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姑娘話健康】帶你了解更多兒童成長發育中的那些事~
從寶寶呱呱墜地後,家長們最擔心的便是寶寶生長發育的問題。但每個寶寶生長都會遵從一些原則,了解這些特性可以幫助家長更加了解你的寶寶身體狀況,讓寶寶在愛護中健康成長。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寶寶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什麼吧!
首先來聊聊兒童發展里程碑。在兒童發展五大領域中,身體指標皆影響著寶寶未來的人格和其它領域的發展。「發展」是「身」與「心」、「質」與「量」並行且連續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會受到遺傳和環境造成的影響,所以小朋友的發展會有「先天性生理成熟」和「後天環境學習」的影響。隨著寶寶個體的發展,我們可以觀察到寶寶身形大小的改變,長高了或者長胖了,頭和身體的比例也會出現變化,頭部比例從四分之一變為六分之一;還有一些寶寶身體原有的特徵會慢慢出現變化,指甲由原來軟軟的開始變得堅硬;接著寶寶會有新的特徵出現,比如原始反射消失和新動作的產生;尋乳反射的消失到慢慢學會表達進食;踏步反射的消失和自然的向前走。個體發展的原則是循序漸進的,發展的方向一般從頭到腳、再從軀幹到四肢,其速率前後會有所不同,也會有個別差異,家長們不必過於擔心小朋友的發展,不可以單憑一個動作就判斷寶寶是否發展遲緩,任何有關發展遲緩的狀況都是需要醫生專業評估才可以確定的。
再來看看感覺系統的發展。寶寶剛出生時視覺範圍比較狹窄,到3個月大左右,視線便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在寶寶4-6歲時視覺分辨能力才會逐漸穩定,但聽覺靈敏,出世三天後就已經能夠分辨不同的聲音了,並能自主將視覺體驗與聲音結合起來,此時家長們可以多與寶寶說說話、聊聊天!寶寶慢慢就會認得你了!新生兒只需要一星期時間便能靠著氣味辨認出自己的媽媽,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媽媽甜甜的乳汁。寶寶對觸覺刺激也是非常敏感,會透過口腔內的觸覺和皮膚的觸覺來探索世界,這也是許多家長疑惑寶寶為何常常將手或玩具放入嘴巴的原因。
接著來探討骨骼與肌肉的發展。寶寶骨骼中的鈣質少而膠質多,所以韌性大,但抵抗壓力與拉力的能力不足。在寶寶肌肉中,約有70%是由水分組成,因此肌肉柔軟有彈性,所以寶寶的筋骨很柔軟。
寶寶藉由軀幹與四肢動作發展出與環境互動的能力,進而整合這些動作,以達到更複雜的運用型態。寶寶的運動發展主要有四大面向,首先是「粗大動作」即四肢軀幹動作,當寶寶成長到一定年齡時,家長們可以留意寶寶的發展如何,是否已經學會抬頭、爬行、站立、行走等動作。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寶寶出現用手部操作玩具,抓食物的「精細動作」。而寶寶語言發展過程是先用肢體語言來與家長們進行互動,指手畫腳,此時家長可以加以引導,提升寶寶的表達能力。還有寶寶的情緒調節和人際互動也在日益成長中,他們會遇見許多不同的人與事,出現不同的情緒,好好分辨每個情緒,及用合乎的方式去表達,猶其重要。例如,面對同齡小夥伴時,可能會因為爭搶玩具而爭吵打鬧,也會因一同開心玩耍而感到喜悅,慢慢發展出一套和別人相處的模式。
每個階段的孩子們要學習的功課都不一樣,家長們可以通過多看多聽多感受,了解寶寶的發展和情緒,和寶寶一起成長喔。
如想了解更多,請回看更多往期好文章哦。
(link)【龍姑娘話健康】如何觀察BB成長健康?
https://mp.weixin.qq.com/s/8bVAP1Euoh6ycJgkRCc3Dg
(link)【龍姑娘話健康】如何觀察幼童的正常動作行為?
https://mp.weixin.qq.com/s/Teu_5kQuT5W3JLuuUtZWuw
圖片來源來自網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今社會西化飲食盛行,隨著年紀增加,我們的血管會逐漸沉積很多垃圾,長久下來就容易積累成斑塊,如果不及時清理,斑塊愈來愈大,血管就會變得日益狹窄,影響供血。而若這個情況發生在頸動脈,就會造成 #頸動脈阻塞 !頸動脈阻塞程度超過5成時,就容易產生血栓,進而引發 #腦中風 。 立達診所周孫立醫師說明,頸...
踏步反射 在 V媽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維琪夫人信箱 】
小蝦米媽媽:
V媽您好,我的寶寶小蝦米現在剛滿一歲,他在比較小的時候,我們撐著他的腋下,他就會開始踏步,公婆在白天帶他時就會一直扶著他教他走路,甚至用學步車,一直到八個月時,他幾乎是越過『爬』的階段,直接會扶著東西自己站起來走了!我們大人拍手微笑鼓勵,他就走得更好、更快,我在今天以前,一直覺得是我們家小孩發較快、肢體運動發展的很好,但是在講座裡,聽您提到『爬』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爬』的好處那麼多、那麼多,但是小蝦米幾乎沒有爬就開始走了,是因為他個人的肢體發展比較快嗎?如果他以前都沒有爬行經驗,我可以怎麼協助呢?
V媽:
小蝦米媽媽妳好,就如同你在碎碎念講座上所聽到的,『爬』真的對孩子非常重要,影響的範圍之大不只是孩子的四肢使用能力、眼球能力、空間判斷,甚至許多反射運動的補足平衡...等等,總之一定要讓我們的孩子好好地爬!其實,在寶寶小的時候,如果我們撐著他的腋下、他會有走路的“假動作”,這是正常的,但那不是真正的走路!那是一種嬰兒的原始反射動作,當大人扶著寶寶的腋下,使寶寶保持站立姿態並讓腳著地,當他的腳底碰到平面或硬的障礙物時,他會自然地做出抬步、交替往前踏步的動作,這些我們通常叫『踏步反射』或『抬步反射』,這可不是走路喔!這是寶寶的自然反射,表示寶寶的感覺和運動神經功能是正常的,但絕不是表示寶寶已經準備好要走路了!這樣的踏步反射會在六到八個月時慢慢淡出,但並不表示這時期的孩子已經準備好要行走了,如果我們誤以為他要走路了,而用一些外部的力量來幫助小蝦米行走,例如螃蟹車、學步車、大人拼命攙扶等等,反而讓孩子錯失了爬行機會,那就太可惜了。
不過,如果能把握爬行機會是最棒的,但是如果錯過了也別急別慌!現在小蝦米才一歲呀,我們儘量跟小蝦米玩爬,你當大狗、小蝦米當小狗,你們一起在地上爬著玩,爬著玩丟接球、爬著去找寶藏、爬著追爸爸、爬著玩倫敦鐵橋垮下來、爬著玩過山洞....星期一玩當小狗、星期二玩當小貓、星期三玩當小老虎、星期四玩當小螃蟹、星期五玩當小蝦米....總而言之,就是卯起來跟他玩『爬』的遊戲!爬爬爬就對了!不過...記得,有下一胎寶寶的時候,拜託,請記得讓弟弟妹妹好好爬喔!我們啊,年紀大了,堪不住再一次每日的爬行遊戲的...
----------------------
感恩蛋殼上裂縫的存在,因為有裂縫,光才能走進來~
歡迎分享、留言互動喔!
----------------------
如果您想每天看到V媽的新Po文,請在我們的專頁右上角
按下 "讚" 並選擇 "接收通知",感謝!
踏步反射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現今社會西化飲食盛行,隨著年紀增加,我們的血管會逐漸沉積很多垃圾,長久下來就容易積累成斑塊,如果不及時清理,斑塊愈來愈大,血管就會變得日益狹窄,影響供血。而若這個情況發生在頸動脈,就會造成 #頸動脈阻塞 !頸動脈阻塞程度超過5成時,就容易產生血栓,進而引發 #腦中風 。
立達診所周孫立醫師說明,頸動脈位於喉結(無論男女生)後方大約一指到一指半幅處,主要功能是供應大腦血流。雖然不是所有大腦血流都依靠頸動脈提供,但大部分腦部循環還是靠它協助。
頸動脈阻塞會有那些症狀?
針對頸動脈產生阻塞的原因,周孫立醫師回應,無論是頸動脈的管徑變小,造成血流變少;或因血管管徑局部變小,讓血流通過時產生渦流,並使得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被活化、啟動,進而產生血栓朝腦袋跑去,或直接在原地塞住,造成供應腦部的血流不足,都可能引發相關症狀。
周孫立醫師說明,頸動脈阻塞的症狀很多樣,從輕微到嚴重都有。
輕微症狀:
頭部脹痛
頭暈
注意力不集中
坐立難安
嚴重症狀:
#中風
半身癱瘓
無法說話
意識改變
至於頸動脈阻塞是否會遺傳?周孫立醫師說,頸動脈狹窄的問題是有可能遺傳的,與血管內皮生成的相關因子,以及血液品質、凝血功能是否良好,甚至我們血液的代謝機能等都有相關。
周孫立醫師舉例,很多人會問「高血脂症」會不會遺傳,答案是會的,而高血脂的問題也跟頸動脈是否狹窄、阻塞也有莫大關係。
頸動脈硬化如何治療?
頸動脈內皮刨除術
周孫立醫師舉例,若是今天有水管塞住,或藏汙納垢造成管徑變小,我們最直覺的方式就是「把它清乾淨」。而頸動脈也是相同,我們可透過頸動脈內皮的刨除手術,將管壁清理乾淨。
但血管畢竟與水管不同,假設今天手術是為了清除右側頸動脈,就要確保左側的頸動脈情況是較好的,也不能過度狹窄,能夠繼續維持腦部的血流供應。周醫師進一步解釋,因為進行手術的血管血流肯定很差,甚至幾乎沒有血流;也可能在清除過程中產生血栓,若是兩側血管都無法提供充足的血液給大腦時,對患者本身就會有風險。
周醫師也指出,患者本身的心肺功能也不能有太差,因為手術需要全身麻醉,若患者心肺功能也有問題,則可能導致心跳停止、心肺衰竭等狀況。
「這樣的手術可以有效避免日後再發生頸動脈狹窄的相關症狀,」周孫立醫師提及,手術成功率很高,甚至能夠降低五年後中風的機率,但相對地也得承擔較大的手術風險。
血管支架
另一個較新的方式則是裝設血管支架,利用氣球擴張術擴張血管後,就能在血管中放置支架,確保血流暢通,也能預防血栓的形成。周孫立醫師表示,相較需要全身麻醉的刨除術,這樣的手術方式風險小很多。
藥物治療
此外,有些患者的頸動脈狹窄程度沒有那麼嚴重,可能只有20%∼30%,周孫立醫師說,其實是可以不必透過手術處理,較輕微的症狀會先考慮用藥物治療,預防血栓形成及避免雜質再附著在血管壁上,避免阻塞愈來愈嚴重。
頸動脈硬化的患者,飲食該注意什麼?
少油少鹽少炸物
周孫立醫師表示,就跟平常在談論任何與健康相關的議題一樣,我們都會提到減少攝取油炸物,因為經過高溫油炸處理後,就容易產生自由基等有毒物質,都有可能攻擊我們身體的所有細胞或組織,若在血管內皮上就可能造成硬化、粥狀的動脈硬化,進一步造成血管狹窄、阻塞,更不用說可能造成惡性病變,引發癌症等等。
日常生活中也要限制鹽分的攝取量,周孫立醫師說明,吃下過多的鹽,就會導致血管外的空間有大量水分被吸引出來,此時除了會造成血管內的壓力增加,心臟、腎臟的負擔也會升高。
另外,周孫立醫師也提及,頸動脈同時也是感應器,能夠偵測血液濃度,若身體長期處在鹽分過多,導致血壓不穩定的狀況下,感應器有可能快速退化。此時當血壓變化,身體就會有一些不良的反射出現。
周孫立醫師提醒,不好的飲食對身體造成的傷害都是長期累積的,不會是急性傷害,因此若是不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長久下來對身體就會有很大的影響,都應該盡量避免。
【相關影音】
眼中風 前兆:眼前一黑、秒殺視力 治療:搶救黃金90分鐘【眼科醫師鐘珮禎/健康顧眼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nTJfv3XR3o
這些竟是心臟病徵兆,注意4件事遠離心臟病風險【健康連線/林謂文醫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mTVGgmhY4
坐著踮腳踏步10秒鐘,血管年輕了就能遠離失智中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RR24CvtHA
【相關文章】
走對了,血壓就穩了!院長教你踮踮腳尖降血壓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641
咳嗽太用力七年級男竟中風險癱!醫:3徵兆警覺中風危機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6244
突然眩暈會是腦中風嗎?醫師:伴隨4大症狀要小心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4710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