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後幾日,就是新年了。連假期間進校園,在冷清的文學院四樓長廊上,看見一隻死去的小小的燕子。
⠀
燕子躺在公共行政系教授的研究室門口,輕輕的,風大時稍稍晃一晃,修長的黑翅膀蓋住白色的身體,像是一片枯葉子,掩著一枚發霉的毬果。
⠀
⠀
◆
⠀
回想起來,研究所時我似乎沒在學校裡看過這樣的燕子。
⠀
時隔十餘年,再次回到校園,很多東西都變了。還是沒見到飛翔起來自由得近乎狡猾、近乎魔法的燕子,但到處都是鳥禽──現在的學校裡,已經成了鴿子的練飛場。文學院,共同科,人文學科這一區的建築物屋頂上,幾乎都棲停滿了灰撲撲的鴿子。
⠀
不同於燕子,鴿子倒是我以前唸研究所時就有了。但那時,頂多是久久看到路燈上落拓著停了一兩隻,轉頭張望的樣子,看上去有些茫然。或許是那樣的情境和當時的我們心境太像,又被附會了什麼自由平和的象徵,每次遇見,心裡常常是沉靜、同情的。
⠀
但現在完全不是這樣。寬闊的縱谷天空下,鴿子群不去別處,不由分說沿著文學院的簷頂屋脊停了一整排,咕咕噥噥,歡快熱鬧。「現在學校的鴿子啊,比我老家的鴿舍還多」,學弟這樣說,口中是輕佻、誇大的語氣,是那種青春而戲謔的快樂。(遠遠離開家鄉抵達這裡,對他來說,是一件得意的事嗎?)我凝視著鴿子一次又一次飛起,但哪也不去,盤旋著繞文學院飛過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群體龐大綿延無盡,像一條氧化的金屬鎖鏈,像一隻鏽唱針重複讀取著黑膠唱盤。沒有盡頭的日常練習,讓人看著不由有些不耐,但為什麼不耐?我卻說不出來。
⠀
這樣日復一日、重複軌跡的飛行,是現在天天瑣碎忙碌的我能夠做到的事情嗎?
⠀
鴿子持續飛行,給人與時間拚博的聯想。飛行,但哪也不去。若是那些年自認遲遲沒有準備好、而遲遲不願畢業(但同時又這麼恐懼出社會後日復一日的辦公桌人生)的自己,看到這樣群鴿繞圈飛行的場景,不知道會是什麼感覺。
說不定也沒有什麼感覺。對長久生活在都市裡的我而言,鴿子並不常見,賽鴿的鴿舍更是遙遠的童年記憶了:舉著紅旗子的人高高站在天台上,在陰霾、但更顯飽滿有力的天空底下,偶爾揮動,遠方的鴿群感應到什麼一樣低低飛近,掠空而過,像是受著魔魅的超自然力量招喚而來。
⠀
鄉下養鴿是為了賽鴿,賽鴿的用途則是賭博。文學院的鴿子──文學院裡停著的這麼多、這麼多的鴿子,能有什麼用途呢?
⠀
⠀
◆
⠀
鴿子多到一定程度,對衛生或許是有一點影響了。學校能處理手段不多,放毒或擊殺,觀感上都太殘忍。聽說想來想去,曾嘗試引入天敵,一度請人帶了訓練過的老鷹來驅趕鴿子。
⠀
大家都是口耳相傳,問了幾個學弟妹,其實都沒有親眼看過。只知道曾有這樣合理、但似乎有點好笑的事。為什麼好笑呢?一時也說不太上來。是覺得那種「人為模仿自然食物鏈」的做法太可笑了,還是覺得「以為這樣比較不殘忍」的心態可笑呢?
⠀
總之,老鷹的驅趕計畫最後失敗了。
⠀
我想像那樣習於滑翔的巨大禽鳥,在學院寬敞、但對牠而言實在還是太過狹小的上空,勉力拍著翅膀,撲飛追趕鴿群而不可得的樣子,有些不忍。老鷹沒有久留,聽說還曾一頭誤撞上學院大面透明的玻璃窗。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追問過幾個朋友細節,大家不置可否的說說笑笑,把話題帶過。那就是一個非常有趣、合乎我們期待的故事吧?是不是真的,很重要嗎?
⠀
老鷹受傷,終於走了。鴿群在交頭接耳的鼓譟中,重新佔據了文學院設計典雅的屋頂。
⠀
很難說這樣一定是不好的。老鷹回去休息,去更大的地方做自己擅長的事。鴿群在美麗的文學院,繼續溫暖、快樂、安全的生活。日子一樣過去,很難說這不是一種各安其所。
⠀
學校最後只好在各間教室、各個研究室的窗台外側拉上了鐵網,避免鴿群逗留,衍生衛生問題。鐵絲太細太利,鴿子的腳爪無法久握。所以,原本敞亮的窗戶,現在看出去都是緊緻的鐵窗風情了。我每天進研究室,隔著窗戶觀望曾經熟悉、但疏遠太久的校園,像一個學畫、學書法的人,在輔助的格線上確認線條與顏色理想、確實的位置。
⠀
也很難說這樣一定是不好的。原先詩情畫意的大塊風景,現在看上去,都有精確的座標了。
⠀
⠀
◆
⠀
鐵網的網目大概是眼鏡的大小,密密注視著天空盤旋的鴿子。鴿子再也不能隨隨便便停在窗台上了。
⠀
記得以前唸研究所時,上小說家老師的課,老師講到精采處,真心在乎處,偶爾會停下來深思,看著窗台上孤獨的鴿子出神,鴿子往往也偏著頭注視老師,久久不動。修課的我們也停下來,窗外的風景也停下來,時間也停下來。
⠀
好好停下來,沒有為什麼。那曾經是我最喜歡的時刻。
⠀
但照這樣看,從前的那種狀態是不會再回來了。所有的窗台拉上鐵網,整個文學院像是武裝起來的堡壘。泊車困難的鴿子群,只能停到更上層熟悉的屋頂了。
⠀
屋頂也很好,只是不知道下雨的時候怎麼辦呢?花蓮的冬天那麼容易下雨。又冷又漫長的冬天,曾經帶給習慣南台灣陽光的我極大的絕望。躲進外套裡,房間裡,棉被裡,書本裡,濕氣如影隨形,讓人覺得無處可去。人都這樣了,何況是只能停在屋頂的鴿子呢?
⠀
窗台不能停,停地上總可以,例如,或許能躲進走廊裡避雨吧?我確實這樣想過,但很快就知道為什麼不可行───一天晚上,我走文學院的長廊去研究室,昏暗的燈光裡,不小心驚動了一隻雨天躲進走廊的鴿子,牠驚慌地在走廊和樓梯間拍翅亂飛,撲上頂燈、玻璃窗,又摔下來,四處找尋亮處想逃,或至少努力想停留在半空中、爭取時間找尋出口。我靠牆站著,大氣也不敢喘,注視著那隻絕望、瘋狂的鴿子。不是怕牠,是怕牠怕我。
⠀
或許也是有點怕牠吧?或許我也有點怕我。那樣以為自己受困、恐懼、而近乎瘋狂的樣子,我並不是陌生的。
⠀
天亮以後的校園裡,鴿群又排排站滿了學院的屋頂。雨繼續下,或許還要下整個冬天。鴿群咕咕咕咕,停留在文學院的屋頂,我仰頭去看,無法分辨飛禽的表情。
⠀
⠀
◆
⠀
學校其實還變了很多。單是文學院內就有許多不同。建築還是一樣的建築,但時間過去,不可能沒有留下任何證據。
⠀
文學院中的大樹長高了。印象中以前唸研究所時,樹梢大概只到二三樓的交界。以前我們創作所設置在英美系上,所辦位置在文學院三樓的西側,一出門,就可以看見中庭對面的中文系。但現在樹紛紛長高,已經完全看不到了。以前的東華中文系後來也改制了,叫華文系,併校後我還來不及認識的花師的朋友們來了,繼承下中文系的名字。
⠀
三個系佔據了文學院長長的ㄇ字型走廊。這次回來學校,我繞著走過幾次,有些迷惘,慢吞吞沿走廊看過一個個布告欄,像一個失去國籍的水手沿著海岸找尋港口。鴿子在文學院裡咕咕叫著,很熟悉。可是現在,我誰都不認識了。
⠀
長高的大樹上,現在棲著擅長學舌的八哥,非常神奇,像精通多國語言那樣,能夠多聲道用不同音色彼此唱和,好像在溝通,但也難以確定,畢竟牠們飛也不飛,整天就那樣勉力叫著。會不會是單純想發出聲音而已啊?
⠀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樹上幾乎沒有鴿子,沒有老鷹沒有燕子,就只有八哥。我有時研究室忙累了,出來趴在窗台看他們,整天鳴叫不休,站在枝頭迎風擺盪。他們似乎是以發出聲音這個行為本身為樂的。
⠀
很有趣,但好虛無。只是想想,牠們就是八哥啊,八哥做著八哥擅長的事,這有什麼不好嗎?
⠀
⠀
◆
⠀
只是,無論是從前唸研究所時,或者這次返校,印象裡,我從來沒有在文學院裡外遇見燕子。
⠀
學校後門外的小路上倒是四處都是燕子,個頭小小黑黑的,速度飛快,像是活的音符,樓房間低空穿梭,貼地飛行,突然拔高又急轉,彷彿轉音出色的爵士歌手似的。我有些佩服,燕子從來都飛得如此好看,從來沒有撞上人車樓房,最後總能輕輕巧巧落在細細的電線上。
⠀
分不出那是一種艱難高超的生存方式,或者單純炫技的遊戲。飛翔的燕子來來回回畫過空中,有時就這樣一整個下午,好忙碌,但乾乾淨淨什麼也沒有留下。
⠀
中午、或者傍晚買飯回租屋處,走在小徑上,總看見燕子就這樣來回在天空裡寫畫著無人知曉的符號,彷彿正興奮地連起空中隱藏的星星圖案,我常常興起羨慕的感覺──感覺那是什麼神祇正向我顯示某種充實、自由、又率性的生活方式,暗示我,勾勒另一種更理想的、更盡其在我的生命節奏。
⠀
但是除了羨慕,還能怎麼樣呢?人類無法飛行,這我已經知道很久了。
⠀
⠀
◆
⠀
燕子是夏候鳥,秋冬理應要往南飛走避寒,壽命約十年。這是我看見走廊上那隻死去的燕子後,回研究室上網查詢才知道的。(但那些在鄉間小路上亢奮飛翔的燕子,為什麼沒有離開呢?)
⠀
這次回來之前,我畢業離開東華,也已有十年之久。常常返校,找朋友,講座,更多是純粹旅遊,多半也挑在夏天。若無必要,真是沒有興致再經歷一次花蓮的冬天了。
⠀
但即使這樣,幾乎年年夏天回來的我,仍然對文學院裡的燕子毫無印象。
⠀
⠀
◆
⠀
隔日晚起,瞎忙一陣,入夜了才回到文學院。連假後的期末考前,走廊上師生皆臉色木然默默走路。
⠀
我上到四樓,刻意去看昨天燕子死去的地方。但整條走廊乾乾淨淨,淡淡反光,甚至連打掃的痕跡都幾乎看不見了。
⠀
死去的燕子消失了。我四下張望,一無所獲。鴿子在夜裡的文學院裡咕咕鳴叫著,有些委屈,像是摀著棉被偷哭的聲音,小小聲、低頻率的幼獸哀鳴一般,迴盪在夜裡的文學院。因為已經知道那是鴿子了,咕咕,咕咕,所以毫無恐怖的感覺,我靠著欄杆凝視一片漆黑的文學院中庭,只覺得好苦,好苦。
⠀
沒有在文學院看過真正活著飛翔的燕子,只看見死去的。還未想清楚那是怎樣的事,一天過去,死去的燕子也不見了。
⠀
我們從哪裡來,為什麼來到這個校園,自己大概總有一套說法,即使心裡其實並不一定那麼確定。不過想假裝條理分明、有意說得頭頭是道、引據證明自己收穫豐碩或所言不虛,並不是多困難的事情。
⠀
但燕子從哪裡來,為什麼來,怎麼生活,因著什麼死,我完全不知道。
⠀
⠀
◆
⠀
我記得研究所時學校後門還沒拓寬的、窄窄的志學街,季節到了常有盤旋飛翔、特技演出一般的燕子。但太常見了,那時的我似乎從來沒有把那當一回事。
⠀
那時的我唸著文學,忙碌著學過很多奇異、艱難、與我無關的敘事技術。現在回想,收穫是真的,但不是我以為的那種。
⠀
燕子也是真的。只是我那時不知道。現在的我真想專注看看那隻死去的燕子。真想好好寫牠。可是來不及了。
⠀
新的一年前夕,一隻燕子死在公行系教授的研究室門口。屍體不知道是被連假結束後的清掃工人清理走,還是被貓狗或其他鳥類叼走了?想起《快樂王子》的故事,寒冬裡分送雕像上的寶石給窮人、因而錯過南遷時機而凍死的小小燕子。我想那不是真的,但那成就了故事裡最快樂、也最憂愁的部分。
⠀
故事裡,燕子死前輕輕的親吻了雕像,那讓我想起學校後門的長長巷子裡,燕子特技飛行的最後,輕輕迴身、降落在黃昏天空中的電線上的樣子。
⠀
⠀
◆
⠀
懷著感傷的心情,在研究室待到深夜。關燈離開時,意外看見窗外的鐵網上,卡著一小片鳥類脫落的羽毛。
⠀
這是新的。在研究室的窗前來來回回幾個月,我從未看過這片羽毛。實際上我沒有在這面窗景裡看過任何靠近的飛鳥。現在深夜裡看不清楚,但單就毛色來看,似乎是鴿子留下的。當然,也可能是別種飛鳥的。
⠀
那樣無法久棲的位置,在我不知道的某個深夜時刻,曾經有飛鳥撲翅趨近,嘗試停留。停著停著,或許痛了,最終只能匆忙選擇飛走。
⠀
說起來真是奇怪的感覺。我們全力避免飛鳥靠近所設的鐵網,竟然反而為我們全力避免的飛鳥,留下了奮力飛翔的證據。
⠀
⠀
⠀
⠀
─── 飛翔的證據/林達陽
⠀
⠀
⠀
⠀
⠀
§ 聯合副刊2021.04.0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
賭 石 小說 線上 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是王牌也不是冤家:「無瑕心靈裡的永世陽光」背後的各種因緣】
#葉郎電影徵信社 #舊文更新重貼 #遲到的學測解題
1.達文西密碼的 A. Pope 也有份: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純潔無瑕的修女多麼愉悅!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忘卻了紅塵,也被那塵世忘卻。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無瑕心靈裡的永世陽光!
Each praye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ed;
祈福每每如願,俗念每每淡忘。
「王牌冤家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的英文片名來自著名的英詩〈Eloisa to Abelard〉,描寫法國神學家阿伯拉與他的學生哀綠綺思的愛情故事。台灣的中文片名,則來自企劃人員被天外隕石砸到的難解靈感。
這首詩的作者 Alexander Pope 正好是電影《Da Vinci Code 達文西密碼》中一道解碼的關鍵線索 A. Pope。不過電影和其根據的原著小說中的描述不盡然正確:Alexander Pope 並沒有出席牛頓的葬禮,而是寫了多年後才設立的紀念碑上頭的墓誌銘。
2. 差點不會變成電影:
電影的靈感來自於導演 Michel Gondry 的好朋友、著名的法國觀念藝術家 Pierre Bismuth。
Bismuth 有一次聽到一名女性友人抱怨她的男友,於是問她說:如果有機會的話,你願不願意將他從自己的記憶中抹除掉?她則點頭說願意。稍後 Pierre Bismuth 原本打算把這次對話變成一個觀念藝術行動,寄發卡片給A,告訴他說你的好朋友B把關於你的記憶抹掉了。但 Michel Gondry 說服 Pierre Bismuth 說這個點子更適合寫成電影劇本,並且讓 Bismuth 在電影中掛名為"story by"。
導演 Michel Gondry 以及真正動筆把點子寫成劇本的 Charlie Kaufman 工作到一半,突然看到 Christopher Nolan 的新片《Memento 記憶拼圖》。兩人隨即心灰意冷,準備放棄這個案子。理由是這兩個故事基本上都是失去記憶的人在交錯的時間線中拼湊真相的過程,本質上太過接近。
最後是製片親自督軍,說服他們倆至少把劇本弄完。
3. 連諧仿本片都會得獎:
這個點子之好,好到連諧仿這個故事線的作品都能得獎。2007年12月6日《The Simpsons 辛普森家庭》第19季播出一集名為《Eternal Moonshine of the Simpson Mind》的節目,描繪 Homer 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睡在雪地裡,完全不記得過去24小時發生什麼事情,然後花一整集的時間去追溯他為何被抹掉24小時記憶,以及他的家人到底為什麼一夜人間蒸發。這個綜合了《王牌冤家》和《記憶拼圖》的故事線,不僅被評為整個19季最好的一集,更讓《辛普森家庭》為此再度拿下一座艾美獎最佳動畫節目獎。
4.我們差一點看到 Nicolas Cage 和 Björk 的組合:
Nicolas Cage 原本是導演 Michel Gondry 心目中的男主角第一人選。但 Cage 的檔期正被他日後的代表作《Leaving Las Vegas 遠離賭城》給緊緊佔據,不得不放棄該案。
Jim Carrey 最後出線的理由是他是一個不想成為好萊塢巨星的人,那個對於自己的存在感到非常不安的特質正好是導演需要的東西。為了用攝影機捕捉到 Jim Carrey 本人焦慮不安的真實性格,而非那些經過表演直覺帶領的角色演出,導演 Michel Gondry 經常偷偷讓攝影機開機,拍下完全沒有警戒心狀態下的 Jim Carrey。
冰島歌手 Björk 則是導演 Michel Gondry 原本心目中的女主角第一人選。兩人已經在音樂錄影帶《Human Behaviour》中合作過,已經有一定默契。不過 Björk 讀過劇本之後決定婉拒,因為她擔心沒有太多表演經驗的自己會因為這個情節而使個人情緒受到影響。畢竟幾年前 Lars Von Trier 的《Dancing in the Dark 在黑暗中漫舞》已經對 Björk 造成了非常大的陰影。
Kate Winslet 最後出線的理由是她比任何來試鏡的大明星都更敢於提出自己的意見,甚至是對這個劇本的批評。她說整個故事線太過重複,並認為應該更放大膽去描繪角色的陰暗面。導演 Michel Gondry 對於她的意見非常驚豔,甚至去威脅片廠說如果最後不是 Kate Winslet 演女主角的話,他也要退出劇組。
5. 如夢似幻的場景不在劇本裡:
因為導演 Michel Gondry 刻意引導兩位主角放開心胸聊自己的感情經驗,電影的成品含有大量來自即興演出的對白。而整部電影中最美的一幕更是完全不在劇本裡的因緣巧合。
電影中由 Kirsten Dunst 飾演的忘情診所員工說出「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無瑕心靈裡的永世陽光」這段破題的美麗詩句,接著畫面便轉向夜半時分紐約街頭的這場馬戲團遊行,男女主角 Jim Carrey 和 Kate Winslet 擠在人群中觀看大象遊行隊伍。
然後,Kate Winslet 突然消失在人群中。
這夢幻的一幕不只是不再 Charlie Kaufman 原來的劇本中,更是連拍攝日程表中都沒有的行程。
劇組正在紐約曼哈頓拍攝的某一天下午,有人發現著名的玲玲馬戲團 (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 正好當天深夜要遊行到麥迪遜花園廣場。導演 Michel Gondry 聽到消息,第一個反應就是叫大家趕快打包器材準備出發。幾個小時後,Jim Carrey 和Kate Winslet 就已經在大象之間即興演出了。
有趣的是最後一個畫面,導演 Michel Gondry 特別私下指示 Kate Winslet 偷偷離開現場,攝影機拍下了 Jim Carrey 驚慌地在人群中找 Kate Winslet 的真實反應,事實上他還大喊了一聲 "Kate!"。
雖然突如其來闖入遊行群眾拍攝出現了許多意外 (比如現場民眾一直大喊 Jim Carrey 的名字),但這一幕彌足珍貴,導演 Michel Gondry 一直認為這是整部電影裡他最喜歡的段落。
6. 馬戲團遊行已經成為記憶:
有百年歷史的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幾年前宣布永久停業。電影中這場夢幻泡影一般的超現實遊行,如今真的成為夢幻泡影了。
這場超級不真實的夢幻馬戲團遊行每年都會在紐約舉行,是已經持續了三十幾年的夜間嘉年華傳統。
成立於1871年的玲玲馬戲團與紐約大蘋果馬戲團、太陽馬戲團合稱世界三大馬戲團。 鼎鼎大名的暹羅雙胞胎曾是馬戲團的臺柱。玲玲馬戲團每年到紐約做例行演出的時候,都會大張旗鼓地以遊行的方式搬進演出的劇場。遊行隊伍中最惹人注目的永遠是盛裝打扮的大象們,所以這場年度遊行還被紐約人稱作「Elephant Walk 大象遊行」。
昔日動物表演的風尚如今已成為罪惡,玲玲馬戲團因為違反日益嚴格的動物保護法令而先後多次被罰款。 也一度順應時勢宣布停止動物表演,但來得太晚的做法已經無法阻止票房急遽下滑,終究走向永久停業。
值得一提的插曲是當年順應動保趨勢的變革,當時還引來日後的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酸言酸語嘲弄,說馬戲團想降低成本就不要拿什麼動保之類的說法來唬弄,並揚言沒有動物就拒看馬戲團。
時代的巨輪終究不可能隻身抵擋,隨著馬戲團的停業,每個紐約人的夢幻遊行記憶也將一點一點消逝、淡忘在空氣中,就好像從來沒有來過一樣。
直到有一天他們在好幾年沒穿的外套中發現了忘情診所的過期約診單......
-------------------------------------------
到 #myVideo收 看這部影迷推崇的愛情神作!
《王牌冤家》線上看:https://pse.is/3aku9q
賭 石 小說 線上 看 在 藍莓媽咪【日文繪本親子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感謝洪仲清醫生引用我的推薦序,這本真的是每個爸媽的暑期必讀書單!!!!
現在,我們的女兒只在乎她們的手機,在乎被按「讚」的次數,更勝於我們。
或者說,已經勝於任何事物。
當我得知肚中的寶寶是個「女孩兒」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經開始夢想,不久的將來要如何和她分享各種大小事,特別是我自己在青少年時期,如何歷經了千辛萬苦才明白「閨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想你們應該也有相同的感受。
我告訴自己,要為了女兒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我的女兒將因著我無條件的愛、強烈的信念和我教給她的經驗,成長為一位有自信、有能力又善良的女性。我敢打賭,你也曾這麼告訴過自己。
然而如今,我們卻倍感無助,因為我們似乎失去了協助她們的能力。
社群媒體和家中各式各樣只要能連上網路的裝置,似乎奪走了我們的能力。
數據顯示,台灣六成以上青少年每天機不離手。
數據顯示,台灣近四成青少年每天使用手機超過3小時。
數據顯示,台灣近七成青少女最恐懼的事就是手機沒電!
網路讓女兒和世界連上了線,
你卻覺得和她「斷線」了嗎?
她每天忙著和朋友同學傳訊,
卻和你無話可聊嗎?
你對網路的看法,會決定她的未來與價值。
當你極力避免她往外追求網路世界,
怕她跟陌生網友出去、被她被同儕欺負傷害,
你一定要看得比她更清楚,她只是在追求一樣東西:「認同感」。
爸爸媽媽,請一定要用對方法帶領她,
讓她的自我認同可以順利內化,
成功蛻變為一個懂得自信、自愛的新時代女性。
取自《爸媽必讀!青春期女孩的網路安全界線》
……………………………………………………………..
各位朋友,晚安:
「這本原文不到兩百頁的小書,一上市就在美國亞馬遜書店的電子書書區一飛沖天,登上青少年教養類別的第一名寶座。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是適合像我這樣,家有傻白甜女兒的家長看,仔細翻閱後,發現此書也非常適合正與兒子的手機拔河的父母們!」-藍莓媽咪許婷婷
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我有些激動。我常跟家長們相處,手機網路所帶來的困境,從我十幾年前開始講3C議題到現在,正持續蔓延擴大。
青少女的網路安全我相當重視,因為我碰過幾個在網路上交男朋友的孩子。孩子們講起話來像大人,但心思很單純,想要被接納認可,想要談戀愛,如同戲劇小說那樣浪漫。
結果,我認識的某個孩子,就遭遇性侵了!
我猜,這只是被我知道的其中一個例子,其他被性侵的孩子不見得願意告訴我。我會在星期五晚上9點半辦這本書的贈書直播,歡迎大家參與。
這本書不是只講網路安全,作者的關注回到了根本:節制手機與網路的使用之後,我們又能怎麼跟孩子互動?
我後天在高雄的活動,我也希望拿這本書跟聽眾分享。很期待跟高雄的朋友見面,真是好久不見了!
祝願您,在網路時代,能自信、能自愛!
……………………………………………………………..
【文/ 勞麗.沃爾克】
家庭媒體協議書【範本】
▪在準備好第二天的功課,整理好第二天的書包之前,不可以使用手機。(需要上網查詢資料撰寫報告時,則在父母的陪伴下,使用全家共用的筆電。)
▪晚上睡覺時,手機和筆電必須留在一樓充電。
▪不要分享妳朋友可能未收到邀請的活動資訊,避免製造人際糾紛。
▪謹慎選擇妳要分享的照片。
▪不要接受陌生人的好友邀請,或是在線上有任何交流。
▪確保完整的睡覺時間。週間N點前、週末N點前,不可以使用手機。
▪完整的讀書時間。專心讀書時,手機不可以出現在同一個房間。
▪家人一起不受干擾地吃飯。吃飯時,一家人要能夠真實地連結,所有人都需要放下手機和螢幕。大人也要。
▪從學校到家裡的短程移動時間不使用手機,才有足夠時間讓自己真正放鬆、冷靜下來。螢幕持續不間斷的刺激只會造成不好的效果。
…………
良好社群媒體分享規則:先想想,再分享
▪你祖母會希望看到你這樣子嗎?
▪你在真實生活中會這樣說嗎?
▪你放在網路上的資訊,即便設定「只有你自己能觀看」,也沒有保障它能維持絕對私密。在網路上,沒有真正私人的空間。沒有!
▪這則新聞是真的嗎?這有益嗎?這是良善的內容嗎?
▪不要在情緒高漲(不論是好是壞)的時候,分享任何貼文。
▪你分享的是關於你自己的事情嗎?如果不是,你有資格替別人分享嗎?
.
以上文字取自
爸媽必讀!青春期女孩的網路安全界線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273
三采文化Suncolor
.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賭 石 小說 線上 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破解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為什麼會害怕被討厭?」
在我們的生活裡,你明明可能很「賭藍」某一個主管,覺得他的點子有夠爛,或者是有同事常常拿你開玩笑。
可是你就是不敢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你真正的想法;因為你很害怕說出來之後,會被討厭、會被排擠。
這樣的恐懼呢,讓你情願繼續忍受爛的關係,也不要去面對那種被冷落的痛苦。你很矛盾,甚至於懷疑自己是不是很沒有用。
其實呢,你會有這樣的害怕,並不奇怪,也不代表你就是脆弱的、無能的。相反的呢,你害怕的是一種很根深蒂固的原始本能。
因為從人類的演化角度來看,在過去的舊社會裡,人如果離群索居,那麼他會有很高的機率,在遇到野獸的攻擊,或者是受傷、生病的時候;因為沒人有幫忙防守、照料,就直接死亡,活不下去。
因此呢,人類的社會向來強調大家必須團結、分工合作。這樣子才是對於個人,和群體最有利的事。所以經過幾萬年的演化,這樣的觀念,也就內化成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也就是說喔,人早就把比如說像「受歡迎」啊、「被接納」啊,這樣的概念,跟「生存」畫上了等號。所以「害怕被討厭」,更直接的說,其實它的背後是「害怕死亡」。
為了消除我們對死亡的恐懼,避免被孤立、被淹沒,人們呢很需要感覺自己是「合群的」啊、「正常的」啊。
而這樣子感覺「正常」,再擴大一點講,不只是關係上、精神上,甚至於還包含身體上,對於那種可能是細菌,和疾病的排拒感。
我在這邊講一個美國總統川普的故事喔。他有一個不是太好的習慣,他會眨低女性、嘲笑身障人士;在競選的時候,他經常用「噁心」這樣的字眼,來辱罵他的競爭對手。
有一次啊,川普在主要的競爭對手希拉蕊,跟她一起電視辯論會上,而希拉蕊遲了幾秒鐘才回到台上。主持人自然就關心一下希拉蕊,這時候她就解釋自己是去上廁所了。
而沒想到,川普知道這件事之後,居然說什麼你知道嗎?他說:「我知道她去哪裡了,噁心死了!這些我連提都不想提。」
說完之後,皺皺鼻子還撇嘴,露出一副很輕蔑的表情。他連「廁所」這二個字,都不想說出口。可是我很想知道的是,啊川普你是不會上廁所、不會撇條膩?
我想邀請你想一想喔,如果你身旁有像川普,這樣的朋友或家人,每天都對你露出這種「嫌惡」的表情,你能夠忍受幾次?你的日子還能繼續過下去嗎?
雖然川普他沒有禮貌,這是他個人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是正常人,看到這種「嫌惡」的表情,都會很不舒服的。
正因為人類有「需要自己是正常」這樣的求生本能,於是呢,讓我們的認知系統,發展出一種很特殊的偵察能力。
就是啊,我們對他人「厭惡、嫌惡」這樣的表情非常、非常的敏感;而且呢,這樣的反應直接又強烈。
還會針對那些被群眾認定是「嫌惡的人」,他們剛剛吃過的、喝過的、碰過的東西,我們會自然的避開。我們下意識的會覺得,在那些嫌惡的人身上,可能會有可怕的細菌跟病毒。
而偏偏細菌感染,在人類的歷史裡,也的確造成了很大的死亡率、在短時間內帶走了很多人,因為這樣子喔,更加深了這兩者之間,我們內在的連結。
因此呢,人類對於任何有可能造成疾病啊、孤立啊、排擠啊…這樣的東西,我們都很小心,我們會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而這樣的害怕被感染的反應,也會反應在「種族歧視」上面。
就像是上個世紀的六零年代,美國的白人就不容許黑人,跟他們用同一間廁所,他們規定黑人要用別的廁所,通常還被放在屋外。
一直到今天喔,這種「害怕被感染」的反應,它還持續影響美國,對於「境外移民」的態度。
就像是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正好遇到敘利亞難民潮的問題,這時候如果有保守派的政客,他把移民比喻成「病毒」。
所以呢,有大批的移民進入我們自己的國家,就像是病毒侵入了身體。藉此暗示這個國家的文化,會因此受到毀壞、我們的價值觀會崩解;那麼選民就有很高的機率,會反對移民、排拒新的文化。
而這些政客,之所以會故意的把「移民」跟「病毒」畫上等號;就是因為他們知道,演化會讓我們在下意識裡,去迴避這些疾病,去避免掉任何會帶來麻煩的事情。藉此呢,把「反移民」的政治信念擴散出去。
就有心理學家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並且做了實驗,來證明這個推論是真的。
在2009年的秋天,當時呢H1N1的流感病毒大爆發,各國的政府都鼓勵民眾,去接種流感病毒的疫苗。而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巴吉博士,就在耶魯大學做了一個實驗。
他先發送了一些傳單,在傳單上面,說明了接種疫苗的重要性,接下來提醒受試者,目前流感病毒正在肆虐。
接著呢,他讓受試者去填寫問卷,而問卷上面的問題,就是訪問受試者,對於這些移民的態度。等到問卷完成之後,實驗人員再問這些受試者,他們有沒有打過流感的疫苗。
結果呢,研究人員就發現,沒有接種過疫苗的人,他們被流感病毒,感染的風險會比較大。所以呢,他們對於移民的態度,也就比較負面;他們比較不願意接受這些新移民。
而打過疫苗的人,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比較安全;因此呢,對於移民的態度比較正面,也就是對於移民的接受度比較高。
聽到這裡,如果你覺得喔光靠一個實驗,就下定論有一點武斷,不能說服你。那麼我要告訴你,同樣的想法,約翰.巴吉博士他也想到了。
所以呢,他的研究團隊,又做了後續的實驗。他們比照前一個實驗的方法,他們提醒所有的研究對象,現在是流感季節。
但是這一次,他們特別強調多洗手,或者是呢,使用酒精消毒雙手;像是乾洗手這些東西,都能夠有效的去預防流感。
接著呢,他把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有一組呢,提供給他們手部的消毒液,而另外一組沒有提供這個東西。最後呢,他們再把針對「移民態度」的問卷,發給這兩組做答。
這次呢,實驗的結果發現喔,在疾病威脅的操弄之後,消毒過雙手的人;他們對於「境外移民」的態度,就會比較包容,比較有正面的想法。
但是那些沒有消毒過雙手的人,在他們填寫完問卷之後;他們的態度會普遍比較負面,也就是不接受新移民的態度。
而這樣的結果,又再一次的顯示,人類最主要的演化結果,就是我們對於「求生」和「人身安全」有很大的需要。讓我們會被習慣和恐懼牽著走,而沒有辦法進行理性的思考跟判斷。
在這麼多年,實際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我看過太多辛苦的關係之所以無解,被卡得死死的;就是被這種「生存的恐懼」操弄。
所以不管一段關係,為你帶來多大的痛苦,不管過程有多麼的折磨;都因為我們太害怕被孤立,而只能選擇停留在原地。
到最後只能到一些「靠北系列」的社團,「靠北老公」、「靠北老闆」、「靠北老婆」…;繼續抱怨之後,然後留在爛關係裡,不斷的輪迴、相互的消耗,至死方休。
在這種讓人無奈的關係裡,還有一種人,讓我感覺到特別的心疼,就是那些受到慣老闆啊、渣情人啊,或者是情緒勒索的家人,嚴重傷害,因此在心裡留下傷痕的你。
這些人不知不覺的害怕認識新的朋友,他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畏縮。因為對於這樣的朋友來說,過去的經驗都在告訴他,我只要多認識一個人,就等於多增加一份傷害的風險。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人儘管很無助,但是還是有跟人連結的需要;因此呢,在沒有辦法拓展新關係的情況底下,他只好更加依賴「爛關係」。
他更離不開,他把自己扭曲得更徹底,因為這樣子,他才能夠繼續留在爛關係裡。因為你可能會很害怕,貿然的斷捨離這些關係,自己會變成那些被排斥的「細菌」或「病毒」。
但我們從約翰.巴吉博士的實驗裡,你會發現,只要有施打疫苗,或者是使用手部的消毒劑;這會讓人相信感染的機率是降低的,它就足以讓你產生安全感,不再受演化結果的本能操控。
同樣的在人際關係裡,如果你也能夠有好的信念和好的做法,來保護自己;
這就像是打了疫苗,或者是使用乾洗手一樣。
你會因為建立了人際的防護罩,你不怕受傷、你不怕被感染,而真的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你會更有自信,不害怕失去任何人;或者是,因為害怕被拒絕而遭到孤立,讓自己勉強在爛關係裡。
更重要的是喔,你也會更有勇氣去交新的朋友,因為你知道怎麼樣「保護你自己」。其實說到這裡,應該害怕被孤立的,不是受害人,而是加害人,不是嗎?
所以囉,如果你想要活得更有自信、輕爽、開放,我們近期推出由嘉玲老師,帶來的「人際斷捨離」這一門線上課。
這一門課程,會讓你學會怎麼樣讓自己,在那些電光火石的互動情境裡,去做出正確的理解跟應對;不再讓人際之間的情緒傷害,在同一個傷口反覆灑鹽。
「人際斷捨離」會透過具體的步驟、系統性的引導,讓你不只是「知道」斷捨離的觀念,而是能夠「做到」斷捨離的行為。
不過我要提醒一下喔,這門課的含金量超級高,所以呢,你千萬別覺得自己聽了一遍,就能夠像武俠小說裡,那些吃了大還丹的主角一樣,瞬間灌入嘉玲老師十多年的功力。
在你練功的初期,你會先對於「害怕被討厭」這樣的深層的恐懼,開始免疫。你會相信,自己有條件贏得對的人,有效的幫助自己敞開心胸,去認識更多的朋友。
而假使你在開始練功之後,你發現自己的身旁,真的有這樣的「爛關係」,你也不要太擔心。
因爲課程會教你,怎麼樣蹲馬步,一天一點、一天一步的,為你去建立起心靈的防護罩。讓你沒有後遺症的,去遠離這些爛關係;最後勇敢的活出你自己。
在人際關係裡,真正的安全感,並不是要依賴他人,要人罩你、保護你。一勞永逸的方法,是讓你自己能夠擁有內在的資源,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
讓自己可以偵測到,身旁是否還存在這樣的「爛關係」,並且啟動自我的防護罩,保留自己珍貴的時間跟精力,跟「對的人」相處。
如此一來啊,你渴望的幸福跟平靜,也才會真正的走進你的生命裡。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分享的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或許真正的活出你自己、長出自己的力量,可以從學習開始。
歡迎你的加入,詳細的線上課程的內容,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成長、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RzSdVMgl6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