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與愚蠢】
朋友之間常會討論虛構情景題,其中一題是,以我那麼喜歡小孩子,如果將來生了一個愚蠢的孩子會怎麼辦。甫聽到這道題目,一時語塞,可是竟也花了些時間思考。後來才想明白,只要培養孩子有樂於追求進步的心,即使天資不足,其實也不足為慮。畢竟天賦控制不來,前者卻可以教育而得。
回想起其中一個學生初次見面時,在工作室等待上課之際,一直反覆跟我媽說:「我中文很差,非常愚蠢。」上了一課,我倒不覺得她能力不逮,只是常會忘字。我媽後來才向我轉達對話,我便也沒怎麼在意。轉眼兩年過去,她近來考進了精英班,還跟我說:「我只是幸運而已,不過我這次作文特意用了很多成語!」教學方式也許大同小異,但我知道最重要的一步,其實是反覆叮囑她不能事事先說「我不行」,鼓勵她把目標定高一點,逐步向前邁進。擺脫自己設下的局限和陰影,才有能力和空間跨出更遠的一步。老師在學術以外,其實還有更多對於學生成長的責任,包括,不定義一個學生聰明抑或愚蠢,而要令學生相信自己擁有成功的潛能。
其中一本喜歡的書是Sir Ken Robinson的《The Element》,裡面也有提及關於「聰明」和「愚蠢」的定義。許多人覺得自己「愚蠢」,是出於不認同自己在學術領域上有所長。只是所謂「聰明」,其實並不專指智商。作者引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Howard Gardner的研究,說明智慧可以劃分為「語文、音樂、數學、空間、肢體動覺、人際、內省」等多個範疇。閱讀此篇最有意思的是,記得就讀碩士時,這位教授開設了名為「Understanding the Truth, Beauty and Goodness」的課程,還邀請學生加入研究。當時的七個範疇,也漸漸發展成今天八、九種方向。我倒覺得具體內容是甚麼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智商肯定不能只由成績高下量度。懂得欣賞這世界的美好,能夠辨別好壞,也是智慧的體現。因此總是很抗拒老師、家長,甚至學生本身,賦予一個人「聰明」或「愚蠢」的標籤。認識一個人的故事,了解一個人的興趣能力,比成績表上的數字來得有意義多了。
最近看完Michelle Obama的紀錄片《Becoming》,有一段對話特別值得記住:「I tell people we focus too much on stats and not story. Stats are like “What college are you from?” But your story is like “What was your grandfather like?”」學生問她如何避免淪為「A number」,她回答:「What makes you more than a stat is once you see yourself. You see yourself more than a stat and you start thinking about, “Who are you? What do you care about? What brings you joy?”」不糾結於聰明與愚蠢,不為數字營營役役,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我的寫作日常 #069
#沒時間閱讀可以看kenrobinsons的tedtalk
#findingyourelement
#下一個想要追求的夢想
#missamy教學日常
語塞成語 在 天下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認知再評估」,即對一個不幸突發事件,若能跳出舊框架,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它時,常會帶來較好結局,成語「塞翁失馬」即為一例。
有個實驗就發現,一些被主流排斥的孩子,創造力往往比較好,因為他們不受傳統框架的束縳...
——————————————
▶追隨自己的心,看見自己的好
✅《世界因你不同》
📍博客來:https://bit.ly/3bTPpkR
📍誠品:https://bit.ly/3izpQrW
📍天下文化:https://bit.ly/3hq3Y0x
📍Readmoo電子書:https://bit.ly/2FywSyi
📍Kobo電子書:https://bit.ly/2RqShw9
語塞成語 在 Heiward Mak 麥曦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放棄才是最大代價】
從小到大,常聽大人說任何事也有代價,「不值得」,「沒有用」,「放棄吧」⋯⋯
即使不主動作出改變,這世界也在以荒謬的邏輯改變著,並沒有所謂的原本,也沒有所謂的更好;
但事實就是,原來不做任何事,
放棄,才是最大代價。
—————————————————————
安逸與動盪的平行時空,不停交錯;集體感知、各項能力解鎖,以智慧、幽默感與適應力應對荒謬日常,是對殘酷現實的反撲;然而已無法衡量,各自精神與肉體背負的沉重創傷。
若選了知,選了明,就得抵受「知」的痛楚,就得承擔「明」的磨難;人生有些事,選擇了開始,無可避免地需要去思考如何繼續,當認知了放棄的代價,選項就只剩下堅持。
語塞了很久,#賣字 突然給我訊息,開題「一句『心地好』的說話」 。很久以前,寫了幾頁字,後來變了歌詞,其中兩句分別是:「努力不是一種才華」「放棄才是最大代價」。有朋友說好怪,是的,中間跳過了很多句子,只將這兩句抽出併在一起。廣東話(書面語)翻譯廣東話(口語),大概意思是:「努力係基本盤,放棄個代價係冇,乜都冇,連之前嘅所有嘢都唔Count,當冇嘢發生過。」容易的事,就不需要太努力,不辛苦,就不會想放棄;因為難,所以得不停克服、求超越、求進化。
「要是我們已經很努力,這世界還是沒有改變怎麼辦?」世界從來不停在改變,看是因為人們的怠惰、愚昧、無知、貪婪、腐敗而改變,還是因為人們覺醒到危機而改變;有沒有改變成我們渴望的模樣?在這誰都不代表誰的世代,每個個體各自能掌握的,就只有在當下最人性化的決定。
其實我不肯定,是否能藉由人說不說一句話,去判辨其心地好或不好,舉例說,講粗口的人可能很有義氣,濫用成語不代表就有道理;但聽多了謊言、藉口、辯解,發現很多時候善與惡,並不是字面的的意思,用字和措詞背後都是利與義的角力。言語是屏障,是強辭狡辯,還是「真係唔識」?不重要,有些謊言並不是要人相信,而是在展示有說謊的權力。
「流感肆虐,戴口罩,多喝水,勤洗手」
「要平安,珍重。」
謝謝 賣字 邀請,還讓我預覽了展品;展內有一系列在朽木上題字的作品,有空可前往一趟,一讀心地好的話語,感受佗寂之美。
#Repost #賣字 @sellwordss with @repostapp
麥曦茵導演 @heiwardmak 的心地好: 「放棄才是最大代價」
————————————————————
星期六開幕,1月11-24日,代替年宵,於深水埗大南街202號 Parallel Space 與 @dustykid_hk 合展及產品開售,題目為「心地好」。 2020年,祝願我們的城市心地好。 #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