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那些在夢中死亡的寮國人(舊文更新)】#葉郎電影徵信社
《半夜鬼上床》myVideo線上看:https://www.myvideo.net.tw/details/0/177172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半夜鬼上床》在講噩夢成真的故事,事實上這些致人於死的惡夢並不是導演 Wes Craven 虛構的。噩夢是真的!
1970年代到1980年代之間,美國發生了上百個在睡夢中猝死的個案。最早紀錄的第一個個案發生在1977年的加州,到了1981年夏天的最高峰,就有26個人死於類似的情形。
死者多半都是二三十歲、身體健康的年輕人。更神秘的是絕大多數都是東南亞的寮國、緬甸難民。事實上,血統上他們幾乎全是來自東南亞的中國少數民族:苗族人。
導演 Wes Craven 生動地回憶自己1981年在洛杉磯時報上看到的報導,真實事件的驚悚程度一點都不輸給電影:
「第三個案例是一個醫生的兒子,年僅21歲。我後來才查到他是寮國難民。他家人不斷地告訴他『你必須睡覺!』,他回答『不!你們根本不了解,我以前又不是沒做過惡夢。這跟惡夢完全不一樣!』醫生開給他安眠藥要他根本沒吃,就是整夜熬夜不睡。
我忘記他到底幾天沒睡,總之可能就是六天或七天之類驚人的數字。最後,他終於在跟家人看電視的時候在客廳沙發上睡著了。所有人都覺得『謝天謝地!』。他們把他移到樓上臥室。顯然他已經精疲力竭,事情終於告一段落,全家大小也都安心去睡了。
當天深夜,他家人聽見尖叫和撞擊聲,所有人都立刻飛奔衝向他房間。等他們到的時候,他已經死亡。後來解剖屍體發現沒有心臟病的跡象,他的死因成謎。他們在他衣櫥裡找到一台裝滿熱咖啡的咖啡機,他用咖啡確保自己清醒。他們也找到那些他應該吃下去卻通通吐出來的安眠藥。」
因為死者多半是東南亞人,一度還被命名為亞洲猝死症後群(Asian Sudden Death Syndrome)。事實上在高峰期間猝死數量之多,當時居住在美國的苗族人的死因有半數是這個病症。有人推測是當時東南亞種族屠殺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今這些案例多半被歸類於突發性猝死症候群 SUDA(Sudden Unexpected Death Syndrome)
擁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的 Wes Craven 決定他要深入研究這些案例。
三年後「半夜鬼上床」上映,惡夜鬼王 Freddy 開始降臨我們的惡夢。
〔更新〕
這篇五年前的舊文後來找到了新的線索,居然可以把《半夜鬼上床》和越戰電影《Apocalypse Now 現代啟示錄》連結起來:
幾乎跟《現代啟示錄》電影情節一樣,越戰期間美國軍方確實曾秘密派遣狙擊手深入寮國山區,試圖暗殺一名帶著自己訓練的部隊潛伏在雨林中游擊十年、幾近心智失常、完全不受指揮的美軍上校 Tony Poe(本名Anthony Poshepny)。Tony Poe 原本奉命訓練寮國當地的苗族人對抗共產黨,但越戰之後美國勢力撤出寮國,這些游擊隊中的苗族人慘遭美國拋棄,並被寮國政府軍以化學武器實施種族滅絕。
這個戰爭創傷就是促發《半夜鬼上床》中的突發性猝死症候群 SUDA 的真實歷史因素。《半夜鬼上床》和《現代啟示錄》兩部電影的平行線交錯之後,是另外一個風格完全逆轉的故事:
戰爭狂人 Tony Poe 回到美國安享天年的同時,仍然積極投入救援遭美國拋棄的苗族人。脫離叢林之後,他們在美國自成一個家庭,Tony Poe 則扮演類似部落領袖的角色。和他們一起喝酒、打架、照顧他們的孩子、輔導他們從軍、贊助他們的婚禮,為寮國難民的政策遊說獻策。
2003年 Tony Poe 的告別式上有超過半數參與者是苗族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上myVideo租電影儲值100送200,每月再抽5G手機!
更多優惠資訊與活動內容:https://www.myvideo.net.tw/event/Goldenfil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
「越戰創傷線上看」的推薦目錄:
- 關於越戰創傷線上看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越戰創傷線上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越戰創傷線上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越戰創傷線上看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越戰創傷線上看 在 《越战创伤》:一场挥之不去关于美军士兵暴行与伤痕的噩梦 的評價
- 關於越戰創傷線上看 在 越戰創傷_CD1 線上看- Gimy劇迷 - PttPlay 的評價
- 關於越戰創傷線上看 在 越戰創傷- 電影- Gimy劇迷- PttPlay線上看 的評價
越戰創傷線上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AI 分析 2.4 萬份夢境報告找出「夢與現實的連結」,心理學家可以更快解夢了!
Posted on2020/09/07
大資料文摘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夢」一直是神經科學、睡眠科學領域研究的重大主題,許多人也想透過解析夢境來瞭解夢與現實的關聯。近日,英國與義大利的科學家透過 AI 分析 2.4 萬個夢境報告,對於夢的理解有了更進一個的認識,這項研究有望瞭解壓力、負面情緒對人類心理造成的影響。(責任編輯:賴佩萱)
說到做夢,你是不是也覺得人的夢境很神奇?可以夢到那麼多無厘頭的事情。但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時夢境也是現實生活的延續,那如果有一個資料庫能把所有人的夢記錄下來,能否讓 AI 找到夢境與現實的聯繫?
AI 研究報告:夢是現實生活的延續
你可以在這個夢境資料庫裡看到別人千奇百怪的夢,還可以找找有沒有和自己一樣的;另外,AI 還能幫你解夢,充當心理學家的角色,讓你更加瞭解自己。
這種資料庫還真有!近日,英國和義大利的科學家就創建了一個 AI 工具,分析了成千上萬的夢境,提供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夢境分析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有科學依據的,也被科學家稱為「連續性假設」,即認為 夢是現實生活的延續 。Luca Aiello 等人的新研究正式支持了這一假設,並且還詳細討論了不同群體生活經歷的差異對夢境的影響。
Aiello 說:「如果我們能從規模上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夢境,那或許我們就能調整技術,來改善我們的現實生活。」
夢境資料庫開放中!你也可以讀其他人的夢
對心理學家來說,夢境分析是一項耗時的任務,他們必須將夢境日記提煉成組成部分,並尋找主題和模式。為了加快這個過程,Aiello 和他的同事創建了一個演算法,可以自動分析「DreamBank」資料庫中整理的 24,000 多份夢境報告。
「DreamBank」是一個由 Adam Schneider 和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UC Santa Cruz)榮譽退休教授 G. William Domhoff 共同建立起來的龐大資料庫。
現在這個資料庫也線上上開放,你可以在這裡閱讀來自全球不同人的夢境故事。
在這裡,有各行各業的人留下了自己的夢境,他們的年齡在 7-74 歲之間。其中,一位參加過越戰的退伍老兵就在這裡記錄了他的 463 個夢,其中 98 個來自越戰後的噩夢,還有 32 個來自 2015 年。總而言之,這些夢境可以成為研究 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其對夢境影響的寶貴資源。
研究人員稱,該系統可以説明心理學家快速識別「異常」夢,這些夢可能暗示壓力源或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透過對比每個夢的得分和那些沒有身體或精神疾病狀況報告的人的夢的平均值,該演算法可以識別出不尋常的夢。
這樣一種大規模的夢境分析工具在當前的時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尤其考慮到新冠疫情對人類心理健康的長期負面影響。Aiello 說,「你可以看到的是人們對全球事件的心理反應。今天可能是 COVID-19 大流行,明天可能是金融危機,後天可能是全球變暖。」
面對這種情況,夢境或許就可以用來幫助科學家尋找應對的方案。
AI 解夢:將夢境語言拆解後編織成樹狀網路
說了這麼多,就不賣關子啦,趕緊來看看這個 AI 工具倒底是如何解夢的。以一位十幾歲女孩 Lzzy 的夢境為例,和許多人一樣,Lzzy 夢見了一些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況裡的奇怪人物。
她在日記中這樣描述她的夢境,「我當時在家裡,那個蠢節目《Looney Tunes》(兔八哥)裡的恐怖紅怪物在周圍遊蕩,很多怪物想進來,我怕得要死。」
在 AI 分析了資料庫 2.4 萬份夢境報告後,研究人員用 AI 解析了這個小女孩的夢,認為她的夢可能只是她青春期焦慮的一種表達——一種對她日常經歷的有趣反映。
這個 AI 是一款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可以把夢境報告的語言分解成較小的部分:段落拆成句子,句子拆成短語,短語拆成單詞。
然後,該系統會生成一個樹狀網路,以表達單詞之間的聯繫:如果每個單詞都是一片葉子,那麼連接它們的樹枝則代表了某個語法規則。演算法將這些詞分類(如人類或動物),並與那些表達正面或負面情緒的詞聯繫起來,還可以將單詞之間的互動分類為攻擊性、友善性等。
Lzzy 的夢境樹狀網路
從下面四種顏色的標籤可以看到,AI 把小女孩的夢境分為了四類,有的夢很甜蜜,有的是噩夢,還有一些普普通通的夢。
點擊上面不同顏色的葉子就可以看到對應屬性的夢境。比如,點擊最右側一片黃色的葉子,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噩夢:Lzzy 夢到自己被獨角獸和其他生物攻擊了。從上面的視覺化中還可看出與夢境匹配的關鍵字的密切程度。
除此之外,利用心理學家普遍使用的編碼系統,該演算法還可以給每個夢計算一系列分數:例如角色的平均攻擊性,負面情緒與正面情緒的比率等。當研究人員把該工具得出的分數與心理學家們計算的得分進行比較時,發現兩者的匹配率高達 76 %。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的技術有可能縮小現實生活和夢境之間的差距,最終使我們「睡眠中的大腦」變得可量化,以幫助心理學家快速判斷患者的潛在壓力源和心理健康問題。
他們做了一個網站《The Dreamcatcher》來呈現夢境解析的效果,其中展示了人們一些特殊的夢境,以及對應的樹狀網路,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看。
哈佛大學專家:夢和夢境報告還是有差距!
哈佛大學的睡眠精神病學家 Robert Stickgold 表示,這項研究是對夢使用自然語言處理的一個「極好的例子」。他說:「以後會證明這是一項有用的技術。」
但他也警告稱,不同的人之間夢境的差異實際上可能源於描述的差異。例如,女性在夢中不一定比男性體驗到更多的情緒,但她們可能會用更多充滿情感的詞語來進行描述。Stickgold 還稱:「對於一個夢和夢境報告之間的距離,還是別太認真。
他還指出,在沒有進一步瞭解做夢人的情況下,很難將夢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Aiello 對此也表示同意,他並沒有想過他的演算法會很快讓治療師失業。「我認為我們的工具為夢境科學家擴大研究規模,也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分析,但這並不意味著專家不能以更準確的方法來評估,並做出解釋。」
不過 Aiello 還是希望有一天能以更大範圍,從夢境報告中提供即時的演算法見解,也許是以移動應用的形式,這將有助於增加資料集,並使研究人員更容易得出結論。他說,做夢的人也可能會從中受益,「能夠更好瞭解自己的生活和心理,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挺有趣的一件事。」
附圖:Nokia Bell 實驗室資深研究科學家 Luca Aiello 和其他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 AI 工具來分析成千上萬的夢境報告,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了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上。
(圖片來源:The Royal Society)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09/07/ai-dream-analysis/?fbclid=IwAR0Dp_bDYuE1vAWhBbemeLNHaPrqYm8GPwD2FpcObHFZOjaD0352gW_8IYI
越戰創傷線上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I 分析 2.4 萬份夢境報告找出「夢與現實的連結」,心理學家可以更快解夢了!
Posted on2020/09/07
大資料文摘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夢」一直是神經科學、睡眠科學領域研究的重大主題,許多人也想透過解析夢境來瞭解夢與現實的關聯。近日,英國與義大利的科學家透過 AI 分析 2.4 萬個夢境報告,對於夢的理解有了更進一個的認識,這項研究有望瞭解壓力、負面情緒對人類心理造成的影響。(責任編輯:賴佩萱)
說到做夢,你是不是也覺得人的夢境很神奇?可以夢到那麼多無厘頭的事情。但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時夢境也是現實生活的延續,那如果有一個資料庫能把所有人的夢記錄下來,能否讓 AI 找到夢境與現實的聯繫?
AI 研究報告:夢是現實生活的延續
你可以在這個夢境資料庫裡看到別人千奇百怪的夢,還可以找找有沒有和自己一樣的;另外,AI 還能幫你解夢,充當心理學家的角色,讓你更加瞭解自己。
這種資料庫還真有!近日,英國和義大利的科學家就創建了一個 AI 工具,分析了成千上萬的夢境,提供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夢境分析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有科學依據的,也被科學家稱為「連續性假設」,即認為 夢是現實生活的延續 。Luca Aiello 等人的新研究正式支持了這一假設,並且還詳細討論了不同群體生活經歷的差異對夢境的影響。
Aiello 說:「如果我們能從規模上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夢境,那或許我們就能調整技術,來改善我們的現實生活。」
夢境資料庫開放中!你也可以讀其他人的夢
對心理學家來說,夢境分析是一項耗時的任務,他們必須將夢境日記提煉成組成部分,並尋找主題和模式。為了加快這個過程,Aiello 和他的同事創建了一個演算法,可以自動分析「DreamBank」資料庫中整理的 24,000 多份夢境報告。
「DreamBank」是一個由 Adam Schneider 和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UC Santa Cruz)榮譽退休教授 G. William Domhoff 共同建立起來的龐大資料庫。
現在這個資料庫也線上上開放,你可以在這裡閱讀來自全球不同人的夢境故事。
在這裡,有各行各業的人留下了自己的夢境,他們的年齡在 7-74 歲之間。其中,一位參加過越戰的退伍老兵就在這裡記錄了他的 463 個夢,其中 98 個來自越戰後的噩夢,還有 32 個來自 2015 年。總而言之,這些夢境可以成為研究 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及其對夢境影響的寶貴資源。
研究人員稱,該系統可以説明心理學家快速識別「異常」夢,這些夢可能暗示壓力源或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透過對比每個夢的得分和那些沒有身體或精神疾病狀況報告的人的夢的平均值,該演算法可以識別出不尋常的夢。
這樣一種大規模的夢境分析工具在當前的時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尤其考慮到新冠疫情對人類心理健康的長期負面影響。Aiello 說,「你可以看到的是人們對全球事件的心理反應。今天可能是 COVID-19 大流行,明天可能是金融危機,後天可能是全球變暖。」
面對這種情況,夢境或許就可以用來幫助科學家尋找應對的方案。
AI 解夢:將夢境語言拆解後編織成樹狀網路
說了這麼多,就不賣關子啦,趕緊來看看這個 AI 工具倒底是如何解夢的。以一位十幾歲女孩 Lzzy 的夢境為例,和許多人一樣,Lzzy 夢見了一些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況裡的奇怪人物。
她在日記中這樣描述她的夢境,「我當時在家裡,那個蠢節目《Looney Tunes》(兔八哥)裡的恐怖紅怪物在周圍遊蕩,很多怪物想進來,我怕得要死。」
在 AI 分析了資料庫 2.4 萬份夢境報告後,研究人員用 AI 解析了這個小女孩的夢,認為她的夢可能只是她青春期焦慮的一種表達——一種對她日常經歷的有趣反映。
這個 AI 是一款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可以把夢境報告的語言分解成較小的部分:段落拆成句子,句子拆成短語,短語拆成單詞。
然後,該系統會生成一個樹狀網路,以表達單詞之間的聯繫:如果每個單詞都是一片葉子,那麼連接它們的樹枝則代表了某個語法規則。演算法將這些詞分類(如人類或動物),並與那些表達正面或負面情緒的詞聯繫起來,還可以將單詞之間的互動分類為攻擊性、友善性等。
Lzzy 的夢境樹狀網路
從下面四種顏色的標籤可以看到,AI 把小女孩的夢境分為了四類,有的夢很甜蜜,有的是噩夢,還有一些普普通通的夢。
點擊上面不同顏色的葉子就可以看到對應屬性的夢境。比如,點擊最右側一片黃色的葉子,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噩夢:Lzzy 夢到自己被獨角獸和其他生物攻擊了。從上面的視覺化中還可看出與夢境匹配的關鍵字的密切程度。
除此之外,利用心理學家普遍使用的編碼系統,該演算法還可以給每個夢計算一系列分數:例如角色的平均攻擊性,負面情緒與正面情緒的比率等。當研究人員把該工具得出的分數與心理學家們計算的得分進行比較時,發現兩者的匹配率高達 76 %。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的技術有可能縮小現實生活和夢境之間的差距,最終使我們「睡眠中的大腦」變得可量化,以幫助心理學家快速判斷患者的潛在壓力源和心理健康問題。
他們做了一個網站《The Dreamcatcher》來呈現夢境解析的效果,其中展示了人們一些特殊的夢境,以及對應的樹狀網路,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看。
哈佛大學專家:夢和夢境報告還是有差距!
哈佛大學的睡眠精神病學家 Robert Stickgold 表示,這項研究是對夢使用自然語言處理的一個「極好的例子」。他說:「以後會證明這是一項有用的技術。」
但他也警告稱,不同的人之間夢境的差異實際上可能源於描述的差異。例如,女性在夢中不一定比男性體驗到更多的情緒,但她們可能會用更多充滿情感的詞語來進行描述。Stickgold 還稱:「對於一個夢和夢境報告之間的距離,還是別太認真。
他還指出,在沒有進一步瞭解做夢人的情況下,很難將夢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Aiello 對此也表示同意,他並沒有想過他的演算法會很快讓治療師失業。「我認為我們的工具為夢境科學家擴大研究規模,也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分析,但這並不意味著專家不能以更準確的方法來評估,並做出解釋。」
不過 Aiello 還是希望有一天能以更大範圍,從夢境報告中提供即時的演算法見解,也許是以移動應用的形式,這將有助於增加資料集,並使研究人員更容易得出結論。他說,做夢的人也可能會從中受益,「能夠更好瞭解自己的生活和心理,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挺有趣的一件事。」
附圖:Nokia Bell 實驗室資深研究科學家 Luca Aiello 和其他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 AI 工具來分析成千上萬的夢境報告,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了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上。
(圖片來源:The Royal Society)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09/07/ai-dream-analysis/…
越戰創傷線上看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自從紓困案開始慢慢釋出後,我的服務處排隊要諮詢紓困的電話、人龍,可能比前陣子排口罩還要多,大家都很關心。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紓困振興預算案,各部會有很多的紓困方案,但同時也收到民眾反映、向辦公室陳情,「太多太複雜、資訊不流通、不夠快、不夠明確、電話忙線,或是地方說還沒有正式明確的規定」等。
我認為除了中央和地方兩邊的訊息要對得上、資料要一致之外,我們還需要便捷、有效率、足夠親切的線上資源來協助民眾。
【單一窗口】
盡量讓民眾一個窗口就能解決所有疑惑,朝整合跨部會的單一諮詢窗口。
【增加網站便利性】
衛福部 1957 福利諮詢的網頁,有提供包括社會保險、勞工相關、各類福利等等多項資訊,但目前並沒有放上這波紓困的資料,這樣其實滿可惜的。
【提供最佳方案建議】
我們看到政府很多部會網站都建置了「防疫、紓困、振興」專區,提供懶人包、Q&A、圖卡等,就是希望讓民眾可以快速從網路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訊息,這部分當然要肯定政府的努力。但我們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是不是可以嘗試建置「微型的一條龍服務」,幫民眾整合他們需要的方案、提供解答,就像電信門市幫你算最優惠的方案一樣,協助民眾判斷跨部會、多方案的申請,對他們最有利的選擇。
疫情除了經濟需要紓困,我們的心靈也需要紓困。
台灣經歷過很多災難,也有很多救災經驗,不過這次的武漢肺炎與過去的災難型態有點不一樣。地震、森林大火,我們稱為「天災」,恐攻、重大刑案等,我們稱做「人為災難」。
而有種災難叫做「 生物災難 」(biological disaster)。
生物災難特性是持續的時間長、影響久,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與結束,好像看不到終點,因此越來越焦慮。當我們在救援時,災難也還在持續發生,災難會給社會巨大的損失、破壞原本的運作,對人的身心靈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且生物災難是慢性的,涵蓋的層面更大,而台灣過去的確只有面對 SARS 的經驗。
【心理急救】
經歷過921、八八風災的臺灣,都曾讓「災難精神醫學」這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但無論921或是重大風災,都與這次我們所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一邊救災一邊發生災害」的武漢肺炎,就是我們所謂的「生物災難」不一樣,生物災難沒有明確的結束時間點。
所以我們對於一般災難的治療模式,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但用在目前的狀況,可能就不一定適合。就我們目前治療的模式,有參考也有要調整的地方。WHO 和美國精神醫學會都強調「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的概念,其原則是準備、觀察、傾聽、聯繫。
助人者在受到訓練後,就得對(災害)受難者提供實質的幫助,而不是直接的治療。這個協助是什麼?不外乎有資訊給予(現在狀況如何?我們安全嗎?你的家屬的狀況?)、陪伴支持(傾聽需求或鼓勵)、資源連結(針對需求提供實質協助,例如:金錢紓困、生活需求),重點在於:藉由即時的伸出援手來緩解焦慮。
【脆弱群體辨識】
我們要辨識在災難下,暴露程度不同的「受災族群」,包括患者、被隔離者、防疫人員、其親友與接觸訊息疲轟炸者。另外,本身有精神疾病、曾經有創傷、受虐等經驗、自己或家人有成癮問題、社經地位不利等族群,更容易受到影響。因此,助人者如何具備「敏感度」,將資源的分配,優先投放給這些群體,並給予特別的關懷,這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先聚焦的地方。
舉例來說,對這次執行敦睦艦隊任務的海軍官兵、或是第一線醫事人員、空服人員,一些遭受創傷性打擊的案例,需要給予主動的關懷、有效鼓勵和支持。特別需要注意,他們有可能被獵巫、排擠或被歧視。
越戰催生了美國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希望政府可以派遣專業人力處理,結合衛福部和民間的資源,主動提供各類復原所需的支持,包括個人諮商、支持性團體等,應該要開始準備。比如可使用社區的組織與能量,像是社區的頭人、社區的活動、講座座談會,減少社會的驚惶,和群體間的排擠拉扯。想辦法讓每一個人能夠主動關心、聯繫、提供資源,甚至生意方面的支持。希望短期之內提供心理急救;中期則使其能不受歧視地回到崗位上與恢復正常生活。當社區發現有確診病患或疑似案例,大家總不免開始標記甚至是污名畫當事人,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讓對於當事人是二度傷害。因此希望我們可以有所作為,來建立韌性的社區。
【假消息傷害心理健康】
另外, 就NCC所提供的數據,截至 4 月 20 日的統計資料,「於指揮中心通知廣電媒體澄清錯假訊息並說明改正作法,協助轉請廣電媒體回應、加強自律」這項業務總次數目前是「1 次」,看起來台灣都沒有什麼假訊息,但真的是這樣嗎?
目前訊息的傳播不僅只有有電視媒體,「自媒體」是另一大宗。比如: LINE、臉書、youtube、Google、PTT 等社群平台,未來期望對於自媒體、傳統的媒體都盡可能減少假訊息的傳遞狀況。目前社會人心惶惶,我希望假訊息,不要成為社區心理健康的「防疫破口」!
【自主健康管理的醫療工作者給薪疑義】
日前接獲陳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 2 月 26 日發函,主旨寫道「符合自主健康管理條件之工作人員,暫勿前往機關上班」,這些人員包括:「申請赴港澳獲准者」、「通報個案但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隔離條件者」、「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個案」、「自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一級及第二級國家返國者」。但是,因為在這期間出國,而返國後需要隔離採檢,尊重這份公文沒有去機構上班的人,雇主認定不屬於他們的責任,因此不給付薪資。但在 3 月 19 日,衛福部說 26 日公文中的「暫勿」文字,只是「建議」,因此人員在管理期間適用的假別和薪資,應該由院所自訂請假規範。
在這段期間因為遵守 2 月 26 日指揮中心公文的「暫勿」規定而沒有去上班的醫療工作人員,因為 3 月 19 日的公文認定為「建議」,這些受影響的醫療工作人員,他們的假別算是事假、病假、還是防疫隔離假?導致他在這段期間因自主健康管理所請的假,有的並沒有被給付薪資。一樣是配合政府政策,正常工作的醫事人員,可以有機會得到相關的獎勵,但自主健康管理,依規定沒有入院上班的人員,卻被變相扣薪,我主張應該讓這類醫事人員能回復權益,讓乖乖遵守規定的醫療人員不要被變相懲罰。蘇貞昌院長也對此表示肯定,團隊也會持續關注。
在此謝謝為疫情拼命努力的所有單位人員,也向受疫情影響的民眾們,說聲辛苦了。或許沒辦法一次到位,但我們會持續努力、持續發聲,持續修正與服務,一起迎接更好的明天。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CiAr5towg/hqdefault.jpg)
越戰創傷線上看 在 越戰創傷_CD1 線上看- Gimy劇迷 - PttPlay 的推薦與評價
戰爭片-越戰創傷-CD1-HD:本片以越戰為背景,刻劃並揭露了戰爭中美軍的殘暴罪行,也以此表達了編導對戰爭的憎惡及對和平的珍視與呼喚。 ... <看更多>
越戰創傷線上看 在 越戰創傷- 電影- Gimy劇迷- PttPlay線上看 的推薦與評價
越戰創傷 劇情:|HD|本片以越戰為背景,刻劃並揭露了戰爭中美軍的殘暴罪行,也以此表達了編導對戰爭的憎惡及對和平的珍視與呼喚。艾力遜是. ... <看更多>
越戰創傷線上看 在 《越战创伤》:一场挥之不去关于美军士兵暴行与伤痕的噩梦 的推薦與評價
今天所要介绍的是,1989年的电影《 越战创伤 》,导演是布莱恩·德帕尔马,改编自丹尼尔·朗1969年,发表在杂志《纽约客》上的一篇新闻报道,来自美国陆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