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亞斯的特質,這會讓你在治療工作上有一些限制,但另外一方面,也會讓你在某些部分比較有創造力。」某一次結束督導之後,他跟我說,我心裡面真是百感交集。
在前陣子很紅的影集 #我是遺物整理師 當中的主角 #韓可魯 ,也是亞斯確診的「患者」(此「病名」後來已經移除)**,他每句話最後面都會接上一個「斯密達」(雖然我看到最後還是不知道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在某些人眼裡,他非常奇怪,焦慮的時候會不斷唸一些海洋生物的種類和部位、有些時候甚至會拿頭去撞牆壁、一眼就能夠記下所有的數字和東西、執行任何動作的時候嘴巴要碎碎念等等,可是當他善用他的特質在恰當的地方,反而能夠有很好的結果。所以或許你可以說他是「患者」,也可以說他有屬於他獨特的「寶藏」。
我想一想,既然我有亞斯特質,就會相對來說比較相信數字,可是做完這個測驗之後,很意外比我想像當中的分數還要低一些(你可以玩玩看自己有沒有大於32分)。或許這些年來被治療和工作上面的學習,也改變了我許多。
根據我粗淺的了解(如果有錯請不吝指正我),亞斯雖然是一種疾病診斷,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亞斯特質」,而是一個光譜,可以分成這個特質較高的,以及這個特質比較低的人,至於有沒有到「病症」的程度,不能夠單靠這個量表來確定,還需要加上其他的種種因素來判斷。換句話說,在這個測驗當中如果你得到滿分50分,也不代表你真的是亞斯柏格症的患者,只是代表你對於某一些細節、某一些東西特別在意跟執著,如果你需要明確的診斷,可能還是求助身心科醫師比較好。
你可能會問說,如果我的得分很高,那我還有救嗎?除了這個測驗本身有它的限制之外,老實說,在做這個測驗的時候我還有一種感覺:以前的我跟現在的我好像有點不一樣。包含對人際的敏感度,察言觀色、語言相處的感覺等等,似乎在學習諮商之後,我變成一個「比較社會化的亞斯特質的人」,比方說「我很難察言觀色」這一個題目,對以前的我來說是「絕對同意」(小時候我媽都說我是一個不會察言觀色的小孩),但透過一些課程的訓練,我慢慢「知道」,兩隻手放在前面交叉可能是防衛、用手托著下巴,或許代表專注聆聽,眼神接觸,可能表示這個人願意跟你談到他的心情,而眼睛看著地上,或許他正在逃避某些東西、逃避互動等等——這些「很基本的人際互動法則」我原本都不知道,是透過訓練之後慢慢知道的(能不能感覺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從這個角度看來,雖然花了很多學費還沒畢業,但也算是值回票價的!(感謝一直以來沒有放棄我的朋友跟老師們XD)
換言之,你可能因為經歷了一些學習或者是調整,你身上的某些特質、有些部分是可以改變的(這句話的背面,就是有些部分是無法改變的)。重點不是你改變了多少,而是你有沒有辦法展現出你比較擅長的那一個部分,把它當成你生命的翅膀,陪你飛向更遠的地方。而那些你不擅長的部分,一方面要感謝陪在你身邊的友人*(例如劇中的 #尹樹木 ),一方面也要謝謝你自己,用你自己的方式,活出你生命的色彩。
沒有人是完美的,不論是不是亞斯都一樣。一直看著自己陰暗的部分,只會越陷越深;嘗試用你擅長的地方,把你的人生點亮,你會發現,當你活出真正的自己,雖然身邊的人不一定會喜歡你,但至少,你會變得比較自在一點,而這個一點點,就像是海洋上面的燈塔,讓你在迷惘當中慢慢長大,安頓下來,不再害怕。
#這裡做測驗 Re-lab
#亞斯伯格成人量表
https://relab.cc/baron-cohen/
——
*如果你是亞斯特質的人,當你發現自己有些部分和別人格格不入,別人覺得你很奇怪的時候,請先不要先入為主的覺得是自己的問題,這可能是症狀或者是你的特色本身,可以改變很好,不能改變也沒關係,畢竟這可能跟大腦的一些結構有關;如果你是亞斯特質的人的朋友或是伴侶,可能會面臨所謂的的 #卡珊德拉症候群 ,你在一種壓力和痛苦當中,但別人卻看不出來,甚至認為「有問題的人是你」。關於這個症候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尋這個詞的意思,應該可以找到一些因應與相處的方法。
** 感謝讀者的留言補充: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最新定義,取消了亞斯伯格症這個「病名」,放到自閉症類群(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分類當中,留言的部分有一些討論,大家可以參考。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介紹 訪問作者:陳志恆 內容簡介: 曾經在懷裡親密撒嬌的孩子,什麼時候起,竟成了冷漠的背影? 親愛的孩子,我好想再像從前那樣,緊緊擁抱你…… 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刺蝟孩子,只有正確的陪伴與溝通能軟化...
身心安頓的意思 在 奕文 Even 玩食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的來解答,我沒有去美國,因為工作因素我到了深圳~我跟男友一起在做品牌,真的是搞了很久,近期終於產品要生產了☺️(請跟我一起期待吧❤️)
-
香港到深圳雖然開個車,一下就能到,但是還是一樣是14天的距離…喔不對,廣東很嚴格..是14(酒店)+7(居家)……21天‼️🥲
好的,我的人生第7次隔離、第一次酒店隔離, 隔離日記又要來了🥲🥲
-
因為來一趟不會是太短的時間,所以我們來之前實在超忙,當天搞到晚上7點才到深圳灣 ,準備離開香港~
關口其實人滿少,聽說晚上也會比較少人,所以過關還算快,只是要填健康申報
出境香港、入境大陸,跑一些防疫相關流程後就看目的地是深圳哪區、分區集中等車
這部分倒是等滿久的~也是出發前最讓我緊張的一部分..😰
我跑那麼多地方很少緊張的,會緊張是因為大陸隔離是要開👉🏻酒店盲盒
意思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會被送到哪個酒店,反正上了巴士,停在哪裡叫到名字就下車,未來14天就會在那裡🤭
我行前一直刷小紅書 ,有人分享開箱成功神仙酒店、有人分享地雷酒店,真是害寶寶好緊張🥲
後來可能晚上人不多了,最後我們整車都是到維也納酒店👌🏻
在酒店門外要做核酸檢測、量血壓看醫生(回報身體狀況)、填寫各種資料
進大廳後辦理入房手續、行李檢查等等就可以進房了,這段也是花了不少時間😮💨
一間房包三餐是¥340/天,14天¥4760,入房前付款
喔對,我跟Gai是分開隔離的,不能同房。不過這樣也好~我實在無法想像跟同一個人在同一空間,24小時都在一起…距離就是美 啊😅
總之我們最後大概凌晨12點才安頓好一切吧..身心俱疲又餓到不行😩
還好防疫禮包有碗康師傅只好先泡來吃了~
我跟男友就在附近房間視訊關心彼此🤣
-
以前都是在家隔離,很自在,這是第一次酒店隔離
房間算大,一個人住雙床房也不錯,至少有地方運動
那窗大概是怕有隔離人跑了,像監獄一樣🥲
這裡偏僻、窗外沒有風景,只有開發中工地
整體是老舊,但會接觸的地方還算乾淨,能接受~
三餐時間8點、12點、6點,放在門外,然後有人大力敲門大喊「早餐!」「午餐!」「晚餐!」
我昨天第一天整個爬不起來..早餐午餐都延遲拿,外面人員看到餐沒拿就會再敲一次門(超大力叩叩叩…
我兩餐都拖著疲累身體開門拿餐進來繼續睡😢
-
一天量兩次體溫,一樣大力敲門,然後又敲門送一份14天選菜單…總之一天被敲N次門
昨天下午最後一次量體溫時,人員問我:睡得還好嗎?
我心裡想:你他媽的敲我那麼多次門,我能睡得好嗎?
但當然我沒這麼做,只給了他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
餐點普通,三菜一湯,在大陸飲食,一如往常的油膩,我幾乎都只有青菜吃完、湯喝完而已
今天是隔離第2天,身體比較沒那麼累了
只是接下來好像要做很多次核酸檢測(三天一次之類)…
出發前已經在香港做一次拿報告過關、到深圳又做了一次,之後幾天還有好多次
我的鼻孔喉嚨已經不是我的了🙃🙃🙃
-
感謝收看我的體驗人生隔離日記😇
.
Even Wang
身心安頓的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幾天在玩部落客朋友 雪莉的非典型幸福學Cherie's Way of Life 舉辦的〈豐盛冥想21天〉,之前身心靈圈很紅,透過21天每天做15分鐘的覺察練習、冥想梵唱,去吸引和探討自己在「豐盛」這個領域的議題。
對我來說,這個遊戲與其說是儀式,更多時候是透過練習來覺察,看看自己還有什麼可以挖掘的東西──畢竟要我自己說,我是個精神和物質非常富足的人嗎?好像是也不是,至少我認為自己不完全是,但這中間到底是什麼信念卡住,還有什麼可以照見,我非常有興趣。
今天練習到一個很有意思的題目:「列出你身邊你認為他很富足、富裕的人,必須是你認識並能接觸到的人。他們完成了全部或部分的生活目標、他們很快樂、或在你眼中他們很快樂。」
***
我第一時間非常傻眼,因為首先,我不認為有錢就等於快樂,甚至見過極多收入在同儕間封頂的人,一個個在做療癒時黑暗又碎裂到讓人驚愕。也看過很多忙於工作而不斷殘殺自己身心靈的人,這種要讓我把他的名字寫上清單,真的辦不到。
但也不代表我不重視錢,手頭拮据但過得很快樂的人,我頂多只有耳聞,並沒有真實認識,所以無從得知他們是真快樂,還是表面快樂?因此清單上也沒有這種極端人士。
還有,就算有一定的收入,也算懂得過好日子,但是每天不是在做想做的事,只能說是肯花錢來代償自己白天的辛苦,那對我來說也不算真的富足。
那我心中的「富足」到底是什麼?
我嘗試列了幾個,又把列出的理由附註在後面,盯著那名單看幾秒鐘後,我啊了一聲,恍然大悟。
這幾個人,都有兩個共通點:「自我實現」+「懂生活」。
***
他們不見得賺得很多,但每個都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就算沒有創業,也是在職場做自己擅長的工作,另外也有自己的興趣作為副業。
總之人生大部分的時間,一定是心甘情願地花在自己喜歡、認同的事情上。
第二是「懂生活」,這些人都頗具細膩的五感,就算砸不了大錢買最貴的,但一定懂得在預算內找到最好的。可能買不起一瓶幾萬的紅酒,卻會從櫃子裡拿出一支你我都負擔的起的收藏,幸福地邊喝邊和你聊這支的產地、年份和韻味;又或者從冰箱中挖出幾個食材,我們去市場走一圈都買得到的那種,簡單煎煎弄弄,配上氣泡水和醋,就是一餐爽口的便飯。
一個人的時候也不將就,放音樂、點香、泡花茶、蠟燭薰香,就連洗手間肥皂都要用個精緻的瓷盤托著,懂得安頓自己的味蕾、視覺和心──而通常有這種能力的人,剛好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修行──懂得覺知,懂得精細,也懂得享樂追求要適可而止。
於是我懂了,屬於我版本的富足,是把生命留給真正在乎的事情,是有覺知和品味地為五感選擇好東西,是有基本的收入足以支付這一切,也有足夠的修行去接納不夠完美之處。
接著我回過頭想,啊,或許我在別人眼中,也是接近這種人吧?只是我修行還不夠,看不見自己的幸福,常覺得自己有所不足,煩勞庸碌。
也許豐盛練習的最終意義,不是要我們渴求更多,而是看見自己手上的,以及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你心目中的豐盛是什麼版本呢?我也想知道:)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柚子甜剝心事
閒聊日常:
臉書:YS Tian
IG:柚子甜
===========
Photo by Paige Cody on Unsplash
身心安頓的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介紹
訪問作者:陳志恆
內容簡介:
曾經在懷裡親密撒嬌的孩子,什麼時候起,竟成了冷漠的背影?
親愛的孩子,我好想再像從前那樣,緊緊擁抱你……
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刺蝟孩子,只有正確的陪伴與溝通能軟化尖刺!
在造成受傷的孩子與成為壞掉的大人之前,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陪伴是親子關係最重要的關鍵字,但是否每每想與孩子好好談心,面對的卻是惜字如金,甚至面露不耐的回應?來自十年教育現場的深刻觀察,諮商心理師陳志恆結合實務經驗與專業背景,一一破解親子矛盾,讓你擺脫關係泥淖,與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進而成為孩子人生路上前進的堅實後盾。
孩子,為什麼你不再願意和我說話?
你是否常常覺得……
□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卻不懂得感恩與珍惜。
□越想靠近孩子,孩子似乎躲得越遠。
□孩子的情緒起伏不定、反覆無常,不知道如何適切安撫才好。
□被孩子陰晴不定的情緒反應給激怒,理智線難以接回去。
□每次讚美孩子,孩子都不領情,甚至情緒變得更糟,不知道自己說錯什麼了。
□孩子的口中只剩下「不知道」「還好」「隨便」幾個字,真叫人抓狂。
□孩子在課業、人際或生活上遇到困難了,卻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他才好。
□孩子有著某些偏差、極端又怪誕的觀念,不知道該怎麼幫他矯正過來。
□常冒出「如果這麼難教,乾脆不要管好了」類似「放棄教養」的念頭。
□因為沒太多時間陪伴孩子而心生罪惡,認為自己不是個好家長。
□總是不自覺地把怒氣發在孩子身上,事後又後悔不已。
□整天忙於孩子的事情上,卻沒時間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與心靈。
是否題題都令你心有戚戚焉?別擔心,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關係困境而生。
親與子是世界上最難割捨的關係,無疑相愛卻又很難無怨。不久前還圍在身邊撒嬌,沒完沒了地纏著說話,怎麼轉眼間,熟悉的孩子成了渾身帶刺的刺蝟,碰不得,講不得,一句話不對,隨時引發一場家庭風暴。
其實,他們的一字一句甚至每個動作,都在傳遞著訊息,都在等待著被理解。擁有專業背景與十年輔導現場經驗,最懂孩子心的心理諮商師陳志恆以36個真實情境切入,逐一剖析親子關係常見的風險,再分別提出解方,帶你讀懂話語背後代表的真正聲音。只要學會從中自我檢視,依循專業建議,就能達到有品質的關鍵陪伴與對話,也更能走入孩子內心,恢復過往無話不談的親密關係。
讓我們用愛軟化孩子的刺,拆去藩籬,重新擁抱。
作者簡介: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也是情緒調適專家。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
曾終日與青少年孩子為伍,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在經歷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人生急轉彎,辭掉穩定的教職,離開校園,走入社區,遠大的心理助人夢正要展開……
著有《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
學經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畢業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諮心字第001155號)
美國NLP大學認證高階訓練師(Master Trainer)
全球NLP訓練與諮詢社群(GTC)認證成員
臺灣神經語言程式學學會(TBNLP)常務理事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訓練合格治療師
愛心理(iSpace)管理顧問公司特約講師
曾任國立彰化高商輔導教師、輔導主任
作者粉絲頁: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出版社粉絲頁: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身心安頓的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 」介紹
訪問作者:陳志恆
內容簡介:
是愛,還是礙?當夢想不被親人支持時,是該委屈求全,還是大膽衝撞?
20道溫柔練習,讓你掙脫綑綁,勇敢做自己!
廣受好評暢銷書《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作者陳志恆——
10年校園輔導經驗,終日與青少年為友的諮商心理師,
引領你化家庭的束縛為支持,朝著自己的夢想邁進!
別被「套上公式」的人生困住,活出獨特的自己
實踐自我,親情不終結;阻擋的手,也可成為擊掌的手
「我想自行創業,但父親希望我考公職……」
「我想繼續念書,但家裡的經濟需要我……」
「我想出去闖一闖,但媽媽說這樣整個家就垮了……」
阻止你前進的,往往是以愛為名、情緒勒索、有著控制欲的壞掉的大人。他們將自己的經驗或遺憾,套用在你身上,當你喪失了主導權,人生注定失去方向。
不過事實上,除了你自己,並沒有人能夠綑綁住你。
當下的你,或許身不由己,但你有方法,可以擁有父母的愛,同時能掙脫親情的羈絆,勇敢走自己想走的路,做你想做的事。
作者簡介: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也是情緒調適專家。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
曾終日與青少年孩子為伍,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在經歷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人生急轉彎,辭掉穩定的教職,離開校園,走入社區,遠大的心理助人夢正要展開……
著有《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
學經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畢業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諮心字第001155號)
美國NLP大學認證高階訓練師(Master Trainer)
全球NLP訓練與諮詢社群(GTC)認證成員
臺灣神經語言程式學學會(TBNLP)常務理事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訓練合格治療師
愛心理(iSpace)管理顧問公司特約講師
曾任國立彰化高商輔導教師、輔導主任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身心安頓的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介紹
訪問作者:陳志恆
內容簡介:
「對於孩子,你給的是愛還是傷?」
第一本來自學校輔導教師的十年校園觀察紀錄
累積53萬人次UDN人氣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32篇孩子的真實故事,呈現大人世界的荒腔走板
哪一種關係,最令孩子感到痛苦?
不是霸凌、不是成績,而是每天密切互動的大人!
作者從多年的校園輔導教師和諮商、演講工作坊經驗,發現孩子的困頓與痛苦並非偶然,多半與身旁的人脫不了關係。而究竟什麼最讓孩子感到痛苦?考不好?睡不飽?被禁足?都不是——這些學齡世代孩子最大的困擾,竟來自和他們每天互動最密切的大人的關係!
壞掉的大人們常說……
「你這樣我怎麼吃得下、睡得好!」
————總是在孩子和自己意見不同時處在「孩子狀態」的父母。
「如果哪天能不操心他,我就謝天謝地了!」
————總是把孩子當「無能的人」、看不見孩子優點的父母。
「我常想乾脆別管了,但就是放不下!」
————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無法放手的高控制慾家長。
受傷的孩子們會說……
「我想……,但是我爸媽不會答應的。」
————看著總是訴說委屈的父母,孩子會以體貼順從回頭照顧父母內心的缺憾。孩子逐漸長大後,有了不同想法、卻得不到父母支持時,會下意識地犧牲自我主張,以壓抑內心深處可能背叛父母的罪惡感。
「不論我再怎麼努力,都不會被肯定。」
————青少年時期,孩子會嘗試證明自己的能力,但若得不到父母或師長的肯定,長大後,便會開始證明自己的無能。
「我不想跟大人講,反正講了也沒用。」
————說著尊重、支持卻不善於靠近孩子的父母,無法和孩子建立起情感連結。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得獨立自主,但自小貧乏的情感經驗,卻容易形成在社會、職場上的人際疏離。
作者簡介: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也是情緒調適專家。
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
曾終日與青少年孩子為伍,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在經歷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人生急轉彎,辭掉穩定的教職,離開校園,走入社區,遠大的心理助人夢正要展開……
著有《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
學經歷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畢業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諮心字第001155號)
美國NLP大學認證高階訓練師(Master Trainer)
全球NLP訓練與諮詢社群(GTC)認證成員
臺灣神經語言程式學學會(TBNLP)常務理事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訓練合格治療師
新竹市生命線協會員工協助服務中心(EAPC)合作講師
愛心理(iSpace)管理顧問公司特約講師
曾任國立彰化高商輔導教師、輔導主任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