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變之下,你/ 妳還好嗎?
距疫情升溫已有一週的時間,在正文開始之前,想知道大家過得還好嗎?過去這一個禮拜讓我想起去年三月疫情在世界開始延燒的那段時間,手上的拍攝案都陸續暫停或改期,一切戛然而止。
也因為有之前的經驗,知道要恢復到之前的生活型態需要一段時間。所以也把握待在家的時間,陸續做了一些工作與生活上的調整與規劃。
其實去年我有思考過,在疫情剛爆發的時候,繼續分享旅行相關的內容是否合適,後來我也暫停與拉長發文的頻率。但這次我想,在新聞、網路每天皆充斥今日又新增多少確診案例、糾舉何處防疫不力、對於防疫方式、甚至於為確診數計算方式而爭辯的現下,或許照常刊出文章,能夠為嚴肅緊繃的防疫生活帶來一點正常生活的調劑外,也能為因防疫而待在家中的人帶來些許的陪伴感。
當然足不出戶不免還是會悶的,我的應對方式是當成整理與成長自己的機會。在家除了工作外,也增加了學習的時間。其實不知是因為接觸到很多新的思考面向,還是在家步調慢,心比較能平靜專注地反芻一些想法,反而多了許多靈感。期待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可以做出新的嘗試,然後用更好的自己迎接疫情後的新世界。
▌濁水溪與西螺大橋|久旱的紋路
前陣子因久旱無雨,濁水溪河床也因河水枯竭而出現令人讚嘆的幾何圖形,有點神似冰島高地、阿拉斯加的河流,讓我很是驚艷。為了趕在降雨到來前紀錄這幅景色,我特意從台北開車下來拍攝。
▌西螺大橋|連結台灣近代史的美麗橋樑
西螺大橋始建於日治時期,但後來因為二戰造成的鋼材短缺,只有完成橋墩。戰後在美援的幫助下,才順利購得鋼材開始建造,最終在1952年底完工,1953年初通車。當時西螺大橋是僅次美國舊金山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橋長1939公尺,更是遠東第一。因為西螺大橋是由台、美、日三國共同建造,所以通車典禮台、美、日皆有派出政府代表出席,足見西螺大橋的重要性。
在我印象之中,我只有來過雲林一次,而且只有在北港朝天宮一帶。因此雖然西螺大橋也是雲林著名的名勝,但我始終只有看過網路上的照片,沒有實際造訪。這次要來拍攝濁水溪,剛好可以從彰化端走西螺大橋至雲林端的拍攝點。對於終於能夠從這座著名大橋上駛過,讓我很是期待。
以現在公路橋樑的標準來說,西螺大橋的寬度其實不寬,加上三側高聳的紅色鋼樑包圍,行駛期間其實有種隧道感。但或許因為這樣在現代公路少有的體驗,反而莫名有種古意,也有種穿梭時空的感覺。喜歡探索歷史建築的人,也許也會像我一樣臉上掛著笑意吧!
▌小巧迷人的西螺老街
拍攝完濁水溪與西螺大橋後,距離日落還有近一小時的時間。我便決定到鄰近的西螺老街(延平路老街)走走。 西螺老街建立於1930年代,長度其實不長,但兩側有相當典型日治後期街屋建築,有著介於古典與現代之間的裝飾風格。但特別吸引我注意的,是這裡有為數眾多的醬油店與觀光工廠。
因為是臨時到訪,所以不太知道背後的緣由。回家後一查,才知道西螺的水質、溫度與溼度特別適合釀造醬油,除了有百年以上的醬油釀造歷史外,也有自己的獨特風味。除了醬油外,西螺也以產米聞名,因此也有許多與米相關的美食。但也許因為我來的時間是平日的傍晚,老街上幾乎所有店家都沒有開門營業,甚是可惜,只能留待下次再訪。
--
本文西螺照片攝於2021年5月6日
--
更多攝影作品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街屋視野:看見迪化街的時光軌跡,走進百年建築演進史」介紹 訪問作者:李東明 內容簡介: 走進街屋建築的博物館,解析迪化街的變遷過程, 在這條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見一磚一瓦背後的建築故事! 台灣的經濟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急劇地發展,也大大地改變了各地歷...
街屋建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願靈安尊王庇佑萬華,疫情能早日消除。
2021年5月20日中午,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218號,艋舺青山宮。(張哲生 攝)
肇建於1856年(清咸豐6年)的艋舺青山宮,坐落於台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218號,主祀青山靈安尊王,於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該廟自清領時期以來就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王爺信仰中心,每逢靈安尊王聖誕日(農曆十月廿三日)的前夕(農曆十月二十日至廿二日),皆會舉行隆重的祭典活動(暗訪與遶境),令整個艋舺地區熱鬧非凡,因此被稱為「艋舺大拜拜」。
艋舺青山宮坐南朝北,為三開間三進兩廊的格局,廟身與鄰屋毗連,前方緊臨鬧街,為一縱深狹長的街屋。建築本身以石雕雕工細緻著稱,華麗壯觀,廟規模雖然不大,在建築藝術價值上,並不亞於鄰近的艋舺龍山寺;正所謂「廟不必大,有仙則靈」,艋舺青山宮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並稱為艋舺三大廟。
傳說靈安尊王原是三國時代孫權裨將張梱,為福建惠安的地方官,十分勤政愛民,死後葬於青山山麓,因為經常顯靈照護百姓,有一次甚至為朝廷擊退敵軍,因而被敕封為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而青山宮的創建則是源於清朝咸豐4年(1854年)發生的一場瘟疫,當時艋舺聚居著許多來自福建泉州惠安縣的中國大陸移民,面對災病來襲手足無措,其中一名惠安漁民帶著大家的期望匆匆返回福建,請來家鄉長年信奉的青山王神像,希望藉助祂的神威弭平瘟疫。而就在經過現今青山宮廟址時,神轎突然「定格」再也無法前進,罹病者聞訊紛紛前來祈禱求助,據說頗為靈驗,民眾當下決定集資在此設廟,兩年後完工,信徒倍增。
人們從此深信靈安尊王具有消除瘟疫的威靈,且與城隍爺同樣是掌理陰間法律的「司法神」,因此配祀的神也相似,除了范謝將軍,還有將人間縣衙巡捕官「神格化」的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陰陽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速報司以及枷將軍、鎖將軍、八家將等,在艋舺地區是深具影響力的地方廟宇,特別是在每年青山王壽誕的前三天,都會舉行夜巡等「迎青山王」祭典,是一年一度的「艋舺大拜拜」,更是當地最有特色的節慶活動,連外國觀光客都慕名而來。
迎青山王祭典之肇始,深受靈安尊王消弭1850年代的瘟疫、蟾蜍精與1904年的鼠疫等說法之影響。當時遷居艋舺的泉州惠安移民,為感念所信奉神祇顯靈除疫鎮煞,庇佑信眾度過種種天災和族群衝突,於是在艋舺青山宮舉辦廟會活動以酬謝神明;另一方面,亦藉著年復一年的年度例行祭典,加強其神格印象,後來更演變成三邑移民凝聚地方社會力量的王爺信仰中心。
迎青山王祭典從農曆十月二十日開始,為期三天,在祭典前夕(農曆十月十九日)會先迎請艋舺青山宮附近的艋舺清水巖清水祖師、艋舺龍山寺觀音佛祖、台北天后宮天上聖母等閤艋神尊,蒞臨艋舺青山宮作客和看戲。然後在農曆十月二十日、廿一日兩天,分別於南、北萬華區進行「暗訪」,以達到探查陰陽界、緝捕兇神惡鬼,和驅逐邪穢之目的。
所謂「暗訪」,是指神明在夜間出巡,一般相信「深夜問題多」,黑夜裡的人慾特別浮動,因此神明在夜間出巡,才能真正察惡揚善,除暴安良。暗訪隊伍約從夜間六點多出發,每晚遶行半個萬華區,鑼鼓喧天的陣勢用以張揚神威、掃除邪惡瘴癘,隨行護駕的部將牛頭馬面、家將判官、七爺八爺個個姿態威厲;傳說中,不管是驅魔平妖還是鋤奸去惡,只要青山王親自出馬,沒有擺不平的。暗訪之夜,為了恭迎青山王出巡,艋舺青山宮附近街頭四處搭起了臨時舞台,高掛燈綵,除了各種民間遊藝陣頭與樂隊,連信眾也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隨香遶境,一邊迎接暗訪的同時,老老少少亦濟濟一堂吃喝笑鬧著,彷彿像是過年一般洋溢著喜氣。
農曆十月廿二日的「迎青山王」正日遶境是祭典的重頭戲,參與贊境活動的單位也比暗訪大幅增加,但無須先至艋舺青山宮參禮,而是直接前往集合點,於上午十點出發。踩街遶行萬華區全境的隊伍大致包括:報馬仔和土地公轎在內的頭陣、艋舺青山會、艋舺龍山寺、西門町的台北天后宮、其他境內暨各地交陪宮廟神轎和軒社陣頭、艋舺義軒社、艋舺鳳音社、艋舺義安社、艋舺義英社、儀仗隊、八將團,以及壓軸的靈安尊王神轎等,有時候藝陣數目可達兩百多個。
在以前,遶境沿途的家家戶戶會擺設香案和供品祭拜,辦桌和流水席宴等,規模非常盛大轟動,俗稱「十月二二」或「艋舺大拜拜」,為台北三大廟會之一。(註:台北三大廟會包括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大龍峒保生大帝出巡,以及艋舺青山王遶境)
經過了連續三天的迎青山王祭典後,在農曆十月廿三日的靈安尊王聖誕日,廟方會在廟埕為當天生日的靈安尊王舉行祝壽法會,然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告一段落。
艋舺青山宮這項已逾百年歷史的暗訪暨遶境活動,已於2010年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為民俗及有關文物文化資產予以保存。
街屋建築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走讀台灣--
【嘉義公明路老醫館巡遊】(下)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博覽醫館建築
位於公明路與興中街的侯耳鼻喉科,是一幢風格與建材都是「混搭」的兩層樓建築。在風格上兼具了西洋與日式,面向公明路的磚造騎樓,以平直的線條營造簡潔的意象。二樓是雨淋板和屋瓦,以及興中街的「切妻」破風屋頂加上雙柱造型的柱子,建構一小小的「車寄」與入口,是日式建築常用的手法。
興建於昭和 5 年(民國19年;西元1930年)的慈愛診所,是三連棟的大量體街屋,同樣也是木磚混和的建築主體。筆者研判公明路上不少醫館都選擇以木頭做為材料,和嘉義是阿里山林場的集散地應該有密切的關聯。
一樓騎樓四根洗石子方柱,柱頭有花草的泥塑,一樓牆壁下方壁堵有馬賽克拼貼的風景畫,似乎都標示了這幢建物屬於昭和初年折衷式樣的身分。不過慈愛診所突出的屋簷,卻採用華人慣用的斗拱作為支撐,而且元件都已被簡化成幾何體,因此別具中西合璧的意趣。
慈愛診所的正對面是向生醫院,後來幾經易手後改為振華醫院。建於昭和 10 年(民國24年;西元1935年)的這幢醫館,基本上還是具備對稱的穩重基調,但是卻有豐富的裝飾語彙。
最上方的切角頂,是整幢建築視覺的焦點。二樓的窗戶除了常見的上下疊窗,還有半圓形、圓形與菱形的窗戶,而窗戶上的木條更構成饒富趣味的幾何圖案。至於支撐騎樓的柱子,則是用一圓一方的雙柱組合,展現建築師活潑的設計手法。
建築的背後
常云:建築會說話。公明路上的老醫館,不只訴說著日治時期台灣街屋建築的美學,更保存了主人的動人故事。限於篇幅,筆者在本文只能聚焦於前者,關於後者就留待日後…
#走讀台灣
#醫師街
#嘉義公明路
(全篇完。上篇分享於4/14)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new.lilac.org.tw/
街屋建築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街屋視野:看見迪化街的時光軌跡,走進百年建築演進史」介紹
訪問作者:李東明
內容簡介:
走進街屋建築的博物館,解析迪化街的變遷過程,
在這條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見一磚一瓦背後的建築故事!
台灣的經濟在一九七〇年代開始急劇地發展,也大大地改變了各地歷史聚落的樣貌,除了迪化街等著名的傳統聚落之外。在迪化街,各類街屋建築群聚一堂,山牆上五花八門的裝飾,貫穿整條街道的亭仔腳,石材裝飾的巴洛克洋館,以及古色古香的閩南房屋,宛如街屋建築的博物館!
而這些迪化街街屋建築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有什麼歷史過程?又分布在哪裡?藉由實地調查加以解釋表明,並針對每一種街屋樣式的變遷過程,以及形成的背景加以分析,更進一步將街屋建築的保存所產生之問題加以探討。
迪化街位在台北市的中心地帶,自清代開港以來,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都是台北、台灣的經濟中心地,可說是台灣建築史的縮影。透過認識迪化街街屋,以全新的視點來看待歷史性的街屋建築,或許能對文化資產的保存再生提供另一種思維。再次走訪這條你熟悉又陌生的街道,看見迪化街一磚一瓦的建築故事!
作者簡介:李東明
學歷:
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攻博士(工學)
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攻碩士(工學)
逢甲大學工學院都市計畫學系畢業
現職: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裝修設計技術服務中心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中心資深研究員
1971年生於台北市,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畢業。赴日求學後進入日本工業大學建築研究所,專攻建築史、都市史領域。碩士論文研究街屋建築的亭仔腳,博士論文則專攻街屋建築的空間形式。取得學位返國後,適逢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改訂,進入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先後完成數項有關聚落與街區保存策略與政策之相關研究,也屢獲內政部自行研究優等獎。後至中國科技大學服務迄今,主要研究領域仍為街區保存、文化景觀及空間再利用。
出版社粉絲頁: 帕斯頓出版 Pestle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街屋建築 在 壹特EA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你喝過最特別的奶茶是什麼?❞
位於艋舺祖師廟旁的iHERE當地小茶館,保留日治時期的街屋建築特色,推出世界唯一的「松露奶茶」,使用英國TWININGS皇室御用唐寧經典英倫早茶當基底,於鍋煮鮮奶茶中加入白巧克力提味,再刨入義大利進口頂級松露,傳說中的奶茶界的LV就此誕生!
茶館負責人Elmer表示,奶茶不是只有奶加茶,好喝的奶茶有一定的比例,而「鍋煮奶茶」最能展現其風味。一杯茶香濃厚、奶味不膩的奶茶必須精準掌握茶葉比例、浸泡時間、壺水溫度等許多細節,嚴謹的調茶態度,讓這杯奶茶更有味道了。
採訪編輯/陳芷涵
----------------
店名:iHERE tea & cafe
電話:(02)2311-5960
地址:台北市貴陽街二段112號
營業時間:11:00-21:00

街屋建築 在 清代的台灣舊市鎮住民普遍居住於狹長式的「街屋」,雖然距今 ... 的推薦與評價
清代的台灣舊市鎮住民普遍居住於狹長式的「街屋」,雖然距今已是上百年前的古建築,但如今在淡水、迪化街、艋舺、新莊、三峽、大溪、舊湖口、新竹、鹿港、朴子及台南等 ... ... <看更多>
街屋建築 在 東明老師的街屋視野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日本工業大學博士,從小在街屋中穿梭長大,更以此為碩士及博士的研究主軸。 ... 迪化百年街屋風情稻埕興盛發展縮影大稻埕建築風情《百年街屋》李東明簽書會|Accupass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