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盼到微解封了~ 想必大家和我一樣很懷念外食的滋味,尤其是小吃!😍
我特別想念疫情前沒事有事就去夜市逛逛,吃各式各樣的夜市小吃~
雖說已經降級微解封了,但是全民防疫還是得做好做滿,出門在外逛街也不能夠邊走邊吃相當不方便!最近得知艋舺夜市推出外帶跟外送 , 對於想吃很多種不一樣的夜市小吃又想省運費的人相當便利!!(不過外送似乎還沒有開始⋯)
👐🏻相信大家都知道艋舺夜市小吃選擇相當多之外,價位也比其他台北夜市的單價便宜!
近期艋舺夜市推出了「福袋」的盲包餐,換句話說就是花200塊錢買福袋可以吃到好多樣不同的夜市小吃,滿足大家什麼都想吃的慾望,因為裡面都是夜市基本必吃的食物呀😚😚😚😚!~~是不是完全解決了大家一到用餐時間就有選擇困難的煩惱!! 我聽說只要訂購就有機會收到超過200元價值的餐點,最高還可以配到500元的餐點唷!!!
假如收到價值約500元的餐點真的超Lucky的啦~~~
除了「福袋」以外,此次還有一個更酷的「怨袋」😈😈,裡面的食物都加了一些讓大多數人怕怕的東西,例如辣、香菜、蒜、或芥末之類的~🥴
這次小安訂了福袋及怨袋各一袋,lucky如我~ 福袋目測價值約400塊👏🏻👏🏻👏🏻~~
內容物有涮嘴鹹水雞、吳家胡椒餅(安爸看到吳家胡椒餅一直點頭說這個好吃這個好吃!)、日船章魚小丸子、東港旗魚黑輪、霸王鳥蛋
艋舺陳媽媽仙草冰兩杯、九億無骨排骨酥(J個我每次去艋舺夜市必吃啊,金價賀甲)、還有去夜市大人跟小朋友都適合吃的雞蛋糕~~~造型相當逗趣~🥰
怨袋的部分有158菱角花生的菱角~~以及難忘胡椒蝦的燒酒螺, 好多年沒吃過菱角的安媽覺得好高興,說小時候很愛吃菱角~ 燒酒螺也很ㄕㄨㄚˋ嘴,爸媽說賀甲味道夠入味~可是我跟我哥都不愛這一味~~~
再來是,艋舺陳媽媽豬血糕 ,上面滿滿滿的香菜,我都懷疑老闆是不是下手太重不在乎成本的啊,香菜在我們家是地雷啊🤢~~ 安媽一直在挑香菜快笑死~
帥哥果汁吧的苦瓜汁,安媽喝了一口眉頭直皺說不能接受😵,當我們笑得樂歪歪時,安爸一手接過咕嚕咕嚕地就喝光光了,還說好喝啊,怨袋在我們家完完全全就是兩樣情,有人歡喜有人哀!!
怨袋超級適合玩遊戲或聚會時訂的耶~~可以拿來跟朋友玩大冒險,輸了就只訂他不敢吃的,而且要全部吃完才行 ,是不是很壞 😏😏😏😏!
這個特殊餐點只有在「街口支付」上才有呦,而且現在還有外帶外送的現金回饋活動,在8/15以前點餐都能得到最高15%的回饋,福袋怨袋從 7/29起已經正式推出囉~ 疫情期間的小趣味和大家分享~~~大家一起防疫點起來~~~
💡如果不知道怎麼點的人,最後面有附上點餐教學圖唷!❤️
#jkopayapp #艋舺夜市 #福袋 #怨袋 #防疫新生活
街口支付 老闆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支持喜歡的餐廳外帶外送
#克勞斯咖啡
這是我好友節目主持人吳建恆投資,為主傳福音、為主擺上,為主得人的咖啡店(店名:CROSS),請大家多支持。
吳建恆:「克勞斯咖啡店開了8年,歷經了幾個階段,除了前期我曾慘賠之外,八年來,我也不曾從這咖啡店賺進一毛錢。
有人應該會覺得我在幹嘛?
我賺到了一個強盛的團隊,八年來看到他們從菜鳥到獨當一面,他們將店當做是自己的事業在經營,他們完成了我的夢想~
「讓咖啡店 不只是咖啡店,讓Cross Cafe成為真正的人與人交流的地方」
疫情期間,我們結合了一些伙伴,我們去送餐給醫護人員,即使帳面上出現赤字,仍然為了有需要的人出發。
老闆的工作是和房東協調減租的可能,很抱歉我失敗了!
在二大平台的點餐雖然踴躍,但是,我們也必須被平台收取2/3 的費用。
於是在此情況下,團隊與小農合作了「相挺抗疫箱」
此刻,我們是需要大家的相挺,這一箱是更直接的支持,包括小農和我們。」
Cross+好物嚴選推出:
『克勞斯FOOD袋(福袋)-相挺防疫箱』(原價1610元)
愛心久久久防疫優惠價:999元(現省611元)
馬上訂起來,10項好物送到家!
1.克勞斯精釀冰滴咖啡瓶(1入)(300mL)
2.克勞斯祝福歸零膏(1入)
3.克勞斯胡桃黑糖肉桂捲(4入)
4.雲峰茶源冷泡茶(1入)(300mL)
5.克勞斯精選濾掛咖啡包(4入)
6.克勞斯臘味蘿蔔糕(1入)(900g)
7.鮮乳坊許慶良鮮乳(1入)(945mL)
8.台灣好蛋/恩典蛋(10入)
9.大明毛豆(1入)(400g)
10.特選檸檬(1入)
訂購連結:https://forms.gle/WSa3YYCY73jV5nLEA
付款方式:克勞斯自取、街口支付、轉帳匯款」
街口支付 老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10628關鍵評論 《省出一棟房:24招易上手的存錢絕技》:用三小方法爭小利、存小錢,拼出大財富
關鍵原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2573
本書為超業房仲泰源將自己的親身經驗:從負債到買房的實戰方法歸納彙整集結,以實戰經驗分享省錢的方法與財富累積思維、體質培養的工具書。......↓
文:陳泰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省錢絕技,我也有我的「順便哲學」,無論是採買、聚會、旅遊等等,甚至未必跟錢有關的任何事,我總想著怎麼做才能一石多鳥。我把這樣的價值觀應用在生活中,凡事「順便一下」總能讓我省下不少錢、時間與精力,以下是我實際應用在生活中的6個例子。
情況1:收到紅色炸彈時
以前只要收到紅色炸彈,我都會厚臉皮跟新人說:「非常感謝你的邀請,但我負債中,若不嫌棄,我願意擔任婚禮主持同時演唱情歌,希望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給予祝福(暗示折抵紅包)。」有的親友欣然答應,有的表示流程已安排好但不介意我只給少少的紅包錢,有的則說:「沒關係,等你還清負債後我們再聚。」言下之意就是要我不用出席,我也只好裝傻回覆:「感謝你的諒解!」
如今我已還清負債卻仍保持這個詢問的習慣,把握住每次收到喜帖的機會,看看能否爭取從「親友」變「工作人員」,這樣的轉換,不僅讓我省下要包給新人的禮金,往往還能拿到新人的紅包呢!而在給予新人祝福的同時,也能順便滿足自己的表演慾望,還能賺外快且飽餐一頓,餐後我也會順便將剩菜打包回家,替自己省掉下一餐的費用,簡直是一舉數得!
情況2:手機或行動電源需要充電時
我的手機從不在家充電,都是利用在公司時充電,也會順便充行動電源,如此一來,回到家裡也能享用到公司的電。
順帶一提,前陣子我的行動電源壞了,我不直接購買,而是在臉書發文許願看看有誰願意送我,我用請客當作交換,這種以物易物的模式(午餐換行動電源),也讓我藉此順便跟沒見過面的臉友及僅有一面之緣的同業有了交流機會;另外還有一位因為換新手機,所以用不著行動電源的好同事,也將他原本的行動電源送給我,讓我頓時多了四顆行動電源,不用再擔心在外時電不夠充了。
情況3:經過房價較低的區域時
我住在物價頗高的台北市中山區,而我有個每週看二輪電影的習慣,於是都會趁去景美看二輪電影的時候,順便採買水果。
因為景美的房價基期相較北市其他區域,甚至是新北市的新店都來得低,所以店租不高,物價自然便宜;同樣的水果在中山區跟景美夜市(文山區)的價格就是不一樣,平均價差至少一成!
另外,景美夜市還有一家歷史悠久,在地人都知道的小甜甜手搖飲料攤。同樣的飲品比其他連鎖飲料店的價格便宜至少10塊錢以上,像我平常不喝手搖飲的,因為現在一杯的價格普遍都50元起跳,而當我花超過50元買飲料,卻喝到地雷飲品時心情會很差!但只要去景美,我都會來上一杯珍珠鮮奶茶或是蜂蜜檸檬加蘆薈,可口又高CP值的飲料喝了就是爽!
情況4:搭捷運時
現行悠遊卡採「搭乘次數越多折扣越多」的遊戲規則。
由於我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機車,使用悠遊卡的頻率很低。但只要我當天的行程需要搭捷運,我就會順便使用家人的悠遊卡,如此便能將搭乘次數累計在同一張卡片上。
情況5:吃吃喝喝時
想喝汽水時,我都會買「纖維+」(內含膳食纖維)或「奧利多水」(內含Oligo 寡糖),不然就是「CC檸檬」(內含維他命C);這樣除了能享受喝碳酸飲料的爽快,也能順便幫助消化或補充其他營養素,讓飲料不至於太沒營養。
情況6:出遠門拜訪友人時
每當要去中南部拜訪友人時,我都會昭告天下以爭取演講機會,這樣不僅能與好友們相聚,也能順便賺演講費。
以2020年為例,我去高雄與台中拜訪友人,同時爭取到3場演講(大家房屋、21世紀不動產、有巢氏房屋),除了賺演講費,搭乘高鐵的交通費也能跟邀約單位申請補助,演講現場順便賣書又再多賺一筆錢。
結束後,同行通常會續攤請我吃飯,這些林林總總,讓我出一趟遠門往往沒花到錢,反而還倒賺不少呢!
人不OVER枉少年
上述例子,無非是想與大家分享,我的確靠賣房子賺了不少錢,但真正讓我致富的,其實是「順便哲學」。
當你把這一系列的行為內化為觀念並植入腦中,從此每天早上醒來到晚上回家睡覺前所做的每件事,所展現出來的順便行為,長期累積下來省下的時間、金錢、精神,肯定讓你驚喜不已!
累積財富的三小方法
積少成多是大家都懂的概念。可「真正懂」又能付諸實踐的人有多少?在這裡分享我身體力行的染個方法,希望你也覺得受用。
一筆錢,拆成多筆小定存
定存除了保本加微利,也是我們在尋找進場投資時機點之前最合適的資金停泊處,不管利率再低,至少比活存高一點而且隨時可解約,變現超容易。
只是,當你有一筆閒置資金時,該將這些錢全部綁在一起還是拆成多筆小額定存呢?後者的方法是我看《佑佑努力記3年從零存款到百萬》這本書學習到的技巧,我覺得很棒,好處如下:
除非你刻意查詢,否則紙本存摺與網路銀行登入時只會顯示活存餘額,創造存款變少的錯覺,換句話說,只要讓「活存維持低度水位」,就能讓人在平時有意識地少花點。
靈活彈性,同時把利息極大化!人們無法知道明天跟意外哪個先到,金錢運用亦是,我們無法預測何時急需用錢。因此,假設你目前有10萬元並把它轉為一筆定存,哪天突然急需用到5萬元時卻得被迫解掉10萬元定存,是不是很可惜?然而,假設你拆成兩筆定存(各5萬元),當你急需用錢時只需要解掉其中1筆即可,另外1筆仍然可以存到期滿,讓利息領好領滿。
過水ShopBack網站,再用行動支付刷信用卡
現金的議價幅度通常比信用卡高,當你要消費時記得問老闆「付現是否有優惠」,如果有就用現金,畢竟信用卡會讓店家的利潤被銀行剝一層皮,你得到的折扣自然縮水。當然,如果付現跟刷卡的金額一樣,那就選擇刷卡。
選擇刷卡時,請先確認是否可以使用行動支付,如果是單純把信用卡綁定在手機裡的那種(像是Apple Pay、Google Pay),在折扣上雖然跟實體卡片一樣,但至少方便查帳,對理財也有幫助,記得,多數有錢人都有記帳的習慣。
如果店家可以接受的行動支付包含像是「街口支付」或「LINE Pay」之類的,那就盡量用,因為除了信用卡本身的回饋之外,上述的行動支付也可以享有額外的虛擬貨幣折抵(街口幣與LINE POINTS),也就是「消費一次,雙重回饋」的概念。
至於「ShopBack」,它可是我現在網購前必過水的網站,以我每月買書的習慣為例,我會先進入ShopBack網站再連結到網路書店找書,下單時用LINE Pay刷信用卡,如此將ShopBack、LINE Pay及信用卡結合,讓你一次性消費獲得「3重」回饋,超級划算!
只花紙鈔,不花硬幣
記得,硬幣不是拿來花的,而是拿來存的!我始終保持一個習慣,在只能用現金的每次消費行為中,只花紙鈔,不花硬幣。每次買完東西後找零的錢幣,不論是1塊、5塊、10塊或50塊錢,我一回到公司就立刻存進撲滿,這讓我產生「錢怎麼這麼快就花完了」的錯覺。
而每到農曆新年前就是我的殺豬公日,我都會有一種「突然多了這些錢」的驚喜感!這些多出來的錢,我通常拿去旅遊、買新衣、吃美食犒賞自己,有時想不到可以做什麼,就把它存進銀行裡繼續滾雪球。
以前還沒使用信用卡時,我大約每3~4個月就能殺豬公,使用信用卡之後大約每半年殺一次豬公,現在行動支付興盛,我存零錢的速度被拖慢了,目前的頻率則是一年一次。而每次結算的金額,最低也有1.5萬元,最高紀錄還曾經達2.6萬多元,都快要可以付我兩個月的房租了!
馬桶裡有錢,你撿不撿?
某日中午我去速食店用餐,發現廁所馬桶裡面竟然有10元硬幣,我想撿,可是想到那是排泄物的必經之處,縱然水看起來是清澈的仍心有障礙。
換作是你,拿還是不拿?請不要跟我說「跟店員講我的錢掉進馬桶請幫我撿」這種話,我會揍你。而我是這樣想的:
想像自己是負債狀態。
手髒了,洗手就好,反正沒人看見。
要知道,生出10元的利息並不容易,你必須先有6000元的錢母並搭配年利率2%的理財工具(現在銀行的定存利率已經連1%都不到了),還要花1個月的時間才能生出這10塊錢。因此,如果我不撿,不是看不起10塊錢,而是看不起它背後6000元的錢母。
於是我便鼓起勇氣伸手拿,然後趕緊用肥皂連同硬幣一起洗手。
請重視每一塊錢
在《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一書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有錢人自居守財奴,重視每一塊錢。」這讓我想到過去我也曾看過類似財經書籍所舉的情況,看到路邊有一塊錢,你撿還是不撿?
不撿的代表人物:比爾蓋茲。因為他一分鐘幾百萬元上下,撿錢的時間不如拿來賺錢。
撿錢代表人物:香港首富李嘉誠,某次一枚銅板掉出來滾到臭水溝,他試圖去撿;美國股神巴菲特,他搭電梯時發現地上有一塊錢,他看同乘電梯的人都沒有要撿,於是他撿;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他的名言之一就是「賺一塊錢不是賺一塊錢;存一塊錢才是賺一塊錢」。
比爾蓋茲不是有錢人,而是超級富豪,那我們呢?伸手進馬桶拿錢與洗手時間加起來不過一分鐘,你一分鐘賺得到10元嗎?你工作時薪有達600元嗎?比爾蓋茲在逛街吃飯與朋友聊天時依舊有被動式收入,你有嗎?如果你是負債狀態或處於努力存錢累積財富的小資族,想想李嘉誠,他連臭水溝的錢都要撿,你有什麼理由不撿?你怎麼可以不撿?
順帶一提,為何有些人不花心思做預算與記帳卻一樣可以成為有錢人?因為他們刻意營造一種「缺錢感」,這樣就不用擔心會亂花錢了。
說了這麼多,如果沒有執行都只是空談,行動吧!讓我們一起用三小方法爭小利、存小錢,拼出大財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省出一棟房:24招易上手的存錢絕技》,台灣遊讀會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省錢hen好玩──2年存百萬祕技不藏私大公開!
本書的案例生活化,以「一般人生活中會遇到的」食衣住行等面向來分析,提供大家意想不到的省錢方法,幫助你的存款累積;此外,本書的手法簡單易懂的做法與建議,並輔以泰源親身體驗認證,讓你不用靠投資、理財也可以按部就班輕鬆存出買房金;以及,書中的觀念是心法也是新法:除了方法的教學,還會從「觀念」出發,幫助你既學會實務操作,也能理解其中原理並自行應用到其他面向。
即便你不懂理財、不會投資,只要掌握原則與心法,還是可以從現有狀態中「開源節流」,存出自己的多桶金。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部落格→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21/07/2106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