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的角色化】
《哥吉拉大戰金剛》獲得觀眾好評,其中一個許多美國觀眾提出的優點,是覺得哥吉拉和金剛的情感更明顯,它們的表情很豐富,這是所有評價中最明顯的。
2015年《侏羅紀世界》重返銀幕時,劇本的敘事重心從恐龍追趕人類的模式,移往到人類跟猛獸的情誼描寫,尤其迅猛龍「小藍」成為整個系列很有角色性的恐龍,牠不在只是嗜人的猛獸,牠被人類虐待時也會顯露驚恐的表情。
《侏羅紀公園》系列算是極少數90年代能長紅的怪獸或是科幻IP,除了恐龍是歷久不衰的大眾文化,另外第四集的《侏羅紀世界》跟2014年重啟的傳奇《哥吉拉》系列,都走了同樣的路線,就是將怪獸角色化,為怪獸形塑豐富而立體的情感,跟人類產生更多互動的可能。
2001年的《侏羅紀公園3》陷入瓶頸,票房大減七成左右,原因在於後續兩部作品沒辦法脫離人類跟猛獸只有食物鏈的老舊框架,但《侏羅紀世界》將猛獸的行為模式有了更多的設定,反而講出「科技自食惡果」之外的新穎論述,第五集《侏羅紀世界:隕落國度》,更由複製人小女孩這角色把恐龍跟人類做了直接的連結,描寫到更多內心層面的糾葛。
《侏羅紀公園》前三集只能講扮演上帝的傳統呼籲,《侏羅紀世界》反而藉由動物的角色化,闡述出人類社會的複雜變化。
《異形》從第四集之後票房與口碑一直一蹶不振,之後跟《終極戰士》跨域合作有勉強作出成績,但之後的票房都讓電影公司總是猶豫不決,一直不斷的推翻世界觀重啟系列。即便雷利史考特導演重新掌舵,兩部大製作系列的前傳作品也都差強人意,讓該系列再度被擱置許久。
異形最大的難處,就是這種猛獸很難角色化,沒辦法拓展出這隻猛獸與人類更多互動的可能性。我想雷利史考特的導演兩部前傳作品,編劇已經做了最大的努力,但先天的門檻一直無法發揮得當。
鯊魚題材除了史蒂芬史匹柏親自執導的《大白鯊》,以及有點合理科幻化的《水深火熱》之外,鯊魚題材幾乎也沒辦法進行大製作,大多以小成本的B級片惡趣味模式延伸下去,《巨齒鯊》因為有明星光環還勉強跟成本打平,但跟《侏羅紀世界》的票房相差甚遠,《絕鯊島》反而靠小成本拍攝賺頭還不少。
異形跟鯊魚這兩類題材,或許要先往小成本的方式出發,以當初「鬼屋」的類形重新調整方向,才有可能找到更適合的出路。電玩《惡靈古堡》系列當初也從小別墅的空間當做舞台,最後一路壯大到世界形的危機,最後劇情遭到玩家的詬病,直到第七跟八兩部作品重返小木屋跟小村莊的小範圍,整個系列才有了起色。
長期以來很少有電影會深入描寫猛獸的心境,史蒂芬史匹柏的《大白鯊》,讓觀眾對於鯊魚有了刻板印象,更造成鯊魚被大量濫捕的情況。2015年的《侏羅紀世界》雖然恐龍的考據受到科學人士的爭議,但是導演製轉變了方向,讓觀眾用情感的面向重新認識怪獸的存在,這也是整個系列的大突破。小藍跟傳奇哥吉拉,都是類似的存在。
複製動物爭議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解密哥吉拉之吼】#葉郎電影徵信社 #舊文重貼
「音效最令人著迷之處在於你一賦予某個事物聲音,就等於給了它靈魂。」2014年美國版的《Godzilla 哥吉拉》的音效師Erik Aadahl說。這個神聖的行業因此經常必須低調行事,以免隨便說破音效的秘密而讓魔法消失。比如《E.T. 外星人》的劇組甚至隱瞞了幾十年,不讓觀眾發現外星人的聲音其實來自一個長年抽菸而把喉嚨搞壞的老太太的破嗓子。
65年前初登大銀幕的《哥吉拉》拉開嗓門的第一吼背後,也藏有同樣出人意料的玄機……
▇ 從投手丘到錄音室
兩週前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的例行賽中,西雅圖水手隊日籍投手菊池雄星在對洋基先發時被拍到帽沿有不明物體,因而引發軒然大波。菊池被懷疑違反比賽規則,在投球時使用過去半世紀大聯盟最受爭議的小道具——松焦油。
事實上可以合法使用在球棒上止滑的松焦油、投手用來止滑的的松香粉和小提琴手用來製造摩擦力的松香塊,這三種東西都是同樣的原料製成的不同產品。它們都是以高溫、隔絕空氣的方式蒸餾松木所得的油脂製成,也同樣都具有製造摩擦力藉以止滑的機能。
少為人知的是,半個多世紀前也是同樣的神秘法寶賦予了哥吉拉那獨一無二的嗓門。
1954年的《哥吉拉》劇組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嘗試各種動物叫聲的組合,試圖找尋那個可以賦予哥吉拉靈魂的驚天一吼。但音效師的招式已經用盡,仍然找不到最合適的聲音。他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解決他們問題的關鍵法寶近在眼前:正是為電影錄製配樂的音樂家手上拿的那一塊松香。
▇ 哥吉拉本人唯一傳世錄音
1954年錄下的哥吉拉之吼流傳至今唯一的母帶仍躺在東寶株式會社的倉庫裡。接下來幾十年除了多部《哥吉拉》續集電影不斷重複使用同一段錄音之外,也有許多音效師私下的「致敬」或「挪用」是來自地下流傳多年的檔案。和出現在兩百多部電影(包含星戰電影和印第安納瓊斯電影等)中的「Wilhelm scream 威廉尖叫」一樣,「哥吉拉之吼」這段錄音也搖身一變成為電影工業的重要文化資產。
比如東映的《マジンガーZ 無敵鐵金剛》中許多反派怪物,或是《Shrek 2 史瑞克2》中的巨大薑餅人都用過哥吉拉之吼的聲音。
2014年重開機的美國版《哥吉拉》為了盡可能複製出接近1954年原版的哥吉拉叫聲,特別跨海商借東寶手上的唯一錄音原始檔。緊接著人仰馬翻地耗費了六個月的時間,運用各種方法想要「復刻」經典的哥吉拉之吼。他們試過摩擦高音中鼓、反覆開關鉸鏈生鏽的車門,甚至運用最新的錄音科技,錄下人耳聽不到的10萬赫茲頻率(人耳只能聽到20~20000赫茲),然後再到錄音室加工成人耳聽得到的聲音。
最後的版本中他們大費周章地混入了乾冰噴發、石頭撞擊以及木箱在地板上拖行的摩擦聲,才調製出和半世紀前的老大哥同樣量級的吼聲。究竟半世紀前驚天一吼的秘方是什麼?
▇ 來自靈魂深處的聲音
實際上1954年是負責《哥吉拉》電影配樂的作曲家伊福部昭撈過界,提供了無比簡單卻意想不到的點子給音效組:
他提議把松焦油塗在一隻皮手套上頭,然後戴上這支皮手套去摩擦低音提琴的弦。松焦油創造的摩擦力讓弦激烈震盪,發出尖銳刺耳的嘶吼聲。然後再請音效師把錄下來的帶子逆向播放,哥吉拉那發自深邃靈魂的地獄悲鳴從此誕生。
這不是作曲家伊福部昭唯一一次不按牌理出牌的怪點子,他在日後的續集中還曾用日圓硬幣去摩擦鋼琴的弦,來創造怪物需要的聲音質地。會有這些天馬行空使用樂器方式的奇思怪想,主要因為在北海道長大的伊福部昭從來沒有受過正式的音樂訓練,完全是靠著自學和接觸北海道原住民愛奴族的民族音樂而慢慢學會作曲,因此讓他可以比其他作曲家更不受到樂器本身用法的限制。
伊福部昭在北海道大學真正主修的專業其實是該校的招牌科系——農業系林學科。二戰期間他和哥哥都在主管皇室御料林的帝室林野局擔任研究員。他們的研究項目仍與戰爭脫不了關係——研究如何用木材強化放射線防護。因為戰爭期間缺乏適當的防護設備,伊福部昭在危險的實驗中過度暴露於放射線下,一度吐血倒下。因此他才果斷結束研究生涯,轉行作曲。
正是因為親身經歷放射線的傷害,伊福部昭或許比任何作曲家更能體會哥吉拉受過的苦難,更能在靈光一現之間想像哥吉拉聲音中應該有的悲愴。
▇ 以悲鳴斥責人類的愚行
「哥吉拉有史上最偉大、無與倫比的電影配樂,另一方面還有令人敬畏的吼聲。」美國恐怖片導演John Carpenter是忠實的哥吉拉迷,他說:「電影裡頭充滿了巨大而無形的悲傷。你看到銀幕上那些人的遭遇和怪物的破壞力,就完全能理解日本果真是被核子武器蹂躪過的國家。」
哥吉拉的故事靈感來源其實是1954年3月1日美國在比基尼環礁的核試意外。因為氫彈威力計算錯誤,創造了威力超過廣島原子彈千倍的水下氫彈爆炸。一艘日本遠洋鮪魚漁船第五福龍丸號遭到爆炸波及,船上多名漁夫暴露在致命放射線之下先後死亡。
哥吉拉電影誕生於廣島核爆九年後。導演本多豬四郎本人也是二戰日本兵,在廣島事件後曾親身走過滿目瘡痍的廣島市區。他因而把電影中的哥吉拉塑造成為核彈的化身,同時也在他操刀下替哥吉拉的故事注入一種更像戰爭電影而非怪物電影的陰鬱氛圍。
主演最近兩部美國版《哥吉拉》電影的日本男星渡邊謙因此說:「哥吉拉每一次的吼叫聲,都是那種聲嘶力竭的長吼。對我來說就好像他正在斥責人類的愚行,就好像哥吉拉是作為人類自覺的象徵而存在。而藏在哥吉拉之吼背後的是無比哀傷。」
(原載於 GQ:https://www.gq.com.tw/ )
複製動物爭議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康庭瑜:🇺🇸 被噤聲的女人史】
#周末回顧:「性侵受害少女,最終卻成萬惡女妖。」近期台灣社群網路上一則文章〈她被性侵的原因〉引發爭議,自稱心理晤談師的作者認為,女性被性侵是因為引發了男性「無可抗拒的動物性」,而避免觸發這種雄性衝動的方法,就是要女人乖乖把衣服穿好。貼文立即延燒猛烈的負評,直指文章故作體貼、但本質上還是那一套古老的檢討被害者窠臼。但依然有人偏愛這個動物性說,寫出「正常雄性智人」的響應文,還反過來質疑「現代女權不允許檢討受害者」;這些過於顛覆邏輯與常識的言說,點燃了社群輿論的戰火。
也就在事件發生之前,美國另一個著名的 #MeToo 象徵,也再度成為大選之外的話題焦點。藝術家加巴蒂(Luciano Garbati)在2018年公開了自己的雕塑作品——〈美杜莎與柏修斯之頭〉——顛覆傳統希臘神話主題的內容,由蛇髮女妖美杜莎高高舉著英雄柏修斯的首級,作為女性平權 #MeToo 運動的象徵。這座雕像在今年10月13日,被移往紐約曼哈頓的Collect Pond公園,銅像矗立的位置,正好可以面對著審理性侵案的法院。
「為什麼是美杜莎提著男人首級?」藝術家的翻轉設計,是想要一反過去美杜莎的女妖角色,以呼應女性做為被害者,總是得不到應有的正義、還被妖魔化的處境。在神話故事中,海神波賽頓覬覦人類少女美杜莎的美色,結果竟在雅典神殿中強暴了美杜莎;身心俱創的她不僅沒有得到救贖,反而遭到盛怒的雅典娜女神詛咒變為蛇髮女妖,美杜莎最後在宙斯之子柏修斯的冒險故事裡,被這位「大英雄」斬下頭顱。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柏修斯手提美杜莎頭顱的畫面,成為不斷反覆被創作複製的圖像、一段「自溺的英雄之旅」寫照。但看過美杜莎故事的人或許會問:為什麼新銅像不是去砍加害者波賽頓和雅典娜的頭呢?
這是因為即便是現代社會之中,美杜莎依然多次被用作揶揄嘲弄女性的符號,柏修斯砍下美杜莎首級的畫面,已儼然變成了「厭女的圖像誌」——這也是為什麼來自義大利的藝術家加巴蒂,會特意拿這個著名的場景將角色反轉。
即使是在如此「現代」的今日西方社會,傳統的、歷史之中的厭女陰魂仍然時時現身。
#美國 #女性 #美杜莎 #希臘神話 #厭女 #性侵 #女力告白 #紐約 #Medusa #性別 #雄性智人
複製動物爭議 在 More conten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講座 自第一隻成功由成體細胞複製的哺乳動物「桃莉羊」誕生,複製動物已不是天方夜譚。複製動物的技術帶來諸多可能性,卻也隱含相當大的倫理爭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