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信要和你分享的是一位父親送給女兒的四句話。如果你讀過我的《態度》這本書會知道,我家也有兩位女兒,我瞭解到這四句話之後,把這些話也分享給了我的孩子。也許你會想問,這位父親到底是誰,這位女兒又是誰呢?其實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四句話本身。
接下來,我就把這四句話分享給你,也談一談我對這四句話的理解。也許你也可以把它們分享給你的孩子。
不要做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
第一句話:凡事不要做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很多事情之間原本不是對立的關係,沒有必要一定把它們對立起來。比如很多人會覺得,如果我花時間幫助別人,自己的工作就做不好了。其實花時間幫助別人並不一定影響自己的工作。除非你手裡這份工作的截止日期就是第二天,做自己的事情的確和幫助別人產生了衝突;否則,你以一種非此即彼的心態看待這類事情,就會把自己孤立起來。
戀愛中的人常常會抱怨對方不滿足自己的某些要求,說對方這麼做就是不愛自己,這也是一種「非此即彼」。不滿足某項要求,可能是因為對方確實有困難做不到,也可能是這個要求本身不合理,如果非要把「能不能滿足這項要求」和「愛不愛自己」放到對立面,就是不夠成熟的表現。
之前講過,小孩子因為智力發展不完善,只能做出對與錯的簡單二元判斷,孩子可能會說「如果不給我玩具玩,我就不和你做朋友」之類的話。孩子用這樣的方式交流,是因為他們只能理解這樣簡單的邏輯,也只能通過這種二元對立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利益訴求。
而人成年之後,智力發育成熟了,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就應該懂得世界上的事情並非一定是黑白對立的。有些事情彼此扯不上邊,更不能把它們刻意地放在矛盾的對立面,比如覺得好好學習就不能鍛鍊身體了,專心工作就不能照顧家人了,等等。一個人能認識到這一點,就是長大的表現。
不過總有一些人,身體長大了,思維方式和見識沒有隨著身體一同成長,仍然停留在小孩子的階段,仍然抱著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在不是矛盾的地方刻意製造矛盾,遇到真的矛盾了又只會回避問題。結果生活變得很累,累的時間長了,就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了,什麼都不想去做,人變得遲鈍、懈怠。很多人覺得自己很忙,沒有閒暇,煩心事很多,這時可以考慮一下,有些麻煩是不是自己造成的,有些矛盾是不是自己發明出來的。
女生的感情更細膩,有時候更依賴於感情來做判斷,可能更容易陷入所謂「非此即彼」的困境中。這時可以跳出來看一看,用理性想一想,事情是否果真如此?有沒有別的思考維度?能不能採取別的做法?
不只看他如何對你,還要看他如何對別人
再來看這位父親給女兒的第二句話:談戀愛時,不光要看對方對你怎麼樣,還要看他對別人怎麼樣。
說這四句話的父親本人不是一個愛多說話的人,平時很忙,工作中接觸的人非常多,在單位和在家裡都是最有定力的當家人。他對女兒說的這句話,我覺得講得很有道理,我父親其實也對我講過類似的話。我自己生活中不論和什麼人來往,都會注意對方怎樣對待別人,對方喜歡接觸什麼樣的人。類似的話,我也分享給了我的女兒。
在戀愛中的追求者,很容易做到溫柔體貼、出手大方,平時甜言蜜語,動不動就送本書或者送張電影票來,兜里隨時裝著巧克力,這些戀愛的技巧不用教誰都能會。至於海誓山盟,反正沒有成本,戀愛一年可以說得比結婚後一輩子還多。
但這只是他對待追求對象的方式,有的人熱戀時對女朋友千好百好,但私下裡對待其他人可能粗暴、吝嗇甚至偏執。我在前面的信中講過,不要以為所有人都會心口如一。很多女生都有過這樣的感覺:結婚之後,怎麼丈夫彷彿變成了另一個人,變得讓人厭煩。其實有可能那才是真實的他,戀愛時那種完美的形象反而是假的。要避免這種情況,辦法之一就是多觀察他是怎麼對待身邊的其他人的。
其實不僅戀愛對象會這樣,但凡對你有所求的人,都可能會有類似的做法。什麼人算是對你有所求呢,比如要和你借錢的人,要租你房子的人,想和你談成生意的人。在追求目標時,很多人都是熱情備至,但等他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變成了另一個人。
在美國,經常有房東和租客到法庭上打官司,常常是因為租客住進房子之後就拖欠房租賴著不走了。因此,有經驗的房東不僅要查潛在租客的公開信用記錄,還會去向他身邊的人瞭解這個人為人處事如何。這樣雖然成本高,但能夠省掉後面很多麻煩。我們在投資的時候,對於第一次打交道的創業者,也會秉承一個原則,就是他自己社群里、朋友圈裡面的人必須跟著投,這都是花錢得來的教訓。
如果你是女生的父親,在戀愛婚姻這方面,我再給你兩個建議。
第一,相比兒子來講,父親對女兒的陪伴更重要。舉兩個例子:同為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張愛玲的感情經歷非常不幸,而林徽因的婚姻生活則相當美滿,兩人在感情上的不同遭遇和他們小時候成長的經歷是有關係的。張愛玲的父親是一個典型的滿清遺少,品行不端,沒有給張愛玲帶來什麼好的言傳身教;而林徽因則有一個把她捧為掌上明珠的父親,帶她遊歷歐洲,是她的良師益友。
第二個給父親的建議,千萬不要對女兒催婚。不要老覺得婚姻一定是一種獲得,硬逼出來的婚姻有可能是災難。如果理解不了一件事有可能帶來負面的影響,就像只知道有正數,不知道還有負數一樣,思維水平還停留在小學。
不要倉促做決定
這封信要分享的第三句話是:只要不是關係到生死的事,不妨先放一下,不要倉促做決定。
大部分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感性,有時在感情的作用下會很快做出決定。比如,生氣的時候、委屈的時候,可能會說出衝動的發言;遇到突發情況,難免因為慌張倉促行事。可一旦做決定太快,後悔的情況也會變多。事實上,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話可以暫時不說,事可以先不做,這樣犯錯誤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越是衝動慌張的時候,越是要冷靜。只要事不關生死,不妨去喝杯咖啡,或者去健身房鍛鍊一下,平復一下心情,很多事就雲散風清了。心平氣和之後,好的解決方案,好的表達方式,也會自然地浮現出來。很多時候,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得那麼糟糕,只是出乎了我們的意料而已。
當然,這並不是只有女性才會遇到的問題,有的女性在這方面其實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比如我曾經有一位亞裔女同事,她是和我一同進的谷歌。當時她所在的團隊裡很多人都是男性白人的博士,學歷比這位女同事高,英語也比她好,但領導卻把團隊交給這位女同事管理,就是因為這位女同事為人淡定,很少衝動,也很少犯錯誤。別人吵得不可開交時,她常常不說話,事後把那些問題逐一解決掉。
守住底線
這封信要和你分享的第四句話是:守住底線。
這句話不只是可以給女兒,也可以給每一個人。在美國社會,和中國一樣也有各種複雜的關係要處理。在單位里也有各種派系,有權力鬥爭。很多時候,來一個副總裁,就會帶來一批自己的人,排擠掉一批原來的人。這樣的內耗在任何單位里都可能有。有的人遇到這樣的事喜歡站隊、抱大腿,甚至為了上層的變動和單位工作重點轉移大傷腦筋。抱大腿抱對了且不說,一旦抱錯了,結果可想而知。更何況,靠抱大腿上位,就算暫時抱對了人,以後單位業務重點轉移了,常常就得和上級一起走人。
2021年,奈飛從中國引進了一部電視劇《理智派生活》,這是一部職場劇,裡面就有一群很不稱職的總監,在公司抱著一個副總裁的大腿,然而這個副總裁錯判形勢,後來被公司掃地出門。前面說的那些渾渾噩噩的總監,前景也好不了。現實中,我們也會看到有的大公司整部門整部門地裁撤。靠派系鬥爭上位的人,很難永遠是派系鬥爭的贏家。
在任何單位里,人都要記住原則,守住底線。當然,如果自己能夠把工作乾得出色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最出色,也要讓整個單位都瞭解到你的價值,而不是只依賴一兩個人。對於已經做到中層的人,最需要動腦筋的事情是如何讓自己的團隊有效率。可以引入必要的競爭,這會給團隊帶來朝氣;但是物極必反,過度鼓勵競爭會造成內耗甚至員工的離心離德。
對於女性來說,在男性主導的職場中打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因此就覺得,自己一定要比男性同事更狠才行。其實大部分時候單位任命一位女性做領導,可能恰恰是需要她用智慧來平衡各種關係,安撫團隊成員,這是女性的優勢所在。明白自己的價值,守住自己的底線,才是在職場上立於不敗之地的正解。
如果是在基層崗位,女性則可能面對更多的困難和誘惑,更要記住守住底線這句話。我們時不時會聽說某公司某位女性員工因為和男性中高層的曖昧關係獲得了什麼職位;然而一旦公司調整組織結構,清理不稱職的人員,這樣獲得職位的人就留不下來了。如果女生本身有能力,捲入這樣的事里就更不值得了,就像我在之前信里說過的,有些路看起來是捷徑,其實是離成功最遠的道路。
小結
總結一下這封信分享的這四句話:
一,不要做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
二,對於對你有所求的人,不僅要看他對你如何,更要看他對別人如何;
三,不要倉促地做出決定;
四,守住底線。」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590的網紅Simon Cha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果你覺得這是巧合或拒絕相信,你還未進入能量的人生…… 手療就是按手療癒,即是傳導宇宙的能量,改變現存事物的狀態。除了向人(包括自己)施法送氣之外,其實還可以用來「救」動物、植物、「死」物(例如機器)和無形之物(例如一個社團、一間公司)。 這兒就有個眼前的例子-- 發生在我們中間,說明了手療可以如...
言傳身教例子 在 瑜錄 The O Dor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專訪16歲大英帝國獎章得主Theo Wride
作者︰港大醫科生Mandy Yuen
當Wayne邀請我訪問Theo時,我當刻的想法是:如何藉此機會展現這個16歲年青人的各個面貌。Theo身為2020年大英帝國獎章(British Empire Medal)得主,足以證明他生產的保護面罩,在英國新冠肺炎一疫的貢獻。生於香港這個追求卓越的社會,我們著眼於Theo的成功經驗當然不足為奇。但與其把Theo局限於他的風采一面,我更希望透過訪問,呈現他尋找定位、在過程中成長,乃至如何規劃未來的想法。除了是英女皇生日派對中最年輕的受邀者,他也是一個在英國長大的平凡中學生。
其實我一直很疑惑,英國的中學生,理應十分忙碌,Theo為何能投放一百小時以上製作多於一千二百個保護面罩呢?一問之下才得悉,早於三月時,GCSE(英國中學的公開考試)因疫情緣故取消。這突如其來的空閒時間,激發他思考自己如何能為社區出一分力。當他留意到社區醫護人員缺乏保護面罩時,他頓時想起家中的3D打印機。四年前婆婆送贈的聖誕禮物,此時正能發揮作用。他從3D打印的網上討論區中找到其他人打印面罩的不同設計,參照他們的建議,製作設計圖稿,打印實物進行試驗。在決定大量製作面罩前,可行性是他的首要考量。Theo的父母均為醫生,他們和其他醫護同事測試面罩的樣本後,不約而同表達對他的肯定。深受激勵的Theo,最終鼓起勇氣投入生產面罩。
Theo有志將來成為一名工程師——他鍾情於解決問題的樂趣。當時在他眼前,有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若用較少物料,則能提升打印速度,但製作出來的成品會相對易損壞;若增加材料密度,雖然成品較堅固,但同時打印速度會降慢,成本也會提高。因此,他必須在兩者間取得平衡。他認知到要解決問題,不能只靠一人之力。
他清楚明白自己的成就,完全建基於身邊人的幫助。於他而言,主動尋求幫助是解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未能盡錄每個人的貢獻,但他特別提及網上3D打印群體和當地醫生所提供的支援:其中一個3D打印同好朋友,經常向他提出有關打印機設定的建議,助他提升打印機的效能;當地醫生分別試戴三個設計後,提出反饋助他篩選出最好的設計;網上3D打印討論區的成員根據修改後的設計,提議如何透過調較不同數值,精進打印機的設定。最後用作大量生產的保護面罩,是他根據配戴舒適度、製作所需時長,和物料供應考慮,修改四次設計後的結晶品。
回想製作和派發保護面罩的過程,Theo有不少得著和體會。在工程設計的層面,當時社會對保護裝備的需求之大,推動他在緊迫的時間限制內,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人與人的相處上,他更親身經歷周邊人的慷慨大方。英國當地醫院為了支持他,特意設立box sale向其他人籌款;而同時透過當地電台宣傳、網上眾籌、學校捐款等種種途徑、他成功集資超過3000英鎊(相等於約3萬港元),使他能大規模生產面罩。人們即使家中沒有打印技術,仍然希望透過支持Theo的方案,作出一點貢獻。這些在危難中展現出的人性光輝,不禁令他深受感動。每次憶起各界如何凝聚眾人力量助他一把,他也感到恩典滿溢,再次強調若沒有他們的付出,得獎名單上一定不會出現他的名字。Theo亦有親自派發面罩給婆婆所處養老院的職員。他們收到面罩的笑顏,對Theo來說,是對於這一切努力的再次肯定。
Theo早於製作保護面罩前,已有幾年3D打印技術的使用經驗。他曾代表學校參加全球校際Formula 1跑車比賽,以3D打印技術製作小型跑車。他亦提及3D打印在製作小型成品的優勢,例如他曾打印雕像作為藝術科的習作。他提及這些在學校層面的應用,令我回想起中學母校近年也引進了3D打印機,作為STEM計劃的一部分。說實話,我很期待3D打印技術以後能為香港不同產業帶來的機遇。
談及他對未來3D打印前景的看法,他眼光閃爍,流露着對3D打印技術潛力的興奮。他認為3D打印的精準度和高成本效益,驅使人們將此技術廣泛應用在很多領域,如航空發展和生物醫學工程。話說至此,我十分好奇Theo將來想涉足哪一範疇的工程設計。他的答案十分有智慧:他會保持開放態度觀望。引用他的原話:「誰會料到十年後我們是否仍然使用飛機?」的確,新冠肺炎正正提醒我們,在計劃趕不上變化時,擁有一個開放心境有助我們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港大醫學院醫科課程的第三年為增潤年(Enrichment Year),醫科生本應有一整年可以遠離醫學課程,發展其他領域的機會。當中,很多同學也有海外交流學習的計劃,但疫情打亂我們的腳步。本來計劃到多倫多參與研究的我,也被迫重新規劃一整年的本地活動。這對當時的我們而言,簡直是天大的惡耗!但是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也能嘗試在本地活動中尋找意義——這何嘗不是一個難得機會,讓我們學習在限制中找到新定位呢?
對於那些也希望在危難中獻一分綿力的年青人,Theo勸勉他們要從小事做起(start small)。一開始他只有一部3D打印機,當發現其他人也喜歡他的設計時,他才逐漸擴大規模,進行大量生產。他建議這些有理想的年青人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其他人對此有興趣嗎?這件事有甚麼意義?若答案是肯定的,便勇於試驗這個主意的可行性,同時聆聽別人的建議,他們會訝異地發現有很多願意助他們一把的人。我們要突破自己害怕失敗的想法,才有機會創造改變。即使他們此刻未必有實行計劃的資源,也能透過參與眾籌、義工活動等作出貢獻。
此次訪談的一大收穫,當然是了解到Theo製作PPE的故事。可是最觸動我的一點,是他面對成功的謙遜態度。雖然Theo比我小幾歲,但言談之間,他仍能深深提醒我,比起追求名成利就,人的品格才是真正可貴的。近年香港開始力推生命教育,希望在學校培育下一代的品格。於我而言,除了頭腦上的知識傳遞,若要達到價值傳承,與其只側重於學生的表現,老師和家長實在要注重自省,才能透過身教,以生命影響生命。醫學教育則是把此影響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例子。醫科生除了吸收醫學知識,也需要學習教授們醫治病人時活出愛心的樣式,才能應用於自己的職業生涯。醫者的追求,不能只停留在治療病人身上的傷痕,更是要治癒他們的心中的創口。我期盼從醫學院畢業以後,在成為一個仁心仁術的醫生的路上回首之時,仍能看見教授們春風化雨的身影。
言傳身教例子 在 李偉文官方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記錄聖嚴法師一生求法與弘法的電影──本來面目,感動了許多人,不管有沒有信教,或是信什麼宗教。
想起十多年前曾經有二次在電視節目中跟法師對談,一次談生態環保,一次談兒童教育。之後法鼓山從許多集節目中,挑選了幾個訪談,整理出文字稿出版專書,書裡還附上對談的影片光碟。
後面就附上與聖嚴法師有關自然生態的對談紀錄,製作單位把這集節目取名為「大自然的溫柔革命」。
2007年收錄在『不一的環保實踐』
聖嚴法師v.s.李偉文
主持人(以下稱『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除了長期推動自然保護之外,也是一位牙醫師及作家。他的《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這本書不但很暢銷,還改變了許多人的觀念;另外,《我的野人朋友──十六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及《與荒野同行──一個牙醫師的荒野大夢》也都是影響社會的好書。李理事長,『荒』這個字給人的感覺是荒廢、荒涼,為什麼會用『荒野』做為協會的名稱?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以下稱『李』):『荒野』也有充滿生命力的意涵,它比『大自然』及『原野』兩個名詞還要具有生命力。我們覺得荒野是人類最古老的鄉愁、是生命的源頭;加上協會成立的宗旨是強調棲息地的整體保護,使棲息地內所有生物能生存,而不是只保護某些特定物種而已,因此『荒野』這個名字比較恰當,也涵蓋整體。
主:國內的環保團體這麼多,『荒野』和其他環保團體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李:『荒野』是唯一標舉直接介入棲息地管理與保護工作的環保單位,強調以溫和的方式來推動環保工作,從教育著手,而不採用抗爭或激烈的對抗手段。
主:聖嚴法師推動的『四環』與『荒野』強調的『人間保育』,有許多相呼應之處,都是希望透過改變人心來改變人對自然的態度。請問法師,您提倡『心靈環保』最初的用意是什麼?荒野保護協會所推動的環保工作,和您推廣『心靈環保』的目的與宗旨是否有相呼應的地方?
以教育方式推動環保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剛才李先生說荒野保護協會是以教育的方式來推動環保,這種做法非常正確。以教育的方式,雖然速度會比較慢,但是可以從根本的觀念來調整,讓一般大眾瞭解為何要保護自然及公共環境。
中國人有一句非常自私的話,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還有一句『推死人過界』,後面一句的意思是不要在我個人的界線裡有個死人,如果有人死在自家門口,就把他推到其他人的範圍裡,與自己無關,這非常自私。
所以,『心靈環保』就是要袪除這種私心、私念與私欲。其實目前很多的環境問題,例如每逢颱風或豪雨,台灣就有土石流與淹水的問題,這都是過度開發及濫墾濫伐所造成的,而這些行為就是因為人們只為了一己的私利及貪心而產生的。
主:李理事長,荒野保護協會既然強調教育,教育的方式是什麼?
李:有好幾種,但是我先說明觀念的部分。其實,環保目前已是一種普世價值,幾乎所有人都認同環境該受到保護,但是為何大自然還是一直被破壞呢?這就是認知與實際行動之間的落差,所以我們不再強調認知,而希望藉由每個人自身的實際行動來改變自我。所謂的改變世界,不是改變別人,而是改變自己。
這十年來,『荒野』一直在推動『溫柔革命』。所謂的『革命』,通常是指外在環境不好,而來革別人的命;但是『溫柔革命』指的是革自己的命,因為我們認為只要自己改變,世界就會跟著改變。因此『荒野』的教育方式是提供機會讓許多人來當義工,從他們自己周邊的環境開始觀察、保護起,這樣才能使人們願意為環保而付出。
雖然大家都知道要做環保,但是如果為了環保而要犠牲個人利益時,大部分的人會選擇維護自身利益而放棄環保,一旦能親身實際行動,個人會慢慢願意犠牲生活上的小小利益而為環保付出。因此我們雖然也製作宣導教材,但最重視的還是義工的訓練工作。
主:所以,義工們身要以身作則嗎?
李:我們從來不規範會員們不能做什麼,而是秉持開放的態度,只要會員覺得有意義的事都可以容納到協會的事務裡。我們強調,在這個團體是快快樂樂的,這裡沒有人會用指責的態度來對待其他人。所以一個新人進入後,透過團體文化的薰陶,久而久之也會跟著改變。
我們唯一希望會員不要做的一件事,是不要用負面的態度來說話或要求別人,除此之外,協會裡沒有任何限制。新的義工大約只要經過兩、三年,就會慢慢受到團體力量的影響而改變,我看到非常多這樣的實例。
主:你剛才提到:「荒野保護協會雖然不是一個宗教團體,但是『荒野人』擁有非常濃厚的宗教情懷,因為他們用樂於付出與分享的心來親近群眾,這和許多宗教團體的義工們的特質很類似。」你是如何讓數千位義工以這種特質再去影響身邊的親友,而讓環保真正落實於生活中呢?
李:十多年前成立荒野保護協會之前,我許下一個小小心願,就是既然要成立新團體,希望將來只要任何人有心為環境付出,不管他年紀多大,有沒有錢、與趣或人力,只要他有心,我都能提供機會讓他實踐。依著這個心願,荒野保護協會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義工屬性,讓每個人都能實踐自己的理想並發揮所長。
有些人喜歡做親子活動、有些人喜歡做自然調查、也有些人喜歡做社區推廣……,每個人的興趣與資源都不盡相同,協會就提供很多機會讓他們各自做不同的事,串連起他們各自做的事,其實都是對整體環境有幫助的。
所以,荒野保護協會底下有幾十個義工次團體,在不同領域中為環保工作付出,而且又可再細分成約數百多個義工小團隊,分別在各地努力,只透過e-mail或網路群組等現代科技,加上定期開會與訓練,讓各個不同的團隊保持密切聯繫。有時在某些特殊議題上需要全部團隊共同協力時,大家再統合起來,而平常則各做各自擅長的事。有人將重心放在社區經營、有人做體制內、有人做體制外,有人則在山地部落努力等等。
主:請問法師,像荒野保護協會這樣,知道環保的理念大家都已認同,但重要的是要將認知落實於實際行動中。其實您所推廣的『心靈環保』也是如此,這個觀念大家也都認同,但還是要透過每個人自身的改變而慢慢匯集成一股力量。以法鼓山而言,『心靈環保』從過去推廣到現在,您看到什麼樣的力量不斷在變化與聚集嗎?
以『柔性革命』推動環保觀念
師:參與法鼓山的人有將近一百萬人,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改變,有時只是一句話或一個觀念,對某人很受用,他就會將這個觀念再傳播出去。例如有一位美國醫師聽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觀念後,就用這句話勸慰他的病患,或逢人就和對方分享。他覺得這句話很受用,知道許多煩惱都是自尋煩惱,因為能解決的問題,就想辦法去處理;如果真的無法解決,煩惱也沒用,所以放下它,煩惱也就沒有了。他雖然在形式上沒有正式成為志工,但是他主動推廣好的觀念給許多人,實際上和志工所做的事沒有兩樣,這類的人很多,難以計算。
其實人只要在一念之間改變自我,世界就會跟著改變,外在世界或許還是那樣,但是自己看世界的眼光不同了。有許多人就自制力不夠,例如在觀念上明明知道要做環保,但誘惑出現時,還是會破壞環境或浪費資源,所以『心靈環保』強調的是保護自己的心不受環境污染或困擾,這樣就很少有機會去破壞環境了,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否則,我們也沒有公權力來制止那些濫砍伐森林或破壞山坡地的人;如果我去制止他們,可能不是被趕走,就是被毒打一頓吧!既然如此,我可以從觀念上來努力宣導,假如有人認同,我他們也會再向其他人宣傳,進而慢慢影響更多的人。
主:所以『心靈環保』是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外界干擾、刺激或誘惑,這很重要。因為人們找不到生命意義或感到痛苦時,環境就會跟著受苦,自然環境大部分都是被人類破壞的,因此保護自然,應該從改變人心做起。
李:這是荒野保護協會一直在努力的目標,我們認為拯救荒野,要從拯救荒涼的心開始,所以十年來我們一直從教育著手。目前整個世界潮流都認為,保護地球環境最重要的是解決人的問題,例如貧窮,因為人們在貧窮的時候,往往自顧不暇,不可能再去保護自然,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國在開相關的環保會議時,都首先著重在解決貧窮及人的問題。
舉例來說,八、九年前,東部要開發一條公路,我們提出反對,認為開闢這條路不僅沒有意義,還會破壞大自然。當時有幾個熟絡的當地朋友卻贊成,我們沒有指責他們,只是持續和他們保持聯繫,並繼續提供他們許多環保資料。後來那附近要蓋火力發電廠,他們反而站出來反對;還有最近颱風過後,當地被破壞得很嚴重,政府預計要蓋堤防,他們也站出來說不要。這就是我們兩、三年來持續提供他們很多環保資訊,使他們的觀念也慢慢改變了,這種例子很多。
因此我們寧願用溫和漸進的方式,也不願採取對抗的手段來要求任何人。因為對抗的手段或許能立即見效,但他們的內心並沒有真正接受,觀念也沒有改變,所以應該從根本著手,這或許無法立即見到效果,但能使環保觀念深植於人心。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荒野』所追求的和宗教團體很類似,都是比較重視人心,而非外在的口號。
主:相較於其他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的成員人數眾多,風格卻比較低調,一直以來總是默默耕耘,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有些消極,面對這樣的質疑,你們如何回應?
李:其實其他環保團體所做的努力我們很佩服,也很願意支持,但是『荒野』有我們自己想做的事情與方法,而且一直以來也很用心,所以應該尊重彼此不同的差異,畢竟都是在為環保而努力。
主:如果用一句話或一件事,來說明『荒野』十年來的默默耕耘如何改變台灣,你會怎麼說?
李:我一直認為我們居住的環境是所有居民的『共業』所造就的,所以要解決環保問題,就要從大家共同發願開始,每個人發願從不同角度來為環境保護付出心力。
主:這一點和法師希望『心靈環保』能集合眾人的願力與力量相契合,所以請法師針對這一點做個小結。
師:世界上有許多大事業的成功,有些是採取激進的手段,有些則是如李先生所言,以『柔性革命』的方式,像釋迦牟尼佛及耶穌就是後者,衪們不使用武力手段也一樣能成功。所以,我個人也是追隨著『柔性革命』的路線,這樣的改革速度雖然慢一些,但過程會比較平順,不會暴起暴落。因此『柔性革命』是最深入人心的一種方式,而且會產生一股巨大的聚集力量。
讓孩子擁有綠色童年
主:在都市裡長大的孩子,可能很少有機會親近大自然,多半時間都在家上網、打電腦、看電視或看電影等,因此荒野保護協會最近推出『綠色童年培植計畫』活動,希望增加兒童和大自然互動的機會。
法師,能否分享您的童年生活呢?您小時候住在江蘇,後來出家,應該有很多機會接近大自然與山林,經過大自然的洗禮後,您覺得對您未來的生命旅程造成了哪些影響?
師:記憶中,我的童年是沒有大人管的,因為父母都忙著種田,常將我放在田埂上,我就自己和青蛙及蚱蜢玩;如果在家裡,就和雞鴨或貓狗玩。當時我最好的玩具是用蘆葦葉子編成的小船,我喜歡把它放在水裡漂呀漂呀的,而且很喜歡吃生長在河邊的蘆葦的根,這比甘蔗甜;還有茅草心,也就是茅草的嫩花,非常好吃。所以雖然住在鄉下,民生物資很缺乏,卻過得很快樂,幾乎吃的、玩的都是取材於大自然,換句話說,大自然於我不僅是一個大教室,也是提供我各種生活資源的來源。
主:童年對每個人日後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從小有機會接觸大自然的人,對自然的感情會不一樣,李理事長是在哪裡長大的呢?
李:在萬華大理街,這地方現在很都市化了,但是幾十年前還很空曠,有小溪和許多廢棄空地,我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的。
主:這段童年經驗,對你現在所推動的『綠色童年』計畫,有什麼影響嗎?
李:據一九七三年諾貝爾獎得主、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勞倫實驗發現,有一種加拿大的野雁,牠會認定出生剎那所見到的第一個生物是媽媽,無論這生物是貓狗或人類,這種現象叫做『銘印現象』,他因為這項研究而得到諾貝爾獎。
後來我們發現許多生物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銘印現象』,尤其最近十年的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兒童情緒發展最重要的養成時期是在小學三至五年級左右,包含他如何與人、大自然或其他生命應對。這種對生命的感受力都將在這個時期內完成,所以如果小時候和自然有互動,也會『銘印』下來,成為一輩子的記憶。
主:我們這一代小時候大都在野地裡玩,比較有機會接近大自然,但是現代小孩子大多生活在水泥叢林裡,每天接觸的是電腦或電動玩具,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不多,而且水泥建築物會隨時間而更替。所以,現代小孩彷彿是沒有根的浮萍,心裡沒有安定感,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對人世間產生疏離感。問題是,都市孩子不得不生活在水泥叢林裡,要如何為他們開闢出綠色的境界呢?
李: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談,我們一方面希望每位小朋友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機會,體驗在大自然裡度過兩、三天的經驗,這是我個人的理想,希望脦在未來的五至十年內實現。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在都市裡創造出自然野地,讓大自然與日常生活結合,使居民在住家附近就可以欣賞到樹木、花草或周遭環境一年四季的變化,體會與大自然互動的奧妙,這是我們同時在推動的兩個面向。
主:所以,或許在住家附近就可以種點蘆葦或茅草,和法師小時候一樣,體驗吃茅草心及蘆葦根的滋味。
李:其實,台灣教育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喜歡將許多事物當成課題在研究,例如小朋友的自然課,要他們觀察蕨類或蚱蜢等動植物,以一種知識性的方式在教導小朋友。但是我們希望讓小朋友有機會和大自然做朋友,能欣賞自然界的動植物,然後進一步融入大自然,而不是以人類高高在上的態度來研究、觀察及記錄大自然,或熟背這些知識好通過考試。
這三、四年來我們花很多心力在推廣,也希望宗教團體或其他社會單位共同來協助。我們發現,部分弱勢族群,例如家庭暴力、單親家庭中的小孩,與環境的互動機會更少,我們希望能協助他們體驗大自然。這幾年有許多企業贊助『荒野』,讓我們訓練出幾百位義工來帶領小朋友去體驗大自然,讓他們至少有一次與大自然的深刻體驗之旅。
這不僅能讓他們對自然界的生命力產生感動,也能讓他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尤其是由義工人員來帶領他們,他更會感受到社會的善意,因為如果由學校教師來帶領,他們會認為那只是工作所需,並不是善意或愛心的表現。我想單單是善意的感覺,就能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在遭遇到不公平對待時,還願意相信社會有好人存在,覺得未來還是有希望而支撐他們度過難關。
主:法師,你在國內、外帶領禪修時,與大自然也有很多互動,您除了讓學員在禪堂裡打坐以外,也帶著他們去爬山、接觸樹木花草、呼吸森林中的新鮮空氣等,為什麼學習禪修也要和大自然有這麼多接觸呢?
境教勝於言教、身教
師:從佛教的立場來看,森林或大自然是眾生的家,人類看到的是森林,但是從佛的眼光來看,是看到了一座有許多眾生居住的大城市,因此佛喜歡在山林裡修行。
記得我在美國認識一個家庭,父母親都學佛,生了兩個女兒,在她們還很小時,父母為了培養她們的愛心,就在家裡養兔子或貓咪等,結果這兩個小女孩會打小動物,甚至用腳踩動物的尾巴或拉牠們的耳朵,所以小動物養了不久就死掉了。這對父母對我說:「這兩個小孩子是小魔鬼,一點也不愛護動物。」
我回答:「阿彌陀佛!她們生長在都市裡,從小玩的都是機器玩具,玩具可以拆解或打來丟去的,小孩子將動物當成是玩具,才會這樣對待小動物。」他們又說:「這兩個小孩長大後一會做壤事。」我說:「不一定,因為她們從小住在都市,沒有機會多接觸大自然,你們以後要多帶她們到鄉下和大自然接觸,當她們慢慢瞭解到動物和機器玩具不同後,行為自然會改變。」
結果現在這兩位小女孩長大了,也沒有再出現欺負小動物的行為。這就是如李先生所說的『銘印現象』,小孩子在虐待動物時是因為不懂,不要認定他是個性殘暴,或許是他從小看的卡通、電視或電影內容都有這類情節,才會產生模仿行為。
此外,法鼓山一直很重視保護原生樹木及植物,如果有需要動工建造房子,就會將這些植物暫時移植到別處,等到房子建造完成時再移植回來。所以,法鼓山上的樹木花草都花了很多成本,如果直接再買新的植物。因此現在在法鼓山上,晚上還可以看得到螢火蟲,聽得到青蛙的叫聲,可以說是維護了自然環境。
其實荒野保護協會的『綠色童年營隊』,也可以移師到法鼓山上舉辦啊!山上有野兔及蛇等,而且最特別的是,我們山上的蛇不會咬人,會跟著聽聞佛法,這是因為人類沒有傷害牠們,牠們也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這類子還有很多,像蝴蝶,如果你沒有起傷害牠的心,牠會在你身旁飛來飛去;但是當你動了想抓牠的念頭時,牠像能洞悉你的心思似地,馬上飛走,真的很神奇。
主:李理事長,怎麼讓孩子有個綠色的童年?你自己有兩個十歲大的雙胞胎女兒,她們的童年是綠色的嗎?
李:我和太太因為對自然教育有概念與決心,所以為了小孩的成長,我們願意搬到山上住,讓孩子們從小可以多接觸大自然。但是大部分的家庭不見得有這種決心及條件,我希望父母們除了要常帶孩子到自然野地或公園走走外,還要用『引導』的方式來帶領孩子與大自然接觸,而不要用『教導』的方式。
小孩子一定有好奇心,他如果接觸到什麼動植物時,大人只要順勢引導及鼓舞他,讓他保持好奇心與求知卻即可,不要馬上塞給他一堆知識或否定他。有許多家長因為太心急,不斷要孩子做認知,這樣反而不好,其實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慢慢體驗大自然,就像法師一樣,從小自然和大自然接觸,並不是當成一種知識在學習。
主:大自然與鄉野就是一個大教室,我們常說『境教』勝於『言教』及『身教』,因為環境有一種自然的薰陶力量,能潛移默化改變我們。法師,您期許自然環境的『境教』將來能帶給下一代什麼樣好的影響嗎?
師:問題的根本還是要看一般大眾有沒有這種觀念,如果有這種觀念,雖然人口數及建築物愈來愈多,自然環境漸漸減少,還是有很多機會能讓孩子接觸到自然。舉例來說,中東國家有許多地方常是一整片土地都是荒漠,幾乎寸草不生,但是當地居民還是會想辦法在房子周邊種植一些比較耐旱的綠色植物。雖然很缺水,還是願意犠牲部分水資源來灌溉這些植物,而且幾乎家家戶戶都這樣,很令人佩服。所以,再困難的環境,還是有辦法與大自然接觸。
台灣人現在也開始會在自家門口或陽台種一些盆景或綠色植物了,其實只要有植物,小動物們就會聚集而來,那些蜜蜂或蝴蝶就會出現,如此一來,也一樣能接觸到自然環境了。所以不要抱怨生活在水泥叢林裡,其實只要有心,並願意花心思,一樣能在都市中創造出一片自然天地。
言傳身教例子 在 Simon Cha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如果你覺得這是巧合或拒絕相信,你還未進入能量的人生……
手療就是按手療癒,即是傳導宇宙的能量,改變現存事物的狀態。除了向人(包括自己)施法送氣之外,其實還可以用來「救」動物、植物、「死」物(例如機器)和無形之物(例如一個社團、一間公司)。
這兒就有個眼前的例子-- 發生在我們中間,說明了手療可以如何活學活用,令生命心想事成。
攝錄於綠野舉行的祥哥私房菜,當晚和特別嘉賓Shakti 分享親身經驗。
分享30年學習、練習、前線實踐、教學、培育接班人的心得,知無不言。
祥哥手療系列----
手療這樣做1 --祥哥手療系列-1
https://youtu.be/21rVe1Cd5V4
手療這樣做 2 --祥哥手療系列-2
https://youtu.be/ZzII-mFdkWM
手療原來如此--祥哥手療系列-3
https://youtu.be/YF4FjgfEADE
祥哥講能量療癒--祥哥手療系列-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bUZU4MdOEM
為椰子做手療:「奇蹟」就出現--祥哥手療系列-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OdT0szi-sM
營中集體手療--祥哥手療系列-6
https://youtu.be/5oDuKsDsAa0
野鴿居神聖療癒--祥哥手療系列-7
https://youtu.be/gmXh9omLkW0
手療師的驚喜--祥哥手療系列-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6Ll-t850
手療這樣療癒食物 --祥哥手療系列-9
https://youtu.be/Fw9BkYw-vvM
怎樣用手療祝福食物 --祥哥手療系列-11
https://youtu.be/o_RSAyzQrKc
手療要得到受者同意嗎? --祥哥手療系列-12
https://youtu.be/_3eH980MeJE
手療怎樣做得最好 --祥哥手療系列-13
https://youtu.be/TVw2Ffr7BjY
手療師會感應受者什麼?--祥哥手療系列-14
https://youtu.be/0PheTLXhtfc
手療可以為自己做嗎?--祥哥手療系列-15
https://youtu.be/gyjn98aYHas
做手療還要看醫生嗎?--祥哥手療系列-16
https://youtu.be/pG1RJiI_PX4
怎樣遙距手療?--祥哥手療系列-17
https://youtu.be/KOZ9CVIA7T4
怎樣為自己清洗?--祥哥手療系列-18
https://youtu.be/gUsMDzUyIl8
做手療涉及宗教嗎?--祥哥手療系列-19
https://youtu.be/Rqsi0-3eJE4
手療師和受者保持什麼關係?--祥哥手療系列-20
https://youtu.be/JC_EKwHfmjY
做手療後會怎樣排毒? --祥哥手療系列-21
https://youtu.be/F0Op3Tj6mK4
做手療需要/可以祈禱嗎?--祥哥手療系列-22
https://youtu.be/t_Hg3lwdaew
祥哥的手療課:
https://www.greenwoodshk.org/core-curriculum
祥哥介紹手療:
《手療:理論與實踐》(綠野林有售-- 34282416)
手療是什麼(手療1)
http://www.sourcewadio.com/program_detail.php?cid=45&rid=1864
手療師的心聲(手療2)
http://www.sourcewadio.com/program_detail.php?cid=45&rid=1867
手療醫病是真的嗎?(手療3)
http://www.sourcewadio.com/program_detail.php?cid=45&rid=1868
手療有什麼科學証據?(手療4)
http://www.sourcewadio.com/program_detail.php?rid=1869&cid=45
氣功手療師的十個開悟
https://blog.stheadline.com/article/detail/711350/%E6%B0%A3%E5%8A%9F%E6%89%8B%E7%99%82%E5%B8%AB%E7%9A%84%E5%8D%81%E5%80%8B%E9%96%8B%E6%82%9F
祥哥講手療
https://www.sourcewadio.com/program_detail.php?rid=1864&cid=45
手療奇蹟不斷
https://simonchaulife.wordpress.com/2017/10/23/%E6%89%8B%E7%99%82%E5%A5%87%E8%B9%9F%E4%B8%8D%E6%96%B7/
手療這樣進行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simon-chau/%E6%89%8B%E7%99%82%E9%80%99%E6%A8%A3%E9%80%B2%E8%A1%8C/10151243314857146/
手療課程的分享 - Love,energy healing process
http://www.donnadreamhypnosis.com/2015/02/love-is-best-healer-to-ourselves-summary.html
少華手療專業課程畢業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KmI4vtQJs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1 : 會吸到別人的「負能量」嗎 ?
https://youtu.be/8rA5uuMExMM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2 - 怎樣確認是用宇宙的氣 (而不是自己的真氣) ?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355935365168068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 3 - 施與受的緣份 (要得到准許才去幫人嗎?)
https://www.facebook.com/hofan.heart.roots/videos/634948606978120/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4 : 做手療時應該想着什麼?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2192499974146317
可凡 : 扎根於心: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5: 手療能醫百病嗎?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2105869466147054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6 : 做手療「沒有感覺」怎辨?
https://youtu.be/4TqrlJbb8fw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7: 是健康的人才可以幫人做手療嗎?
https://youtu.be/vBnF20MtxEM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8: 手療可以幫助改善關係嗎?
https://youtu.be/SoqvrYJcYhE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9:手療放的是什麼東西?
https://youtu.be/dUbTuek1NQs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10: 做手療如何進步?
https://youtu.be/Z7kuZdWFmTE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11 : 手療涉及宗教嗎?
https://youtu.be/SHXwcFMVhLk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12 : 手療師的傲慢
https://youtu.be/auE2MN2JxWU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13 : 手療可以有助失戀嗎?
https://youtu.be/ZZNcqmsO0o8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14 : 臨床的支持
https://youtu.be/_SVjNbjzYDs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15: 療癒師和案主如何避免依賴關係?
https://youtu.be/oCysKhH7LlI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16 如何支持臨終的親友
https://youtu.be/YiqblRlmLCs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17 - 如何可持續性支持長期病患的親友
https://youtu.be/YCSFPEPujiA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18 : 如何支持親友決定選擇什麼治療
https://youtu.be/ISOwQCkjRDQ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19 : 手療需要對症下藥嗎?
https://youtu.be/sdFc4442pSE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20: 生病是如何療癒和支持自己
https://youtu.be/4loQzbpcwXY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21: 做手療收錢有沒有問題?
https://youtu.be/6joMDKQbhwk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22: 手療有「身教」和「真傳」這回事?
https://youtu.be/oiLkeIJMrO0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23: 療癒師和案主的關係平等嗎?
https://youtu.be/ypd3xqwzhWI
祥哥與可凡談手療 #24: 可以和植物做手療嗎?
https://youtu.be/gtNi7spuceQ
本節目詳細內容,見周兆祥《手療:理論與實踐》
購買周兆祥博士的有關書籍:
https://www.greenwoodshk.org/greenwoodsstore
找周兆祥博士做個人諮詢療癒課:
https://www.greenwoodshk.org/copy-of
參加周兆祥博士的實體及線上活動:
https://www.greenwoodshk.org/core-curriculum
訪周兆祥博士的個人網站收料:
https://alivewithdrgreen.com/
綠野林手療課程----
https://www.greenwoodshk.org/events-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OdT0szi-sM/hqdefault.jpg)
言傳身教例子 在 言传身教! 如果你想教育孩子什么是不对的, 首先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最好的例子就是: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多读书,得到更多知识, 但是却没有发现他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总是玩手机。 所以也难怪现在的孩子都喜欢 ... ... <看更多>
言傳身教例子 在 母親的言傳身教養育出一代孝子| 竹林為他孝心感動,隆冬 ... 的推薦與評價
干净世界#漫談成語#新唐人#亞太#哭竹生筍 母親 言傳身教 ,垂範與兒,一代孝子以至誠孝心感動竹林,隆冬時節為他生笋供母治病.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