個動作最後只為了表達自己立場和意識形態,還很容易造成假新聞的傳遞(用標題引誘轉發、塞假資訊在內容裡)。
你或許會問,那我們該如何對抗假新聞的傳播呢?雖然作者在這本書裡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引,但是我想起了另一位英國科學作家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在《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書中給出的兩個建議:
1. 首先,不要推波助瀾。盡量避免轉發誘餌式標題,例如「肝膽排石法到底有沒有效?」這種標題,就無助於資訊的釐清,卻會讓不知詳情的民眾被誤導,只看標題還以為這是某種有效果的療法,很容易越描越黑。反而是「研究已經證明肝膽排石法是無效的民俗療法」這種平淡的論定式標題,才有助於導正視聽。
2. 其次,只轉發有憑有據的正確資訊。例如看到某則醫療資訊,就要很謹慎查證來源是否有公信力,像是衛服部、醫療院所和機構、有名有姓的具名醫師,這些查得到來源出處的資訊才經得起驗證,避免那些連作者和來源都查不到的坊間謠言。
【民主制度仰賴專家與公民的溝通】
除了上面的討論之外,作者認為一個良好的民主制度,得仰賴專家與公民保持良好的溝通,才不至於讓不尊重專業的民粹主義崛起,進一步惡化成極權主義。這個觀點讓我重視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作者在書中這麼說道:「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就跟絕大多數民主制度下的互動關係一樣,都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一旦這樣的基礎崩解,專家與公民就會變成交戰的兩方。一但事態朝此方向惡化,民主本身就可能陷入死亡漩渦,進而讓暴民政治或由技術官僚把持的精英統治,變成迫在眉睫的危險。這兩種終局都是威權統治的變形,也都是美國現狀所面臨的重大危險。這就是為什麼專家與公民關係的崩解,就等同於民主制度的失能。」
對應到台灣的社會狀況,這段評論值得我們作為警惕。歷史上平民的資訊量不足是一碼子事,專業知識又是另外一個問題。現在有問題的不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無視,而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抱持敵意。專家必須更加謙遜地傳達知識,公民必須提高自己對知識的自覺。
【後記:不敵對,造橋梁】
我認為《專業之死》這本書是寫給所有現代人看的必讀之書,無論你自認為是專業領域中的專家,或者你只是一個像我一樣普通的平民百姓,這本書都會帶給你不同於以往的觀點。更進一步,讓我們認識民主制度和數位浪潮的結合之下,身為個人該如何保持冷靜和理性,扮演好自己身為公民的角色。
我透過這本書學到的事情,就是除了跟著大眾搖旗吶喊「專業已死」這個選項之外,我還能有別的選擇。回顧到我自己能做出的貢獻,就是在專家和公民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樑」,透過部落格和Podcast傳遞我看到且認為正確的資訊,保持謙遜聽取來自各方的意見,讓知識的傳播足夠廣泛,並且時時保持優化。
一支民族若想自治,就必須要先武裝自己,而知識的力量就是他們最好的武器。
-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鄧醫師黑歷史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取消文化,是一個紅遍全球的新名詞】
網路世界賦予我們匿名性、無限制的言論自由,左派與右派都能暢所欲言,原本是好事,但礙於人性中的「同溫層效應」(Echo chamber),使我們很容易只聽得進去跟自己想法比較雷同的人的話語。
同溫層變得越來越厚,人們真心認為自己的觀點最了不起,人人都成為「正義魔人」,開始霸凌另一群非我族類的言論,卻不去思考另一方提的論述,其實也有他們的條理跟邏輯。
無止盡的謾罵越燒越旺,「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因而誕生。
---
請別以為「取消文化」是我自己創造的名詞,今年8月剛結束的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這個詞不斷出現,成為共和黨攻擊民主黨的理由之一。據共和黨所述,取消文化之所以氾濫,民主黨難辭其咎。
先別論取消文化到底跟民主黨有沒有關係,我所知道的是,它的確造就了某種主流的社會趨勢,能足以被當作政黨相互指責的罪狀之一。
於是,我開始研究取消文化到底是什麼。
---
Cancel Culture,指的是名人發表言論不符合主流價值,於是被大眾海量辱罵之餘,順便乾脆逼他噤聲。
起初這種文化只出現在社群網站上,但光批判已經無法滿足那些極端份子,他們開始去找廠商抵制、找唱片或電影公司抗議,要求不准再邀請這個公眾人物。
不管網路或現實世界他們都希望這個藝人「被消失」、「被取消」,一心讓對方完全沒有活路能走。
最早開始探討取消文化的是《紐約時報》的記者 Jonah Engel Bromwich ,他開門見山就分析好萊塢不少藝人「被取消」,舉凡 Taylor Swift 、 Bill Gates、 Gwen Stefani 等人都被 cancel 了,連 Kanye West 都被 cancel 。
他們有的是發文不符主流,有的則爆出爭議「傳聞」,卻都遭到群眾抵制的困境。
---
早期名人們被取消,是他們明顯是犯罪、傷害他人,例如爆出性騷擾醜聞的 Kevin Spacey 和大製片 Harvey Weinstein,這種「被取消」,你能夠說他是罪有應得。
但現在很多名人如 Kanye West 、 JK.Rowling 、 Shania Twain 他們不過只是逆風發文、各自提出想法,卻也遭受到鋪天蓋地的謾罵。
身為黑人的 Kanye West,他公開表示「奴隸制」並沒有不妥,並提出他有脈絡的觀點,事後被大量非裔美國人攻擊;Shania Twain 則表態支持 Trump 續任美國總統,她不光是被罵,更遭網友揚言抵制歌曲。
或許有人說,上面 2 位是他們「失言」,但這又延伸一題,如何定義失言?如何定義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
好,如果你覺得這還不嚴重,那請容我再繼續舉例吧。
---
電影《亂世佳人》深受取消文化波及,內容被質疑美化蓄奴主義,會給青少年帶來不好的影響,網友逼著 HBO 要下架這部經典文學,HBO 還真的下架了。
但,網友從未想過,電影跟文學本身是一種歷史的紀錄。
藝人羅志祥多P、劈腿醜聞爆發,精神科醫師鄧惠文逆風發文,憂心周揚青公開爆料的行為會引發「網路公審」的風潮。
後來我們知道,鄧惠文受到謾罵不說,還被其他部落客掀出家底,指出她疑似當小三、未婚懷孕,完全對人不對事了。
Taylor Swift 遭 Kim Kardashian 夫妻以剪輯過的錄音檔,被網友們羞辱。最後儘管真相大白,但她坦言心靈已經受創。
JK.Roling 發文表示,她支持跨性別者、同志跟女性,但她認為跨性別人士無法體會生理女性的身體經驗,舉凡懷孕、月經等等。於是, JK.Roling 被女性主義者群起攻擊。
縱使看完 JK.Roling 的推特論文與舉證,我不贊同,我相信跨性別者也有他們獨特的身體、心理經驗,那也是其他生理男性和女性無法體會的。
但我依然從 JK.Roling 的文章裡,肯定她的治學精神。
實際上,據《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一書提到,女性主義本身分成很多流派,大家長年激辯來、討論去, JK.Roling 不過是屬於比較偏向「基進女性主義」那一派(有人說她是 TERF)
不管怎樣,每個流派都有他們信仰的核心價值。
---
前美國總統 Obama 就明白表示取消文化的嚴重性,即便你不贊同對方的想法,你也要去思考,對方和你一樣有血有肉,哪怕政治、文化觀點與你不同,可是他也跟你一樣愛他的孩子、善待他的朋友。
Obama 說:「如果你在推特上揭露某人的錯誤言行,那只不過是你的自我感覺良好,用你自己的道德制高點去評斷別人的所作所為。」
真理,是要越辯越明的,如果一味不准另外一方發言,不給對方「辯」的機會,那所謂民主價值不過就是一場笑話,又有誰能保證你說的論點沒有一絲一毫的瑕疵?
---
那麼,真正言論自由的價值該如何體現?
前陣子過世的美國大法官 RBG,她是自由派代表,但她的摯友 Antonin Gregory Scalia 卻是個標準的保守派,還被稱作是「保守派戰鬥機」。
他們在討論憲法時爭得面紅耳赤,私下卻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不但一起去泰國度假騎大象、相約觀賞歌劇。
莊子與惠施,想必大家更清楚了,前者道家、後者名家,想法完全不一樣,連爭執橋下的魚到底開不開心,都可以變成一篇「濠梁之辯」的文章,讓後世考生背得要死要活的。
但惠施過世之後,莊子悵然若失,說出:「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惠施死了,我再也沒有辯論的人了,再也沒有講話的人了。
幾個月前,我專訪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她從小就加入辯論社、開始讀哲學,因此體會到:「每一個價值都有信奉的理由,我不相信神,但是我相信『信仰』本身。」
根據個人經歷不同,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自己信奉的觀點,哪怕聽起來有多麽不可思議,但你不能否決那些人的「經驗」。
左派跟右派,只要能提出合理論述,請給予尊重,創造對話的空間。
面對取消文化的氾濫,希望我們能時刻提醒自己,在遇到想法明顯不同的人,如果溝通到後來就是無共識,那也就「道不同不相為謀」,沒有必要去攻擊或是抵制對方。
做一個正義魔人,一昧噤聲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才是損害言論自由的真諦。
https://www.adaymag.com/2020/09/28/cancel-culture-is-harmful.html
鄧醫師黑歷史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年僅17歲就把前總統陳水扁騙得團團轉的台灣詐騙高手!
名嘴王瑞德跟許聖梅揭開他的驚人騙術!
心理師鄧惠文說出說謊關鍵!
⭐【王崇禮神預言天命應驗國運起飛!】► ►https://youtu.be/Jpx8prS6nNM
⭐黃光芹「52歲當媽」婚姻內幕!► ►https://youtu.be/8x6xJx-UZvM
⭐大S曾為懷孕不要命!狠斷十年婚姻背後真相► ►https://youtu.be/PinEry6VBNc
⭐越南新娘成浪女?一女搞垮七男真相驚呆眾人► ►https://youtu.be/iiFhCAA3WiE
00:00 王瑞德揭開前總統陳水扁遭騙黑歷史!
01:37 17歲就騙倒總統?政商名流都遭殃?
10:31 許聖梅公開詐欺犯驚人內幕
14:30 心理醫師說出慣性詐欺犯說謊的原因!
23:07 王瑞德揭開詐騙高手的生長史!
27:14 社交名媛都受騙!騙術多高明?
31:17 政商名人為何都會被騙?
44:17 規劃六年的騙局,怎麼騙?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鄧惠文#新聞挖挖哇2021#詐欺犯#詐騙#鄭弘儀#分身
(本影片為疫情爆發前錄製片段,故沒有使用隔板及口罩,謝謝大家)

鄧醫師黑歷史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鄧惠文分析親密感 道出孩子真正的渴望
► ►https://youtu.be/EiI-WtXJ50c
⭐狄志為下海當牛郎 黑歷史曝光震撼全場
► ►https://youtu.be/7j42dPL_G_w
⭐郭台銘毀一生志向?主播悲嘆地位不敵網紅
► ►https://youtu.be/i10BGaiyE8E
⭐陳揮文隱退6年復出!大爆秘辛全場拍桌叫好
► ►https://youtu.be/PAzm22dJa3s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分段重點】
00:00 開場介紹
00:55 詹雅雯如何發現得到帕金森氏症?
05:06 帕金森氏症是什麼原因產生?
08:56 詹雅雯不想開刀,何種症狀需要開刀?
12:15 腦部病變多差別在哪裡?
14:08 帕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有哪些?
18:30 腳步不穩五十幾歲律師竟得病?
20:00 外婆吃飯為何突然改用湯匙?
21:55 有下列症狀要小心帕金森氏症?
23:54 帕金森氏症病程分幾期?
26:15 帕金森氏症跟失智病發機率多高?
26:59 得帕金森氏症後期要注意什麼?
28:21 非典型帕金森氏症,為何給血壓藥?
29:51 帕金森氏症只能控制,沒辦法治癒?
33:27 得帕金森氏症還能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嗎?
34:36 吃藥想吐用什麼方式舒緩?
35:52 便祕容易得到帕金森氏症?
36:55 為了健康醫師會避免吃什麼?
39:05 病患手腳僵直,怎麼照顧復健?
41:44 家有病人長照服務有哪些可以用?
45:22 帕金森氏症患者食物跟藥要這樣吃?
48:20 長期便祕竟有這些問題?
50:30 照顧外婆狀況多,出血丟尿布怎麼辦?
52:05 母親輪椅坐不挺,為何被路人側目?
54:06 身體僵直不聽話,到底要怎麼照顧?
57:57 帕金森氏症病人為何做夢拳打腳踢?
58:53 醫師建議詹雅雯可以做什麼運動?
1:00:10 生病後心理上心魔更難克服?
1:02:17 阿茲海默症跟帕金森氏症差別在哪?
1:02:52 懷疑得帕金森氏症,要看什麼科?
1:03:24 預防疾病生活要留意什麼?
#帕金森氏症#詹雅雯 #左腦萎縮 #神經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鄧醫師黑歷史 在 VOGUE Taiw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除了凡士林你還有這些選擇►https://smarturl.it/r9lw60
美容編輯之前曾經寫過一篇皮膚科醫師超推薦凡士林報導,受到很多粉絲熱烈迴響,其實我也很好奇,為什麼皮膚科醫師老愛推這麼便宜的凡士林給肌膚不好的人。我們也在臉書進行了大調查,原來,大家對凡士林還是有一堆黑人問號,今天我就來幫大家解答以下問題。
00:23 凡士林是怎麼來的?是天然產品嗎?
00:48 凡士林應該怎麼選擇?我適合白色還是黃色的凡士林?
1:33 夏天首重輕薄,也可以用凡士林?怎麼用?
2:01 鄧紫棋凡士林救急法
2:48 凡士林好厚,會阻塞毛孔嗎?
3:40 如果我是敏感肌可以用凡士林嗎?怎麼選擇?
4:40 凡士林也可以卸妝?
#美容編輯隨你問 #凡士林 #鄧紫棋凡士林
【 其他熱門主題】
讓喜歡的事變生活!Good Job! ► http://smarturl.it/r7si6s
芭蕾舞者們的血淚史 ► http://smarturl.it/uhot5l
唐綺陽12星座深入剖析 ► http://smarturl.it/in8eqp
美容編輯正芳隨你問 ► http://smarturl.it/zf5840
口音、服裝專家拆解經典電影 ► http://smarturl.it/zcbgmf
---------------------------------------------------------------
【追蹤 VOGUE TAIWAN】
★訂閱VOGUE TAIWAN Youtube:http://smarturl.it/xbtuuy
★VOGUE TAIWAN 官網:http://www.vogue.com.tw/live/
★VOGUE TAIWAN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VogueTW/
★VOGUE TAIWAN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voguetaiwan/
★VOGUE TAIWAN LINE:https://reurl.cc/V66qNn
★美人會不會 FB社團:http://hyperurl.co/rgfitl
★訂閱GQ TAIWAN Youtube:http://bit.ly/2fBjdcD
★GQ TAIWAN官網:http://www.gq.com.tw/
★GQ TAIWAN粉絲專頁:http://smarturl.it/r9gauv
★GQ TAIWAN Instagram:https://pse.is/JVNES
★GQ TAIWAN LINE:https://pse.is/FX7T4
▷ Make sure you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hit the notification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 of my new videos → http://smarturl.it/xbtuuy
--------------------------------------------
※關於時尚,VOGUE說了算!自從1892年第一本VOGUE在美國出版以來,至今已有122年的歷史,始終被時尚專業人士所推崇,因此榮譽為Fashion Bible時尚聖經。
--------------------------------------------
※台灣VOGUE隸屬Condé Nast Interculture Group,相關國外影片皆由國外授權提供給台灣使用,台灣VOGUE秉持服務網友,讓更多中文語系觀眾可以看到國際影片跟中文字幕,所以在此頻道分享給大家,如果喜歡我們的頻道,請訂閱我們,我們將會持續努力帶來更多優質內容。

鄧醫師黑歷史 在 【療癒師與他們不堪的黑歷史】... - 波瑟芬妮(Persephone) 的推薦與評價
【療癒師與他們不堪的黑歷史】 鄧惠文前幾天發了一篇文提出她對「公審報復前伴侶」的擔憂;廣告小妹事後發文,指出鄧過去也有關係上的黑歷史, ... ... <看更多>
鄧醫師黑歷史 在 [閒聊] 廣告小妹:鄧惠文婚前當小三,婚後找小王 的推薦與評價
昨天之前我都還不知道廣告小妹是何許人也今天看她連續大動作的大爆料,也真有點給她小驚嚇到廣告小妹又大爆鄧惠文的黑歷史,看得出戰火猛烈廣告小妹這次爆出來的是: ... ... <看更多>
鄧醫師黑歷史 在 [閒聊] 當小三外遇裸照,都不是鄧惠文被批的原因- 看板WomenTalk 的推薦與評價
很多人都說鄧惠文的那篇"逆風文"說的並沒有錯
可是因為跟鄉民們的看法不一樣,所以就被攻擊
然後惡劣的鄉民就開始拿出鄧惠文過去當小三、婚外情劈腿、裸照的往事來攻擊她
接著替鄧惠文說話護航,誰沒有過去呢,她就是有那些過去才可以有同理心
鄧惠文才可以給別人更好的感情建議和指導,當一個更好的心理醫生和兩性專家呀
再來就是結論:鄧惠文很冤枉、很可憐,鄉民很沒水準,國文程度爛,看不懂文章內容
可是,我就是那個被說國文程度差、沒水準的鄉民
我個人真的覺得今天鄧惠文之所以被出征,並不是因為她過往的黑歷史
她今天被罵,跟她過去當小三、墮胎逼婚、跟老外搞婚外情、拍裸照外流,都沒有關係
我自己是認為她之所以被罵、被挖出黑歷史,現在想到的應該是有下面幾個原因:
1.兩套標準:
她今天之所以被罵,很大原因是因為她自己"現在的言行"表現出兩套不同標準導致的...
她要大家不要"公審"前任,可是她自己卻在節目上大吐苦水,數落婆家不是
這不是要廣大支持者同情她,站在她那邊嗎??這難道不是"公審"嗎??
而且她發這樣的逆風文,她的支持粉絲,難道不會去"公審"周陽青嗎??
支持者難道不會因此去罵周陽青:"你不會忍嗎?為什麼要將羅致志祥的醜事公諸於世呢?"
2.人設落差太大:
很多人都護航說,鄧惠文因為有那些過去,她才可以更有同理心
才可以作更好的心理醫生,給有在感情路上有疑難雜症的人更多好建議
可是問題是,你我今天應該都清楚,今天鄧惠文的"人設"並不是如此
鄧惠文可是一直標榜:美貌、知性、理性、口條好、反應快、高學歷等等兼具的心理諮商師
她一直以來的形象都是:清新、氣質美女、勇敢捍衛女權、言詞犀利、觀點獨特..等等
雖然鄧惠文也沒有自己吹捧自己有多厲害,或被吹捧明說是聖人、智者
但很明顯,鄧惠文就是被塑造成有著崇高道德使命感、清高、典雅,婉約的專業形象
不管大家承不承認,鄧惠文的人設很崇高、厲害的人物,總之是比我們要高一等的人物
更不可能會是那種會做小三介入人家已婚家庭、用墮胎逼婚、結婚外遇老外拍裸照的人
不然不會有人這兩天才知道鄧惠文的黑歷史,然後大大感到驚訝.....
有人會噴我說,誰沒有過去?她就是有過去,現在才可以有同理心,做更好的醫生呀
可是問題是,你知道她是怎麼罵當小三的女人的嗎??她是以什麼姿態嘴臉罵人的嗎??
她可是在節目上,以"清高"的專家姿態,大辣辣地罵當小三的女生是"賤人"的人耶
她說:她的"標準"從來沒有改變,對於這種搶人家男友的女生,她都叫她們"小賤人"
看看,她是一個多麼有道德崇高和使命感的人呀!她上節目大概都是這類的言詞
(證據在于美人主持的"什麼關係"節目,節目主題是:"純友誼?男女想的大不同")
她完全可不是用什麼"過來人的角度"在給人建議耶....
當然你要故做清高的姿態,當然也是可以呀,問題是你自己得真的有那樣"清高、完美"呀
或者有黑歷史的話,你好歹也要先確定自己的過去不會被挖出來呀
不然再、再、再怎麼樣,你有相關黑歷史,也不要偏偏自己要去蹭熱話題,惹人關注呀
鄧惠文自己過去當小三介入人家已婚男人家庭,還用墮胎逼婚,去鬧人家
自己當過小三傷人、自傷後,婚後又跟老外搞外遇,還拍一堆下流裸照...
鄧惠文自己都有一堆感情黑歷史了,還敢這樣大辣辣的評斷別人該怎麼做
她這樣不被罵也很困難,也是她自己給那些看她不爽的人機會來出征她的
就像她外遇、當小三,她明明條件很好,有很多選擇,可是她卻選擇當小三、搞外遇
只能說,一切都是她自己自找的。
我的看法是這樣。真的不是對她有任何的仇恨,只是因為很多人不解她為何被黑
所以我就提出了我看到的可能原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159.6.2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587952376.A.5D4.html
※ 編輯: huanglove (49.159.6.28 臺灣), 04/27/2020 10:07: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