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快樂👑👑
咦?怎麼新年都過了, 還在祝賀聖誕節呢?原來今天(1/6)才是東正教的耶誕夜喔😇
那麼世界上有哪些國家會在這一天慶祝聖誕節呢? 信奉東正教的國家不是很多, 除了🇬🇷希臘之外, 🇷🇺俄羅斯跟位於歐洲的前蘇聯國家, 像是🇺🇦烏克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白俄羅斯...等等。不妨在地圖上找一找, 這些國家的位置都在哪裡呢?😉
С Рождеством Христовым! 耶誕快樂 🌷
****************
📣 1/23(六) 我們即將去位於台北的東正教教會參觀, 認識不同的宗教, #不用坐飛機也可以環遊世界 , 有上課的學生限定喔😉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蘇聯 有哪些國家 在 對倒香港隨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隨筆][旅遊][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大屠殺
在亞美尼亞參加當地團,途中會經過一個十字架石的紀念碑,是紀念世界一戰時土耳其屠殺亞美尼亞人這段歷史。而這個紀念碑,是在蘇聯時代興建,除此以外,小山丘上的大屠殺紀念館,一樣由蘇聯政府出錢。
我實在想不透,為何蘇聯甘願付錢,興建這些對他沒有好處的東西?
「其實蘇聯最初反對得很,因為怕會亞美尼亞的民族主義會崛起。不過當時的人不斷要求,蘇聯不得不妥協,所以建了此碑和紀念館。」導遊姐姐說。「對了,提起蘇聯,相比其他前蘇聯國家,例如波羅的海,他們會很著意蘇聯歷史,愛沙尼亞會反覆提及自己是個悲情國家,立陶宛也有個解釋完善的侵略紀念館,相對來說,亞美尼亞人彷彿沒有太大感覺。昨天我去了國家歷史博物館,所有區域都有英語講解,有趣的是,獨獨是蘇聯歷史部分沒有英語,而且展出內容也不多。也許是我多疑,但總覺得這是刻意安排,特意低調處理。難道是怕從土耳其大屠殺,搶去注意力?其實你們對蘇聯有甚麼看法?」我問。
「是嗎?這反倒我真的沒有注意到,但對於蘇聯,雖然一樣是艱苦時期,其實老一輩還頗懷念,畢竟當時人人平等,身分、性別和職業沒有高低之分。六七十年代的蘇聯,說實在還不錯,但當然現在年輕一輩,會不以為然。對比起來,土耳其的大屠殺,我們更為在意,主要是因為國際還有不少國家,仍不願意承認這段歷史。」「有哪些國家?為甚麼不承認?」我問。導遊姐姐開始愈說愈激動:「大國如法國美國,都不願肯定這段歷史,只因不願得罪土耳其,做不了生意。」「那麼,土耳其是如何形容這段歷史?學校有提及嗎?」我問。「這我就不太清楚了,也許你應該問問她們。」
導演姐姐口中的她們,是同隊的一對姐妹花。她們從土耳其來,但其實流著亞美尼亞的血液,原來她們父母的一代,已經在土耳其出生。土耳其雖然是亞美尼亞的世仇,但諷刺的是,在大屠殺其間,有不少亞美尼亞小孩變成「土耳其人」,有些是被擄走、有些是父母為了令自己孩子可以生存,送給或賣給土耳其家庭。當然,我不好意思問她們先祖的來歷。
「其實土耳其不怎提到,學校的歷史課,也不會教這段歷史。」她們向我扭頭說道。「但你們家庭會講及嗎?另外你們怎樣看?」我問。「唔......當然家庭成員會提及,但坦白說,我們沒有甚麼看法,因為這是國家的事。」她們聳聳肩說。
團中還有個韓國女生,她同樣對地理歷史有興趣,早前我偷聽到她跟這兩位女生攀談,當她得悉姐妹花是亞美尼亞裔的土耳其人,就反應說:「喔這真是個敏感的話題!你知道嗎?曾經土耳其是我最喜歡的國家。」「曾經?為什麼?」姐妹花輕描淡寫的問,似乎是諷刺韓國女生的誇張反應。「因為我昨天去了大屠殺紀念館,才了解原來土耳其人那麼凶殘。更可惡的是,至今他們還是否認惡行,我接受不了。」她說。
後來我跟韓國女生閒聊,又扯到這個話題,她說:「你有到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嗎?這次到這些地方,我總會聯想到我們韓國。當年韓國在越戰幫助美國,後來我們都承認過錯,跟越南人道歉了,所以我很討厭土耳其這個態度,為何要否認過錯?不過,」她停了停,又繼續說:「我也不贊同大屠殺的表達方式。他們太過份渲染民族主義了,而這是個惡性循環,大家互相憎恨,然後又再發起戰爭,根本沒有終結。」
當我們進入紀念館前,會看到一大堆樹,而這些樹是由不同國家元首,或是重要機構所栽種。在樹叢裡,傳出哀怨而高亢的歌聲,渲染沉重氣氛。至於展覽,一貫以相片及大量文字,以受害人的角度,說明亞美尼亞打從鄂圖曼時代,已是被打壓及殺害的對象;而一戰時候,青年土耳其黨執政,國際間曾道出「亞美尼亞問題」,青年黨以「no Armenian, no Armenian people」為口號,開始屠殺流放及屠殺計劃。
「我同意你的看法,畢竟冤冤相報何時了?之不過,我們不是亞美尼亞人,很難代入他們的角度。如果我是他們,應該會跟他們一樣。」另外我沒有說出口的是,亞美尼亞太小了,小得根本沒有誰會關注,而這個方法,是企圖透過弱者這身分,以人性主義角度,爭取大家注目。
更甚的是,要教大家團結一致,最方便快捷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塑造敵人,槍口齊齊對外。毋忘歷史當然重要,但利用歷史建立仇敵,幾乎比甚麼都有效。
政治雖講理性,但訴諸感性,成本低成效高。韓國女生能如此理性,只因她是局外人,如果她是亞美尼亞人,在如斯環境下成長和接受教育,還能如此客觀嗎?
註:圖中是希特拉的話,「前車可鑑」,當時沒人為亞美尼亞發聲,所以才發生後來的猶太人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