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年初有一天早上起來,突然覺得有點坐不起來,一坐直,胸腰之間隱隱作痛,好像切成兩半,躺下就又沒事。
我心想壞了,難道是我脊椎彎曲之處出了問題?
那前幾天陰冷不堪,當天冬陽很晴朗,我卻差點冷汗都要流下來了。
好不容易撐著身子,去泡了好一陣熱水澡。
出來後,好一點,又休息了幾個小時,到中午左右好多了。
以前我都是去一個推拿的地方,但那天是星期天他們不開,所以就等星期一再說。
第二天早上,又有類似的情況發生,輕微一些,但還是有點發毛。
這時突然想到那天我們的編輯要去採訪一位中醫師,和他整理一本書的書稿,
就想那我去插一下隊請教看看。
我去了之後講了情況,問他是否需要幫我把把脈。
他說不用,先問我幾個問題。
他問我昨天是否到了中午之後就比較好,我說對。
他問我今天是否比昨天情況比較好一些,我說對。
他跟我說他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是那兩天高氣壓來台灣,天氣晴朗,大地的陽氣上升,但是我因為小兒痲痺,下半身血夜循環不良,所以陽氣上不來,正好到橫隔膜的地方擋住,因此胸腰之間像是被切成兩半。
而到了中午,陽氣更盛,就整個打通,所以我會覺得舒服多了。
因為第一天已經通了,所以第二天再有這種情況,也就比較輕微。
「不用緊張,沒事。」他說。「高氣壓的影響。」
2.
說話的人,是杜李威醫師。
我認識他很晚,去年九月才初見。
他清潔、明亮的診所放著古典音樂,寬敞的診間,乾淨沒有任何雜物的書桌,若不是空氣中飄著些中藥香氣,實在怎麼都和通常中醫診所的印象連不到一起。
所以我想,請這位醫師寫一本醫病的書,必定有特色。
也因此,雖然聽說杜醫師從不接受採訪,也不接受任何寫書的邀請,那天見後我還是寫信給他。結果,很開心他破例接受了。
不但接受,他還親自動筆,每個星期都準時地交出一篇篇文章,要我形容的話,簡直像沉寂多年的火山爆發。
他求學的背景、師承的啟發、豐富的醫病故事、獨到的處方,以及對社會的觀察,對中醫的期許,都載著滿滿的熱情爆發。
因為熱情,他一篇篇文章取的篇名也很生動。
<錯將民俗當中醫>,這是在講台灣社會對中醫許多迷思之一。
<今昔學醫大不同>,這是在講他對中醫價值的肯定卻又對許多中醫界的現象不以為然。
<醫家風範>,講他從海派中醫得到的傳承。
<重新定位中醫>,講他的眼界。
<臨床病案理法方藥>,講他毫不藏私地要把金針度與人。
但也因為如此,有陣子我們最傷腦筋的事,反而是書名。
他寫的面向很多,到底該如何總括呢?
我們建議了一些,顯然他不喜歡。
他又擬了一些,我們又覺得沒法呈現他整體的面貌。
直到我看了他的一篇文章後,覺得一切都清楚了。
3.
那篇是在寫一個習慣性流產的病例。
那個女的三十二歲,之前生過一個小孩,但接著連續流產三次,所以來看杜醫師的診。
而她在三年時間裡,屢屢來看診,中間卻又流產了兩次。這兩次流產的原因,都是因為沒有遵從醫囑,中斷吃藥;而每次流產之後,她又還是要來找杜醫師。
其中有一次兩人對話是這樣的:
杜醫師:「這樣已經第五次流產了!我不是跟妳說了嗎?驗到有孕,請妳趕快回來。為什麼妳不肯接受我的建議?」
女人:「我婆婆就很反對我吃中藥,怕吃中藥會生出畸形兒。」
杜醫師:「我記得妳婆婆去年有讓我看過。當時她腰椎長骨刺,我兩個月就把她看好了不是嗎?」
女人:「對啊。但是因為你的藥太有效了,我婆婆認為你一定有偷摻西藥,所以叫我不要給你看。」
這樣,這個女人反反覆覆地來看了杜醫師十四診。直到她最後她下定決心要聽杜醫師的話,乖乖接受治療之後,才在看了第十五診之後終於懷孕生下了寶寶。
我看完這一篇之後發訊給杜醫師,建議書名就叫《中醫到底行不行》。
因為這本書在寫的,就是台灣社會上對中醫到底行不行的種種反來覆去、左右矛盾的觀念和現象;以及杜醫師自己回答中醫到底什麼行,什麼不行的專業觀點和剖析。
並且,以這個醫案為例,他慷慨地把前後十五診的癥狀和他的處方,都完全公布。
4.
所以《中醫到底行不行》適合的讀者有兩種人。
一種是一般對中醫有些相信,又其實不信;有些好奇,又不知怎麼好奇的讀者。
杜醫師以生動的文筆和豐富的案例,來為我們打開一扇一篇門。
另外,則是學習中醫的人。
杜醫師不只整理出許多個案並且把珍貴的處方都公諸於世,也把學醫之道,及開業之道都講得非常深刻又生動。
他寫自己要開業之前,去拜別恩師朱士宗的時候,朱師母把他叫過去講的一段話,非常有意思:「因為學醫這條路很艱辛漫長,學出來以後,你還要熬過很長一段沒有病患 的日子。沒有病患的時候,你可以寫字作畫自娛,但一定要坐得住,不能到處亂跑。否則,等了一整天都沒有病患上門,你一跑出去閒逛,病患來了又撲空。........出道第一年,以一天看一個病患作為目標。第二年一天看兩個、第三年一天三個、第五年一天五個。如果你可以堅持十年,你一定會聲名大噪,生活也就能安定下來。」
這段話裡的智慧,不只是給要開業的醫師看的,也是給所有人看的。
5.
我自己看這本書,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
身為佛教徒,我每天早上都要誦念「普賢十願」。
普賢十願裡,第九願是「隨順眾生」。
而多年來,我對這一句話始終沒法完全掌握。
到底要如何隨順?隨順到什麼程度?
在讀杜醫師治療那個前後來看診十五次的女人的時候,我終於明白了。
我一面看著書稿感嘆,一面心裡在想:「咦,杜醫師怎麼會還一直幫她看診呢?」
如果我是他,應該早就不接受這個女人的掛號了。
一來會覺得不耐煩,你不相信我,又要來看我,這不是浪費彼此的時間?
二來會擔心這個病人如此反覆來反覆去,看了十四診,中間又流產兩次,再看下去,萬一出個狀況豈不是搞不好連自己也要背黑鍋?
顯然和我同樣想法的人不只一個。杜醫師在書裡說他有個跟診的小學妹這麼問過他:「學長。剛剛那個病患講成那樣,為什麼你都不會生氣?」
而杜醫師的回答是:「當妳心裡知道,妳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僅剩的極少數,或許有機會可以救她的人,為她擔憂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生氣。」
一個人如果當真有見識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問題,有能力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想幫助別人又一再被拒絕,他絕不會因而感到不耐煩,甚至憤世嫉俗。
他不會勉強別人相信他,但他持續關懷別人,並且永遠等候別人無路可走來找他的時候提供解方。即使反覆了十五次。
我曾經擔心「隨順眾生」會淪於隨波逐流,也曾經擔心「隨順眾生」會淪於被動,直到我讀完那篇文章,才體會到「隨順眾生」的面貌可以是慈悲和積極的完整展現。
很榮幸能出版《中醫到底行不行》。
博客來:https://bit.ly/3shY1s4
誠 品:https://bit.ly/32CRZId
金石堂:https://bit.ly/3gyjtqo
讀 冊:https://bit.ly/3axNGSW
MOMO:https://bit.ly/3dIWlnc
大 塊:https://bit.ly/3dHgCtq
「診間裡的女人誠品」的推薦目錄:
診間裡的女人誠品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很多人在3月8日這天祝福大家婦女節快樂,但是我更期待有一天我們的社會氛圍能夠成為 #生為女人我很快樂。
感謝 #你的孩子不是你孩子 作者吳曉樂昨天出席我在台中綠園道誠品舉辦的 診間裡的女人2 新書座談,
我與曉樂算是不同世代,但是她與她同世代的年輕女性,與我書中各種女人的處境,甚至我這世代女性面對的身體偏見、生育壓力,保健迷思,竟然差異不大;現在不到40歲女性依然普遍經歷過「因為我是女生,出生時我阿嬤很不高興」、「從小到大,過年的紅包就是比家族中男生少」、「家族產業就是弟弟的,與我無關」、「我沒有結婚生小孩,書念再好工作再強,在媽媽眼中是她失職和我失敗」... 這些竟然是女人常常聽到的真實鬼故事,甚至是一輩子無法擺脫的壓力。
昨天與曉樂的對談以及讀者聽眾的發問都非常有趣而且值得更多討論,待日後有時間我再慢慢整理(或者我下一季的 鏡好聽 podcast來與曉樂聊聊😏 ),不過在國際婦女節的今天我想把我們昨天的結論強調出來:
我們應該 「以行動作出改變,為下一個世代的女孩撐出更平等自由的空間 」。
「當女生好辛苦,我下輩子要當男生。」幾乎我們身邊的女生都這樣說過,這抱怨並不只是生理上的不愉快,還有更多是隱隱約約或明或暗的不友善與壓力;醫療與科技的進步或許可以逐漸改善生理的困擾,但是我們如何從制度與文化、尤其價值觀的改變,來讓每一個女孩與男孩都自信與自由?
🌹 婦女節快樂,請不同世代不同性別的夥伴們,一起來做改變,即使再細微,都好。
診間裡的女人誠品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7 下午在台中綠園道誠品三樓,來聊聊書😊
診間裡的女人誠品 在 《診間裡的女人》 二十七件個案,是二十七個深刻的人生故事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醫學中心級醫院婦產科前任資深主治醫師第一手速寫☆婦產科門診及病房裡的真實人生故事,曲折意外、激勵人心☆直擊現代女性面臨的沉痛難題, ... ... <看更多>
診間裡的女人誠品 在 林靜儀《診間裡的女人2》新書分享會 的推薦與評價
सार्वजनिक · कार्यक्रम ·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द्वारा ... 延續暢銷作《診間裡的女人: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