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演講- 6 點希望我大學就知道的事 & 3 次人生低潮落魄時期故事
我 11 月 10 日受邀在台大校慶、化學系系慶時演講分享,為了這次公開演講,我要和公司申請,法務、政策、公關部門審核同意後才可以公開演講,考慮到活動在我回台灣的不到 12 小時的隔天,以及許久沒有演講,我一度想打退堂鼓。 但後來想著要回饋母校、母系,以及分享經驗給有興趣的朋友、學弟妹、粉絲們,我還是咬著牙,在過去一個月工作很忙之餘,做文件提交申請、以及寫稿、做投影片、練習演講。以下是是我昨天的演講稿,分享給不能到現場的朋友。
謝謝系主任,徐丞志老師的邀請,系辦許小姐的協調聯繫。今天很榮幸可以參與台大及化學系 90週年的慶祝活動,我是 2008 年 80 週年時學士畢業的! 今天想要從我大學及畢業後這 10 年來的經驗來和大家分享6 點希望我大學就知道的事,以及我 3 次人生低潮落魄的時期故事。
我 2008 年台大化學學士畢業後當兵,2009 年到台大環工所當助理準備出國申請,2010年來美國 Lehigh 念環境科學碩士,後來先在美國 Virginia 新創公司 Hook Mobile 當軟體工程師,2015 年到美國最大的太陽能公司 SolarCity 擔任軟體工程師, 2016 年電動汽車公司 Tesla 併購 SolarCity,所以我有大概 3 個月在 Tesla。 我在 2017 年一月以後是 Facebook 的軟體工程師。 我也是部落格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的作者,部落格中分享我轉換跑道成為軟體工程師的心路歷程、在矽谷的所見所聞、以及自我學習成長的筆記。
那今天最重要的主題,希望我大學就知道的事:
第一:希望我那時候就知道 Bitcoin 比特幣...這樣我早些研究, 2009、2010 年有在一個比特幣不到一美元或是很低的時候有買,可能現在就退休了。 哈,這是個玩笑話。我想主要的建議是是要對新趨勢保持開放接受的態度,說不定你可能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這個世界,很多時候 “早” 就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第二:我在大學的時候除了學校的科目,並沒有多培養我的知識廣度,如果可以的話,我會想要多讀書,在本科之外培養各種不同的領域的知識,了解自我性向並確認人生方向,這樣我可能更早就會開始學習程式,也不需要半路出家了。
第三:多參與實習,接觸業界, 這可能是我最最希望我有早點做的事,在大一開始的每個寒暑假,到業界實習,從業界的工作來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累積的職業。我在華府綠色和平組織實習的時候確定了我不想要在 NGO 非政府組織工作做像是遊說法案的工作, 我在農業圖書館的時候確定了我不想在政府部門工作,依靠不確定的年度的預算來工作。 我確認我想在民間企業、快速有效率的知道自己能力,如果我的目標改變,我可以隨時調整。而每次實習工作,都幫助我了解到我內心真正的喜好。
第四:我自己是半路出家,我也了解到許多大學畢業生沒有做主修科系的工作, 化學系也不例外,我知道許多朋友,到現在也不是做純化學研究工作。 其實這沒有什麼關係, 我們應該保持開闊的心態,在這個時代找尋可以把你的技能及優勢發揮的職業。
第五: 跨界的合作及新應用是一直在發生的,我知道像現在科技業一直在顛覆許多傳統產業,如果你有新思維,找到好的切入點,我相信有許多藍海領域可以發揮。 當然,請不要誤會我,如果你已經在一個領域有熱情,想要一直專研也是很值得鼓勵的, 像徐丞志老師被Analytical Scientist 評選為 Top 40 Under 40 的分析化學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條條大路通羅馬,在一個領域深耕,或者找尋新領域探索,你的人生不論怎麼樣都可以成功, 一切就是看你的選擇、以及你如何付出。
最後: 提升自己的技能, 常常需要永續學習,我認為最重要的能力是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在大學的時候,我們應該多理解及精通學習如何學習, 在線課程 Coursera 上就有一門 Learning How to Learn 的課,大家有空可以去學習這門課。當你的學習能力很好的時候,不管是要專研技術,或是學習新知識都會容易很多。
再來,我想和大家分享我 3 次人生的低潮落魄時期:
第一次落魄是我大學時期,我從小在班上或是學校都是名列前茅, 到高中也不例外,我高中考大學時不知道我真的想做什麼? 我填志願基本上就是從電機、物理、資工填下來,化學系好像是我第 6 個志願,進入化學系發現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許多同學是奧林匹亞競賽獎牌得主,或是高中就把一些大一大二的課都唸過了, 我和班上前半段的大神們差距大到真是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當然我大一的成績還可以,排名在全系第9 名,主要是很多科目都是像高中一樣。 大二開始比較專業的科目一開始,我的成績就一落千丈,掉到後段 50幾名, 因為有一些轉系生進入化學系,所以總體的學生人數增加到快 70人,大三大四成績稍為好一點,但是其實很多都是靠非本科系的學科來拉成績。
因為我在化學系的本科目中找不到熱情,我大學時代嘗試轉系牙醫系,轉系考試取6名,我考第五名,但是因為我大一的物理化學微積分平均只有 79.69, 不到 80分,牙醫系也不讓我四捨五入,所以還是沒有轉系成功,打擊超大!
我對商管、財經、歷史都有嘗試,但並沒有真的找到我有熱情的領域。那時我常常心灰意冷,覺得我真的唸不下去,我有考慮休學重考,又或者是轉到一些可能大家都在轉出的系,想說比較好過。 好在我那時的女朋友,現在的老婆,極力阻止我,不然我應該就不會在這裡了。 雖然最後我沒有轉系或離開,但是我很多化學系的本科相關的科目都只是 60 幾分低空飛過,我的大學最後是在主修課很弱,通識及外系課程拉抬成績下勉強畢業的。
第二次落魄是出國讀書時期,因為我找不到特別有熱情的科目,但是我想要出國,當兵後我思考到我對環保領域一直有關注,於是我準備出國的方向是環境科學及環境工程方面。 很幸運我有申請上幾間學校, 2010 年我出國讀書, 原本以為會順利一些。我必須要說,美國的學校的讀書壓力比台灣時候大多了, 我從開學第一週的週末就開始要寫作業,讀書準備期中考,一次期中考的進度我覺得是快要在大學一學期的份量。 同時我為了賺學費,當中文助教,一週需要花 20 小時備課、教中文、及改作業,那時候的壓力真的是無比巨大!
我碩士論文的研究題目自然界水體中的汞的揮發模型,是在實驗室做模擬,2012 年畢業前沒有找到工作,當時我有許多同學畢業前都找好工作了, 我從 5 月畢業,一直到 9 月,投了 800 多封履歷,但是一個工作都沒有得到 (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面試技巧及心得,如何有條理的說服面試官?)。 我找工作時全美 50 州,只要有看起來有機會我可以符合條件的我都投,我連像是美屬薩摩亞島,這個我都不知道在哪裡的工作我都有申請,但我只有一些電話面試機會,但是都被拒絕沒有得到工作。
不得已,我只好先從無薪實習開始做,我先在華府綠色和平組織做實習做近 3 個月實習,後來在美國農業圖書館參加活動,認識了那時候的台灣人館長劉耀經博士,得到了無薪實習的機會(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感謝在美國遇到的貴人- 劉耀經館長、 Terry、Kirk)。那個時候真的算是我人生的最低潮的時候吧,畢竟我也己經畢業了好幾個月,燒了很多錢,但是都沒有找到任何工作 。我的女朋友那時候和我在馬里蘭和另外 2 個學生合租一個 3 個房間的公寓,我們每天都壓力很大的在吵架,但是因為住的地方很小,吵完也都還是在同一個空間,真的很痛苦。
因為在農業圖書館實習要處理資料,我開始學習程式,越學之後覺得很有趣,於是我投入幾乎是所有的有空時間來學習,在學習了大概 5 個月之後,我得到我第一份軟體工程師實習生的機會,工作是在 Virginia 的一家新創公司,雖然公司距離我住的地方有40 英里,大概 65 公里,但是我很珍惜這個機會,每天來回花 2 個多小時開車通勤。 過了 3 個月,我被以正職雇用,正式轉職軟體工程師。 我這個階段的落魄才稍稍緩解。
第三次落魄是到矽谷從新開始:
我當了新創公司的軟體工程師 1 年8 個月後,我說服我太太一起辭掉那時候感覺都穩定的工作, 到矽谷從零開始。那時後聽到我們決定的朋友們都不可置信,想說你這傢伙才剛開始做軟體工程師不到兩年,一下就又頭腦發熱的要去矽谷和別人競爭,我的老婆也覺得我第一個公司 CEO CTO 都很喜歡我,當初給我這個半路出家不太會寫程式的小子機會, 結果我就要離開了,會不會很沒有道義。 但我知道我覺得我的學習曲線及速度遲緩了下來,我想要趁年輕多學習,加上我想要挑戰自我,所以我說服了她和我一起從生活終於勉強收支平衡的狀態,再度變成 0 收入的形況。
因為我覺得我程式的底子還是不好,考慮到我不想再花 2 年上一個碩士,於是我上了一個 3 個月的程式密集班(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Coding bootcamp 程式語言密集班- 從不會寫程式到3個月被矽谷科技公司雇用的終南捷徑?),那時候我們找到舊金山一個 Airbnb, 一間房子裡有 4 個房間,住了 9 個人,3隻狗,我們的房間比我們馬里蘭的公寓房間還要小的多,一個房間裡放一張床和一個小桌子就沒了,但租金卻貴得多,每天我一早 8 點出門上課,到晚上 9點或 10 點回家, 一週 6 天連續 3 個月都是如此, 而我的老婆, 那時候白天找工作,有時也探索舊金山, 我們的日子忙碌,但因為在一個新的城市,以及我在學習,有新鮮感讓我們生活不至於太苦悶。
我上完課後,像是我研究所畢業的情況一樣。許多同學 2 週到一個月都找到工作了, 我卻一直被面試公司拒絕。 為了省錢,我們搬了好多次家, 2015年全年我們搬了 8 次家。全舊金山灣區東南西北我們住過好多地方,最短的只住一天,長的也才一個多月,我們那時提著兩大行李箱,四處流浪,總希望在下一個住的地方就可以找到工作安定下來。好在,我大概在上完課後 4 個月找到工作了,我得到在美國最大的太陽能公司 SolarCity 的軟體工程師職位。 我們終於可以租一個公寓而不用一直換住處了。
在矽谷,全世界的人才都在這裡競爭,人多,機會也多,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及新創公司,你可以叫出名字的,許多總部都在矽谷,像是 Facebook、Apple、Netflix、 Google、Uber、 Airbnb。Amazon、Microsoft 總部在西雅圖,但在矽谷的辦公室也是越來越大。
我也是在矽谷認識那時候在史丹佛大學當博士後研究員的徐丞志老師,其實很有趣,我發現到現在,我的許多朋友們如果在美國的,大部分最後也都到了矽谷,這裡的景氣真的是很好,工作機會的數量很多,許多公司鼓勵創新、不介意非本科、或是失敗的精神,讓我在這裡也可以有容身之地。
我的化學成績不夠好,很勉強才從台大畢業,在矽谷,我的學經歷真是太不值得一提,我的許多朋友同事都是名校 CS (電腦科學)畢業生,血統純正(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你有 Impostor syndrome (冒名頂替症候群) 嗎?)。
為什麼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我看起來很不順利的人生故事?其實就是因為我是一個普通人,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很多壓力很大的時候,懷疑自我的時候, 許多人不理解的時候。為了當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我付出了無數個夜晚週末加強自我, 希望我和其他人的差距可以慢慢縮小。大家可能都只會當下看到風光的表面,但是背後無數的艱辛真的是沒有親身體驗無法完全了解。
當然在座的學弟妹,你們的人生才要開始,希望我的大學總結及人生故事可以對妳們未來的選擇有一點啟發, 遇到困難知道這是人生的常態,大家都是辛苦默默的熬過來的。 軟體業有一句話說 You are suppose to struggled 你本來就該為工作掙扎, Anything worth doing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一切值得做的事情都是困難的 !
我個人最喜歡的兩句話是
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t, you're right. 不論你認為你能、或是不能做到一件事,你都是正確的
If someone else has done it then you can do it too. If no one has then you can be the first! 如果有人做過了, 你也可以做到。如果沒有人做過,你可以是第一個做到的!
有些時候我們會妄自菲薄,被別人懷疑,但是當你做了研究,做了足夠的功課,你必須要對自己有自信,堅持自己的選擇。畢竟,這是你的人生, 而你精彩的下一章節,就是從今天的決定及改變開始。
我是 Brian, 2008 年台大化學系學士畢業生,Facebook 軟體工程師,及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部落格作者,謝謝大家今天來聽我演講。
https://brianhsublog.blogspot.com/2018/11/WhatIwishIhadknownwhenIwasacollegestudent.html
「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心得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心得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心得 在 資策會創新學習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心得 在 資料創新應用競賽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心得 在 open data競賽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PTT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心得 在 open data競賽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PTT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心得 在 資料創新應用 的評價
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心得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醫療健康區塊鏈黑客松第三名🎊🎊
NTU Students Win Third Place in Health Blockchain Hackathon 2018
恭喜 工商管理學系三位同學:企業管理組大四艾永芮同學及企業管理組大三呂宛樺同學、侯冠名同學,在工管系余峻瑜老師的指導下,參加<2018醫療健康區塊鏈黑客松>比賽,以「醫療數據交易暨看護媒合平台」為研究主題,於20組隊伍中脫穎而出,優異表現榮獲第三名榮耀。
以下為艾永芮同學的參賽心得分享。
獲獎心得分享工管系 艾永芮
四月十四日星期六,我和隊友們都起了個大早,準備參與「醫療健康區塊鏈黑客松」比賽,迎接一個充實又特別的週末體驗。
之所以會報名此次比賽,主要是因為本學期修習余峻瑜老師的管理專題課程,專題的主軸正是「遠距醫療照護」,而在課程中老師也教導我們「設計思考」、「服務創新」等概念,引導我們結合最新科技發展,發想創新的醫療照護服務模式。因此,在得知比賽資訊時,老師非常鼓勵我們參與活動,希望能藉著這難得的機會,讓我們了解近期非常熱門的「區塊鏈」技術可以如何應用於醫療照護領域,也能實際練習「腦力激盪」,嘗試發掘價值不凡的商業模式。
一開始我和隊友們對於比賽感到相當緊張,雖然在專題課程中已接觸不少醫療產業資訊,但面對如此高階而新穎的區塊鏈科技,我們仍可謂是「門外漢」,難以完全了解其中複雜的技術結構。不過,透過賽前的資訊蒐集,加上賽程中兩場講座的啟發,我們絞盡腦汁,終於覓得方向,以「醫療數據交易暨看護媒合平台」作為研究主題。
賽程中令我們獲益良多的兩場講座,分別由微軟、數金科技(DTCO)兩家公司講授。微軟不僅說明了該公司目前提供的區塊鏈平台服務,也分享了區塊鏈於金融、航空、海運、旅遊、製藥等產業的國際應用實例;而DTCO則針對健康醫療產業,講解區塊鏈應用的可能性,以及區塊鏈相較於現行系統,如何提升醫療健康產業的營運效率。因此,我們理解到在此次的參賽報告中,必須掌握區塊鏈「去中間化」的特性,將醫療照護產業中效率不足、程序繁複的環節化繁為簡,才能充分發揮區塊鏈的精髓。
時間來到四月十五日上午,我們把握成果發表前的片刻,反覆練習著簡報內容並調整報告細節。非常幸運地,輪到我們上台報告時,由呂宛樺學妹主講的簡報進行得十分順利,Q&A時間即得到評審們正面的評價,最終也獲得了我們最初不敢多想的第三名獎項。
在整體比賽流程中,我認為最寶貴的收穫在於,透過聆聽業界及各方專業人士的分享,以及觀摩由執業醫藥人員、新創公司或不同背景大專學生組成的團隊報告,我們汲取了充沛的養分,了解未來可由哪些角度切入、進一步檢視及發展我們的研究內容。同時,我們也體悟到,即便眼前面對艱困的挑戰,勇於嘗試、把握機會展現自我,也許就能獲得意外的成果。
非常感謝主辦單位:臺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DTCO數金科技有限公司、衛生福利部,以及協辦單位:中華資料採礦協會、中華市場研究協會,提供機會與實作平台,讓在校學生有機會將課堂所學商管知識,實際運用於醫療產業創意創新。同時也十分感謝余峻瑜老師的鼓勵與指導,呂宛樺、侯冠名兩位隊友的齊心合作,以及專題夥伴們的大力支持。期許未來有機會深入拓展此次的比賽成果,以管理知識為醫療照護產業創新盡微薄之力。
以下為參賽簡介:
【比賽名稱】醫療健康區塊鏈黑客松
【獲獎名次】第三名
【團隊名稱】1105第二分隊
【指導老師】台灣大學 工商管理學系 余峻瑜 老師
【團隊成員】台灣大學 工商管理學系 企管組四年級 艾永芮同學、企管組三年級 呂宛樺同學、侯冠名同學
【活動網頁】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03090925061898577047
【主辦單位】臺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DTCO數金科技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衛生福利部「運用資通訊科技以提升健康照護服務效能」計畫
【協辦單位】中華資料採礦協會、中華市場研究協會
【參賽概要】結合管理專題課程中教授的平台策略、商業模式及醫療創新個案,並透過參賽過程中由微軟、數金科技公司(DTCO)講授的精實演講課程汲取靈感,在4/14(六)、4/15(日)兩日賽程中,進行實作討論,發想區塊鏈於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新應用,並進行競賽成果發表。
照片說明:2018醫療健康區塊鏈黑客松第三名-工管系艾永芮同學、侯冠名同學及呂宛樺同學(由左至右)
#臺大 #工商管理學系 #2018醫療健康區塊鏈黑客松
===
Thre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teamed up to participate in the Health Blockchain Hackathon 2018 co-hosted by the College of Management of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and DTCO. Their project was mainly about developing a platform for medical data transactions and caregiver match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Assistant Prof. Jiun-Yu Yu, the team discussed long-distance medical care in depth along with such concepts as design thinking and service innovation to brainstorm a valuable business model based on blockchain. The team members were Yong-Rui Ai (senior), Wan-Hua Lu (junior), and Guan-Ming Hou (junior). Congratulations to them all!
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心得 在 資策會創新學習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pp創意園區協助立達軟體科技邁向上市櫃】
人工智慧是未來重要趨勢,機器人的話題也漸漸成為熱點。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發展,進入各個產業,影響經濟趨勢,如何讓人類生活得更美好是技術進步的源動力。在行動應用及物聯網國際發展趨勢中,資策會教研所積極投入國內新興行動應用服務研發及新創團隊輔導,並在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學習產業跨域躍升計畫的支持下於101年成立App創意園區,提供新創團隊育成服務,協助團隊發展創新行動應用服務;園區四大輔導內容為初期創意競賽發掘創新想法並形成新創團隊、並藉由園區實體設施、技術輔導協助團隊迅速發展產品雛型、進行市場和商模測試與驗證、及後續國際競賽、投融資和上市櫃等一條龍輔導服務。
立達軟體科技於101年為App創意園區第一梯進駐團隊之ㄧ,發展人工智慧、機器人、影像分析、巨量資料、物聯等相關自有技術,目標是提供世界級的「人工智慧機器人解決方案」,讓全世界的人們都可以從立達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發展生產、生活、交通等多面向創新產品服務。立達於進駐APP創意園區期間,入圍IDEAS Show及創新中國DEMO CHINA大賽入圍決賽(共超過2000隊參賽);同時,也與其他進駐團隊(台灣樂蘭樂器)合作發展行動品質監控系統,利用iPad簡單工具,即可進行生產品質管理,使公司產品良率達99%;後續更合作發展行動ERP系統,同時也為樂蘭每年節省約150萬台幣的倉儲系統授權費用。立達由此開始奠定智慧管理應用模式基礎,於後續擴大產業服務範圍,深入晶圓、國防等應用,年收入自始穩定成長,員工也從原本兄弟2人成長至25人,資本額亦從3年前的1500萬到今年的1億元新台幣。
於2013年,創投公會將立達軟體列為台灣APP/網路產業的8家優質團隊之一,並推薦給台灣天使投資協會的投資人們,其中獲投資超過1500萬;下半年,在App創意園區及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的輔導下,開始推動櫃買中心的「創櫃板」;以開發「Robot SDK」為目標成為每一台機器人的驅動核心,並推出機器人雲端服務(Robot Cloud),透過網路技術,將機器人、APP、及雲端完美結合。只要在個人電腦安裝軟體後,個人電腦就會立刻變成機器人,就可以透過網路及紅外線控制周邊的電器。使用者使用APP透過雲端和機器人連線後,可以進行遙控,並且可以進行影像監控及語音控制。「機器人雲端服務」亦提供影像、語音、人工智慧等雲端API服務。
2014年初推出「開源機器人俱樂部」社群網站提供最新機器人新聞、技術文章及技術支援服務;網站推出5個月後,流量已躍居台灣地區機器人主題網站的第一名,邁向全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入口網站,服務機器人同好;並月榮獲104夢想搖籃募資比賽第一名,得到前往美國矽谷參訪兩週的機會;6月進入Samsung APP和IDEAS Show兩場比賽的決賽,亦同時申請進入創櫃板輔導流程。
2015年初成功開發雲端自動光學檢測 (cloud-based AOI) 設備,可應用於晶圓、IC晶片,以及其他半導體製程品質檢測;並通過審核,加入 TAIROA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和SEMI半導體協會。亦協助軍方研發的自動砲台及無人機於國防展展出;且完成第一次員工認股。
今年年中通過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之內稽內控輔導並將於今年9月通過櫃檯買賣中心之輔導流程,登上創櫃板。未來立達軟體科技未來也即將發展「OpenRI Upen Robot Intelligence」課程並預計於各大專院校辦理技術心得分享講座並期望透過大專院校優秀人才進入各領域行業,能將人工至會在各產業發揚光大。
最後,立達軟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達先生表示:「成功不在於打敗了多少人,而是在於幫助了多少人!」,希望未來一起朝上市櫃目標邁進的夥伴們,能透過工作幫助自己得到幸福,還可以透過工作的成果,幫助世界上的其他人。資策會面對輔導之創新團隊目前能有如此優異的表現,對立達軟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後的發展也樂見其成。App創意園區至今已輔導超過300新創團隊發展,協助過20家團隊於國際競賽獲獎、獲投融資超過10億資金;未來更將擴大服務範疇,提供全國創新園區、新創團隊實體及線上服務,以期全國創新創業能蓬勃發展,帶動地方經濟及產業升級發展。
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心得 在 資料創新應用 的推薦與評價
2018 資料創新應用競賽 ... 資料來源. (請詳列). 資料集提供. 機關名稱. 資料集名稱. 資料集連結 ... 二、遊客反饋:提供民眾分享到各景點的遊樂心得,. ... <看更多>
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心得 在 資料創新應用競賽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資料創新應用競賽, 台北市. 2339 likes · 123 talking about this. 資料創新應用競賽從103年開辦! 為讓民眾、新創、學生各式團隊運用資料,發展創意與實用之產品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