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覺醒BuyLocal》全台巡迴倡議工作坊來到好山好水好風景的花蓮,邀請到在地生產戶與通路端參與「消費覺醒」倡議活動,就讓中衛帶您回顧在孩好書屋的精彩討論吧!
✅御皇米企業有限公司:御皇米秉持在地發展與活絡農村理念,積極結合地方農民及其作物進行銷售,長期栽培具產銷履歷的優質米,實踐減少碳排放與循環再利用的綠色經濟理念,未來更希望能推廣繁殖乾淨的蟋蟀,讓消費者、政府機構及國外市場都能接受,以低碳排放養殖模式達成永續農業生產目標喔!
✅蜂之鄉有限公司:蜜蜂對環境條件要求嚴格,而蜂之鄉更是落實把關!以自然農法飼養與循環經濟觀念維護自然生態,也長期參與許多花蓮在地活動,協助地方的經濟發展,更是自組協會協助設備較不齊全的小農製作蜂蜜,幫助小型蜂農提高產品價值,堅持無添加物之純粹農產品,帶給消費者在地生產的好產品。
✅洄瀾糧品工作坊:廣泛使用花蓮小農有機黃豆、宜蘭小農有機糙米等無毒農產品加工製作養生豆漿飲品,不僅提供消費者有機、友善、無毒的農產品,也活化了地方經濟發展。
✅田宇宙農企業開發有限公司:以農的文化本質做為核心,將企業經營與管理理念引入農業,廣泛推動智慧農業,使農業經營與管理更具效率,田宇宙更主打有機農業栽培,不僅顧及生態環境,也跟上國際趨勢。
✅花蓮好生活農業勞動合作社:該合作社整合外地小農來至花蓮共同運用友善農業模式進行有機雜糧栽培,運用二級加工,增加經營項目,凝聚夥伴理念,也維護在地生產之農產品。
✅明麗自然生態農場:明麗以栽培有機果樹自產自銷,堅持生產無任何添加物的果乾,讓消費者能安心食用,更與同理念的業者合作,增加產品豐富性,目前透過與「直接跟農夫買」平台,提供具品質保證的農產加工品。
✅二姊有機米:身為花蓮阿美族的二姊,整合當地居民活化部落生計,透過花蓮得天獨厚的環境種植,以天然混合黑土x黏土種植,並利用部落裡的秘境「天池」湧泉灌溉有機米,米粒不僅Q彈也十分具有地方特色,目前消費者還可以在天和鮮物及花蓮文閣飯店等通路取得二姊有機米呢!
✅太魯閣767農場:花蓮首家「魚菜共生」農場,堅持以不添加任何非天然元素的生產模式栽種葉菜作物,深受在地餐廳及農會的喜愛,767農場提供品質保證的農產品,使消費者安心,更是減少環境的負擔,是友善大自然的標竿業者!
本場次花蓮14 家在地業者近20名夥伴各自分享自家壓箱寶與永續經營的理念,不僅呼應了消費覺醒主張的三大議題:「環境友善」、「公平正義」及「在地發展」,更是分享了未來藍圖,以減少碳足跡、帶動地區經濟脈動、落實循環經濟等項目,永續地方農業的發展,也希望將花蓮更多好產品分享給大家,您準備好來花蓮一探究竟了嗎?
📣鎖定中衛產業行腳後續也將陸續與您分享各地熱血的觀點和倡議。
📣更多責任生產、責任消費想法,歡迎報名後續全台巡迴工作坊,加入消費覺醒倡議,報名連結:
https://course-plan.csd.org.tw/activitys/items?id=227
#消費覺醒 #BuyLocal #中衛中心 #消基會 #御皇米 #蜂之鄉 #田宇宙農企業開發有限公司 #明麗自然生態農場 #二姊有機米 #太魯閣767農場 #洄瀾糧品工作坊 #花蓮好生活農業勞動合作社 #禾亮家香草 #花蓮縣政府 #孩好書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昆蟲上菜」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黃仕傑 內容簡介: 昆蟲上菜,既不是譁眾取寵,也不是好逞英雄, 而是為了不久即將到來的嚴峻糧食危機做好準備。 昆蟲數量龐大、飼養容易, 是未來極富潛力的人類食物。 入圍第53屆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黃仕傑 最新著作 人類的...
蟋蟀飼養環境 在 有間水族寵物會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狐獴
狐獴(學名:Suricata suricatta)是細尾獴屬的唯一物種,屬食肉目獴科,居住在南非、納米比亞及安哥拉西南部的喀拉哈里沙漠。
狐獴是一種小型晝行性動物,雄性平均重約731克,雌性720克,有著修長的軀幹跟四肢,使牠們的身長可達到25到35公分,尾長亦有17-25公分。牠的尾巴(並不如其他的獴類那樣一叢)為長、細,並尖尖延伸到端點,在末端的端點都為黑色,在直立時狐獴會用尾巴支撐來保持平衡,牠們的臉型也是尖尖延伸到棕色的鼻子,狐獴的眼睛周圍都有著黑色塊,這些構造的作用跟太陽眼鏡相同,讓牠們在艷陽普照下仍能清晰的視物,甚至是直視太陽,這對狐獴幫助很大,因為空中的掠食者通常是在太陽之前飛行以避免被察覺。狐獴有著小、黑、新月型的耳朵,有著在挖洞時能閉起來以避免砂進入耳內的功能。
狐獴有著有力、2公分長、彎曲的爪子,可用來挖洞獵食和調整牠們的地底洞穴,牠們在每隻腳上有四根腳趾和長細的肢體。毛皮的顏色通常是淺黃棕色參雜著灰、古銅或微帶銀的棕色,牠們有著短平行的條紋橫過牠們的背,這些條紋從尾巴的基部延伸到肩且每隻皆不同。狐獴的身體下部沒有花樣,但在腹部只有稀疏覆體的毛,並露出底下的黑色皮膚,當牠們用後腳站立時,狐獴利用腹部這塊黑色區域吸收太陽的熱,這通常是牠們在寒冷的沙漠夜晚之後晨間做的第一件事以弄暖身體。
狐獴的主要以昆蟲為食,但牠們也會吃蜥蜴、蛇、蜘蛛、植物、卵跟小型哺乳動物。就如其他獴一樣,狐獴演化為對許多的毒免疫,這使牠們可以吃蠍子(包括刺)跟有些蛇而不至於導致不適、中毒或死亡。牠們體內沒有儲存脂肪,所以如果牠們沒有每天覓食就會餓死。
在人工飼養環境下,狐獴會吃大麥蟲、黃粉蟲、蟋蟀、蚱蜢,也會進食貓科飼料、雞肉、牛肉、小白鼠、熟雞蛋。另外牠們也會攝取蔬果類,例如紅蘿蔔、蕃薯、玉米、蘋果、香蕉等。
狐蒙是會挖洞的動,因此要飼養狐蒙的話,需要準備足夠的空間,裡面放滿土砂,滿足狐蒙挖洞的慾望~
蟋蟀飼養環境 在 Midnight You and Me,豆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年5月27日(星期三)
蟋蟀仙貝❗️
.
蛤?這...這是什麼東東來著啊...😱😱😱
————————————————————
日本德島大學宣佈,
他們的「創新企業研究室」
與日本知名日用品牌「無印良品」合作,
開發出一種以「食用蟋蟀」為原料之一的
「蟋蟀仙貝」。
.
這款聽起來還滿嚇人的「蟋蟀仙貝」,
是將可食用的「黃斑黑蟋蟀」,
乾燥後碾成粉末狀,
加入仙貝原料中,
再製成仙貝。
據吃過的人說,
口感跟蝦餅差不多。
日本無印良品已經開始在網路上銷售,
計畫6月開始舖貨到實體店面。
.
德島大學創新研究實驗室表示,
與飼養牛、豬等家禽相比,
食用蟋蟀的飼料消費
及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小,
環境負擔輕,又可以補充高蛋白,
其實是不錯的食物。
只是不知道用蟋蟀做成的仙貝,
能克服心理障礙而真的入口的人,
究竟有多少。
.
【DJ認為......】
呃...這個....對,我不敢吃...😅😅😅
那你呢???
.
#中間那張照片是黃斑黑蟋蟀本人
.
(新聞節錄出處:中廣新聞網)
.
【今日節目單元】
1、小週末的黑皮歌
.
大家可以在這裡討論今天的節目,
以及...今晚想聽哪一首快歌,
不妨來這裡留言告訴我,
來.一.起.聽.節.目.和.蓋.大.樓.吧.!!!!!!!!!!!!!!!!!!!
蟋蟀飼養環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昆蟲上菜」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黃仕傑
內容簡介:
昆蟲上菜,既不是譁眾取寵,也不是好逞英雄,
而是為了不久即將到來的嚴峻糧食危機做好準備。
昆蟲數量龐大、飼養容易,
是未來極富潛力的人類食物。
入圍第53屆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黃仕傑 最新著作
人類的食物從古自今大多取自大自然,其中昆蟲當然也是可以食用的選項之一。時至今日,氣候暖化引發的世界性糧食危機,已然一觸即發。
聯合國農糧組織的研究資料顯示,全世界約有20億人口將昆蟲視為食物的一大類,超過100萬種以上的昆蟲約有1900種昆蟲可供食用,其中以甲蟲、昆蟲幼蟲、蜂類、螞蟻、蚱蜢、蟋蟀等居多。
昆蟲世代週期短,相較於其他飼養動物,換肉率更佳,而且營養豐富、脂肪含量少。基於健康、環保、生計等理由,農糧組織建議可以食用昆蟲來解決未來可能出現的糧食問題。瑞士更在2017年將麵包蟲、飛蝗、蟋蟀等三種昆蟲列入合法的食物清單。
昆蟲在環境中扮演的角色絕對不只是有害或是骯髒的,未來可能更是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重要生物。作者以其累積十餘年的各國食蟲文化資訊,提供嶄新的昆蟲知識視角,端視大家是否願意放下既有的成見,重新好好認識這一群大自然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本書特色:
1. 探討不同國家的食蟲文化:台灣、中國、東南亞各國以及南美秘魯等地,作者以其第一手體驗資料,豐富呈現不同國家的食蟲文化風貌。昆蟲不僅是許多地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也是自然環境的重要指標生物。
2. 昆蟲食物的五感體驗:五感體驗不只是為了分辨昆蟲的種類,還能藉由感官的體驗,將昆蟲食材的密碼解開。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嚐、心感受,如果可以將視野放到各國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層面去考量,或許看到的將不只是「吃蟲」這件事,而是對於世界與環境的了解。有許多國度的人們還過著靠山吃山的簡單生活,只要將自然環境維持好,保護森林的完整,這些昆蟲可是生生不息呢!
3. 提供簡易的居家昆蟲料理:將真實昆蟲端上飯桌,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事。為了打破既有的成見,作者實地示範簡易料理,如乾煸、油炸、爆香等家常料理方式,以及昆蟲食材的處理等,提供讀者完整的資訊以供參考。
作者簡介:黃仕傑
1973年生於台北,入圍第53屆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從小不愛念書,只喜歡自然觀察,僅完成國民義務教育(最高學歷:大同國中),即投入就業市場。退伍當年因工作傷害,右手四隻手指遭截肢,反成為人生轉捩點,再度回到心中嚮往的生態世界,努力自學原生動、植物知識。近年來造訪東南亞、非洲、南美洲、澳洲各國,深入杳無人煙的熱帶雨林,拍攝植物、動物原棲地照片。
曾任國科會生態影片昆蟲顧問、台灣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嘉義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台灣全記錄」生態講師,「好好玩自然」生態講師兼任主持;帶領親子走入自然觀察同時專心於自然生態攝影、寫作,並隨時於各社群發表自然觀察經驗。負責撰寫的專欄包括國語日報科學版、中研院數位島嶼網站。
著有『長戟大兜蟲』(親親文化出版);『霸王甲蟲小百科』、『超震撼甲蟲王』(人類智庫出版);『蕙蓀林場100種常見的昆蟲』攝影作品(國立中興大學林管處出版);『鍬形蟲日記簿』、『甲蟲日記簿』(紅樹林出版);『昆蟲臉書』、『帶著孩子玩自然』、『螳螂的私密生活』、『好家在森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昆蟲上菜』是2018年最新著作。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6LN8EFpJE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