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會不會也常好奇小孩在學校裡都在做些什麼?
我倒是蠻常問炫妞
今天在學校好玩嗎?有沒有特別的事情發生?
時間久了~炫妞也挺習慣“分享在校生活”這件事
大至老師交代了什麼事情回家要做
小至今天跟隔壁班好朋友遇到後一起去廁所
或是誰誰誰請假了、玩具分享日大家帶了什麼?
媽媽甚至連同學的弟妹叫什麼名字在哪一班都略知一二了...😂
其實不管好的壞的,開心或不開心
我都會希望炫妞能多多分享
若孩子願意自己說出來,那就是他們最真實的聲音
但像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有時詞彙容量還不夠多
或是小朋友不知道如何表達,因此不願意多說
我覺得另外運用引導式的方法也可以幫助他們更容易開口
_
這次閱讀到台灣原創團隊 #妙蒜工作室 所出版的『#布朗克幼兒園』校園系列繪本,就完全符合像炫妞這樣學齡前的孩子。內容很貼近幼兒的在校生活情境,裡頭劇情搞笑又可愛,也非常適合提供給即將踏入校園的新生,是一套能夠好好陪伴孩子度過最初適應焦慮期的幼兒繪本。
翻開最新一期 『#布朗克上廁所』 這本書,炫妞就被群體失控的孩童們逗得哈哈大笑!書裡龍蝦老師在帶他們集體上廁所時,遇到各種狀況真的讓人超崩潰...好比那種抽衛生紙來跳彩帶舞的、忘記關門被看到的、洗手順便互相潑水的、屎在滾來不及的、到處奔跑嬉戲的...這簡直完全復刻幼兒園的搗蛋日常嘛~😂
炫妞說她最常遇到的就是尿在馬桶蓋上,或是沒沖水的💩馬桶,也有小朋友忘記關門,當她一推進去,裡面的同學趕忙用腳抵住最後一道防線🤣!老師在學校還要輪流掃廁所,有時候小朋友尿褲子了又必須幫忙洗褲子換衣服和拖地很辛苦...
藉由這樣輕鬆的繪本,少少的字量,詼諧的畫風,不忘從逗趣的故事中提點小朋友不要憋尿、勇敢舉手表達需求、懂得正確擦屁股的方式、建立衛生如廁的好習慣~其實當孩子在繪本中產生共鳴時,也更容易敞開心胸分享他們印象中的校園生活唷!
_
另外還有布朗克 #上學生活家家酒 系列
這是校園版的 #紙偶角色扮演遊戲,結合完整的學校場景,紙偶正反兩面都有不同情緒表情可以自由發揮,他們還有搭配自己的睡袋超可愛,配件也有必備的書包、水壺、三色碗等等卡牌一樣不少,炫妞玩的是《 #歡樂教室》和 《#活力操場》。
這只要一拿出來就可以演好幾輪上課小劇場😆光是模仿老師和同學的語氣就可以大略了解她在學校的情景,孩子自己也會發揮想像力,創造更天馬行空的故事,甚至多個場景結合和朋友一起玩,就會更有校園的感覺🏫~
推廣以「玩讀」來學習是妙蒜工作室製作繪本的初衷。布朗克幼兒園淺顯易懂的內容和趣味互動性高的遊戲,不僅獲得許多兒童發展專家及幼教老師的推薦,更有助於學齡前的孩子自然吸取知識和單純愉快的探索世界唷!
🧡有興趣也可以來看看布朗克幼兒園其他經典主題~
一起陪孩子勇敢開口表達吧!😃
.
.
📙新書79折+書展活動中
博客來 bit.ly/BrowncToiletBook
Momo bit.ly/BrowncToiletMomo
妙蒜 bit.ly/BrowncToilet
Garlic Crush Studios 妙蒜工作室
#布朗克開開學 #布朗克點點名 #布朗克放放假
#布朗克睡午覺 #布朗克賽賽跑
#布朗克好好吃 #布朗克交朋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聽書 ‧ BookList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來粉絲團留言,就有機會把書帶回家! 關於「性」這件事,大多是從男生的角度描寫,不管是書或電影,男生「自摸」可能很幽默,但當主角變成女生,好像就很尷尬或是說不出口😳😳😳 不過!誰說只有男生能大方說出需求? 今天介紹一本我心中繪本界最有個性的小女生「薩琪」,她叫男朋友坐在廁所前面等,因為「如果我想...
誰要我幫忙繪本 在 晨晨喬喬一起pla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一新生媽媽又來發問惹😅
昨天晨晨從學校帶回這張通知單,跟我說「媽媽~『又』有比賽了,我要參加!」😱( 上禮拜學校有幫忙投稿參加畫畫比賽 )
這麼勇於參加活動很不錯喔,不過我仔細一看通知單的內容,這個是康軒舉辦的全國競賽,看起來好像規模滿大的,有數學競賽和閱讀競賽,還可以加購題庫在家練習,我不太懂比賽的目的是什麼,是看誰題目練習的比較熟、還是真的可以看出數學程度和閱讀能力呢🤔,而且報名費 800 元起跳也不便宜欸😑
#有媽咪幫小孩報名參加過嗎
#卓越盃全國競賽
#康軒卓越盃
#數學競賽
#閱讀競賽
💧 Lifistar/寶貝的第一瓶保養品💧
天然無添加抗敏保濕,秋冬肌膚保養更重要,快來看看!
https://reurl.cc/6aOXLO
㊙️【eye know】兒童科普點讀書㊙️
眾多部落客推薦的自然科學繪本,由「百科權威英國DK出版社」獨家授權繁體中文版,可搭配點讀筆,好看好聽又好玩!
https://reurl.cc/YOLXRa
誰要我幫忙繪本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處理孩子間的紛爭,大人先別急著當裁判】
我常提醒自己,在處理孩子的爭執時,要多「停」、「看」、「聽」。不要急著說道理,但允許自己先感受孩子的心,感受自己的心...
從愛與接納出發,以關愛與好奇的言語和孩子對話,不指導不說教,往往事情會好處理很多。因為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懂道理,他們只是在氣頭上,無法理性而已。
.............
有一天下午,在美語課中間的休息時間,我正檢查著學生寫的作業。
這時候,小五的大衛(化名)氣噗噗地走到我桌前,跟我說:「老師!剛才我在吃東西的時候,山姆撞到我但是他不承認,還說是我先撞到他,而且也沒有跟我道歉!」😮
我頓了一下,把手邊的工作停下來。我看著大衛,停頓了一下,核對他說的話:「你說山姆撞到你,你的東西打翻了,但是他沒承認,也沒有跟你道歉,是嗎?」
大衛說:「是,而且他把手上吃的東西打翻了,也沒有跟我說對不起。」
我說:「你可以請山姆過來嗎?」
於是大衛就走到教室另一端,跟山姆說:「山姆!老師請你過來。」
山姆聽到大衛叫他過來找老師,臉上露出不悅的臉色,並且邊走、嘴巴邊小聲地念念有詞:「什麼... 根本就是你先...」
於是大衛和山姆雙雙站在我面前。
「剛才就是他撞我的!」大衛先發制人。
「我沒有!」山姆理直氣撞地看著他說。
大衛把聲音提高,以快速且流利的話語說(山姆無法插嘴):「你明明就有!你剛才跟XXX 和 XXX 在玩,然後是你蹲下來撿球的時候撞到我的!你撞到我這隻手(邊指著他被撞的手),而且還把我手上的零食弄到地上!」
「根本就是你自己 ... 先.... 」山姆含糊地說著,似乎無法說出一個道理來,卻仍然不承認是自己撞到他。
「根本就是你撞到我的!你不要再亂說了。」大衛不等山姆把話講完就這麼說。
我溫和地呼喊了大衛的名稱:「大衛。」並停頓了一下。
剎那間,他們之間的爭執也停下來。⛔️........
我看著大衛,緩慢地問:「大衛,你現在心裡面有什麼感覺?」
大衛把頭稍微低下來,感覺了一下自己內心,然後說:「我覺得他在狡辯。」
在說的時候,我感到他的情緒也比較緩和下來。
我問:「那... 你覺得他在狡辯,讓你有什麼感覺?」
大衛想一想,說:「有點不舒服。」
我問:「你會覺得有點生氣嗎?」
他又想一想,然後說:「是,因為我的零食都掉到地上了。」看起來,這就是他生氣的原因。
此時,他的情緒已藉由我們對話,找到出口宣洩出來。感到被理解的他,臉上表情也柔軟下來。
他繼續說:「但是還沒有清理。」
我不急著處理他們的糾紛,但說:「在哪邊?帶我去看看。」於是,我們三人一起到教室的飲食區。
回到「案發現場」,大衛指著地上的零食說:「老師,就是這邊。剛才山姆(指著某處)在這裡跟xxx和xxx在玩,我就站在這裡(指著另一處)吃東西。然後他蹲下來撿球,起來的時候就撞到我這隻手(指著自己的手),然後我的東西就打翻了。」
大衛很流利地再複述一次剛才發生的事件。但這次,山姆沒有說話了。
我看著山姆,問:「是這樣嗎?」
「...就是....剛剛我....」山姆結巴地說著話。
我感受到,他的結巴是來自緊張的情緒。
「剛才...那個球....」山姆正努力地想要說些什麼,但情緒讓他無法如平常般自然表達。
或許,他也想不到可以表達些什麼,來為自己辯護。
到此,整個客觀事件已經還原了。其實很單純,就是一個孩子不小心撞到另一個人,另一個人的零食掉到地上而已。但誠如薩提爾說的:「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兩個孩子的應對姿態一開始就是以「指責」來對待彼此,所以才把事件升級到要老師處理。
看著山姆正努力地想要為自己辯解,我心裡感到一絲的不捨。
於是,我溫和地伸出手,和他比一個「好了」的手勢,並跟山姆說:「停~」
他停下來。
我看著他,停頓了一下,問他:「山姆,你現在覺得有點緊張,是嗎?」
山姆看著我,沒有講話。
我緩和地再問他:「我發現你剛才講話有點結巴了,你覺得有點緊張,是嗎?」
山姆沒有回答我,眼睛看著我,眼神中已不再有開始的生氣與不滿。但這時候,卻看到他眼眶裡有點濕潤。通常,眼淚代表著傷心、沮喪、受傷、委屈等情緒。
我緩和地問他:「山姆,你覺得有點委屈,是嗎?」
他還是沒說話,但輕輕地點點頭。眼淚,也流了下來....。🥺
我說:「你覺得委屈,是因為你其實只是想要撿球而已,你不是故意要撞他的,是嗎?」
他再次點點頭,點得更用力。眼淚也滴下來更多,他用手擦著眼淚。🥺
我轉過頭看大衛。這時候,大衛看到山姆汪然淚下,臉上也露出同理的表情了,剛才的不平,早已一掃而空。
我問大衛:「你覺得山姆是故意的嗎?」
大衛搖搖頭。
看來兩人的對立與不平,到此刻已消融了。
會消融的原因,是因為彼此的情緒都已被釋放,雙方也從「各持己見」轉為「同理接納」。
我說:「我覺得其實這真的不是誰的錯,只是一個意外而已。。。但現在地上還有著一些零食,怎麼辦呢?你們可以幫忙整理一下嗎?」
他們兩位同時點頭。
「好,那就麻煩你們整理一下囉!請快點,因為我們很快就要上課了。」
於是,山姆拿了掃把開始掃,大衛則蹲下來把零食用雙手撥成一小堆,讓山姆掃起來,互相合作著。
看到這一幕,我很感動。🧡
許多父母或老師在處理孩子之間的爭執時,有時候太急著當裁判(說誰對誰錯),因此跟孩子大講道理。另外,有些大人也會急著要求某方、或雙方說對不起。但縱然道歉了,很多時候這些方式也只會讓孩子「口服心不服。」為什麼呢?
因為在事件裡面,通常都夾雜著「情緒」。但情緒若未被辨識,孩子心裡就會被情緒塞住,道理往往也聽不進去。
因此,我習慣「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件」。通常這樣,都會有更好的結果。
在這次事件裡,我並沒有急著做裁判,卻以好奇與關愛的態度來與兩個孩子對話,關注他們的感受,好奇他們的觀點。
當他們情緒被同理了,想法被理解了,彼此就能用比較全面的態度來觀看對方,觀看整個事件。
雖然我並沒有急著要求雙方說「對不起」或「沒關係」,但最後,冒犯別人的山姆承認自己錯了(對不起),被冒犯的人大衛也原諒對方了(沒關係)。
蒙特梭利教育讓我瞭解,我們應當把孩子學習的過程,看得比學習的結果重要;因為當我們太著重在結果,往往就會讓想直接跳到結果,而忽略了中間的過程。
我常提醒自己,在給予孩子生命教育時,要多「停」、「看」、「聽」。不要急著說道理,但允許自己感受孩子的心,感受自己的心。
當我們感受多一些,停頓多一些,我們就會瞭解孩子多一些。
這方面,仍須從「減少自己講道理,多讓自己去感受」開始。
在中秋連假的這晚,特地把這個故事分享出來,希望能幫助到這幾天孩子玩一起出現爭執時,大人能用「先感性」的話語,來化解孩子間的爭執。
「先連結感情,再處理事件」,確實是很重要的教育守則啊。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
誰要我幫忙繪本 在 聽書 ‧ BookListe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來粉絲團留言,就有機會把書帶回家!
關於「性」這件事,大多是從男生的角度描寫,不管是書或電影,男生「自摸」可能很幽默,但當主角變成女生,好像就很尷尬或是說不出口😳😳😳 不過!誰說只有男生能大方說出需求?
今天介紹一本我心中繪本界最有個性的小女生「薩琪」,她叫男朋友坐在廁所前面等,因為「如果我想親你,我才知道你在哪裡」,還讓別人忍不住懷疑,#這女生是不是有小雞雞......
錄完影後,我一直擔心出版社封鎖我?!竟然這樣不害羞地講繪本,但真心覺得大方做自己的女生很酷!請你們幫忙留言聲援,讓我知道「這樣講繪本很可以!」
◎ 分享並寫下:「這樣講繪本很可以!因為......」
◎ 當我得到熱情的聲援,就有機會把《#薩琪的親親》帶回家😘😘😘
--
┤聽書│輕鬆聽我們說,勾起對書的興趣├
訂閱 🔥 www.youtube.com/BookListen
追蹤 ✨ www.instagram.com/booklisten

誰要我幫忙繪本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陳岱君專訪
一個喜歡簡單生活,喜歡捏陶的女生,
創作是述說自我的方式,陶是她的媒介、語言,
這就是陳岱君的創作—最原始的初衷。
小熊視角描繪社會 藝術家陳岱君在創作中找尋自我定位
「創作其實是可以很生活化的!」來自台中的藝術家陳岱君,從小因著母親的影響,而開始接觸作陶。家中由陳岱君的父親經營汽車零件,喜愛陶藝的母親常會幫忙家裡的生意,在岱君年紀尚幼時,陳媽媽還有專屬自己的陶藝工作室;在這樣的環境耳濡目染之下,彷彿也開啟了陳岱君未來的陶作之路。
深受陶作環境之影響 走向立體創作的開始
長期受到母親陶藝創作的薰陶之下,即將面臨高中選填志願的岱君,心中也暗自決定報考美術班;當然,很幸運的地她也考取上了。「美術班,其實就是進入平面創作的基礎。」岱君這麼表示,經歷了高中術科三年的充實學習後,她也開始在思考接下來的路,難免會有所困惑;「立體創作,對我來說比較能得心應手。」當時對於平面創作較無信心的她,最終在升上大學時,選擇了立體創作。
就讀於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時,陳岱君接觸到許多不同以往的創作材質,諸如木雕、石雕、塑型等等,學習到眾多的複合媒材變化,在立體的創作形式上也累積了更豐富的學習經驗。這時期的種種練習,正是奠定岱君對於立體材質更紮實的認知。
畢業後即進入社會的陳岱君,接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業務助理,雖然擁有正常的上下班作息,依然對未來感到迷惘;這時候岱君母親突然的一個提議,也從此改變了岱君的未來職涯。「當時忙碌的母親很想回來作陶,也詢問我是否也有想作陶的意願?」但是因為幼時母親離開工作室後,也將器材一併轉賣了;但這並不影響想嘗試陶瓷創作的她,於是陳岱君便開始白天工作、晚上作陶的兼職生活,努力的存錢準備陶藝工作室的裝置器材。
與家人共創曉岱瓷坊 堅定陶作之路
與此同時,由於作陶是岱君畢業後開始進行的,好奇的她也利用假日的創意市集擺攤,「想為自己的陶作作品試試水溫」,也共創了以她和母親名字共創的"曉岱瓷坊",經過母女倆的悉心經營,也培養出工作室的固定客群,陳岱君也在去年的暑假時辭去了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在陶作之中。有趣的是,此次的展出作品多以組件為主,每一組組件作品拼組在一起後,如同戲劇般的寓言故事場景,嚴謹的架構如同小說情節般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而陶瓷的創作方式,更像是立體的繪本般忠實地呈現在觀者眼前。
「土是柔軟的,可以千變萬化將我的思緒轉化成具體的形象。」經營曉岱瓷坊的兩年裡,藝術家陳岱君與母親沉浸在美好的陶瓷創作中,其中除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之外,「生活陶系列」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為工作室主要的收入以外,也是藝術家陳岱君「融藝術於生活」的創作方式,她認為陶瓷作品不只是裝飾品,而是刻上擁有者生命溫度的「生活品」。
象徵性的小熊訴說著社會現象 創作者透過陶作發聲
藝術家陳岱君的作品中常以小熊為主角,來呈現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剛接觸社會所面臨的心境轉折與感受,作品中也結合了仿製木紋的創作,在樹洞裡面辛勤工作的小動物可比擬為社會上弱勢的小人物,而大熊則是指先天具有優勢的強勢族群,整體的情境呈現出創作者觀察到的社會現象。岱君特意讓白瓷熊有著模糊的五官,只保留了耳朵跟鼻子的部位,「瓷熊並不是特定的對象,是以一個曖昧的象徵來凸顯議題。」
懷抱著理想和決心 在創作這條路上奮力前進
此次展覽主題以陳岱君工作室成立至今兩年多的創作體悟,對她來說:創作這條路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拉鋸,鑲嵌著幻想面對巨大的高牆,也要堅持著「當你開始行動了就沒有退路」的決心,滿懷著理想也需要面對現實中的許多挑戰,只能一直持續著在這條道路上奮力的往前。在這個大環境中,每個人就像被圈養在同一個平面,「以為大家都一樣,卻又獨特的誰也無法改變誰。」陳岱君說著,既然無法讓每個人都認同的話,「或許我們只需要找到能理解你的同類,對吧?」
陳岱君 – 以沉默的白瓷熊,來演繹出陳式的社會寓言。(文:金車文藝中心)
陳岱君簡歷:
1990 台灣 台中
學歷:2009 畢業於國立豐原高級中學美術班
2012 畢業於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
經歷:2014 曉岱瓷坊-陶瓷創作工作室成立
獲獎:2015 第七屆台灣金陶獎陶藝競賽社會組入選

誰要我幫忙繪本 在 《誰要我幫忙?》 出版社:漢聲雜誌原文作者:Joe Lasker 註 的推薦與評價
安娜貝兒的繪本書閣La bibliothèque enchantée d'Annabelle. 《誰要我幫忙?》 出版社:漢聲雜誌原文作者:Joe Lasker 註:已絕版 漢聲精選是陪伴我渡過童年的重要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