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登山醫學
與蛇共處(下)
------------
由於夏季的山野活動常會遇到蛇類,
而非致命的蛇咬也偶爾會碰到,
所以登山者必須了解毒蛇咬傷的症狀,
以及在野外遭遇毒蛇或未確定蛇類咬傷的處理方法。
-----------
問題二:在野地裡如何處理毒蛇咬傷?
答覆:由於醫學知識的累積,我們已經知道一些從前被列為標準程序的急救方法不但沒效,而且有害,包括以止血帶阻斷血流、切開排毒、吸毒器、冰敷及熱敷等,應完全避免。
毒蛇咬傷的病理機轉約略可分為「神經毒」和「出血毒」。
神經毒
神經性毒主要是阻斷神經訊息的傳導,患處剛開始可能不甚疼痛,繼之則患肢麻痹、虛弱無力;出現全身症狀時,則有癱瘓、視力模糊或複視、噁心嘔吐等症狀,患者可能會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出血毒
出血性毒則主要破壞凝血機轉,患處會先疼痛腫脹,腫脹會加劇並向近心端擴展,患肢因皮下出血而呈青紫色,並且會產生水泡或血泡;患者亦可能出現全身性凝血障礙,死於低血容性休克。
蛇吻之後
國內疾管署目前提供四種以馬血清製造的抗蛇毒血清,但是抗蛇毒血清必須在急救設備完善的醫療院所才能使用。
那麼在野地裡如何處理毒蛇咬傷呢?以下是毒蛇或未確定蛇類咬傷之野外處置,目前認為較合理、有效的步驟:
步驟一:立刻脫離該蛇可能再次攻擊的範圍(至少大於蛇身的長度)。毒蛇咬人後,通常還在附近,如果可以看到,應冷靜辨識、拍照或錄影,如毒蛇已經死亡(注意如前述,外觀明顯死亡的蛇仍有可能反射性咬人,所以要非常小心),可將其帶出以利救援者判斷參考。如果無法判斷或來不及記錄,粗略記住蛇的特徵也可幫助判斷(綠色:赤尾青竹絲;黑色:眼鏡蛇;褐色帶斑:龜殼花),不要追捕咬人逃逸的蛇,除了可能有再次被咬的機會,也會使毒液擴散。
步驟二:保持冷靜,切莫慌張。到達安全位置後儘量不要再移動,休息時讓傷處低於心臟,減少毒液因流回心臟而擴散至全身。心搏過快或運動,都會加速毒液散播,應該避免。
步驟三:用大量清水及肥皂清洗傷口,再以消毒紗布覆蓋,不可縫合或切開傷口。移去戒指、手錶、手環或腳環等肢體腫脹後會拿不下來的東西。
步驟四:如有攜帶口服抗生素,可考慮投予。但如短時間(1~2小時之內)可到達醫院,亦可不必給予任何藥物。
步驟五:不管是否確定為毒蛇或蛇種,應立即對外求援。若可於短時間內撤離,應迅速撤出就醫。移動時以副木固定患肢,如傷處在下肢,宜以擔架運送。如果必須等待外來救援,則應靜臥休息等待,安置患處使其高度低於心臟。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