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阿光小芸日常的雞哩瓜啦繪本套書»文末贈書及開團募資活動(已結束)
#台灣第一套由性諮商師為日常性教育設計的內容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對性的好奇與探索,是十分正常的歷程。但家長們可能因為尚未作好準備,而做出斥責、忽略、或是開玩笑帶過等反應,而錯過了家庭性教育的黃金時機!
芸光兒童與青少年性諮商中心的三位心理師/性諮商師 —— 嘉琪、姿曄、舒聿。在過去超過10 年的執業生涯中,我們曾在幼稚園、各級小學、安置機構、偏鄉地區等不同場合,與家長、老師或機構照顧者分享「幼兒/兒童性教育」等相關主題。在超過 3,000 場以上的活動中,其中一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想與孩子談談認識身體、保護自己的重要性,但我不知道從何開始,也不知道要講的多細節?」
結合心理諮商專業與同為父母的經驗,建立一套完整的親職與幼兒性教育媒材,陪伴正在經歷這段過程的家長!」
#跟所有幼兒教育一樣
#從安全親密的親子關係開始
#成為孩子願意表達情緒_討論疑惑的對象
這套書從一開始於嘖嘖平台上募資
我就被擊中心臟了
內容非常完整跟清楚
全面性系統性的教家長要怎麼陪伴孩子成長
#溫柔堅定
#建立依附
畫面活潑又溫暖
重點關鍵步驟也是一個都沒少
#無敵感動
當年我在自製"有性交畫面"的翻翻書時
也請到非常有名芸光兒童與青少年性諮商中心其中的王嘉琪諮商師
作為導序
如今看到他們準備多時的好書完整出品
超級推薦!!
—
«贈書活動»
1.此文留言「回應、設限、引導、開拓新可能,自信地與孩子開始談性!」並tag一位朋友
2.公開分享此文
3.8/22 24:00抽出四位朋友贈送(此書 一套 、或 《愛與放手-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11堂課》(三本))
#一人一組隨機不挑
臉書兩位
IG兩位(中獎機率更高)
👇👇
https://www.instagram.com/p/CSsVyJyl99C/?utm_medium=copy_link
@ 《阿光小芸日常的嘰哩呱啦》繪本一套(12月份才會有書)-> 預計12月份再寄送
@ 《愛與放手-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11堂課》(三本)-> 有現書,可以先贈送。
《愛與放手-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11堂課》是呂嘉惠老師用25年想要跟孩子談性的家長,從幼兒到成年人,家長可以做的準備,也是從依附關係的角度出發,並以性發展為脈絡下,家長在每個不同階段性教育的重點與需要準備的能力,是一本增能建構親職能力的書籍。
跟繪本指導手冊一樣,我們期待家長可以透過閱讀自學可以建構與孩子談性的能力,所以『能力建構』是性教育哲學。
參考博客來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7982?sloc=main
—
«團購方式»
因為目前嘖嘖募資已經不用運費,嘖嘖募資結束以後,暫時沒有其他通路銷售,會以芸光這邊販售。
目前,家長們可以自己湊團進入四人團購的連結即可
想要直接購買的這邊可以這個連結進入嘖嘖募資網頁 : https://zecz.ec/3Clwoof
—
推薦追蹤:
1.阿光小芸日常的嘰哩呱啦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eschoolrelationshipeducation
2.芸光兒童與青少年性諮商中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eyoungplace
—
恭喜兩位朋友抽中
@康惜恩 @wenyi lin
設計 心理 學 1:日常的 設計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小時的力量》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兩本
我想邀請你一起想像一個假想的問題:「如果你的一天裡真的多出一小時可以運用(對,一天變成25小時),你會利用這一個小時做什麼事情?」先別急著回答再貪睡一小時(我知道你想),想想你比人多出的這一個小時,是不是能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更能幫你達到目標的事情?或是那些你還不敢嘗試的挑戰?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wer-hour/
.
【這本書在說什麼?】
《一小時的力量》的作者是保健專家艾德莉安.赫伯特(Adrienne Herbert ),他主持的 Podcast「Power Hour」時常邀請各界表現卓越的人,包括了奧運選手、得獎的醫生、暢銷書作者、企業家以及頂尖的企業教練,暢談他們如何善用一天的「全力一小時」。
全力一小時指的也是我們每天「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再這個時間內進行的活動常常被稱為「晨間習慣」或「晨間儀式」。作者發現當一個人掌握了起床的時間優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將會日積月累地,將微小的改變成巨大的成功。
在這本書裡,她透過六個元素教我們如何創造自己的全力一小時,包含建立心態、培養習慣、維持運動、改善睡眠、善用人際網絡、制定目標。她透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搭配許多受訪者的經驗分享,讓我們認識並嘗試全力一小時,讓我們可以專注在自己的目標,活出理想的生活。
.
【我對這本書的想法】
我本身同樣是一個晨間習慣的實踐者,過去兩年多來,我保持六點起床的習慣,做一個半小時的晨間習慣之後才出門上班(對,我的是黃金一個半小時)。毫不誇張地說,這是改變我人生最大的習慣之一,我也喜歡把這句座右銘掛在嘴邊:「如果你贏得早晨,你就贏得了這天。」
這次受出版社之邀掛名推薦這本書,讓我感到十分開心,特別是當我讀完這本書後,發現這本書給我一種整體性、系統性的感覺。我讀過前一本類似的書籍是《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在那本書的閱讀筆記〈30歲前你應該學會的晨間習慣〉文章當中,我詳細分享了自己的晨間習慣內容,截至今日,我仍然採取相同的習慣內容。
這兩本書的異同在於:《起床後》同樣是訪談各界傑出人士,但它比較偏向每個人的經驗匯總,你可以把那本書當成是一個「晨間習慣百科」,從裡面挑選你喜歡的習慣。《一小時》這本書則比較多著墨在作者對六個面向的探討和自身經驗的整合,訪談則是補充的材料,這讓我可以從作者的個人故事中,得到更加深入的啟發。以下列舉幾個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
.
【為什麼不要按貪睡鍵?】
我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喜歡用智慧型手機設定鬧鐘擺在床頭。當早上鬧鐘一享,我們會下意識按下貪睡鍵,再多睡個幾十分鐘也開心。作者認為,習慣按下貪睡鍵的行為,可能代表了另一層的意思。
她舉了個例子,想像一下你在等公車,準備前往某個你非常感興趣的地方(假設是某某遊樂園)。然後,當第一班公車駛來的時候,你會說:「喔!讓它過去吧!我坐下一班車就好!」 欸…你真的會這樣說嗎?不可能嘛!你一定會馬上跳上公車,因為你超想趕快去那個地方!對吧!?
所以,當你越來越習慣按下貪睡鍵,就等於承認你對於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不感興趣。其中一個問題出在於,你可能沒有對生活進行是當的規劃,因此缺少了期待、樂趣、驚喜,按下貪睡鍵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動作。如果你也有類似情形,這是恐怕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警訊。
.
【何不試試看開機鍵?】
比起貪睡鍵的討論,我認為培養晨間習慣更是像建立一個「開機鍵」的功能。相信我們都有過早上起床之後,卻仍然昏昏欲睡,隨著腦袋自動導航去刷牙洗臉,隨手抓了件衣服就迷迷糊糊出門的經驗。用這個方式開啟新的一天,似乎不是最理想的做法。
我喜歡做「瑜珈」當成自己醒來後第一件事情,書中一位同樣喜愛瑜珈的受訪者分享了這樣的想法:「隨著呼吸越來越深、越專心,透過更多的氧氣進入肌肉和大腦,幫助身體甦醒過來。身體會告訴大腦:『我很平靜,可以忍受這種不舒服,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一個簡單三十分鐘的運動,對心情可以帶來難以言喻的寧靜,還強化了我對自己人生掌控度的感受。
設計一個晨間儀式,等於是幫自己打造了一個開機鍵,讓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能夠逐漸甦醒。作者提到她會在晨間問自己以下這六個問題,並且寫下來她的答案:
- 我今天想要擁有什麼樣的動力?
- 我今天可以向誰學習?
- 我今天可以幫助誰?
- 今天的我可以做什麼事,好讓我在一年之後,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 我今天最期待什麼?
我今天最感謝的是?
這些問題對我還滿有幫助,之前我單純習慣在早上的時候,透過「子彈筆記」的方式手寫一些自我肯定的話,以及規劃當天的重點任務。現在我會嘗試回答這幾個問題,看起來會讓自己更「有意識地」展開新的一天。只不過「今天最感謝的是?」這題我仍會留到睡前回答,我認為用回顧的方式感謝一天當中值得感激的人事物,更有助於美好的睡眠。
.
【為什麼用「拿回」時間這個說法?】
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掌控全力一小時就像是拿回自己的時間」這樣的說法,她的解釋讓我對這個詞有了新的理解。她喜歡用「拿回」(Get Back)這個詞,這是因為我們是去拿回原本屬於我們的東西——也就是時間——無論它是被你浪費或被別人偷走了。
仔細想想,這一個小時的時間,一直以來都好好地待在那邊。只不過我們時常以晚睡熬夜、貪睡賴床…等種種的理由,把它晾在一旁。當我讀到書中的一段訪談,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作者訪談英國田徑選手摩根.雷克(Morgan Lake),聽她分享了她為了達成田徑鍛鍊的目標,犧牲許多童年的玩樂時光,她說:「真正偉大的夢想,需要真正巨大的犧牲,這讓我能夠不斷前行,而且內心非常清楚,我想達成的目標,遠比我為了達標所付出的犧牲大很多。」
這個信念符合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的觀念:「你的行為要跟得上你的雄心壯志。」你每天的所作所為,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我們轉念一想,養成晨間習慣的代價是「犧牲晚睡熬夜」、「犧牲按下貪睡鍵的衝動」,然後就可以「拿回」原本就屬於你的起床後黃金一小時?你覺得這樣的犧牲划算嗎?
.
【後記:晨間習慣是一種超能力】
讓我們回到文章一開頭的問題:「如果你的一天裡真的多出一小時可以運用,你會利用這一個小時做什麼事情?」當你每天都能用一個小時的全力,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長期下來的成果肯定很不可思議對吧?
這個問題是作者喜歡在 Podcast 的尾聲,對受訪者提出的問題。他們說想讀更多書、打電話給自己的父母、練習彈琴或彈吉他、寫下對於新事業的想法。無論是什麼,都是他們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其中 一位受訪的前橄欖球員瑞奇.諾頓(Richie Norton)形容這簡直像是擁有了一項「超能力」,他說:
「生活中有許多不確定。每個早晨都有些不同,但如果以儀式或慣例開始一天的生活,你就能決定一天該怎麼過。清晨的運動能清空我的思緒,讓我的身體進入良好的狀態,它是相當有用的工具,而且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你接下來這一整天。你一踏出門面向世界,外界的人事物會持續影響你的心理狀態。因此,你需要先在心裡挪出一個安靜的空間。」
每天挪出一小時,一年就有365小時,有意識的度過這一小時,比起無意識任由時間被揮霍來得更讓人心滿意足。如同暢銷書《原子習慣》的名言:「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每天的一小時看似微不足道,但也正因如此,每個平凡無奇的早晨才是真正的挑戰。每個日常生活的片刻都是重大的抉擇。
想要擁有超能力,我們不需要被蜘蛛咬到,也不需要被生化改造,只需從最小的細節開始,逐漸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就能擁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
特別感謝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提供贈獎抽書
設計 心理 學 1:日常的 設計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恢復情緒平衡的六大步驟
我們部分的情緒調節能力,是透過學習而得來的,並不完全取決於自身的性格。儘管基本行為模式的建立從出生時就開始了,但這樣的過程會延續一輩子。因此,即便是成年人,仍然可以重新建立有效的調節系統。想做到這點,當然不是透過聽幾句心靈小語,或學習一些放鬆技巧就能達成。當我們的調節風格趨向頑固與僵化,想要產生深層且持久的改變,就得為它勾勒出清楚的畫面。
很多人會控制、迴避或直接忽視自己的情緒,並認為若是不這樣做,便會發生可怕的事情。在他們腦中,感受情緒意味著混亂、超載和失控;是一個只會導向痛苦的深淵,而且是沒有任何效益的事。他們處理情緒的方式,便是抑制、迴避或壓抑任何與感受有關的蛛絲馬跡,而且絕對不會放棄他們自認為重要的機制,因為他們並不明白,其實有其他更有效的替代方案可選擇。有些人則認為情緒無法控制,因此也就無法控制它們,他們完全不願嘗試,只會尋求外界的解方,像是藥物,或是找身邊的人安慰自己。而那些對自己的情緒絕望,容忍度又低的人,不管用什麼方法,要付出怎樣的代價,都想立即消除他的不適感。最後,他們非但無法啟動能改善情緒狀態的過程,連稍微平復情緒都難以達成。
有鑑於上述這些情緒管理方式的災難性觀點,我認為更實際的觀點如下:
1.想改變自己的情緒運作模式,沒有神奇的解決方案,但有「有效的解決方案」。
2.關於情緒,雖然有一些事情是自然反應,但也有很多是我們能透過意識訓練來改變的。
3.對於情緒,最好進行中長期的投資。修復與學習,勝過病急亂投醫。
4.必須在日常的糟糕日子不斷練習,以便遇到更大的逆境時能有應對的工具。
5.比起每天嘗試不同的方法,專注於一種方式,計畫整套步驟更為重要。
6.每個人的起跑點都不同,因此需要做的改變也不同。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描繪看看,建立一個健康的調節系統,其中需要包含的步驟。為此,首先我們必須真心想做這件事,並設立實際的目標、把沒用的想法拆除、制定路線圖、用理解的心看待路途中的艱難,並在改變的過程中保持動力,以及選擇可以專注進行的時機。
#步驟一:先了解自己為什麼想改變
了解自己有多想改變很重要。你可以想想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曾帶來的損失,以及若是完成改變,所能獲得的好處。照理說,若是我們曾想過這些問題,那便代表我們其實覺得自己目前的系統並沒那麼好,但「好」是一個過於模糊的目標,可能無法引發我們的動力。
當一個人開始面對以往所逃避的事情,能獲得什麼呢?他會清楚,當他走完這條路時,會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更平靜,也更幸福。當他逃避時,想達到的其實是一樣的效果,但結果卻恰好相反。當我們決定去面對一切時,首先感覺到的會是恐懼,但我們若持續下去,接下來便會有很不一樣的感覺。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的動機,然後將它牢牢記住,因為調節情緒這條路很漫長。我想,在這條改變之路的盡頭所能獲得的豐盛成果,就是我們之所以進行這些改變的原因,任何人都不該錯過它。
#步驟二:理解正確的情緒觀念
實際上,人體的機能永遠都會自動恢復平衡。情緒調節,和心理以及人際關係的平衡有著密切關係。然而這種平衡並非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情緒並非永遠保持不變,而是會隨著周遭發生的事情而有所變化。情緒好,不代表活在天堂之中,彷彿所有的事物皆影響不了自己;情緒好也不代表將永遠保持幸福,不會受到任何痛苦。人們的情緒,有強有弱,有時開心有時難過,但我們相信,所有的狀態最終都會恢復。
有時,特別是當某些情緒超載了,或困住自己的時候,我們會將平靜想像成一個中立或平坦的狀態,但這和真正的健康相去甚遠。健康的狀態更像是大海,有時平靜,有時狂風暴雨,有著不同強度的海浪與潮汐,但最後總會回到最初的狀態。
#步驟三:捨棄無用的情緒機制
想要恢復情緒的平衡,不代表得做一大堆事情來平復自身情緒,而是要學會捨棄無用的機制,然後重新相信自己的情緒。就像騎腳踏車一樣,無須控制每個動作,不斷思考身體該傾斜多少、龍頭該轉幾度。若真的這樣騎,你可能馬上就跌倒了,或是會騎得很緊張而無法享受。當我們騎腳踏車時,只要讓平衡感,以及對操作的記憶自動導航,不用特別去注意,單純地享受風景就能騎得很好。學習騎腳踏車,和學習調節自身情緒一樣,重點都在於如何放手。
#步驟四:建立調節情緒的正確順序
許多管理情緒的方法,都和迴避、抑制及控制無關。這些方法,會在情緒處理的不同階段上發揮作用。如圖表2所示,想要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就必須意識到它就在那,觀察並探索自己的內在。再來,無論發現了什麼,它的強度與長度如何,都必須允許自己去感受。第三階段,必須傾聽情緒想傳達的訊息。它們會發現有關於我們與這個世界的祕密,讓所有的感受相互交織,為我們描繪出現實的完整畫面。
第四階段是連結,你要和自己的身體與感受連結,以感知到這個情緒是屬於我們的;我們也要和自己的過去做連結,以便透過了解過去來理解現在怎麼了。你當然也要和他人連結,並分享他的情緒,但必須注意要能辨別出自己的情緒。第五階段,我們必須透過自身感受來幫助自己、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什麼有幫助、尋求能調節自身情緒的方法,並接近能夠給予這些方法的人。最後,我們必須所有行動,找出支撐這個情緒狀態的需求是什麼?它將我們導向什麼結果?將把我們帶向哪裡?
#步驟五:辨認過程中的困難之處
改變是可以達成的,但在過程中也是困難的。這時,能夠諒解自己便非常重要。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停下來了解為何會如此,便能從自己身上學到很多重要的東西。當我們越了解情緒,則越有改變它的可能,而這更新、更寬廣的觀點也能夠幫助我們調節自身情緒。以下是一些人們在調節情緒的途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以及正確看待的觀點:
● 若我們嘗試了許多次,卻只有其中幾次能意識到自身情緒,這都是很正常的。
● 儘管我們的理性知道,所有的情緒都是好的,但只要看到生命中重要的人處理不當一次,從中吸取到的經驗,就可能會在其他時候間接變成我們的負擔。沒關係,這時我們只需理解它,並將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區分開來就好。
● 我們可能會覺得,和自身或他人的情緒連結會拖累自己,但其實只要多加練習,這樣的情況就會減少。
● 認知到自己才是需要改變的人,或許有點困難,甚至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因此人們便習慣等待其他人先改變。當然,要是其他人也能改變的話,事情便簡單多了。但我們必須認知到,若能在這過程中專注於改變自己,成功的機會便會大很多。
● 情緒感受本該幫助到自己,但我們卻為此和自己生氣,或感到羞愧。縱使我們知道照顧自身情緒很重要,也努力這樣做,但舊有的習慣仍會牽制我們。這些都很正常,只要我們繼續努力,這種情況便會越來越少。
● 改變可能讓我們感到恐懼。例如:因為擔心得面對衝突,而不想表達自己的憤怒;因為太怕犯錯而不敢嘗試等。我們必須不斷嘗試,最後將發現它的結果其實沒那麼糟。
即便遇到這些困難,也不應該讓我們放棄嘗試改變。當困難出現時,我們應該將它們視為一種重要的學習。唯有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才能為未來設計出更好的演練機會。當你能用理解的心看待自己,便能幫助自己突破困難,並對於如何改變有更實際的期待。
#步驟六:改變,從今天開始
前面談到了許多的困難,以及為了掌握新事物,可能產生的失敗狀況,藉此我們更能明白,想要能持之以恆需要多大的毅力。了解調節情緒能有所收穫,並且人人都能做到,這件事很重要。正如同鐘錶裡的複雜機械構造,我們的調節系統也能夠自行調整、重新設定,並成為一種精確且有節奏的自動裝置,告訴我們目前所處的狀況,以及接下來的生活會面臨什麼。
前面幾個步驟總是比較辛苦的。只要我們的調節系統建立的越好,就越不需要去關注它,因為它將能夠憑直覺自動運行。但一開始,我們必須將整個裝置拆開來,把每片零件散開,了解它是如何組裝的,並仔細評估系統的每一個部分。這需要耐心,但這個過程很值得。
就從今天開始吧!情緒調節系統的改變,並非巨大的變動,更像一個耕耘的過程。若我們開始做一些微小的改變,例如:每天花一分鐘來觀察自己身體的感受、腦袋中閃過的想法以及自身的情緒等,那麼這顆小小的種子便可能結出大大的果實。想等待最適當的時機再開始進行,那麼你可能永遠都等不到那個時刻。
.
本文摘自《#壞情緒_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
每天心情不打結,與自己和解的療癒練習
作者:安娜貝爾.岡薩雷茲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因為之前有朋友在留言的時候,提到如何平復自己情緒的問題,我特別找了這本書,也請出版社授權比較完整的篇幅,加上圖表,希望能幫到版面上朋友的忙。另外,這也是昨天直播講到的非認知能力,歡迎參與昨天的贈書直播。
照顧自己的情緒,也要長期養成習慣。尤其如果我們小時候不被允許表達情緒,長大之後,就更要靠自己把情緒找回來。
我自己是把情緒視為好朋友,理智很重要,但情緒的聲音也要兼顧。越能滿足自己的需要,理智與情緒也越能走向平衡。
祝願您,能允許情緒自由,試著讓它來幫助我們生活!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