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薩滿》The Medium
.
與其說這部片恐怖到讓人中途離席,倒不如說是暈車到中途看不下去;建議容易暈車的人,要在精神狀況良好還有備妥暈車藥的情況下去看比較適合。
.
幾個想法分享給大家:
1. 什麼片就該用什麼方式宣傳,如果明明就不是娛樂恐怖為核心,那是不是就不要一直強調「這部電影超恐怖」或是「恐怖到讓人中途離席」這些字眼,來誤導一般觀眾抱著錯誤期待進場觀賞。
2. 與其說這部片是恐怖片,倒不如是一部反思「信仰」核心的驚悚電影;縱使有些橋段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嚇人,但故事核心的本質是透過家庭成員們的心境變化,來探究信仰的真諦,還有對那些看起來虔誠卻信什麼都不堅定的人,提出嚴厲控訴。
3. 我很喜歡電影中「萬物皆有靈」的概念;與其說是「鬼魂」,倒不如說是詮釋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是科學無法解釋的事物,人們應該抱持著敬畏的心情去面對;至於片中所謂「薩滿」的角色,則是協助這些受到非科學現象困擾的人們,如何走出身心靈的病痛,回歸正常生活罷了。
4. 若要說這部電影有很多怪力亂神的元素,倒不如說這是一部探討「因果關係」的電影。偽紀錄片和大量手持搖晃鏡頭,則是讓本片增添臨場氣氛的手法;許多劇情的細節是前後呼應,或是隱藏在角色的潛台詞中,真的強烈建議想看的朋友要在身心靈都準備好(簡單來說就是要聚精會神去注意到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這部片將會帶給你很多不一樣的思考空間。
5. 我很不喜歡電影的中文片名取名為「薩滿」,一方面是原文片名不論是英文還是泰文、韓文,都指的是泰國依善地區的「靈媒」;另一方面是可能會讓「薩滿實踐者」們的「薩滿研究」被貼上標籤,讓「薩滿」這個名詞變得狹隘。
電影故事從一位靈媒出發,但事實上故事的主軸應該擺放在一個女孩被邪靈附身,漸漸走火入魔的過程,進而影響到家庭或是身邊周遭的人們,在面對未知力量的威脅時,那種無助的恐懼感。回頭過來想想,這對本該是療癒、幫助、甚至將意識轉換到「不尋常現實」,將善意的能量、資訊帶回「尋常現實」的「薩滿實踐者」或「薩滿研究者」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
總之,調整好心態去欣賞這部電影,才會讓這部片變得更有深度更好看;若是抱著看恐怖娛樂電影的心態去想著如何被嚇,那我只能說:你只會被滿足到一小部分的期待。《薩滿》這部片背後所蘊藏的文化,想要探討的主題相當龐大,其實套用到現實生活中,不僅能夠跳脫電影所探討的宗教信仰,還能夠套用到觀眾們對自己的生命價值觀、道德觀、甚至是世界觀,開脫不一樣的視野。
.
P.S. 對,我就是不爽說「毀三觀」;因為根本沒有「毀」啊?
.
.
#薩滿 #themedium
#電影 #影評 #filmcritics #movie #review
「藥籤詮解」的推薦目錄:
- 關於藥籤詮解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藥籤詮解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藥籤詮解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藥籤詮解 在 §興濟宮§【保生大帝藥籤詮解】研討專區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藥籤詮解 在 藥籤詮解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藥籤詮解 在 藥籤詮解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藥籤詮解 在 [新聞] 保生大帝藥籤中醫解籤360首\ - 看板Tainan - PTT台灣在 ... 的評價
- 關於藥籤詮解 在 曾金鵬|2021桃園客家百工百業紀錄片:工法自然- YouTube 的評價
藥籤詮解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理治療為何這樣囉嗦?界線、架構、關係】
.
● 心理治療為何這樣囉嗦?
目前網路上以社會大眾為閱聽受眾,教導大家如何判斷心理師是否踰矩或是如何挑選適合的心理師的文章已經很多人寫。「心理師,日常」的閱聽受眾設定在心理治療的初學者或是對於心理治療領域有興趣的人。因此我會想要討論的是「心理治療為何這樣囉嗦?從界線、架構、關係來看。」。當然,這類文章絕對不可能多「精簡扼要」,應該標註「文長慎入」,不過依照以往經驗,我對大家的耐性有信心(?)。
.
心理師一定會學過倫理與法規,會發現,心理治療真的很囉唆,這個不行,那個也不可以,學習者或是一般社會大眾往往只看到「不行」,但卻不見得清楚「為什麼不行」。那我現在要講的就是「為什麼」。因為當我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搞不清楚背後的原理原則與脈絡,很多時候可能只會感覺到這些規範,對於心理治療的從業工作者來說只不過是種又臭又長的「教條」。衍伸出的感覺有可能是好不通人情、好冰冷、好僵化、真古板。為什麼不可以?哎呀,這樣也沒關係吧?這樣比較有「人味」吧?而忽視了這些規範的重要性。
.
● 我稍微整理一下,近日網路上爭議事件,並改以疑問句的方式列出:
A. 心理師可以創立網路社團,讓(前)案主們可以在裡面討論嗎?
B. 心理師可以向案主透露其他案主的個人資訊嗎?
C. 心理師可以邀請(前)案主去喝咖啡?或是約私下見面嗎?
D. 心理師可以邀請案主去吃飯,心理師的家眷陪同,就沒有關係嗎?
E. 當心理師遭受社會輿論壓力,可以把(前)案主的(表達感謝的)治療心得公佈在自己的臉書粉絲專業上嗎?
.
我不會每一題都直接給答案,但我邀請閱讀這篇文章的(準)心理師或有興趣的讀者思考,上述幾件事情中,你的想法是什麼?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作為心理師,我們當然需要依循《心理師專業倫理守則》與《心理師法》的規範,但除此之外,你自己的想法是什麼,而這些想法背後的核心信念又是為何?
.
不能免俗的,我要來分享自己的觀點。
.
一、心理治療關係:真實的,但又同時需要「被限制」的人際關係。
.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學的是動力取向心理治療,因此會以成人心理動力取向治療的立場看事情。我會說心理治療關係是一種真實但卻是需要「被限制」的關係。通常我們會這樣說「治療室內的,就留在治療室。」意味著心理師不應把治療關係和治療內容帶出來到他的日常生活中,除非案主做了或說了保密原則的特例。例如:有自殺、傷人、家暴、性侵等事情。又或是實習心理師有接受督導的必要性。基本上,心理師不會也不應當把治療關係和治療內容帶出治療室外,就算是已經結束治療關係,都不建議如此。
.
(一)「清楚的心理治療關係界線」對於心理治療的意義與目的:
.
1. 清楚的界線:保護案主不受傷害
維持清楚的界線與避免雙重關係是為了保護案主不受傷害。心理師、身心科醫師也是人,所以需要完善的制度來協助我們保護關係與維持良好的界線。治療關係應當是很單純的,不允許衍伸出其他諸如商業合作、情侶、師生、上司下屬等雙重關係。治療關係也應避免原本就有的人際關係。因為治療關係本質上無法迴避權力議題,通常心理師相對於案主擁有較多的專業知識,且會尋求心理治療協助的人,有時是在情緒低落或身心狀態較為脆弱的期間。
.
2. 單純的關係:避免關係上的混亂
從治療關係衍伸出的雙重關係剛開始會給人感覺心理師對我好特別、我好重要,但隨後而來的很有可能是感覺自己被利用。而若將原有的人際關係延伸為治療關係,治療雙方原本就認識甚至熟悉,也可能會造成界線的混亂不清,訊息的混亂,治療室中所獲得的訊息與原有人際關係接觸所得到的訊息攪和在一起,而使心理師無法有足夠清楚的思考與個案概念化。而相同的是,雙重關係都容易造成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和案主雙方搞不清楚對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以哪種身分、哪種立場、哪種社會位置來表達,又或者是在治療過程中顧慮到對方治療關係以外的身分而造成治療上的阻礙。例如:同時是心理師和課程老師的身份,案主就可能會擔心,如果我的治療效果不好,會不會影響我的課程成績?那我是不是應當要在治療過程中表現得很好,看起來很有療效,甚至討好身為課程老師的心理師。
.
3. 清楚的身分與位置,才能好好治療,好好地被治療
當治療關係是單純的,心理師就是心理師,案主就是案主。各自都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的治療或接受治療,無論是案主還是心理師,都不受對方另一個身分的干擾,這讓除了讓治療可以更順利進行,也更有效能。也因此,心理師應當避免與案主有治療室外的接觸,迴避衍伸出其他人際關係的可能性。吃飯、喝咖啡這些看似平常的人際互動也應當避免。至於結束治療後,是否就可以約出去喝咖啡,我認為就算結束治療,對案主而言,心理師還是心理師,不太可能一刀兩斷,立刻轉變成另一種身分。邀請前案主喝咖啡這樣的舉動,是有可能讓案主感到混亂、不安,甚至是困惑的。另外主動邀請前案主喝咖啡這件事,是滿足誰的需求呢?(前)案主是沒有義務要滿足(前)心理師的個人內在需求的。
.
個別心理治療關係會是一對一的關係,就算是同一位心理師,不同的案主也會有不同的心理治療經驗,因此對於每個人個別的心理治療經驗,都需要被尊重。同一位心理師,一位案主有好的心理治療經驗,不代表其他案主也有好的心理治療經驗,相反的一位案主在心理治療中感到受傷或不舒服,也不代表這位心理師的其他案主也在心理治療中感到不舒服。因此,我並不認同,把案主拉進和其他案主或其他人的紛爭中。簡單說,在個別治療經驗中,誰都沒有資格替誰證明什麼。
.
(二) 「穩定的心理治療架構」對於心理治療的意義與目的:
.
1. 好的治療空間,包含物理上和心理上
如果說「清楚的治療界線」是消極的保護案主和治療關係,「穩定的治療架構」就相對是積極的創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心理治療架構一般來說是指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準時開始準時結束的心理治療,除非特殊原因,否則不會輕易更動架構,就算要更動,也會經過心理師與個案雙方充分的討論。穩定的治療架構可以讓心理師在了解案主 (也就是個案概念化) 的過程中降低外在環境因素的干擾。這可以讓治療師和案主有機會在穩定的環境中思考與感受。
.
2. 穩定的架構,讓治療更清晰
長期每週固定的時間與固定的晤談室接受心理治療,在動力的觀點就有如母嬰關係,嬰兒的主要照顧者在固定時間給予固定量的奶水。因為都固定,所以孩子的變化,今天喝的多,明天喝得少,都可以以較客觀的方式觀察出來。孩子在長大、在改變,照顧者也可以有明顯的感覺。但若照顧者是用隨意的方式決定給予孩子奶水量與時間,很可能就無法清楚地觀察到孩子的變化。
.
回到心理治療上,穩定的治療架構可以讓外在環境的變動降低,心理師和案主都知道每週的某一個時間在某一個地點有治療,彼此都會有所準備。例如,案主會知道,啊,我每週三下午六點要心理治療,那我會把工作或雜事盡可能排開,而心理師也會留那段時間和空間給我。治療架構是一個雙方都為彼此準備。就像《小王子》中,狐狸對於小王子的等待,不過不同的是,對於案主和心理師而言,這個感受很多時候不是像狐狸等待小王子那樣,是幸福的,有可能是複雜的、矛盾的感受,不一定都是正向的。儘管如此,案主對於這些過程的想法與感受都可以和心理師討論,這些感受也都是治療中重要的訊息。
.
3. 心理治療不同於看感冒去診所拿藥
心理治療並不是感冒看醫生,有症狀、有不舒服再來,治療目的只是讓症狀和不舒服的感受消失,相反的,心理治療是深層的了解自己,在治療過程中一起思考與感受。因此並不是一蹴可幾,或把案主的狀態訂一個病名或標籤,說你就是如何、如何,或是怎樣做一定會好。而是需要治療關係的雙方長期的時間與投入,有時花兩三年以上也不為過。
.
二、心理治療關係就是移情關係:當然移情,哪次不移情?
.
在心理動力的觀點下,治療關係就是一種移情關係。我有時會在網路論壇看到有人在談論「我好像喜歡上我的心理師了,我該怎麼辦?」、「你那個是移情啦,不是真的喜歡。」那麼,移情不是真的感情嗎?移情到底是什麼?
.
1. 移情是什麼?
移情是當事人把他早年對於重要他人的情感轉移至治療關係之中。且移情也不一定都是正向的、喜歡或愛的感受,也有可能是負向的感受,是討厭、憤怒、恐懼等感受。通常會需要被詮釋的會是負向移情,因為在治療關係中負面的感覺過大的話,治療關係張力會很大,案主會因為太難受,乾脆就中斷治療了,所以心理師會需要在適當的時機點出這些不舒服的感受,不一定需要標註或點名這是負向移情,但當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有機會被說出來,被理解,被看到,案主通常會因為自己被理解而緩解了不舒服的感覺。然後,治療就可以繼續進行下去。
.
2. 治療過程中的一切都是移情嗎?
雖然說是移情關係,事實上治療關係中雙方的互動與感受有三種成因:(1) 案主的移情 (2)心理師的反移情 (3)相對外在現實環境。因此心理師在理解與思考案主的過程中,三者均須兼顧。穩定的心理治療架構可以降低外在現實環境的干擾因素。那麼,案主對於治療的感受和狀態就可以比較歸因於移情。所以治療架構很重要。如果心理架構很混亂,這週週三治療,下週週二治療,我們就比較困難把案主在治療中的感受歸因於移情。
.
3. 面對移情,心理師該怎麼做?
在治療關係中,案主在穩定與安全的環境下,把自己對於小時候重要他人的情感、情緒、感覺轉移到心理師身上,那心理師要做什麼?當然不是在那裡沉浸在被正向移情的感受中,覺得自己真是一位優秀的心理師,自己的言語真的好有療效而沾沾自喜。心理師需要去思考的是,案主感覺到的是什麼。無論是正向移情、負向移情,還是那些難以言明的複雜感受。當然有可能是真的心理師的言語帶來的幫助,但也同時可能是案主把自己對於幼年時期的情感關係,帶進治療關係中。
.
而在治療過程中,心理師自己的經驗與感受為何,是坐立難安、如坐針氈,還是治療前一天會做惡夢,或是很開心看到案主來治療?這些心理師在治療關係中的感受與情緒就是反移情,心理師要敏感於自己在治療關係中的感受,去理解、去消化,而非將之化為行動 ( 即,行動化)。並在治療有需要的情況下,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式,反饋給當事人。以此來協助案主思考與了解自己。
三、 維持界線與架構的挑戰,以及心理師可以做什麼?
.
心理治療真的超囉嗦,對於心理師和案主而言都是,心理師能做的,是帶著案主去思考這些想要破壞界線的背後是什麼怎樣的感受、想法,這對於治療關係的意義是什麼?但如果今天破壞界線與架構的是心理師呢?已經取得證照的心理師,每六年都需要換照,換照的前提是要參與一定量的研習時數(六年120),其中也有倫理時數的要求。這都是法規在制度上對於心理師本身專業與倫理的要求,遺憾地,這並無法保證每位心理師在面對案主的時候,都能遵守界線,避免雙重關係,不在治療室外和案主有非必要的接觸。
.
心理師需要時時警惕自己,當有想要破壞界線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是什麼讓你想要破壞界線,這背後有什麼自己的需要在。讓自己停下來,用思考取代行動化,為什麼想要約(前)案主喝咖啡,為什麼想要邀案主吃飯。這真的為案主著想嗎?這樣的行動背後的欲求是什麼?因為事實上,作為一位心理師,破壞了治療界線,破壞了治療架構,這樣的治療關係,還剩下什麼呢?
.
藥籤詮解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一些人說看人體光 (Aura),其中一些方法是叫人站在一面牆前,然後盯著對方,直到你看見他的身體有吋許的光包圍著。然後當然功力越深厚時,就會看到越多的色彩。
我不知道人體有沒有靈光,但,一些現象是可以用生理反應來解釋的。
首先,如果你在背後看著一個人,視線沒有移動,也沒眨眼,大部份的人過了不久,會看到前面這個人體外有一層薄薄的白色包圍著。
這個現象,叫做 Counter Color After Image。
我這裡上載白底黃團的圖片。
你只要盯著白底黃團圖片中心的紅點,不眨眼,大概半分鐘到一分鐘,你就會看到黃團外面好像圍著一層紫藍光。其實,那不是一層紫藍光。你只要把那圖拿掉,你會發現眼前會有一團紫藍色的影,特別是你眼看白牆壁或天花板,你會更清晰的看到。
這團紫藍色的影,就是你視網膜留下的視覺殘餘印象(After Image),它的顏色和實體的顏色是相反的顏色(Counter Color)。如果你盯著紅色的圓盤很久,突然間轉去看白色的牆,就會注意到綠色的殘影。
那麼為甚麼一些人會看到人體之外的部份有光影呢?
因為,你盯著一個人,只要對方沒有動來動去,久了後這個人的人頭人肩的形象,已經留下印象,即一團人形的影子。此刻,若你的頭部稍微微微的後移,這影子也會後移,所以這團光影是比實體的人形稍微大那一點點。看起來就像這個人的頭肩部,包著一層光。
所以,如果你聽我演講時,不斷的盯著我,忽然間看到我發光的話,不是你天眼通厲害,也不是我法力高強而發光。而是我的身體沒有甚麼動作,你又太久沒眨眼兼沒移動到視線。(我曾聽說有一些學員說看到我身體發光,有可能就是心中對我有些許的崇拜,加上自己的信仰,附加眼睛盯著我沒眨)
那麼這是不是代表你看到了人家的體光或氣場呢?
那些相信可以看到氣場的人就認為你要在這些殘餘印象色彩中繼續看下去,才是對方真正的氣場光色云云。(當然這些不是科學,視覺殘像你只要訓練得久,繼續看下去,就會有其他視覺殘像給你看)
我這裡上載的另一圖片就是說一個女人的相反顏色光影,你只要不眨眼盯著半分鐘許,然後馬上轉移看一個白色的背景,你就會看到全色彩的美女。
不過,也讓大家知道,南傳修的十遍處禪定法,裡面有弄某個單一顏色的色彩盤,用眼觀看,再看到那印象清晰而長時間的留在眼裡,然後繼續的專注於這殘餘印象,知道這印象變得越來越清晰和高清,最後會高清得很漂亮、很光亮,然後再借用這視覺幻像來帶動自己進入禪定。(但,這禪法其實是有爭議的)
另外,就算你的眼睛沒有盯著甚麼東西,而是閉目靜坐,你也有機會看到眼前有一些色彩在浮動。這就如同你在一見暗房裡面瞪眼看前方,同樣的只要眼睛稍微不動,就會看到如雲彩般的顏色漂移著。這是我們眼睛內的視覺細胞,在沒有收到訊息的時候,一些細胞開始自己活動,而產生的色彩。在生理學上叫做Phosphene Effect。
所以,在佛教的一些禪法,就稱這種現象為禪相(Nimitta),而丹道的一些禪修把這個稱謂『性光』(你本性的光),其實就是視覺上的幻覺而已。藏傳的大圓滿還研發了一整套的看這種光的系統,就做妥噶 —— 包含開眼看無雲天空、看單色背景(如雪地),你就會看到一些如銀粉在太陽底下紛飛的景象。
或者直接閉黑關,在黑關中49天(不是如陳建民居士所說的7天),你就會存活在一個如同服食了迷幻藥的VR境界中。不過,閉黑關要小心的地方是,如果你的心性不穩定,會被嚇到的,所以監獄裡面的其中一個懲罰就是把一個人閉在不見光的關房裡面,時間一久就會看到幻覺了。
所以藏傳大圓滿禪修有兩個部份,普遍上先修切措(立斷)的心性定,穩定後才開始加修妥噶(頓超)的看光法。少數的派別則是相反。
而且藏傳心性禪修,幾乎都是張開眼睛來修的。我三十多年前的時候,開始修行不久,發現自己平日的眼睛會看到光點的出現,白色的居多,少數時候是藍色的。剛開始還以為自己見到菩薩或鬼的靈體,後來在繼續的研究下去,有看到印度瑜伽版本的修視覺殘影的禪修,有南傳的,有丹道的,有藏傳大圓滿的,然後也明白了科學上的生理因素,自然的就不會把這現象當作是見神見鬼。
甚至在二十多年前,在加拿大有宗教體驗後,見光點的次數再增加,而且光點也變大了,在課堂聽課的時候,視覺範圍的空間有時候也會顯現光點。你刻意用眼睛去專注看這些光點的話,它們會更快的消失或閃開。
反之,如果光點顯現的當下,把心空掉,不取不捨,不擒不縱,不去分析,不去思考,不去標籤,它們會顯現得久一點。
是的,我把這個現象有跟我的藏傳大手印師父提起,他是興奮的說我前世可能就已經修過心性禪定。不過,我也沒有堅持太久,光點出現的機率其實也少了。
現在有時候還會出現,我也沒有當年的那種熱忱。(這不是飛蚊或Floaters,是另類的)
根據大圓滿的修行,光點出現後,會發展得越來越精彩,會看到佛像等等,最後會發展到看到整個華嚴境界(即整個宇宙都是),過程中你的心依然是不取不捨,無思無念,不標籤不分析,最後發展到整個宇宙的精彩光影會逐步回收,最後還是變成一個光點。
其實印度瑜伽也有類似的禪修方法,包括看光色看天空的修法。西方的煉金術修行,也有類似看光點的操作。有一派還會跟這個現象的光影進行雙修的,呵呵。
看來,大家都是在玩弄著同一副臭皮囊,你的臭皮囊都有相同的反應,不同宗教的人給予不同的詮釋而已。
但,如果你明白科學的話,這些現象並非教派中人所講般神秘。
#江魔設教
#廣渡群生
藥籤詮解 在 藥籤詮解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藥籤詮解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notoriousii也提到: 家父前幾天出血性腦中風倒下: 目前還在加護病房沒有意識: 家母去抽了一支籤: 《第七十九首》 : 乾亥 ... ... <看更多>
藥籤詮解 在 藥籤詮解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藥籤詮解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notoriousii也提到: 家父前幾天出血性腦中風倒下: 目前還在加護病房沒有意識: 家母去抽了一支籤: 《第七十九首》 : 乾亥 ... ... <看更多>
藥籤詮解 在 §興濟宮§【保生大帝藥籤詮解】研討專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古人不乏有成功防止瘟疫擴範的措施,可供今日引以為鏡,鑒古知今,在研究古文獻之後,可知古人的防疫措施,其實比現代的人更為細緻而多樣化。在亞洲民間廟宇中,藥籤文化 ... ... <看更多>