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不見為淨,但心真的安靜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一句話:「不去想就好了!」可是不去想,煩惱及問題就會消失不見嗎?或者說,去仔細想又會感覺害怕及難受,那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近期與個案工作中發現,人與自己失去坦誠的連結是常有的事,很常會有自己認為根本不存在的事,但卻沒被我們意識到它其實是潛伏在潛意識驅動一切的源頭。比如某種情緒長年被壓抑及掩飾成另一種行為或想法,而導致看似命運的流轉所發生的事件,其實來自於被潛抑住的那股我們一點都不熟悉的情緒。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我因為害怕被抛棄而發展的過度獨立或追求目標,表面上看起來我很有自主意識地去創建我的人生,但這獨立的背後實是恐懼在作崇。因為害怕被丟掉,所以讓自己沒有機會被丟掉,於是靠自己強大不依賴任何人,實是因為自己對恐懼的不接納、不承認、不碰觸。因此,恐懼這個情緒對我來說就很陌生。而當我無法與恐懼接觸,並以自己的因應方式去掩蓋而成為強大、獨立、目標導向時,就離恐懼愈來愈遠。但它並不會消失不見,而是潛藏著不斷地以各種方式顯現。
也許在人際關係上,怕被抛棄的恐懼會戴上「渴望被理解」的面具,因此在與同事主管共事時就容易強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因為態度強勢的背後可能是害怕被誤解的反向操作,於是所有非語言訊息的傳遞之下,才真正造成對方的誤解。而被誤解又會勾住「渴望被理解」的挫敗,於是就更著急地想要去解釋,但愈解釋就會愈不被諒解,而感到愈挫敗,於是被誤解成了家常便飯。最終又回到了原點,不得不去看到渴望被理解背後的「怕被丟掉」的恐懼。
也有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怕被抛棄的恐懼扮演著「討好奉獻」的僕人,或是「自戀自私」的皇帝,甚至是「無法專一」的花心人。可能看著貌似以自我需求為中心,但其實很害怕他人一不注意或關心自己,自己即將會被忽視或丟棄;也有可能周旋在眾多對象間,看似相當吃得開並不留心於特定一人,實是害怕一旦專心付出真心了對方會離開。
當然在親子關係中也會顯現,比如「緊迫盯人」的母親,很有可能與孩子發展出過度糾纏的關係。對孩子做的一切(控制、侵略、索討)深信是為了愛,但卻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自己的需求,藉由母職角色在定義自我認同及存在價值,背後實是為了安撫內心怕被抛棄的恐懼。
那麼「怕被抛棄」的恐懼,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除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之外,追溯至更早就會與靈魂累世的轉世經驗相關了。若是一個帶有原生「怕被抛棄」恐懼的靈魂,想必經歷過很多世的被抛棄經驗,而今生設定要來好好完成這個課題的學習,就必定會投身於會創造出這個現象的家庭(親子靈魂契約)。我們也許會認為應該多次經驗後,早晚會習慣沒感覺,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雖然靈魂記得,但我們每一世的出世都是一張白紙,以嶄新的視角在體驗的,唯讀那個情緒印記還是深深烙印著。因此我們雖然不記得累世的經歷,但對於情緒創傷仍是有感覺的。
有做過前世今生的個案就會從前世報告書中發現,前世的靈魂傷痛就會是今生的學習課題,它通常與你今生的深層情緒相連;而前世的靈魂能量則與今生的現況會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或極端相反),也就是慣性反應或重複性事件。這就是靈魂安排的有趣之處,我們今生是來療傷的。換句話說就是,靈魂驅使我們再一次為同類事件做出不同的人生決定,看看這一次會不會在同樣的情況下,活出不同的人生樣貌,那麼我們就把累世同主軸的一系列傷全都療癒了。有時候它能影響的會是整個家族脈絡的傷痛。
因此,別小看自我探索及自我療癒。它牽動的不只是這一世的自己、前世及來生的自己,也會影響到家族裡的所有成員。
潛意識若沒有進入意識,就會主導你的人生而成為你的命運。-榮格
#十月新開
#一對一靈魂之旅課
#一四五下午
#一個月密集式課程共十二小時
#費用一樣課程量身定做
⭕️ 靈魂之旅課
此課程的內容會以超個人心理學派為基礎,去詮釋我在靈性經歷上所學習到的,以及分享個案案例的故事來探討不論是心理或心靈上的課題。我希望能強調並不是一昩地躲入內在意識來逃避心理層面,活在與真實世界脫軌的幻象中;反而是因為更往內在走,而有能力與自己的內在經驗及感受共處,找到內在平安及和諧,並發展出面對外在挑戰的勇氣及信任。
課程中會以故事為例,和大家探討理解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發生什麼事了?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在渴望什麼或恐懼什麼?以靈魂層次上來看有什麼不同的觀點?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力是什麼?有什麼方法能療癒?能如何避免此種狀況?
這會是一個線上解說(一週一次一小時)加上群組討論(每日文章更新、提問、回饋及後讀討論)的課程,以新書中內容為主軸來探索我們與自己的不同面向,達到整合及精進。因為內容深度和觸及的範圍較深,因此這次以課程方式進行,書只是教材。希望在三個月的心靈課程下,能使大家獲得更深層的自我了解及探索。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Shaun&Nic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渴愛的Alterego。 被封印在虛數空間盡頭的廢棄物。 和其他Alterego......Meltryllis、Passionlip......一樣,是從深海電腦都市SE.RA.PH摘出來、再現的高級從者。 櫻系列中擁有最強輸出、 能無限成長的巨人。 Alterego是結合了數個女神的複合體,但...
親密接觸者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人類的永恆問題是如何安排其清醒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活的所有功能都是為了讓人們朝該目標前進而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time- structuring)的操作方面可稱為「程式」(programming),它有三個方面:物質、社會和個人的。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服和最實用的方法,是制定計畫以處理外部現實中的物質: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工作」(work)。這種規劃可稱之為「活動」(activity),「工作」這個詞反而不太合適,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應該會認為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物質程式」(material programming)是為了應對變化無常的外部現實,就這一點而言,物質程式化的活動僅僅是安撫、認可,以及其他複雜的社交形式所產生與發展的條件。物質程式化一開始並不是社交問題,它在本質上以資料處理為基礎。建造一艘船的活動要依靠一連串的測量和評估其可能性,而為了讓建造活動持續進行,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社交互動都應當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社會程式」(social programming)產生了傳統的儀式性或半儀式性交流。其最主要的判斷標準是能被地方所接納,即通常所謂的「有禮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要懂禮貌,也就是讓孩子知道如何適當的問候、進食、排泄、求偶和進行哀悼儀式,以及在一段主題式談話中如何表現出進退得宜。這種進退得宜便體現出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是否老練或得體,其中有些是普世通用的,有些則具有地域性。通常,正式儀式後面是半儀式性主題式談話,而為了區別,可以將後者稱為「消遣」(pastime)。
隨著人們愈來愈熟悉彼此,將會出現更多「個人程式」(individual programming),結果就會發生「關鍵事例」(incident)。關鍵事例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且當事人也能夠將它們說清楚,但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它們往往遵循明確的模式(我們可以對這些模式進行整理、分類),而且有一些潛在規則限制了這些關鍵事例的發展順序。只要大家按照心理遊戲規則玩下去,無論雙方是友好還是敵對,這些規則便持續潛藏,但是一旦有人違背心理遊戲規則,它們就會現身,並且帶來一聲象徵性、口頭上,或者「有法律意義」的大喊:「犯規!」和消遣不同,這樣的發展順序更多基於個人程式而非社會程式,所以我們稱之為「心理遊戲」。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各種組織生活,都有可能在年復一年的進行著同一種心理遊戲的不同變體。
「大多數社交活動是由心理遊戲所構成」並不意味著心理遊戲「好玩」或者玩遊戲的人沒有認真參與關係互動。從一方面來說,如同「玩」足球和其他體育「遊戲」有可能一點都不好玩,而且參與者也可能相當嚴肅。人類心理遊戲的本質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一旦出現不合規則的情感,就會施以懲罰。「玩」心理遊戲可以非常嚴肅,甚至嚴肅到具有致命性,但是只有當規則被打破時,才會出現嚴肅的社會制裁。
消遣和心理遊戲,是現實生活中真實親密關係的替代品。因此,我們可以把消遣和心理遊戲視為訂婚,而不是真正的婚姻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會展現出一種尖酸的戲劇性特點。當個人(通常是本能)的程式變得更強烈並且人們開始放棄社會模式和隱蔽的動機與限制時,就會出現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是唯一能夠完全滿足刺激渴望、認可渴望和結構渴望的方法。它的原型是充滿愛的受孕行為。
結構渴望具有與刺激渴望一樣的生存意義。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表達了個體避免感覺饑餓和情感饑餓的需要,缺乏感覺和情感會導致生物退化。結構渴望所表達的需要則是避免無聊,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曾指出,「惡」始於時間未結構化。如果這種未結構化再持續一段時間,無論多久,無聊就會成為情感饑餓的同義詞,並且帶來相同的結果。
一個人獨處時有兩種安排時間的方法:活動和幻想。有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有可能維持獨處,每一位學校老師都知道這一點。當個體成為由兩人或多人組成的社會集合的一員時,就有多種結構化時間的方法可供選擇。根據複雜程度,它們是:(1)儀式;(2)消遣;(3)心理遊戲;(4)親密;(5)活動,後者是前四種方式的基礎。
社會集合中,每一個成員都想透過與其他成員交流儘量獲得滿足,愈容易讓人接近並獲得的滿足就愈多,而他的大部分程式化社交都是自動的。由於有些「滿足」(satisfactions)是在諸如自我毀滅這種程式化之下獲得,我們很難用「滿足」一詞的一般意義去理解,所以最好使用更中性的詞來替換,例如「獲益」(gains)或「獲利」(advantages)。
社交接觸的獲益圍繞身體和心理平衡展開。它們與以下因素有關:(1)緩解緊張;(2)避免有害情境;(3)獲得安撫;(4)維持已建立起來的平衡。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已經詳細調查和討論了這些因素。若用社會精神病學術語來說,它們可表示為:(1)內在原發獲益(primary internal advantages);(2)外在原發獲益(primary external advantages);(3)次級獲益(secondary advantages);(4)存在需求獲益(existential advantages)。前面三個恰巧與佛洛德所描述的「疾病獲益」(gains from illness)相對應,分別為:內在原發性獲益(internal paranosic gain)、外在原發性獲益(external paranosic gain)和繼發性獲益(epinosic gain)。我們的經驗已顯示,從獲益的角度來考察社交作用要比視其為防禦機制運作更具啟發性也更有用。
.
【註】
安撫(stroke):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
伯恩將「安撫」定義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並認為安撫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現在,物質剝奪、嬰兒依戀以及身體接觸對健康的重要性可能是心理健康領域研究最充分的幾個主題。例如,研究已證明幼兒需要身體安撫來維持生存,但是隨著他們學會用言語和非言語方式來交換安撫,實際的生理安撫已非必需。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上面這段摘文讓我用簡化的語言來說明: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互動滿足彼此的需要,這過程中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情感,而情感表達的規則,跟社會文化環境,還有每個人的個性有關。那些透過情感表達規則滿足雙方需要的互動,可以形成一種心理遊戲。
譬如說,有人常要搶占受害者的位置,因為恐懼為自己負責,所以把自己的某些情緒與行為,歸因於加害者的迫害。而被指派的加害者也可能透過這個過程,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受害者與加害者,都在這樣的互動中,滿足了部分的需要,儘管對彼此不滿,卻沒有覺察背後的動力。當這樣的互動方式固定了,就可能是一種心理遊戲。
「人們為了心理存活就必須獲得安撫,但由於社會及個體內在規則限制了人們自由交換安撫,所以人們普遍缺乏安撫,因此心理遊戲便成為成年人為獲得安撫而展開的權力鬥爭。」
這段引自施坦納(Claude Steiner)的說法,也可以作為補充。
這本書是50年前的經典,所以在閱讀起來會感覺吃力,這是自然。對我來說,這本經典是教科書等級的著作,書裡面有不少概念,含納相當大的知識量,但缺乏足夠的說明,讓讀者能消化明白。這或許要等到下一中譯本出版,才能讓一般讀者抓到個相對清楚的理論樣貌。
祝願您,能覺察自己如何結構時間,意識每段關係中或遠或近的交流,坦承面對自己的生活!
親密接觸者定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恭喜
#Kevin Ma
抽中《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請於2021年9月9日前傳訊息提供地址姓名電話給本專頁彙整,如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謝謝您!
情緒和性,影響男人一生的課題
因為生養了兩個兒子,才讓我慢慢的發現與發覺,原來男性和女性除了生理的不同,心理上的需求與不安,雖然不同,卻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跟家裡三位男性同居一家多年,我發現男生顯得比較好相處,女生卻顯得容易受傷。因為女性的情緒多變又敏感,但男生也不是沒有情緒唷!而是在強調陽剛的氛圍下,讓男生漸漸忽略甚至漠視自己的情緒表達。但這樣好嗎﹖
最近在閱讀《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這本書,帶給我很多的反思和啟發。
情緒和性,是影響男人一生的課題。
雖然書中剖析的是美國青少年文化,但西風東漸多年,加上網路世代隨時可看到各式各樣的影音圖片,我們青少年對性和愛的價值觀真的健康嗎?
書上提到,我們大部分看的電視電影和圖片等,只要跟性有關的大多帶著性別歧視,很習慣的就把女性物化,以至於當男生處在一群男性的世界中時談論起性,自然而然就變成是炫耀、比賽、甚至極盡誇張之能力。因為在他們的口中,性並不是愛的交流或探索,「其實是在講權力,講怎麼透過控制女性的身體來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
很多男子氣概帶著「毒性」,不但殘害著男性的心靈健康,更有甚者會造成女性的身心靈受傷。
不成熟的男性,常常會覺得性和愛是可以分開的,但真正身心成熟的男性,卻執行著愛和性是一致的生活型態。
在書中提到的勾搭文化,往往要靠酒助興,或是說痲痹真的自我,只是借酒壯膽,好像就可以不必為自己的選擇和後續的行為負責。但當酒醒了,忘了之前的荒淫,卻忘不了那種無法擺脫的空虛。而和同儕之間的討論與比較,卻又讓本該是私密的行為,反而有了公開的特質,以至於不是性的歡愉卻成為比較的壓力。
當年輕人的肉體關係先於親密關係,並沒有讓他們更享樂。甚至根據西方文理大學社會學副教授莉莎.韋德的說法,學生對自己的性經驗表達了「一種深沉、無法定義的失望」。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沒有愛和尊重和責任為基底的性接觸,充其量是試探、買賣、交易、誘騙、強迫、暴力、凌虐,甚至是性侵,並不是愛的交流而淪為慾的宣洩。
在不對等不尊重的性接觸中,不是只有女性可能受傷害,很多未成年的男性,也變成性的被害者。
在佩吉.奧倫斯坦所著的《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這本書中,作者花了兩年的時間,跟十六到二十二歲的年輕男生進行深入的交談後發現,男孩大多也是在懵懂未知中急著想進行外在的探索,卻其實根本也搞不清楚自己在愛與性中的真實需求,而總是被同儕刺激的情緒,讓他們會為了想發生而發生,或是應該發生而發生。
成長中男性對性的渴望,有時只是愛的缺乏下而形成的對長大的焦慮。那份無法安撫的焦慮,好像一但有性經驗,有性對象,就可以證明自己是大人了!
原來男孩跟女孩一樣,敏感、纖細,需要被關懷與理解。他們只是不會懷孕,好像就不用大人擔心似的,但沒有愛的性對男生來說一樣是空虛,如果他不慎和自己並不喜愛的對象發生性行為而讓對方懷孕,一樣很難置身事外。
這次#高寶書版,提供一本贈書給本粉絲專頁的讀者抽獎,只要完成下列三步驟,就可以參加抽獎唷﹗
1、追蹤本粉絲專頁#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2、在本篇貼文按讚留言:#我想讀《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因為......。
3、分享本篇貼文,分享貼文要記得設定公開唷﹗
#活動即日起開始至2021年9月6日24:00時止
#2021年9月7日會在本貼文處公布得獎名單
#得獎者請於2021年9月9日前傳訊息提供地址姓名電話給本專頁彙整,如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
#得獎者書籍會由#高寶書版一併寄出
#以台澎金馬讀者為限
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8257?sloc=main
在華人的世界中,性像是一個可以做卻不能說的禁忌。不但父母不敢跟成長中的孩子們討論,就連配偶之間都很難用心交流。這樣的心態不但不健康,甚至會影響到生活的幸福指數。
《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是一本適合大人閱讀的好書,不但讓你了解該用何種方式和孩子聊聊情緒、愛和性,也可以檢視一下自己的心態是否健康與成熟。
讓我們用健康而成熟的心態教養我們的男孩,使他們長成心理成熟健康,懂得在情愛關係中善待自己與他人的男人,這樣他們才能創造身心都健康的幸福生活。
親密接觸者定義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渴愛的Alterego。
被封印在虛數空間盡頭的廢棄物。
和其他Alterego......Meltryllis、Passionlip......一樣,是從深海電腦都市SE.RA.PH摘出來、再現的高級從者。
櫻系列中擁有最強輸出、
能無限成長的巨人。
Alterego是結合了數個女神的複合體,但帝王花是由各種神話中大地母神的精髓而製成。
當中也包含了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GrandMother提亞馬特。
身高/體重:5~??m・??kg
出典:Fate/EXTRA CCC
地區:SE.RA.PH
屬性:秩序・善 性別:女性
“......我想妳多碰碰我。請多碰碰我。碰我啊。因為......我(非常)軟軟的喔。”
她較少會用肯定的口吻,基本的語氣措辭都是在尋求對方肯定,但非常偶然,會有這樣命令式的語氣。
這相信是她底子裡的“女神的冷酷”顯露出來的緣故。
BB多出來的激烈沉重的感情中誕生的電腦生命體,櫻系列(Sakura Five)中的一騎。
正如外表所見擁有巨大的靈基,擁有無限成長這可怕的ego。置之不理的話她會發展成宇宙級別的災害,因此BB親手將這危險物封印在虛數空間底部。
原來的帝王花是“渴望愛情的無垢女孩”,在電腦都市SE.RA.PH.獲解放的帝王花受SE.RA.PH.重現者的影響,得到了成長中途的智力。
精神年齡大約14歲,為人消極、看上去隨時都會消散的少女。然而她極為貪婪愛,所以她會有稚嫩的表現,同時行為蠻橫,甚是喜歡親密接觸。她表面像是怕人的兔子,實際上卻是黏人的大型犬,給人的印象落差非常大。
非好戰,但是也不覺得戰鬥“討厭、恐怖”。如果陷入戰鬥,無論對手有多弱(等級低的對手),她都會毫無慈悲一律殲滅,眼睛眨也不眨。
不只是幸運還是不幸,帝王花毫無自覺自己是個殘忍的破壞神。
“巨影,現於生命之海”
等級:E 種類:對人寶具
範圍:100
Airāvata King Size。
將其中一個印度神話,攪乳海這故事實體化的寶具。
眾神為了能在荒廢的大地上繼續生存下去,開始尋求長生不老靈藥:甘露。
傳說要製作甘露,就必須攪拌覆蓋世界的海洋乳海。眾神與宿敵阿修羅們合力,以須彌山為中心圍繞著世界攪拌乳海,從中生成了許多生命和靈藥。
三頭象神(Airavata)就是那時候誕生自乳海的巨大白象的名字。
受迦勒底限定召喚的帝王花,時常被“壓迫”。
那壓迫來自世界的抑止力,也因為物質世界而非電腦世界裡存在極限。
這個寶具可以暫時解除那個“壓迫”,是一個能讓帝王花恢復原本體型的固有結界。
帝王花回到超出人類視野的體型,非常單純地只揮一下手腳,就能殲滅敵人。
原來她整個人本身就可以當作寶具,因為在深海電腦都市裏靈基降級了,所以她可以使用寶具。
性格內向卻主動。
不知道她在想什麼的天然系。
基本上什麼時候都肚子餓(渴求愛),所以只要手夠得著的東西她都會吃掉,有吃貨屬性。
性格接近姐妹Passionlip(消極、在家一條龍,在外一條蟲),但她沒什麼羞恥心,所以行事會較主動。
較少說話,但又渴求交流和身體接觸的大型犬。
印象來說就像“你以為有一隻可愛的小鳥飛過,仔細一看,卻發現是一隻要抬頭看才能看清楚的大型小鳥。”
基本來說是個忠實的巨大機器人......原本她作為從者就很順從。
雖然話不多,但她“想要人愛我”、“想要人選我”、“想受別人溫柔對待”,所以即使不說話,也會想要和御主互動交流。
夢想是“成為可愛的新娘”。
她不認為“可愛”和“新娘”是分別兩個概念,覺得“只要是新娘,便會自動很可愛”,所以她從未想過......要真的可愛,也就是“維持人類體型”。
○Huge Scale:C
基於技能“自我改造”、自“成長願望”而生的id_es技能,
讓無止境的規模擴大變得可能。
一旦到達上限後會使自身規格巨大化,然後再設定新的等級上限。把這個程序無限循環,稱得上是無限增殖。
最終會變成毀滅行星的宇宙級災害,然而她越巨大,智力、複雜的機制就會逐漸崩潰,普通的知性生物會無法承受這個技能,從而自我崩壞。
過去因其超乎尋常而將等級定義成EX,但因為受迦勒底式的召喚而無法重現,使等級下降。從使用回合開始成長,直到使用“幼兒退化”之前,因這技能獲得的數值上限加成會永遠持續。
○幼兒退化:C
BB扣上去的枷鎖,抑制能無限成長的帝王花的安全裝置。
能重置自己的等級,和膨脹了的自己。
使用過後會讓因“Huge Scale”而得的成長歸零,作為回報,可以因應成長階段而獲得NP。
○領域粉碎:A
她那個巨大靈基如果全數激活,只要她攻擊,就算只是揮一揮,就能攻擊不止“單個敵人”而是整個“領域”。
就算是操縱空間的術式,只需一拳就能粉碎,是真正的“力量解決一切”的技能。
但是帝王花醒覺了“內心”,一直封印著這個技能。
渴愛的Alterego。
深海電腦都市裏,她是祈荒SE.RA.PH化的過程中作為“依附在SE.RA.PH.上的東西”而被重現。
(※Meltryllis和Passionlip兩人是“吸收了兩人(與其同化)”的祈荒憑藉自己的意向而摘出來的,但重現帝王花並非祈荒的意圖。)
本來她不會被任何人找到,
不會碰見任何人,與SE.RA.PH.祈荒一起化成深海的泡沫消失。
成為從者後她隨時都等著御主的命令......不,應該說她超喜歡命令。這是因為她視“命令我”等同“愛我”而為此開心,也是因為她沒有自信。帝王花明白自己被人當作廢棄物,所以時常感到“內疚”。
就算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對構築新的人類關係興趣索然,只是一昧,追求和御主的愛情。
說這是無垢的求愛、無私的奉獻,也只是漂亮話,實際上和她相處如履薄冰。
帝王花不是“因為喜歡而愛著御主”,而是“因為御主願意愛我,所以喜歡”,只懂愛,不知戀。
只要御主給的親愛中斷了......感受不到愛,覺得不夠......帝王花就會受不了飢餓,最後會捕食掉御主。
結論來說,帝王花和其他的Alterego一樣,都是生自扭曲的ego。
雖然會老實聽御主的命令,但不會絕對服從。和帝王花簽下契約的御主,必須得在淪落到這種地步之前讓帝王花的精神成長起來。
讓她脫離無論如何也不會滿足的“渴愛”,認識到自己渴求的心態只會讓對方崩潰,必須互相認同、補足的關係才能獲得真正的“心靈糧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175AmNQG8M/hqdefault.jpg)
親密接觸者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FQmz6SnFmA/hqdefault.jpg)
親密接觸者定義 在 並落實戴口罩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密切接觸者的定義為「沒配戴口罩」且與確診者有15分鐘以上的密切接觸。 高詩琪說,如果在超商、賣場與確診者有「長時間講話」甚至親密接觸等,可能會被匡 ... ... <看更多>
親密接觸者定義 在 本土+4126/簡化疫調至發病前2天密切接觸者定義為4類 的推薦與評價
新冠本土病例再新增4126例,單日確診數不斷飆升。上午指揮官陳時中和高風險的六縣市首長開線上防疫會議,決議未來將採重點疫調,過去框列 接觸者 ,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