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 2021 9/2 :希臘國寶級作曲家、政治家 米基斯·提奧多拉基斯於今日與世長辭,享年96歲。
(Mikis Theodorakis 29 July 1925 – 2 September 2021)
提奧多拉基斯早年曾師從梅湘,創作過不少正統的嚴肅音樂作品。但是後來主要以政治活動著名。他很早就加入了希臘共產黨,軍政府獨裁時期曾被逮捕。後來曾在希臘政府任職。他最著名的音樂創作為歌曲和電影配樂,寫了一千多首歌曲和交響樂,其旋律已成為希臘音樂遺產的一部分,希臘出色的歌手們都與他合作過,2004年奧運會的主題音樂也是由他所創作的。
提奧多拉基斯的作品串接起希臘的傳統民謠、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也將希臘羅馬時代的古詩或現代詩譜入歌中,被視為是復興希臘文化的重要人物,更是希臘近代獨立運動與反戰運動中最活躍的音樂家。
提奧多拉基斯出生於希臘第五大島Chios,年幼時熱愛民謠與福音歌曲,因偶然機會中聽到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而立志成為作曲家,十七歲時便舉辦了第一次個人音樂會,不過提奧多拉基斯戲劇化的人生轉折也在此時開始,同年他即因參與希臘的獨立運動而被捕入獄,隨後逃亡至雅典,一方面接受正統的音樂訓練,另方面他則更積極投入民族獨立運動組織。一九六八年為躲避希臘法西斯政府的整肅和迫害而逃亡海外,在世界各地舉行音樂會,此舉使得Mikis和希臘民謠得以同時間在世界音樂舞臺上綻放光芒、倍受國際樂界推崇,也讓他在1974年如民族英雄般重回祖國懷抱。
1964年提奧多拉基斯為電影《希臘左巴》(Zorba the Greek)所創作的配樂,是他揚名世界的重要作品,這張以希臘現代的八絃樂器Bouzouki琴為主奏樂器,搭配手風琴、吉他和小提琴等樂器表現出提奧多拉基斯融合了希臘傳統民謠Rebetika、舞蹈音樂和酒神頌歌等音樂形式的創作,帶來充滿出歡樂快意的情緒,也藏有地中海與南歐民謠的閒適感受。專輯中以“Theme de Zorba”及“Un Peche Impardonnable”兩首樂曲開頭的一段樂章做為音樂主軸,以不同的節奏和編曲反覆穿插在其他樂曲中,層疊交替營造出迴旋反覆的情緒張力;旋律輕快的“La Danse de Zorba”則是提奧多拉基斯改編自作曲家Giorgis Koutsourelis的創作“Armenohorianos Syrtos”,這首樂曲不但成為Miki最廣為熟知的作品,也是聽眾心中代表希臘音樂的標竿之作,在不少取景於希臘的電影中皆可聽聞。
提奧多拉基斯這十幾年雖因身體狀況欠佳數度進出醫院,但高齡的他仍堅持創作,並持續對抗政治強權和壓迫(例如曾發表聲明,禁止北京奧運主辦單位使用他的音樂),這位音樂家的創作就像他終其一生為希臘民族運動奉獻的精神一樣永遠鮮明強烈,永存樂迷心中。
Greek composer Mikis Theodorakis died in Athens on 2 September 2021, at the age of 96.
Theodorakis is revered in his homeland as a folk hero, the “Voice of Greece.” Internationally, Theodorakis is also regarded as one of the best-known Greek composers of the 20th century.
In particular, his music for the film “Zorba the Greek” made him famous worldwide. In addition to numerous other film scores and stage works, Mikis Theodorakis wrote primarily chamber music, songs, cantatas, oratorios and hymn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老王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藝術代表了才藝和技術。是對美,思想和境界深層次的概括。有著無與倫比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每一件藝術品都會受到無數人的簇擁和追求。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微笑等等,都是罕見的藝術精品。與此同時,世界上也誕生過許多被人類下禁令的藝術。比如世界三大禁曲,世界十大禁片等等。都是...
貝多芬傳電影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流傳在日本校園裡的一則都市傳說。
無論哪一所小學,音樂教室的牆上必然會掛著音樂家的肖像畫,像是貝多芬、莫扎特、巴哈、蕭邦等等。說也奇怪,大多數的學校習慣將貝多芬的肖像畫放在教室最顯眼的位置。
音樂教室就像是一座音樂名人殿堂,能夠被掛在音樂教室牆上的音樂家,肯定是了不起的人物,在古典音樂的領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才行。
雖說如此,這些美其名是肖像畫的物品,其實不過是機器大量複製的印刷品,你要是湊近一些,用手指頭確認肖像畫的表面光滑的觸感,就會立刻發現那並不是真實的油畫,原來童年的我們都被騙了,或許連學校的老師也不曾發覺這個事實吧。
據說,傳說起源的那所小學確實掛了一幅真正的貝多芬肖像畫,和其它學校的劣質印刷品相較之下,這幅是貨真價實的油畫,但沒有人知道它的來歷,只知道可能是老校長捐贈給學校的收藏品,至於繪製這幅肖像畫的作者是誰,已經無從查考。
這幅畫的周邊是用木頭裱框,有著扎實的厚重感,但這幅畫作本身卻充滿著難以言喻的神秘感。在校園裡流傳著這是畫家生前的最後一幅畫,完成畫作之後不知為何,一場怪病奪去了他的生命,不過這個說法並沒有被證實。
某一天,放學後被留在學校打掃的一名女學生,她走進音樂教室如往常一般清掃她負責的區域。那間音樂教室擺了一台立體的鋼琴,書架上放著樂譜,教室的黑板上有著粉筆描繪的五線譜,一切的一切再平常也不過了,沒想到。。。。。。
就在她背對著貝多芬畫像進行清掃時,牆上突然傳出一陣笑聲,教室裡根本沒半個人,怎麼會有人的笑聲,而且帶著不懷好意的那種惡作劇的笑聲,讓人聽了背脊直發毛。
女學生回頭一看,竟然是畫像裡的貝多芬咧著嘴在狂笑,他頭上蓬鬆的亂髮還會伴隨笑聲劇烈的晃動,這畫面實在太衝擊了,怎麼可能發生,明明是平面的畫作,可畫裡頭的貝多芬彷彿是真人一般,炯炯的目光還會發出奇異的光線,往女學生的方向掃射過來。
很快地,女學生整個人昏了過去,等到她清醒的時候,人已經在醫院的急診室,焦急的家長和守在外面的老師,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一開始問女學生,她什麼也想不起來,只覺得頭很昏,在醫院打過點滴,確認身體沒什麼大礙就被帶回家中休養,因為昏倒的時候撞到了鋼琴的邊角,額頭的部位還縫上了幾針。
直到半個多月以後,女學生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她說貝多芬的眼神會發光,令她非常駭怕,伴隨一陣狂笑之後,貝多芬略顯猙獰的臉龐,突然說著她聽不懂的異國語言,因為過於驚嚇的緣故,女學生嚇到全身癱軟,想要尖叫卻叫不出聲,後來就昏倒在地,直到學校值班的老師發現為止,當然是立刻打電話送往醫院治療,這就是故事大致的經過。
難道貝多芬畫像是被什麼邪靈詛咒了嗎?
肖像畫上的貝多芬總會用堅定的表情瞪著某個方向,畫作想要呈現的其實是貝多芬專注在彈奏音樂的神情,或許是因為眼神實在太銳利的緣故,許多小學生紛紛見證他們確實曾經看見貝多芬畫像的眼睛在轉動,甚至會發出令人眩目的光線,若換成蕭邦或莫札特的畫像的話,就不會出現這種怪現象。
其實貝多芬的肖像畫眼睛會發光,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比方說可能是同學的惡作劇,像說貝多芬的眼神那麼銳利,乾脆將圖釘直接釘在貝多芬眼睛的位置,這動作比用奇異筆把貝多芬的眼睛塗黑更過分,或許是金屬的圖釘會反光的緣故,所以有了每到夜晚貝多芬眼睛會發光的恐怖聯想。
另外有個比較科學的說法是,人類本來在暗處看東西就會產生錯覺,而學生在晚自習的時候,因為眼睛過度疲勞而造成視覺暫留現象也只是剛好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很容易以為原本靜止不動的物體有了正在移動中的錯覺,或是覺得畫像中的人物出現生動的表情。
截至目前為止,日本還不曾發生過貝多芬本尊在畫像上顯靈的事件,如果有的話可能要請大法師來驅魔了,要是有這種可能性,我會很期待溫子仁導演把它拍成電影,其實畫像的眼睛會動,早已是好萊塢的靈異片或奇幻片的經典橋段,並不是音樂教室獨有的現象。
音樂教室常被繪聲繪影的流傳一些鬧鬼的故事,比方說,鋼琴會自動開始彈奏,半夜裡音樂家的肖像畫會彼此竊竊私語,或是大肆地聊起學校的八卦,搞得好像音樂教室是另類的降靈會場所,不過要是在這種氣氛下玩起狐狗狸(錢仙)的遊戲,倒是挺適合的,換作是你會想參加嗎?
文 /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20210826 AM 04:34
中元普渡後,彷彿有個鬧鐘每到半夜就會響起
貝多芬傳電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Keep Reading! Let’s讀it.】─#書單推薦接力活動
我媽是老師,從小爲了讓我這個勁量小孩養成閱讀的習慣,便不時訂定閱讀計畫,只要完成便能換取一些小獎勵。這樣的習慣養成也影響了我在許多思考上的解放與刺激,一直到現在翻到有趣的書仍嗑得不亦樂乎,舒緩疲勞要熱敷,大力啃大力嗑,甚至索性不管紙張材質、油墨成份就是直接吃。
很高興這次受文化部邀約,為大家推薦一些我近期閱讀的書單(菜單)。
1. 《北野武:超思考》(時報出版)
有看過北野武的電影或文章的朋友,一定對他無厘頭思維不感意外,甚至可以說這種另類邏輯是帶有侵略性的,且絕對不符普遍社會觀感,你一定會認爲他怎麼能如此胡說八道。
這本書是以他長久觀察的日本社會現象,累積出一套自有獨特的見解,並時不時以嘲諷的口吻與不合時宜的「真心話」試圖敲醒每個盲目思考的現代人。
你可以認爲這就是一個瘋狂老伯的自娛自囈且過度辛辣,但對我來說北野武端的這碗,就像過夜的冷雞湯, 初嚐說不上溫暖,但仍算營養,吧?
-
2. 《日蝕之後:曹錦輝的真實告白》(堡壘文化)
我熱衷於各種人物傳記,尤其越受爭議的我越感好奇。整個台灣棒球界有如佛地魔般,連名字都不太能提的這號人物,暫且不論他如何「佛化」或爭議與否,我永遠記得小時候跟老爸守在電視機前,看曹錦輝在大聯盟初登板的畫面。請眾多熱愛棒球喜愛棒球到吃不下飯的朋友先別急著吐槽,像這樣甚至是一位幾乎不被原諒的人,有誰願意來聽他說點什麼?在我看來他所經歷的這一切,一個被判「死刑」的球員,放棄了棒球開了餐廳,並且重新自我訓練,最後能再度重返棒球最高殿堂,能有這般經歷,看來也再無來者了。
我對於他一路走來的好奇,遠大於對他的人格批判,你可以不接受這個人,但不可否認他的經驗絕對有能被分享的價值,是警惕也罷,我看到更多的是勇氣以及他的信仰。
本書並不著重於他的「洗白」,對當年的事件也僅點到爲止,較多的是自我訓練及心理調適的方法,並把國外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大家。
不管怎麼說,你可以不與魔鬼爲伍,但你也該聽聽去過地獄的人所看過的風景。
-
3.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聯經出版)
身爲一名創作者,我常常在思考生於這個時代的自己,到底能帶給這個世界怎麼樣的體驗?或者我的作品之於他人能留下什麼意義?我一直以來都抱持「作者已死理論」,作品在完成之後,跟「黃宣」這個人並無太大關係,作品本身的生命與意義在於每位接收者的解讀,這是他們的旅程,我只能提供一個粗淺的視角,藉由聽感的傳遞,讓聽者決定這場旅程的終點,或許也沒有終點,這不是我能掌控的,但創作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何而做?痛苦的根源到底是為了播種還是自我實現?對我來說也許永遠都沒有答案。
基於這個理由,我更好奇其他的創作者,關於他們的旅程是什麼?他們的日常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從貝多芬、托爾斯泰到費里尼、畢卡索、村上春樹⋯藉由一窺古今知名偉大的創作者們的生活日常,也許能更接近真實的創作本相,如果你也是創作工作者,非常建議你翻翻本書,十分有趣!
-
4. 《遊戲化實戰全書》(商業周刊)
這本是我一個好友近期送我的一本書,甚至可以說是以一種信仰狂熱的程度,以一種傳教的姿態推薦我看的,不管怎樣我想當今還有朋友送書,應該也算老派的浪漫。
「遊戲化」本身的意義在於利用建立遊戲的機制與思維,解決各種問題,而作者所提出的「八角框架」所能應用的層面相當廣,若能妥善運用這樣的經驗法則,也許在不同領域上的思考都能有所突破。
作者提出許多獨到觀點也都頗有意思,例如透過「黑帽與白帽理論」洞悉內在核心動力,並轉換成期望行動,透過適當的獎勵機制,讓你正在面對的挑戰更加有樂趣,便能有效提升生產力。
但作者也強調本書所提供的方法並不是唯一真理,每個人面對世界的角度也不同,他只是分享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反覆翻閱至今我也未能靈活運用本書所提供的方法,也還在練習不同程度的思考模式。
這杯水你可以選擇不喝,但試試無妨。
-
5. 《鉛筆屑》(水芙蓉出版社)
來自季薇先生的鉛筆屑,共有上下卷,記得是在花蓮的二手書店購入。(咦?不對,此書應是友人購入,我太愛了並跟他借了下卷至今仍未歸還,藉此與他道歉,侵佔了一段時間。不良行為,切勿仿效。)
本書初版於民國六十四年,初嚐文字便飄起濃厚的年代感,但不至於產生距離,甚至現在讀起還十分可愛。此書不僅收錄了季薇先生的散文創作,並分享了諸多寫作的經驗與方法,並舉出實例與讀者探討文字書寫的意義。
乍閱後便愛不釋手,我喜歡季薇先生清新樸實的文字風格,他的散文主題也十分貼近真實生活的各種觀點延伸,感覺就像一個親近的好友跟你分享他所遇到的事,讀感毫無負擔且心情愉悅。
如果以北野武來類比,季薇先生就是天平的另一個極端,很適合睡前來一帖或午後小品,大人小孩皆宜。
你知道那種巷口古早味紅豆冰的味道嗎?這本書就是那麼古錐可口。
☜♣☞‧☜♣☞‧☜♣☞‧☜♣☞‧☜♣☞‧☜♣☞‧☜♣☞‧
同時,文化部為響應世界閱讀日推廣閱讀的精神,推出「走讀臺灣」系列活動,串聯文本與臺灣在地連結,使民眾可以在城市、鄉野、山林以及海岸找到閱讀的樂趣,也歡迎大家來一起走入文本,讀出台灣。
在此我也點名好友 9m88 分享他的書單,種下閱讀的種子。
#閱讀的種子
#走讀台灣
#KeepReading
#Lets讀it
#疫起待在家
#一起來讀書
貝多芬傳電影 在 老王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藝術代表了才藝和技術。是對美,思想和境界深層次的概括。有著無與倫比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每一件藝術品都會受到無數人的簇擁和追求。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微笑等等,都是罕見的藝術精品。與此同時,世界上也誕生過許多被人類下禁令的藝術。比如世界三大禁曲,世界十大禁片等等。都是包含了人類不敢觸碰的真實墜落的世界。它們往往能夠喚醒人類最層次的不安和恐懼。較之最經典的恐怖片也絲毫不遜。那你可曾聽說過世界禁畫嗎?世界禁畫說的其實就是一副畫作, 但有區別於其他畫作的地方就是在人看過之後會產生一種非常壓抑的感覺, 甚至是可以致人於死地。這次老王要講的是流傳極廣、名聲極大的世界恐怖禁畫。
1:02 迪奧的世界
2:56 度娜麗莎的微笑
3:34 鏡前的維納斯
3:51 伯納德·加爾維斯的肖像
4:49 我已经不能当新娘了
5:32 女孩自画像
6:04 痛苦的人
6:54 哭泣的男孩
老王頻道推薦的影片:
現實中真正存在的電影怪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jqcLMVlfls&t=128s
世界上最貴的液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UJco9-t_DY&t=4s
世界上最罕見的烏龜!心臟竟然露在身體外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DHO4maTzvI&t=129s

貝多芬傳電影 在 由德國拍攝的貝多芬傳記電影,分為幼年、青年、成年三階段 的推薦與評價
貝多芬年的大消息!新貝多芬傳電影上映了,由德國拍攝的貝多芬傳記電影,分為幼年、青年、成年三階段,但劇名卻是以Louis van Beethoven的虛構故事,也可能是從不同 ... ... <看更多>
貝多芬傳電影 在 [請益] 關於貝多芬!!!! - 精華區clmusic 的推薦與評價
這問題我本來是PO在電影版的!!!不過看來電影版對貝多芬有研究的人不如本版多!
因此有人建議我轉過來!!!因為聽說古典音樂版有很多魔人等級的音樂強者!!!
文章問題有點長,但簡單來說是「電影中的貝多芬」困擾了我!!!!
我不懂,為什麼那麼多電影創作者偏好貝多芬~~甚至文學創作者、革命家也是!!
前一陣子無意中看見HBO播放的《The year of Yao》,讓我產生興趣的不是這部作為姚明
宣傳電影的紀錄片,而是片頭一開始講述姚明生長的中國,提到的:文革時期人民燒毀貝
多芬的唱片、破壞很多西洋藝術品……。文革時期破壞的東西何其多,為何特別指名貝多
芬的音樂做為「範例」?
因為這一句旁白,讓我連想起很多電影,可以很輕易發現貝多芬經常被用在共產背景的電
影裡面,最近最有名的就是《竊聽風暴》,因為列寧曾說過貝多芬的音樂太過熱情,如果
他經常聽一定無法完成革命運動。如果是單就這個理由,那麼貝多芬出現在共產電影中我
不覺得意外,像是《我的左派哥哥》、《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都是大量使用貝多芬作為電
影元素的作品。
但為何除了共產背景的電影,連納粹也愛?例如:貝多芬和希特勒?單純只是因為希特勒
對於貝多芬的「偏愛」嗎?所以我們才會看見貝多芬穿梭在大量的納粹電影中?
記得在《窗外有藍天》裡,海倫那波漢卡特也曾提起母親不希望自己太頻繁演奏貝多芬,
因為母親認為貝多芬太過熱情,認為不是一個家教良好的千金小姐該熱衷的,而這個故事
卻是發生在一向資本主義掛帥的英國,一個從沒有歷經納粹或共產極權的國家。此外,托
爾斯泰的作品裡曾提到貝多芬的音樂,因此在改編他的文學作品為影像作品時,經常都會
將貝多芬的音樂放進去,但托爾斯泰在進行這些創作時,列寧都還沒出來革命呢!為何托
爾斯泰也這麼偏愛貝多芬?甚至連他過世後,妻子都曾由貝多芬的作品中懷想對於托爾斯
泰的記憶?
而羅曼羅蘭的三巨頭傳記裡就有一部《貝多芬傳》,他的的巨型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
也處處都是貝多芬的影子,為何貝多芬的身影如此纏繞在創作者的思維裡?
我的問題是:若貝多芬的音樂放在一部「革命」或「共產」背景的電影,我大概可以藉由
一些歷史讓的蛛絲馬跡得到理解。但為何貝多芬出現得如此頻繁?如此廣泛?甚在在許多
「非納粹非共產」的電影裡都可以看見貝多芬的影子?
電影怪才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講述的是「性與暴力」,但是那個具有性暴力狂的男主
角Alex卻是一個懂得貝多芬音樂、喜歡欣賞貝多芬音樂的人。他不但每天以《第九號交響
曲》作為一天的結尾,在入獄並強迫接受治療後,卻因被迫聽貝多芬的音樂,受不了而跳
樓自殺。我不懂,為什麼這裡又是貝多芬,貝多芬究竟有什麼魔力讓電影創作者(或說劇
作家?)如此愛好他?
前幾天看《這個男人來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這部小成本科幻電影十分好看,
最近在網路上很紅,但可惜台灣沒有版權)時,在電影後面男主角選擇的音樂也是貝多芬
,而且還是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為什麼?其實在此我真的不懂為何導演選擇
要放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我知道不少年來,費城交響樂團現任或退任團員死亡時,
會在團練時演奏第二樂章,因為最初這首曲子就是在維也納為哈納戰役的受傷士兵演奏,
最後甚至用來追悼國殤,因此長久以來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更是被用來當成亡靈的送
葬樂。但為什麼又偏偏在這裡選擇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呢?而不是田園或命運?這部
電影真正在探討的並不是生命的死亡或衰老,而是對於時間、歷史與哲學人生的辯論與探
討。安排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的目的又是為何呢?
很抱歉我的敘述過於凌亂,但我想表達的好奇和疑問在於:為什麼許多電影配樂裡會大量
出現貝多芬的作品(印象中應該不只我提過的那些,應該還有更多)。貝多芬在整個音樂
史或藝術史上的地位究竟對電影創作(或說文學與藝術創作)產生了甚麼重要的化學變化
?為何惟獨他的作品得天獨厚呢?大約是同時期(最起碼貝多芬和莫札特的時代有所重疊)
還有一個被稱為天才的莫札特,但是在電影與文學上提到莫札特或「使用」莫札特的比例
卻大大低於貝多芬。連貝多芬的「同鄉老前輩」巴哈也沒有被如此廣泛討論的機會。
不是其他的音樂家不重要,而是相形之下貝多芬變得太頻繁。因此,是否在創作者的眼中
,貝多芬還具有其他的意義呢?
以上是我的問題,還盼望古典音樂版的魔人強者們為我指點迷津!! ^^
--
美麗新世界 https://blog.pixnet.net/mimibao
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
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
O brave new world, that hath such people in i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213.176
※ 編輯: yuhung 來自: 61.216.213.176 (01/18 14:09)
> -------------------------------------------------------------------------- <
作者: holoo (喵喵喵) 看板: clmusic
標題: Re: [請益] 關於貝多芬!!!!
時間: Fri Jan 18 22:58:04 2008
古典音樂之所以稱為古典音樂,
就是因為禁的起歷史和各種流行的考驗,
古典音樂不僅只存在於古典樂迷心中,
更是存在在我們的周圍!
古典音樂史上有多位流傳千古的音樂家,
他們的作品正是因為百聽不厭而使作曲家留名,
每位能留名的作曲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正如你提到的貝多芬,貝多芬的厲害之處,
在於你一聽到他的音樂,就知道"喔~這一定是貝多芬寫的!"
但是每使用的手法和技巧一首又都不同,這正是貝多芬的迷人之處!
絕對不像周滷蛋的歌曲,一聽也知道是周滷蛋寫的,因為:"每一首都一樣"!
正因為貝多芬的獨特性,讓你馬上在電影中知道這是貝多芬的作品,
但這並不表示其他音樂家的作品使用的少啊!
從巴洛克到後浪漫樂派甚至國民樂派,
都時常出現在20世紀的新興產業:電影之中.
1.我認為只是你的耳朵對貝多芬的辨識性較高,所以你覺得貝多芬的作品常用,
我覺得從巴哈~莫札特~蕭邦~拉赫曼尼諾夫........都常常出現在電影中啊!
2.也或許是你看電影的風格吧!
貝多芬的作品,很有鼓舞人心.帶給人勇氣的力量,
所以只要是"從痛苦迎向希望,從黑暗走向光明"的影片,
來首貝多芬都不會出錯吧!甚至可以達到相當震撼的效果.
所以你回想看看你是不是偏好這類型的影片?
所以才常常聽到貝多芬?
3.貝多芬不可否認,的確是相當偉大的音樂家,
他的樂曲很戲劇性(走向標題音樂),卻沒有任何情節刻化(卻仍是絕對音樂)
所以適用範圍很廣泛,
而浪漫派之後的許多音樂都太標題(加入太多作曲家既定的想法)
所以除了劇情剛好符合該作曲家描述的內容,
不然很難使用在電影中吧!
而古典樂派之前的作品,則是較缺乏戲劇效果,
所以要在電影這種強調快狠準直擊人心的聲光效果中,就比較難以使用吧!
但其實我覺得巴哈的作品很常出現啊!
***********************************
以上三點,只是個人淺見啦!
若有不贊同也歡迎討論!
--
https://www.wretch.cc/blog/hsioa
不愛上班愛放假,但網誌還是要寫!
歡迎參觀留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10.20.181
> -------------------------------------------------------------------------- <
作者: fideleo (ithaca NY) 看板: clmusic
標題: Re: [請益] 關於貝多芬!!!!
時間: Sat Jan 19 02:07:04 2008
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
浪漫樂派時代的開啟者
這些或許 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 貝多芬音樂的深層意義與內含
文藝復興 與浪漫樂派
簡單的說可說是 個人主義的開始
對個人的探討 個人情緒 理想 的關注與表達
都反應在貝多芬的音樂裡
而這也是許多電影 或是情境 所想要表達與傳遞的
這樣的需求之下 也增加了浪漫樂派類型的音樂 的某種使用性
聽過許多音樂的人都可以感覺的到
貝多芬的音樂 對於他自己的想法與感覺
是相較於其他浪漫樂派的作曲家
來的直接了當 或許也可以說愛恨分明
比較貝多芬的音樂 跟 布拉姆斯的 跟 馬勒的
可以很容易的觀察到 誰的音樂會比較快的被理解
(註 被理解 並無關於音樂本身的美與好)
如果你有機會放這些音樂給剛會說話的小朋友聽
你會發現 整體來說 小朋友們對於貝多芬的接受度 會比較快 也蠻直接的
這對應出 貝多芬音樂 整體風格 的特別處
簡單的元素 直接的表達個人的愛與浪漫與理想與恨與苦
這些或多或少都增加了貝多芬音樂在電影 或是許多情境的可用性
貝多芬音樂元素與組成的相對單純 以及在他的生活在兩個單純的端點的劇烈的來回
除了說出大部份普通人 理想中的單純兩極
也交織出社會邊緣人的相對極端的內心世界
這也增加了這樣的音樂 對於有那樣需求的電影個感染力
此外 他的生平傳記 在西方世界 也是有不可少的影響力
音樂 本身就是一種語言
她的復雜 看起來並不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精確
但是 用來表達 傳遞 人類內心的情感與感受
確又比我們所用的各種語言 來得更為清楚
以上僅為個人非專業的愚見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8.84.72.163
> -------------------------------------------------------------------------- <
作者: fideleo (ithaca NY) 看板: clmusic
標題: Re: [請益] 關於貝多芬!!!!
時間: Sat Jan 19 03:11:44 2008
: 電影怪才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講述的是「性與暴力」,但是那個具有性暴力狂的男主
: 角Alex卻是一個懂得貝多芬音樂、喜歡欣賞貝多芬音樂的人。他不但每天以《第九號交響
: 曲》作為一天的結尾,在入獄並強迫接受治療後,卻因被迫聽貝多芬的音樂,受不了而跳
: 樓自殺。我不懂,為什麼這裡又是貝多芬,貝多芬究竟有什麼魔力讓電影創作者(或說劇
: 作家?)如此愛好他?
這部電影我並沒有看過
我也不確定 你所提到的第九號交響曲 是指哪一個樂章
不過 我猜 蠻有可能被使用的片段 應該是最後一個樂章
如果真得是這樣用的話 那真得是一種蠻美妙的用法
貝多芬的生活裡面 充斥著各種極端
愛與恨的情緒分明
人際關係 一直是一個話題
第九號交響曲 的最終一個樂章
除了明顯的講出了對人世間的愛 博愛 與浪漫
更反應出 他心理面的渴望
渴望的是一種依靠 愛與被愛的依靠
一個獨立於上帝的人 對一種 類似於 宗教信仰的心靈依靠
這或許
是一個 內心是浪漫的 是個人的 是獨立的 人
在自身的晚年 在不一種因不被了解的辜寂 的情境下
最後的 最深層的 吶喊
這對應到電影上
這音樂 道出了一個不被了解的內心世界
就電影的技術上來說
要演出不被瞭解 無法被看見的 一個 對愛 對依靠 有渴望的內心世界
用音樂 來畫出那種內心與外表的反差 應該是最好不過的方法了
不過 前提 是要用對音樂語言吧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8.253.38.6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