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疫不好嗎?我們有機會清零嗎?】
自5/15雙北進入三級警戒至今,已經過了兩個月,台灣的武漢肺炎案例終於又見個位數,這兩個月內,有許多人把台灣防疫批的一文不值,甚至說政府殺人,但如果我們用圖表和鄰近亞太國家簡單做個比較,就知道台灣這兩個月的成果實屬不易。
若綜合各國疫情,從去年病毒從中國散播而出開始,鄰近國家疫情大約可分為2020年初的第一波,2020年夏天較小的第二波,2020年末到2021年初的第三波,2021年4月以後的第四波。疫情反覆再起的原因,和各國防疫政策放鬆後疫情反彈,以及病毒變異造成傳播力上升有關。
當然,並非所有國家都經歷每一波疫情,例如台、越、泰等國在去年初都能有效控制病毒傳播,但在五月台、越接連爆發疫情後,世界已經沒有從未發生本土社區流行的主要國家。例如越南這波雖和台灣同樣在五月初升溫,但疫情難以抑制,單日確診已經突破4000人,還看不到終點。反倒是比台灣早很多就發生疫情的紐澳、一朝被蛇咬,採取高標防疫政策,就算疫苗施打率不高,也沒再發生疫情。
■台灣回到亞洲防疫最好一組
大致上,亞太國家防疫可以分為三組,首先是「#清零組」,包含紐、澳、新加坡,以及7月後的台灣,都是社區流行之後,能回到社區低度零星感染的案例,這些國家國內NPI防疫措施嚴格,國境防守嚴謹。例如澳洲經歷兩波感染後,後續出現本土傳播鏈時,馬上祭出局部嚴格封城(約台灣四級);紐西蘭更有出現不明感染案例就立即封城7天的狀況,防疫收緊的程度比台灣更大。至於新加坡在去年大流行後,也成功靠著有效篩檢與NPI把疫情抑制下來,如今更成為亞洲國家疫苗施打前列,已在六月決定會嘗試「與病毒共存」的解封。
第二組是「#反覆流行」組,以日、韓為代表,在去年第一波疫情時,日韓都被國際評為「防疫成功」的優等組,都能壓到個位數本土案例,但內需市場龐大的兩國,都很快恢復一定程度的經濟活動,以日本而言「緊急事態宣言」更缺乏強制力,只能靠「防疫自肅」,但在夏季開始出遊娛樂之後,案例很快上升,遇到變種病毒更造成疫情蔓延,兩國進步的醫療與公衛體系,可以避免疫情失控,但在去年中後,疫情「低谷值」就越來越高,在近期日本與韓國首都圈再次進入最高級防疫狀態。但兩國高齡人口疫苗施打比率不錯,還是能有效降低死亡與重症。
第三組則是「#持續流行」組,包含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大約在第二波流行後,這些國家的疫情就一去不返,無法再有效執行各類NPI政策,縱使有施打疫苗,但由於印尼、馬來西亞使用中國劣質疫苗,菲律賓則是疫苗施打比率過低,目前也難以控制疫情,因此印尼、大馬已經出現棄用中國疫苗的政策轉向,菲律賓也有民間拒打中國疫苗的聲音,恐怕要靠有效疫苗(AZ、JJ、BNT、Moderna)到貨與施打拉升,才能控制疫情。另外,泰國、緬甸先前防疫還不錯,現今狀況也不妙,且也進口中國疫苗,恐怕落入此組。
■變種病毒清零實屬不易
去年至今,世界大部分國家只要爆發本土流行後,由於無症狀感染者與隱形傳染鏈難以找出,都很難再回到沒有本土案例的狀況,變種病毒出現後,這樣的狀況更困難。澳洲、紐西蘭去年成功接近清零,面對的還是原始武漢株病毒,也因此他們目前對Delta可是戒慎恐懼。台灣能在兩個月內控制Alpha株流行,在屏東擋住Delta株本土傳播,是世界上目前極少數能做到的國家。這也體現在以目前亞太各國有效再生數(R值)來說,台灣已經降到各國最低,顯示台灣在NPI、疫調、檢驗等防疫落實度確實一流。
但如同指揮中心提到,能清零固然高興,但清零不會是絕對目標。就如許多人拿彭博、經濟學人等較注重經濟面的正常生活指數、韌性度來批評台灣防疫,為了清零持續收太緊,必定也受到嚴峻抨擊,「在指引下開放」、鼓勵「#嘗試性消費」,維持NPI、疫調與大量檢驗等武器,讓國民回歸各類活動,才能打贏持久戰。
■台灣成功侷限疫情於一處
台灣本次防疫另一項成功之處,#是案例能侷限在雙北地區,跑出雙北的案例,都能被有效控制。和周邊國家相比,雖然各國都還是相對有疫情集中某處的狀況,但以台灣國土不大,南北往來密切,案例8成在雙北,9成在首都圈還是很少見的。
且台灣沒有像澳洲實施過封城、維多利亞與新南威爾斯之間邊境封鎖等政策,這是在沒有實施封城與行政區間移動管制的狀況下達到的。顯示民眾自發防疫的有效,以及雙北以外行政區應變的快速,例如苗栗的移工大規模群聚、屏東的Delta群聚,都沒有擴散出去。如果雙北能提早在疫調、篩檢上求援,仿效其他縣市政策,或許台灣這波疫情更早就能完全控制。
■Delta病毒威脅不會消退
亞洲國家由於許多面臨過SARS或MERS威脅,防疫意識較高,本土疫情相對沒有歐美爆發時嚴重。然而,就算是防疫優等生,如泰國、越南、台灣,只要Alpha株變種病毒入境,還是抵擋不住,如今Delta株席捲世界,要維持零本土案例更是困難。
以英、美來說,Delta株從少數變成優勢株,大約都只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台灣目前境外役移入的案例,定序出來的主流也已經變成Delta。如果要維持一定的國際交流,Delta或其他變種,遲早會再入境,在疫苗完全接種覆蓋率拉升以前,不能再只靠「邊境防疫不能有破口」的想法,而是要有防禦縱深,並且在社區中維持防疫意識,以及做好隨時防疫升級的準備! 這場與武漢肺炎病毒的戰爭,還沒有結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
被蛇咬症狀 在 水深之處(水深之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下載telegram ,#加入水深之處收通知 https://t.me/Luke54Taiwan
令人煩惱和擔憂的事會發生,我們也會有失敗和沮喪的時候,
這些就像蛇毒進到體內,需要強而有力的解藥,使我們在各種處境中經歷復活;
被蛇咬症狀 在 阿尼尛 Anim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尛外電 受驚毒蛇躲貓貓 赤腹伊澳蛇鑽氣喘吸入器「休喘」
----------------------------
投稿粉絲: 那那卡咩
----------------------------
今年3月,澳洲發生了一起蛇蛇驚魂事件。
一名家住昆士蘭的少女剛把曬好的衣服收進房內,一條蛇赫然從衣服堆中竄出,轉瞬間就消失在屋內。
驚魂未定的少女四處尋找蛇蛇的蹤跡,終於在地上一個空的氣喘吸入器中發現牠的蹤影。
前來捉捕牠的專家表示,這是澳洲榜上有名的毒蛇赤腹伊澳蛇(red-bellied black snake),值得慶幸的是小蛇尚未成年,過程中也沒有攻擊任何人,就是躲藏的地方奇特了點。
赤腹伊澳蛇常見於澳洲東岸,無論在鄉間或是在草叢堆都能發現牠的蹤跡。在2005年至2015年間的蛇吻攻擊事件中,有16%的人是被赤腹伊澳蛇咬到,但並未造成死亡案例。
赤腹伊澳蛇的毒液會引起嘔吐、頭痛、腹瀉以及盜汗等症狀,但一般情況下,牠們其實不會主動攻擊人,唯未成年的小蛇在受到驚嚇時,可能會對威脅做出反應。
尛評:躲在吸入器裡是想嚇鼠誰!
#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差點沒背過氣 #歪編
--
Source: 9news
➤ 我們的IG https://reurl.cc/A848rK
➤ 你知道尛? https://reurl.cc/4mjkGD
➤ 我們的MeWe https://mewe.com/p/ani3small/
➤ 我們的YT https://www.youtube.com/c/Ani3small
被蛇咬症狀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來透過一個心理學的觀念,來談一談關於「迷信」是怎麼發生的?
這個觀念呢,叫做「後此謬誤」,它是一種我們內在的思維模式。講幾個例子喔,你大概可以體會一下「後此謬誤」是什麼。
有一個來自瑞典的美國職業冰球的守門員,叫做佩勒.林伯。他每次出賽的時候,都會在護具下面,穿同樣一件橘色的罩衫。
但重點是這個罩衫從來不洗,除了衛生的問題之外,幾年下來這個衣服,早就縫縫補補過好多次,都已經快要爛掉了。
另外一位已經退休的網球名將,叫伊凡.諾賽維奇。他每次贏球之後,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把勝利當天的作息,複製到下場比賽的日子。
而這裡所談的「複製」,包含餐桌的擺設啊、餐點的菜色啊,這些是完完全全的複製。
他自己就在部落格上曾經寫到喔,他很希望比賽能夠快一點結束,因為比賽結束,他才能夠吃別的東西。
而另外一位運動員,是上個世紀的美國職棒明星,叫威德.伯格茲。他的外號是雞肉人,因為他每一場比賽之前,都要吃雞肉。
另外呢,他還很迷信這個數字「17」,他每次打擊的練習,都安排在5點17分;然後短跑練習都排在7點17分。
有一陣子剛好遇到打擊的低潮,結果有一場比賽的播報員,忘記念他的背號,就介紹他上場。
那一天他的比賽表現的很好,走出了低潮。於是從那一天開始,他就不準播報員,在介紹球員出場的時候,唸他的球衣號碼。
他現在已經退休了喔,他個人傳記的作者就說喔,博格茲的生活到處都是規定,他根本就是個機器人,是一個每件事情都有固定儀式的人。
而他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有打擊成績要顧,透過規律而機械化的作息,博格茲覺的自己在場上的表現,也會變得可以測量、可以比較。
其實這樣的狀況,在各類運動員的選手身上,簡直是司空見慣。只要他們有一天的表現非常好,他們在這之前,做的每件事情都會放大,成為他們表現好的原因。
然後全部集合成一個「儀式」,每天都要做一遍;這樣的情況,就是「後此謬誤」。
其實早在山頂洞人,或法老王的時代,從人類出現第一個幸運符,的那個瞬間開始;我們的大腦裡,就會產生這樣子我們無法拒絕的傾向。
當一個事情,接著另外一件事情發生,我們就會判定,這兩件事情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係,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然而,如果從負面的角度來理解的話,有一句話是這麼說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有一個調皮的孩子,被插座電過一次之後,他從此以後就會躲著插座。他有一次觸電的經驗,比被他爸媽電一萬次都有用。
你根本不用跟小朋友解釋,富蘭克林的電學原理,你也不用跟他說明,從電學被發現之後,要怎麼樣去設計出電場啊、電網啊、電線啊…。
你甚至於不用跟他說,這背後的對經濟呀、產業啊、文化啊,有什麼影響?
你根本不用跟他分析、研究電磁學的公式。反正呢,他只要被真真實實的電過一次、麻過一次,他就什麼都懂了。
我們的大腦會這麼認為,經過了這個經驗,所以得到某個結果。所以因為這樣的經驗,我再也不敢「再重複一次」。
你會發現,人類非常容犯「後此謬誤」。我們太容易把先、後發生的兩件事情,把它歸納成因果關係。
「後此謬誤」可以說是我們「非理性思考」的大哥大。
所有失準的、不科學的、穿鑿附會的、道聽途說的、迷信的…這些說法;都應該給「後此謬誤」這個大哥,好好的鞠個躬喔!
我們會因為「後此謬誤」,讓我們被很多經驗,跟觀念牽著鼻子走;甚至於,被送去賣了,還不忘說謝謝、幫他數鈔票。
其實,這樣的「後此謬誤」,如果公允一點來看的話,它其實某個層面,也是我們之所以會學習、學會經驗的一個主要出發點。
但問題在於喔,我們不太懂得去過濾、去篩選出,有太多、太離譜的狀況;只會死板的,照著這樣的一個觀念,或這樣的一個經驗去歸因。
把前面發生的事情,跟後面發生的事情,只要它有順序性,我們就會覺得它是因果關係;就像是我們生活當中,那些小感冒。
其實,無論如何都是會好的,時間到了就會好。所以呢,在這個過程裡面,你吃的任何感冒藥;其實只是緩解一些症狀,而不是真的治好感冒本身。
但是我們的家裡,總會有一堆陳藥,讓我們覺得很安心。因為我們深信吃這些東西,可以讓自己好起來。
但事實上,感冒復原的原理,根本不是這樣子啊!就算你只是躺著蓋被子、好好休息,時間到了你也會好。
那麼有些文明還有一些儀式,像是「跳舞祈雨」。
有雨才能豐收,但這就表示「跳舞」跟「豐收」有關係嗎?我們以現在的理性,當然會很清楚知道,絕對不是這樣子。
如果再回到前面談的運動員的經驗,你的球隊在賽前可能會集合、可能會做一些禱告;但是你們拿到冠軍的原因,是因為你們的神,比對手的神來的強嗎?
你們拿到的獎金,要跟你們自己的神明分嗎?不是吧?只是「後此謬誤」這樣的直觀思維,是很順手、是很方便,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安全感。
它讓我們會有一種「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們會覺得再怎麼樣,這也是勝率最大的一個選項。
然而,當你發現自己也很容易這樣的時候,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到底有什麼問題跟瑕疵;因為這是我們演化心理當中,每一個人的「原廠設定」啊!
那既然知道「迷信」,也就是「後此謬誤」這樣的心理狀態,是我們的原廠設定。那就意味著,我們得默默的承受這一切嗎?
當然不是喔!其實如果你問我,我是站在什麼樣的態度,我是「反迷信」嗎?或者是我把所有疑似迷信的東西,全部推翻嗎?
我倒沒有那麼極端,我所站的位置是哦,如果這個儀式行為,能夠讓我好一點、 能夠讓我有信心一點、能夠讓我平靜一點,那何妨繼續呢?
但是我更清楚知道一件事,任何事情的成敗關鍵,還是在於直指核心的努力。你為這件事情,做了多少努力跟準備?
就像前面提到的運動員,那些儀式只要能夠讓他安心,那麼就繼續;可是別忽略了一件事,他今天之所以能夠成為運動明星。
是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的那些努力、那些訓練;那是他所有汗水,跟自律累積下來的結果。
所以呢,當我們本末倒置,把那些「儀式」,當成是成功主要的原因,而不是把自己能控制的努力,當成是主要的原因;那麼「迷信」在你的生命裡,才會是問題。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
在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asZdGVaH4s/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k4zcT1jrOZF6nh_Fdu5rSFFgdcQ)
被蛇咬症狀 在 [偏鄉醫事] 毒蛇咬傷處理懶人包 的相關結果
毒蛇 咬傷的處理,在鄉下急診幾乎是必備的武器! ... 症狀與蛇毒的量有關,被越大隻的蛇咬到可能接受到的蛇毒量比較高。 ... 被蛇咬傷後要怎麼處理? ... <看更多>
被蛇咬症狀 在 我被蛇咬了~該怎麼辦?一起認識台灣毒蛇(龜殼花、眼鏡蛇 的相關結果
站在醫學的角度,對蛇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恨的是如果患者被毒蛇咬傷,就可能會有生命的危險;但是 ... 除了施打血清之外,醫師會根據臨床症狀做出相對應的支持性治療。 ... <看更多>
被蛇咬症狀 在 被蛇咬傷切記「5要5不」 - 即時新聞 的相關結果
2021年8月17日 — 被眼鏡蛇咬到會有眼皮下垂、口齒不清、吞嚥困難等神經症狀;被雨傘節咬到則會出現肌肉無力、呼吸衰竭的徵兆,這兩者都要用抗神經性蛇毒血清來治療。 至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